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饞嘴肥貓鏟史官
-
2 # 荊州紅星
曹操在中央任職和伐董時,,劉備還是縣大隊,縣治安主任公安局長等曹挾天子時,,劉備一州之長被外來戶呂布一腳踹了,,,赤壁大戰之時,,作為荊州客人己六年。所以了,曹操在人才和軍隊數量,是劉備不能比的,,
-
3 # 人間正道70
曹操青梅煮酒,論天下英雄,惟操與使君耳!後識得孫權慨然長嘆,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劉備、孫權三者權衡,當然曹操雄主!亂世之中,群雄割據,曹操迎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實為曹,名為漢,但卻佔據天下道義之先,征伐諸郡,統一北方。劉備據荊州,也不過據劉表郡縣之名,佔益州,難脫佔劉璋州郡之實。孫權仰仗父兄之基礎,佔據江東,皆是懲威強佔。名正言順,其實是民心所指,潛移默化。曹操遠識更勝於孫劉,雄主可堪!
-
4 # 水墨鄂州
華人講究一個氣節,尤其是古代士子,這會被看成是比生命還重要的事情,因此才會有“殺身成仁”、“寧折不彎”、“士可殺不可辱”等說法。但在三國鼎立之前,有一個特殊現象,將軍士子改換門庭是家常便飯,有人說成是一種投降文化。實際上,這種現象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漢朝的名存實亡。名存,就是還有一個漢獻帝,不管是董卓、王允還是曹操,都還沒有自己稱帝,他們都還在形式上將這個傀儡皇帝作為天子。實亡,就是諸侯們已經沒有人把皇帝當成是一個天下主宰者,不少人都在想著成為漢朝的接力者。正是由於這種漢朝廷名存實亡的局勢,讓有的人拉隊伍都是以“匡朝寧國”為藉口,消滅異己都是以“漢朝凌遲”,“已失其鹿”為說辭,所以,將軍士子改換門庭就成了告別“昏君”,找到“明主”。不過,儘管這是特殊時期,人們仍然還是重視氣節的,比如說諸葛亮,他能夠成為名臣賢相被後人效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選擇了劉備,一生都效忠劉氏政權。而曹操手下的大將於禁,由於投降了關羽,最終被曹丕羞辱致死,足可見氣節對於名人的重要。
士子的氣節,有時候還在於他最終跟隨的主子,比如說這個人在新主子手下發揮了才能,而這個集團又取得了成功,那這個人就會被看成是“棄暗投明”。但一個集團的首領則不同,他要改換門庭,最終則必須成功,否則,就是反覆無常。這就是為什麼呂布被稱之為“三姓家奴”,而劉備則是仁義之主的原因吧。不過,要說到氣節一事,這劉備總覺得有那麼一點兒“氣短”,相反的,倒是曹操比劉備、孫權更有氣節。
先說劉備。
劉備起家於討伐黃巾軍,因為有功,當上了高唐縣令。被黃巾軍打敗後,劉備投奔了公孫瓚,被公孫瓚任命為別部司馬,讓他跟隨青州刺史田楷以防備袁紹。因為戰鬥有功,當上了平原縣令。應該說,這是讓劉備真正成名的一個職務,後世的演義戲曲也都是以這個職務為劉備的起點說起。
曹操東征徐州,刺史陶謙向田楷告急,田楷帶著劉備去支援陶謙。到了徐州,陶謙把丹楊郡的四千士兵增撥給劉備,劉備於是離開田楷歸附了陶謙。
陶謙上表讓劉備擔任豫州刺史,駐紮在小沛(今江蘇沛縣)。這是一個掛名刺史,因為給劉備的這個刺史根本就沒有地盤。可是劉備這個人運氣還是不錯的,在徐州不長時間,陶謙死了。按照陶謙的遺囑和部下的擁戴,劉備代替陶謙當上了徐州刺史。這是劉備第一次有一個州的地盤。曹操為了拉攏劉備,以便專心對付河北的袁紹,就封了他一個鎮東將軍的頭銜。但是劉備在這時犯了一個大錯誤,收留了被曹操打敗的呂布!袁術也想得到徐州,前來和劉備爭奪,兩人在盱眙、淮陰一帶相持了好幾個月。趁此機會,呂布偷襲並佔有了下邳城,還扣留了劉備的老婆孩子。劉備不得已只好和呂布求和。劉備回到小沛,又集結了一萬多人,呂布忌憚他,率兵攻打,劉備戰敗逃亡,歸附了曹操。曹操非常厚待劉備,讓他擔任了豫州刺史。這雖然仍然是個虛職,但由於曹操手裡有一個漢獻帝,這項任命等於是朝廷的任命,所以,這劉備也就被人稱之為劉豫州。
劉備想再去邳地收集他的散兵,曹操給了他軍糧,補充了兵員,讓他向東攻打呂布。呂布派高順迎擊劉備,劉備失敗,曹操派夏侯惇增援,又被高順打敗,劉備的老婆孩子也再一次成了俘虜。曹操親自東征,攻破了徐州,殺了呂布,劉備也跟隨曹操回到了許縣。
袁術稱帝失敗後,想經過徐州北上投奔袁紹,劉備藉此機會要求截擊袁術,曹操就派他和朱靈一道截擊袁術。劉備到了徐州,等到朱靈回到曹操那兒以後,劉備就殺了徐州刺史車胄背叛了曹操。劉備派使者和袁紹結盟聯合對付曹操,曹操派軍隊攻打,沒有成功。建安五年,袁紹準備攻打許都,曹操為了側翼安全,率兵攻打劉備,劉備再次失敗,手下第一大將關羽和老婆孩子都成了曹操的俘虜。劉備不得已投奔依附了袁紹。
袁紹和曹操在官渡相持,派遣劉備和曹操的叛將汝南郡的黃巾軍劉闢進攻許縣。曹操派兵攻打劉備,劉備想借此機會離開袁紹,就將袁紹撥給他的軍隊歸還,勸說袁紹向南結好劉表。袁紹同意後,劉備就來到了汝南。
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回過頭來攻打劉備,劉備又投靠了劉表。曹操進攻荊州,正趕上劉表死了,劉表指定的繼承人劉琮投降了曹操。劉備得到訊息已晚,倉促間南撤,在當陽的長坂坡被曹軍追上將其打敗。幸好遇見關羽的船隊,這才渡過沔水到達夏口。曹操乘勝要過江南下,諸葛亮提出要求救於孫權,劉備同意後,派諸葛亮去聯絡孫權。孫權面臨著滅亡的危險,也願意讓劉備作為牽制曹操的一支援軍,就答應了諸葛亮。
赤壁之戰,孫權的大都督周瑜打敗了曹操的水軍,又趕上瘟疫流行,曹操留下一部分軍隊,自己回到了許都。趁著周瑜攻打江陵等荊州江北城池的機會,劉備趁機奪取了荊州的江南四郡。周瑜攻下了荊州江北部分土地後,荊州實際上已經被三家所共有。劉備提出來要擔任荊州刺史,孫權考慮到自己從夷陵到合肥戰線過長,需要劉備在西線牽制曹操,就同意了,同時還把荊州江北的土地借給劉備讓他管理。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四川的劉璋聽說曹操要征討漢中的張魯,擔心曹操得手後順勢討伐自己,就聽從了部下張松的建議,將劉備迎接而來先行討伐張魯。劉璋讓劉備住在葭萌(今四川廣元市境內),但劉備並沒有進攻張魯,而是廣施恩德,收攬人心。後來,劉璋發現讓劉備入川是張松、法正等人的陰謀,就斷絕了和劉備的聯絡。劉備趁機奪取了白水關,緊接著進攻涪縣、綿竹、雒城,建安十九年,劉璋投降。
劉備依附的人很多,算得上是背叛的人有三個:公孫瓚、曹操和孫權,而這幾個人,都對他不薄。尤其是孫權,抗擊曹操雖然是為了自己,但那時候的劉備是窮途末路,孫權不接納只有死路一條。後來赤壁勝利,孫權不但讓他擔任荊州刺史,還借給他土地,將妹妹嫁給他,這恩情可謂是夠大了!但劉備借了荊州不但不還,還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和孫權大打出手。如果不是後來他成立了一個蜀漢國當上皇帝,假如只是一個諸侯,這人品節操,還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說。
再說孫權。
孫權在建安五年(公元200)接替其兄孫策為東吳主,建安十四年赤壁打敗曹操後,東吳政權穩固下來。但是到了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孫權反而向曹操請求歸降。曹操派使者回報孫權,同意和好,還和東吳立誓,重新結為姻親。建安二十四年關羽進攻樊城時,孫權想從背後偷襲關羽,寫信給曹操,也是打著為朝廷出力的旗號。曹丕稱帝后,孫權又向魏文帝上表稱藩,還把關羽俘虜的于禁等將士送了回去。魏文帝曹丕也封孫權為吳王。只是因為曹丕要求孫權送兒子到魏國去做人質,孫權才推辭沒有接受。黃武元年(公元222),孫權在夷陵打敗了劉備,聽說劉備駐紮在白帝城,就派出使者向劉備交好,但是孫權仍然和魏國有來往。雖然是“並非出於真心”,但表面上還是在“服事魏國”的,直到第二年才和魏國斷交。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孫權這個吳王無論是名義上還是實際上才是完全獨立的,直到黃龍元年(公元229)稱帝。
順便說說曹操。
曹操在諸侯討伐董卓時為奮武將軍,因為手裡有兵,被袁紹推薦為東郡太守,後來兗州牧劉岱被黃巾軍殺死,曹操被鮑信等人推舉為兗州牧。這是初平三年的事情(公元192)。建安元年(公元196),曹操將漢獻帝迎接到許縣,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就是名義上是漢朝的臣子,實際上行使著皇帝的權力。曹操一生做過不少孬事,這也給時人和後人留下了不少口實,尤其是將漢獻帝作為傀儡,當時的人就說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然而,曹操一生都沒有稱帝。有人總結了很多原因,但有一條不能忽視,曹操於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正月死去,他的兒子曹丕在當年十月就稱帝!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曹氏稱帝的條件不可能發生多大的改變。最大的可能就是,曹操這一生只當漢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己只當一個周文王,讓兒子去當週武王,也就是把機會留給兒子。雖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但兒子曹丕首先是魏王之臣,這和他這個天子之臣還是有所區別的。
有一種說法,曹操是十分天下有其七,其實力也不是劉備、孫權能夠相比的。撇開這一條,只說這節操,是不是也比劉備、孫權要好很多!只不過,這天下並不是由曹魏統一的,後兩人又都當了皇帝,這也算得上是事業有成吧。因此,無論是從成功的硬道理來說,還是從為尊者諱方面來說,這節操問題也就退居其次了。
-
5 # 我來讀歷史
都是雄主,只是能力上有一定差異。 1、先說曹操。
曹操在歷史上的形象不算太好,客氣的說法是“奸雄”,不客氣的就是“奸臣”,甚至“奸賊”。但魯迅先生說他是英雄。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大家更熟悉的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所謂“奸雄”,就是“奸而雄者”。像嚴嵩那樣,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奸而不雄,就只能叫“奸賊”;像董卓那樣,橫行霸道,蠻不講理,雄而不奸,就只能叫“梟雄”。梟雄這個詞,也有多種解釋。梟,本義是貓頭鷹,引伸為首領、魁首、雄長,比如鹽梟、毒梟;也引伸為驍勇、豪雄、桀驁不馴,比如梟騎、梟將。所以,《現代漢語詞典》對“梟雄”的解釋,就是“強橫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傑出的人物;魁首”。
魯肅說“劉備天下梟雄”(《三國志•魯肅傳》),黃權說“劉備天下梟雄”(《後漢書•劉焉傳》),便都是看出劉備乃“智勇傑出的人物”,驍勇、 豪雄、桀驁不馴;而我們把董卓看作梟雄,則指他“強橫而有野心”。梟雄是“強橫而有野心”,則奸賊就是“奸滑而有賊心”,奸雄就是“奸滑而有雄心”。奸雄者,奸詐而又豪雄也。那麼,曹操是這樣的人物嗎? 是。
曹操從小就奸猾。他這個人,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時候的表現也不好。曹操出生成長於一個宦官家庭。自幼過著紈袴子弟的生活。父親母親都不怎麼管教他。 父母不管教,家境又不錯,曹操便成為一個“問題少年”。《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曹瞞傳》說,曹操年少時,“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
青少年時代的曹操,是一個典型的公子哥兒,遊手好閒,不務正業,鬼點子和壞主意層出不窮。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曹操是一個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的人,也是一個奸詐狡猾、詭計多端的人。所以《三國志》說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因此許多人沒把他放在眼裡(世人未之奇也),甚至鄙視他(薄其為人)。比如南陽名士宗世林,就自稱有“松柏之志”,堅決不和他交往(見《世說新語•方正》)。
然而有一個人卻十分看好曹操,他就是當時的太尉橋玄。橋玄認為曹操是難得的人才,將來平定天下,非操莫屬,因此竟以妻子相托。橋玄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材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這話是記載在《三國志》正文的,應該靠得住,也有道理,因為曹操並非一般地流氓地痞或紈袴子弟。 孫盛的《異同雜語》說他“才武絕人,莫之能害,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有一次行刺宦官張讓時,竟能舞短戟全身而退。這說明曹操是一個胸懷大志、雄心勃勃的人。既雄心勃勃,又奸詐狡猾,十分符合“奸雄”的定義。
那麼,曹操自己怎麼看?
曹操自己好像也很認同“奸雄”這個評價。這個評價是許劭給出的,而結交許劭則是橋玄的建議。許劭,字子將,汝南平輿(今河南省平輿)人, 是當時最有名的鑑賞家和評論家。他常在每個月的初一,發表對當時人物的品評,叫“月旦評”,又叫“汝南月旦評”。無論是誰,一經品題,身價百倍,從此進入 上層社會。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許劭的好評。但不知是曹操太不好評,還是天機不可洩漏,無論曹操怎樣請求,許劭都不肯發話。最後,許劭被逼得沒辦法,才冒出這麼一句:你這個人呀,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後,大笑而去。
這就是曹操了。他大氣、深沉、豁達、豪爽、灑脫、風趣、機敏、隨和、詭譎、狡詐、冷酷、殘忍,實在是一個極為豐富、多面,極有個性又極富戲據性的人物。所以,曹操既有奸詐的一面,又有坦誠的一面。他的奸與誠統一於“雄”,他的善與惡也統一於“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惡的,所以我不稱他“英雄”而稱他“奸雄”。
曹操是真實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詐、狡猾、殘忍、暴虐,都表現得從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誠而坦然。這實在是一種“大氣”。一種將生死成敗、進退榮辱置之度外的豁達大度,一種我行我素、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從這個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當然,這個大英雄又是很奸詐的,因此也可以叫做“奸雄”,即“奸詐的英雄”。)
2、劉備劉備是雄主嗎?也是。曹操曾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也說過“劉備,吾儔也”(劉備,是我的對手啊!)看來,曹操是把劉備當成了自己的對手,一個足以與自己抗衡的人物。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總結“劉備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英雄之義”。
《三國演義》讀多了,總認為劉備是個忍氣吞聲的窩囊廢,其實不然。實際上,劉備也是個豪氣沖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髮衝冠拍案而起的時候。比方說那個“督郵”,就是劉備打的,不是張飛打的。當然,由於勢力小處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劉備不可能像曹操那樣“笑傲江湖”。同樣,由於性格的原因,或者鬥爭的需要,劉備沉默寡言(少語言),不動聲色(喜怒不形於色),不像曹操那樣高談闊論,眉飛色舞,肆無忌憚地表現出英雄本色。但這不等於說劉備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動聲色甚至忍氣吞聲的背後,仍然盪漾著一股英雄氣。這種英雄氣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裡的。
劉備的“英雄”,表現為他的堅忍不拔。劉備起兵以來,一直不順,可以說是“人不窩囊事窩囊”,幾乎沒過過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們何曾見過他垂頭喪氣?只見他屢敗屢戰。他先是參加討伐黃巾軍的戰爭,當了個副縣級的公安局長安喜尉,結果被自己一頓鞭子打沒了。後來因為和黃巾軍打仗“力戰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個正縣級的高唐令(其間丟官一次),又被黃巾軍打敗,只好去投靠公孫瓚。碰巧陶謙病故,託他代理徐州,卻又被呂布驅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後,又投靠過袁紹和劉表。可以說,赤壁之戰前,劉備一直寄人籬下,而且頻繁地更換投靠物件,不斷地在敵我友之間周旋。換了別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許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煩了,甚至早就自殺了。然而劉備卻一直隱忍了下來。他甚至短時間地依附過呂布。《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書》說,當時呂布的部下也看出劉備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便對呂布說,劉備“反覆難養,宜早圖之”。可惜呂布不聽,後來果然死在劉備手上。但是,換一個立場,所謂“反覆難養”,不正說明劉備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會長時間地甘居人下嗎?
據《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袁紹對劉備有一個評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這個評價,應該說是準確的。袁紹到底是袁紹,他也並非總是看不清問題。但這個評價,和前面的說法是矛盾的。一個“反覆難養”的人,難道可以說是“弘雅有信義”嗎?其實這要看對誰。對於投靠物件,劉備確實“反覆難養”;對於依靠物件,劉備就“弘雅有信義”了。為什麼呢?就因為劉備是一個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會甘居人下,也必須不斷地調整策略,尋找機會,因此“反覆難養”。同樣,有英雄之志,就必須團結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須“弘雅有信義”。其實,我們只要指出一個事實就夠了:關羽和張飛,可都是當時一等一的人才。而劉備呢?不但一無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長時間幾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這兩個人卻一直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忠貞不渝,至死不悔,關羽甚至還來了個“千里走單騎”。為什麼?就因為劉備“弘雅有信義”。 按照《三國志》的說法,劉備和關羽、張飛,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的。關羽和張飛,對劉備則名為事之如兄,實際事之如君。可見維繫三人友誼的,就是英雄之義。只不過我們不知道,這三個人“寢則同床”時,他們的太太在哪裡?
3、能力的差別應該說,劉備的能力是不如曹操的,甚至是遠遠不如。曹操是古往今來少有的大軍事家,曹操的兵法韜略,堪比韓信、白起,故有“談兵者無過孫武,用兵者無過韓信、曹公”之說,且自創兵法,寫下《孟德新書》,批註《孫子兵法》,可謂文武兼備,理論結合實戰。所以諸葛亮說“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先帝每稱操為能”,毛澤東說“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三國志》裡陳壽評價劉備“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劉備的能力不如曹操,所以他的基業也就較小。諸葛亮說“先帝每稱操為能”,也證明了劉備自己知道曹操能力太強,自己比不上。事實上,劉備這輩子只怕一個人,那就是曹操。劉備當年在徐州的時候,曹操去征討他,他說曹操不會來的,沒事兒,大家在這兒坐著,後來人家說你看曹操來了,旗子都看見了,劉備一看見曹操的旗幟掉頭就跑,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他就怕曹操。
但是,“怕”就能說劉備不是英雄嗎?當然不能。古人語“不以成敗論英雄”,當然更不能以能力論英雄了。 所以說,曹操和劉備,都是雄主,也都是真英雄。
回覆列表
大漢傾頹消王氣,亂世群豪從此起。
青梅煮酒評天下,羚羊逐角論高低。
能向溪林隱龍虎,敢驅豺豹鬥熊羆(pí)。
梟雄榜首曹阿瞞,唯有使君堪匹敵。
如果將漢末三分林立的諸侯看作是一副撲克牌,那麼兩位重量級的梟雄人物:曹操和劉備,就堪稱是那個時代的大小王。至於孫權,雖然無疑是一個優秀的主君,但還算不上是個雄才大略的創業者,在父兄留下的良好基礎上有所拓展和穩固,但如果把他放到曹操亡命江湖和劉備“織蓆販履”的境地,他是很難脫穎而出,做出一番同樣偉大的成就。
曹操和劉備,在事業上這兩位是一生的死對頭,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成為一生的知已,彼此欽佩,心靈互動的摯友。那麼,將這兩位主君做個比較,誰又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呢?
我們記得,曹操和劉備在許都丞相府後花園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曹操對“英雄”下了這樣一個定義: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將龍比作世間之英雄,“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龍乘時變化,猶如英雄得志,縱橫於四海。這就是說英雄不論出身高低,雖因客觀條件,某些時候會龍游淺水,虎落平川,但只要胸有騰雲之志,懷藏雄才大略,當機會來臨的時候,必然會因勢而起,騰雲駕霧,直上青雲,一展平生之抱負。
曹操對英雄的定義,即是指劉備,當時尚且在韜光養晦,“隱介藏形”;同時曹操又是指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正憑藉著風力向青雲而升騰直上,必然能興雲吐霧,有所作為。兩人品評天下諸侯,曹操認為:世間英雄,“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同為英雄,曹操與劉備有許多相似之處:都志向高遠,意志強大,勇毅堅韌,百折不撓,都謀略深長,心機城府,而又重士識才,知人善任。兩人也有許許多多的不同之處,如果細細分析下來,足以寫成一部鴻篇鉅製。咱們今天就從兩人對同一事物的處理方式的不同進行比較,分析一下兩人之間的區別。
曹操和劉備都搞過一件事情――天子密詔。
大家記得,曹操當年懷藏七星寶刀刺殺董卓未遂,事情洩露,匆忙飛馬出逃,回到家鄉陳留,樹起忠義大旗,招兵買馬,“作檄文以達諸郡”,說是得到了天子秘詔,受獻帝之託,號召天下英雄來聚,彙集一十八路諸侯,組成反董同盟,興師勤王。
劉備也經歷過同樣的事情。劉備與曹操聯手擊敗呂布後,同至許都朝見天子,被封為左將軍,宜城亭侯。在許都期間,獻帝忿恨曹操專權跋扈,在宮中以血寫下秘詔,“糾合忠義兩全之烈士,殄滅奸黨”,藏在衣帶中交給國舅董承,這就是“衣帶詔”。當時參與謀劃除滅曹操有董承、劉備、王子服、馬騰等七人。
劉備收藏了這付詔書,一直沒拿出來示之天下,直到他重回徐州,穰山之戰與曹操對陣時,劉備在兩軍陣前“於馬上朗誦衣帶詔”。
大家都知道,曹操號召天下諸侯會盟的那份天子詔書屬於“矯詔”,所有諸侯都明白,這是假的,而曹操就憑著這份假詔書,就明目張膽地傳檄各方,糾結了十八路諸侯,“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組成一支三四十萬人馬浩浩蕩蕩的盟軍,堂堂正正地向董卓發起了挑戰。
而劉備呢?他的那份詔書是毋庸置疑的真貨,但卻不敢拿出來公之於眾,而是藏著掖著,生怕別人知道。總共糾結了多少同夥呢?國舅董承、侍郎王子服、空頭將軍吳子蘭、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西涼太守馬騰,加上皇叔劉備總共七個。除了馬騰手中掌握一點兵馬,劉備有關張兩將以外,其他人都沒有什麼實權和兵力。
看看,這個世道就是這麼有意思:一件明顯是假的東西,曹操卻可以拿出來號令天下,糾集起一股聲勢浩蕩的大軍;而劉備拿著真的詔書,卻東躲西藏,不敢示之於人。
其實大家也不要覺得奇怪。從古至今,這種奇葩事情多了去了,假的東西可以堂而皇之地橫行於世,為眾人所信奉和崇仰,而真的東西卻不敢暴露在Sunny下,世人唯恐避之不及。
為什麼會這樣呢?咱們不妨從這個詭異的現象來深思一下: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事物到底真的還是假的,很重要嗎?大家應該記得,《紅樓夢》中有這麼一句話:“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即使是很明確的造假,當大家都想要把它當成是真的,那它就是真的,假的也是真的。同理,如果一個事物明明是真的,但大家都不希望這是真的,也會遭到大家的質疑和否定,那它就是假的,真的也成了假的。
十八路諸侯誰還不清楚,曹操手裡那份天子詔書明擺著是假的,他根本就沒有機會和可能獲得獻帝的詔書,但是,如果是假的,大家興兵會盟的根據是什麼?有什麼合法的理由聯合起來鬥倒董卓,瓜分利益,擴張實力呢?所以,明明知道是假的,但大家都以真的來看待,這份原本罪該滅族的“矯詔”就成真的了。這就叫“假作真時真亦假”。
劉備的“衣帶詔”明明是真的,但大家都怕連累到自己,成為曹操的攻擊目標,天降橫禍,所以大家都唯恐惹禍上身,紛紛避之不及。連在衣帶詔上簽名的七個人也藏著掖著,生怕訊息走漏。而劉備要拿出來,大家誰敢信他,又有誰肯承認?所以大家都希望壓根就沒有這回事,有也成了沒有。這就叫“無為有處有還無”。
還有這麼一副對聯,內容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任何時代都有不少大儒名宿,文學家和思想家,都書讀萬卷,落筆成章。但是放到社會實踐中去,空有滿腹經綸,筆下如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理論結合不了實踐,啥也幹不成,蹉跎一生,無所作為。為什麼會這樣呢?
劉備也讀過幾天書,但劉備的優點是“人情練達”,凡是和劉備打過交道的人,絕大多數都很欣賞他。劉備四處流落,大家都很抬舉他,公孫瓚處處照顧劉備,孔融視劉備為大才,陶謙以徐州相托附,袁紹也很尊敬他,言聽計從,劉表還給他安排容身的地盤,孫權給他荊州之地,劉璋還邀請這位忠厚的同宗率兵入川。這就是劉備最了不起的地方,善堪人情。
曹操也是個學問家,上下五千年,在歷史能同時享有“軍事家”、“政治家”、“詩人”三個頭銜的,從古至今都沒有幾個人。而曹操能夠以一份根本就不存在的“矯詔”合縱天下諸侯,組織會盟,整合數十萬大軍,轟轟烈烈地發起一場勤王之戰。為什麼曹操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因為曹操比劉備更高一籌,劉備是看破人情,而曹操則具備“洞明世事”的眼界。
假的能夠成為真的,這就是世事。而把假的變成了真的,這就是曹操的能力了。他看破了這個世道,而掌握住了真變假、有變無的方式方法。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曹操沒有兵時也能有了兵,沒有糧時也能有了糧,還能讓大家都相信,所以他能“望梅止渴”,還能“畫餅充飢”。有了這種能力,這就是所謂的“奪天地造化之功,鬼神不測之術”。
透過這些分析和比較,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劉備和曹操都是真英雄,但劉備與曹操相比,確實還差著一個很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