歷史上的函谷關並非只有一處,一共有三座,分別為秦函谷關、漢函谷關、魏函谷關。秦函谷關為戰國時秦國所建,位於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北約15公里處的函谷關鎮王垛村;漢函谷關是漢武帝時樓船將軍楊僕出資興建,位於今洛陽市新安縣以東;魏函谷關是曹魏時弘農太守孟康為方便運糧而在黃河河灘處所建,位於秦函谷關北5公里處的靈寶市函谷關鎮孟村境內,亦稱為“大崤關”、“金陡關”,因後世建三門峽黃河大壩水位上漲已被淹沒。三處函谷關所處時代不同,則其發揮的作用和重要性也不一樣,最重要的非秦時函谷關莫屬。
戰國時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設定函谷關。古代溝通古都西安和洛陽的崤函古道東起崤山,西至潼關,多在澗谷之中。從函谷關至潼關的崤函古道西段深險如函,古稱函穀道,函谷關扼守函穀道最險要之處,因此而得名。
“塬”(原),是一種臺狀高地,頂部平坦,四周因為河流沖刷而峭壁陡立,往往有數十米乃至數百米之高,這種黃土高原上的獨特地貌我們都不陌生,如著名的白鹿原。在今靈寶市北部,就有一個東北---西南走向的大原叫稠桑原,橫亙在黃河和秦嶺之間,阻斷東西之間的通道。從其名字就可以知道,古代稠桑原上應該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桑樹等各類林木,想要透過稠桑原絕非易事。
古時稠桑原北面就是黃河,沒有河灘可走。但是天無絕人之路,在稠桑原上也有一條雨水沖刷而成的裂縫(或稱峽谷)可供通行,這個裂縫長約7.5公里,深50米~70米,谷底寬約10米,最狹窄的地方僅兩三米寬,史稱“車不分軌,馬不併鞍”。函谷關城就位於裂縫東邊的入口處,函谷關號稱“丸泥可塞”,意思是用顆泥巴蛋子就能將函谷通道封了,雖然是有點兒誇張的說法,足見其險要。更絕的是關口東邊還有一條大河---宏農澗河(也稱澗河)向北流入黃河,現在的澗河水量遠比古代要小得多。要想去關中,得先過函谷關,要過函谷關,得先過了這條河再說。這樣的形勝之地,除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實在想不出別的更好的詞了。
秦國正是有了函谷關這樣的險關,才能在關東六國的聯合攻擊下立於不敗之地,並在時機成熟時東出而橫掃天下。公元前318年,楚懷王攜六國之精兵強將攻秦,被秦軍堵在函谷關外不得入,史稱“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公元前211年,楚、趙、魏、韓、衛五國合縱攻秦,在函谷關大敗而歸。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96年,齊、韓、魏三國連橫攻秦,在齊將匡章率領下函谷關外苦戰3年,才最終攻破函谷關。一關在手,可擋十萬雄兵,這麼狹窄的空間裡,再多的兵都難以展開。難怪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說:“於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歷史上的函谷關並非只有一處,一共有三座,分別為秦函谷關、漢函谷關、魏函谷關。秦函谷關為戰國時秦國所建,位於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北約15公里處的函谷關鎮王垛村;漢函谷關是漢武帝時樓船將軍楊僕出資興建,位於今洛陽市新安縣以東;魏函谷關是曹魏時弘農太守孟康為方便運糧而在黃河河灘處所建,位於秦函谷關北5公里處的靈寶市函谷關鎮孟村境內,亦稱為“大崤關”、“金陡關”,因後世建三門峽黃河大壩水位上漲已被淹沒。三處函谷關所處時代不同,則其發揮的作用和重要性也不一樣,最重要的非秦時函谷關莫屬。
戰國時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設定函谷關。古代溝通古都西安和洛陽的崤函古道東起崤山,西至潼關,多在澗谷之中。從函谷關至潼關的崤函古道西段深險如函,古稱函穀道,函谷關扼守函穀道最險要之處,因此而得名。
“塬”(原),是一種臺狀高地,頂部平坦,四周因為河流沖刷而峭壁陡立,往往有數十米乃至數百米之高,這種黃土高原上的獨特地貌我們都不陌生,如著名的白鹿原。在今靈寶市北部,就有一個東北---西南走向的大原叫稠桑原,橫亙在黃河和秦嶺之間,阻斷東西之間的通道。從其名字就可以知道,古代稠桑原上應該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桑樹等各類林木,想要透過稠桑原絕非易事。
古時稠桑原北面就是黃河,沒有河灘可走。但是天無絕人之路,在稠桑原上也有一條雨水沖刷而成的裂縫(或稱峽谷)可供通行,這個裂縫長約7.5公里,深50米~70米,谷底寬約10米,最狹窄的地方僅兩三米寬,史稱“車不分軌,馬不併鞍”。函谷關城就位於裂縫東邊的入口處,函谷關號稱“丸泥可塞”,意思是用顆泥巴蛋子就能將函谷通道封了,雖然是有點兒誇張的說法,足見其險要。更絕的是關口東邊還有一條大河---宏農澗河(也稱澗河)向北流入黃河,現在的澗河水量遠比古代要小得多。要想去關中,得先過函谷關,要過函谷關,得先過了這條河再說。這樣的形勝之地,除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實在想不出別的更好的詞了。
秦國正是有了函谷關這樣的險關,才能在關東六國的聯合攻擊下立於不敗之地,並在時機成熟時東出而橫掃天下。公元前318年,楚懷王攜六國之精兵強將攻秦,被秦軍堵在函谷關外不得入,史稱“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公元前211年,楚、趙、魏、韓、衛五國合縱攻秦,在函谷關大敗而歸。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96年,齊、韓、魏三國連橫攻秦,在齊將匡章率領下函谷關外苦戰3年,才最終攻破函谷關。一關在手,可擋十萬雄兵,這麼狹窄的空間裡,再多的兵都難以展開。難怪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說:“於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