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峰149764346

    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古代建築獨具匠心,如詩如畫,與天然美景間的和諧融洽,讓人有種置身仙境感。中國古建築涉及到地理環境學,倫理學,美學等,不得不說是龐大的系統工程,一兩句話很難說明真蹄,以下是個人的一點看法。一,閱讀掌握瞭解古建築基夲知識,培養自己對古建築的敏銳度,並瞭解文化,歷史,工程,設計領域的演變與發展。二,理解不同構件整體中的作用,理解古建築的基夲原理,多看古建築教材圖冊,對古建築有一個大概認識,三,古建築一般都是師徒幫帶學成的,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要想學好做好古建築,必須拜師學藝,並要去現場實際操作,才能學好古代建築。

  • 2 # 閒看秋風999

    建築學是一門藝術,但不是純粹的藝術,是與國家的物質和技術資源發展水平緊密的聯絡。建築物(包括地上和地下)是除了文字以外,人類留著地球上凝固的音符;每一處建築遺蹟,每一片斷垣殘恆無不吟誦著時代或歡樂的英雄頌或悲哀的輓歌。

    聽!古希臘建築演奏著一曲以端莊、典雅、勻稱、秀美見長為主題的歌謠,訴說著城邦制小國寡民以及當時興旺的經濟,燦爛的文化藝術和哲學思想;古羅馬建築以交響樂的形式再現著宏偉壯麗,國力雄厚、財富充足以及統治集團巨大的組織能力、雄心勃勃的氣魄和奢華生活的樂章;拜佔廷教堂和西歐中世紀教堂在建築形制上的不同,猶如兩段風格迥異的小夜曲,流淌出基督教東、西兩派在教義解釋和宗教儀式上不同的華彩篇章;西歐中世紀建築發展和哥特式建築形成則是源於不同封建生產關係的二重唱。

    要欣賞中外不同風格的建築,有兩個必須要去的地方:一個是北京城,另一個是梵蒂岡。如果要更加接地氣,可以去英國鄉村農莊,中國江南園林,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等等地方。

    建築藝術主要透過視覺給人以美的感受,這是和其他視覺藝術相似之處。建築可以像音樂那樣喚起人們某種情感,例如創造出莊嚴、雄偉、幽暗、明朗的氣氛,使人產生崇敬、自豪、壓抑、歡快等等情緒。漢初蕭何建造未央宮時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恰好詮釋了古建築設計的理念,世界各地無一不體現著這種思想,如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秦始皇陵墓等,其形制都充分說明了王權的威嚴和王道的輝煌。

    古代建築還包括各種橋樑,尤其是中國的趙州橋,承載著祖先的智慧;還有盧溝橋,見證了近乎亡國的恥辱,目睹了愛國志士仁人滿腔熱血的流淌。

  • 3 # 朝陽群眾逐夢桃花島

    去故宮,中國古代建築不單單是建築,更多的是文化典故。畫家是在紙張上繪製美好情懷,而建造師是三維立體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繪製美麗生活畫面,用房子來講故事,表達情感和對美好過去或者未來的展示。

  • 4 # 小馬哥與小馬嫂

    這個問題還是比較難回答的 以傳統的北方官式古建築為例分為八大作“瓦木土石扎、油漆彩畫糊”一般人想要完全掌握一門技術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及精力 更何況這只是對於純木結構的建築來說 如果要做混凝土、鋼結構等仿木結構的話 還需要有新建施工的能力 建議先看一下馬炳堅老師的《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劉大可老師的《中國古建築瓦石營法》這兩本書 很有益處。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664/answer/37704695

  • 5 # 史詩雜談

    個人認為不能只學建築類知識,仍需瞭解相關歷史、地理、人文及文化等諸多領域,才能更好地對古代建築有深層次的理解~

  • 6 # 造物主20曹黎明

    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最大特色就是鬥榫,而只有掌握住這個特點,才能再來談下一步的建築工程!至於怎樣拼湊連線成型,造出最完美的設計圖案,那就看你個人的才華了?那麼,什麼叫鬥榫呢?其實,早在釘子發明出來以前,華人就根據物體之間的凸凹原理,利用鬥榫建房蓋殿了!而昆明安寧溫泉的曹溪寺以及作為昆明城市標誌的金馬碧雞坊和大觀樓等等宋明清古建築群,無疑就是全部釆用鬥榫結構而沒有用任何一根釘子,一直支撐到現在完好無損未倒的一個經典例證!而我去年在昆明沙朗白族鄉考古創作時,曾花十元錢向一個當地西村的白族老人買了一條馬凳(過去吃飯用的長凳),這是一條民國二十年(1932年)製做的長凳,長約一米半,高約五六十公分,四條腿全部採用鬥榫形式,至今完好無損仍然牢固可靠!只不過是原來的漆早已脫落消失,凳面上還留下刀砍過的毀壞痕跡?其實,中國古代建築,不但採用鬥榫方法,而且還結合了天文地理知識,在建築中產生出了奇妙的現象!你比如說,昆明安寧溫泉的曹溪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來此考證認為:該寺完全釆用鬥榫結構,始建於南宋時期(後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翻修時,果然在大梁上看到了宋體字),但我的考證則是:曹溪寺始建於南宋大理國時期,為大理國王段氏所建,但明代又重新翻修過。而曹溪寺最大的一個奇妙之處就是:即當初段氏在大殿前簷上開設了一個圓洞孔窗,據說,每隔60年一個甲子,月光就會從圓窗中射入,照在殿中央阿彌陀佛神像的鼻尖上,形成一個圓環,猶如寶鏡一般,叫“天涵寶月”,而隨著月亮西下,在佛像上形成的這個“寶鏡”,卻開始從佛像鼻尖往下移至胸前最後在肚臍消失,所以又稱“月印佛胸”或是“曹操印月”!但2011年曹溪寺大殿擴大重建,宋代的這個距離被毀,以後再也不會產生“天涵寶月"的奇觀了!同樣,昆明金馬碧雞坊,從明至清,屢建屢毀,全部釆用鬥榫結構,而最後一次毀於1966年文革開始,是省委大院以及市委大院這些高幹子弟領頭乾的!而金馬碧雞坊不但採用鬥榫加石基底座的中國明代傳統古建方法,而且金馬碧雞坊的作者還巧用兩坊產生出了著名的“金碧交輝”奇觀,也就是雙坊疊影!而在我這部一百多萬字講述昆明前世今的曠世鉅著手寫稿《昆明大傳奇》中,我用了四十多萬字還原了當初是誰建的金馬碧雞坊,他叫什麼名字,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建的金馬碧雞坊,以及為何要建金馬碧雞坊,和明朝哪個皇帝親自為金馬碧雞坊題了字,以及金碧交輝是根據什麼科學原理設計的等等?但只可惜我用一生時間寫出了這部曠世鉅著,為此卻耽誤了一生,至今沒結婚!而書稿完成後,沒錢出版不說,這些年還散盡家財幾十萬元的積蓄砸進去考古創作,最終卻變成了生活潦倒尷尬落魄!但令我更想不到的卻是:大作完成了!本該功成身退,但突然發現今天的昆明人卻不要文化歷史?他們不想知道昆明金馬碧雞坊是誰建的?更不會對我這部百萬字的手寫稿《昆明大傳奇》感半點興趣?看來,我只能將這部手寫稿圧進箱底而永不見天日以及永無出頭之日了!其實,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昆明金馬碧雞坊,早已沒有了當初中國明清時代古建築中使用鬥榫的傳統方法了,而是1999年昆明市園林局設計規劃院根據文獻資料圖片使用仿古水泥材料建成的一座現代版本的昆明金馬碧雞坊!由於今天新建的金馬碧雞坊,偏離了原址,就算60年輪為一個甲子,中秋時分,這座金馬碧雞坊也不可能會產生歷史上的“金碧交輝”奇觀了!而我發現:今天我們高喊“要弘揚光大中國的古建築文化”,但許多所謂“古建築群”,大多為沒有鬥榫的現代仿古水泥材料所建,你比說,猶如雲南麗江大研古鎮,大多為現代仿古建築群,理由很簡單:宋元明清,麗江作為一個郡州,而僅僅一個大研古鎮的規模就超過了東京、元大都、故宮、紫禁城等等都城的規模,這可能嗎?要知道,中國古代對於都城的規模、省城的規模、郡縣的規模,是有嚴格控制和等級之分的,不是說你只要有錢是個土豪,城鎮想建多大就建多大?一個郡縣你建一座規模宏偉的城市試試看?不判你個另立皇城謀反罪才怪!沈萬三知道 吧?在明朝那叫大款!想代明太祖朱元璋犒勞三軍,結果被朱元璋安了一個“欺君犯上”和“企圖造反”的罪名給下了大獄,最後死在獄中!換而言之,在這些現代仿古水泥建成的“古建築群”上,你永遠不可能找到鬥榫的結構?相反,在日本的東京和京都,至今仍遺留下來了中國唐代鬥榫的古建築群!故二戰結束前,美國要將原子彈投到東京和京都,後梁思成透過宋美齡勸說羅斯福,日本東京和京都的古建築群為人類共同遺產,毀滅了就永遠回不來了,羅斯福終於被說服了!後來,美國軍方才將原子彈改投長崎和廣島!所以說,如何學好中國的古代建築?要我說,首先你得理解“鬥榫”一詞的真正經典含義,否則一切都不成立場是也!

  • 7 # 真相很簡單

    學古代建築,很多人會想到結構。

    結構很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構成,但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不僅取決於材質,並不僅是根據材質決定結構這樣簡單。

    某個建築之所以如此,是文化傳統使然,所謂中國建築史,就是中國思想史。

    它是思想的盛宴,是中國古人對生存環境的思考,也是對自身文明方向的思考。

    因此,要學好中國古建築,一定要開啟自己的視野,讀通中國古文化。

  • 8 # 慎思學社

    中國古代建築,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諸多建築大師與匠人建造了傳世的傳統建築,學習和研究它們並不是一件易事,可以先從賞析入手,再到結構。推薦三本著作與諸君共勉:

    (一)初出茅廬:18世紀由法國傳教士創作的《論中國建築》,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的彩繪畫冊,共收錄188幅手繪,據說繪本一經出世就流轉到法蘭西等歐洲各國,填補了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的想象,可惜原作者究竟是誰已不得而知。

    300多年前,這位傳教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覲見了皇帝,參觀了皇家園林和建築、富人及平民的住宅,將宮殿廟宇、亭臺樓閣等一一畫下。

    最了不得的是,書中按照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一一介紹中國的建築。比如,他畫出了分步驟剖析,動畫展現古代建築的步驟:

    譬如如何建造一座常見款式的中式亭子。

    以及留下了對中華民族不俗審美的點評:“華人對自然山水有高超的模仿能力,他們用亭子裝飾池塘,用小橋點綴流水,唯一的目的就是視覺審美。”

    (二)小試牛刀:臺灣文化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李乾朗先生於2005年起著手繪圖,其著作《穿牆透壁: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

    觀賞中國的古建築,要從一個門進入另一個門,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置身其中,在空間和視點的不斷轉換中,才能欣賞到古建築的全貌。李乾朗教授的作品特別關注建築的構造與造型設計,他去各地考察古建築,速寫本與相機不離手,一座小小的三開間殿堂,他可以畫好幾張圖,拍下一百張照片。全本收錄51個代表性古建築的剖面圖,圖片屋簷臺柱等清晰可見,一幅幅古建築立體畫卷展現眼前,即便是不具備任何建築學知識的讀者也能看得清清楚楚,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一個被畫畫耽誤的建築學家。

    (清乾隆三十五年 福建華安二宜樓)

    (唐延載二年 莫高窟96窟)

    (唐大中十一年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

    (明弘治十七年 北京八達嶺長城)

    (明永樂十四年 北京昌平定陵)

    手繪作品涵蓋神靈殿堂、帝王國度、眾生居所三大方面,時間由秦漢至明清,空間遍佈整個中華大地,以最能彰顯各個古建築特色的剖視彩圖,引領讀者進入時光隧道,領略古代匠師高超的工藝技術,穿牆破壁,歎為觀止。

    除了剖檢視以外還有依山傍水的建築全景圖,比如南巖宮:

    (明永樂十年 湖北武當山南巖宮)

    臺灣建築學家漢寶德評價:“這可能是中國古建築著作中,表達最清晰、內容最精準、圖面最悅目的一部書。”

    (三)爐火純青:無獨有偶,同樣也是被畫畫耽誤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影象中國建築史》手繪圖,由建築大師梁思成及其助手莫宗江手繪而成,曾收錄於1984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影象中國建築史》,並獲當年“全美最優秀出版物”。

    全書收錄類似上面這樣的手繪圖,將中國歷史上多個時期的古建築,按照外觀、結構特點進行了比較和梳理。

    (歷代斗拱的演變圖和詳細斗拱構造圖)

    繪製這些墨線圖,需要把墨水滴在鴨嘴筆上,透過調節筆側面的螺絲鬆緊來控制墨水流下的速度,從而控制墨線的粗細,梁思成和莫宗江用這麼費事而且難以控制的工具完成了這一幅幅美麗而精彩的圖紙。全本每一張都精緻至極,可當作藝術品來欣賞。這些手繪圖清晰地勾勒出了古代建築史的概要,即使在單看圖紙不看任何文字說明的情況下,也能對中國古建築結構和演變歷程有粗略的瞭解。

    梁思成曾說過:“中國古建築的保護工作,與在大火之中搶救寶器名畫同樣有急不容緩的性質。

    古代建築是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的不光是傳統建築技藝,更是數代傳承的匠人精神,不論是巧妙的梁枋構件、多彩的門窗樣式、栩栩如生的雕刻藝術、還是精妙自然天成的裝飾之道,中國傳統古建築至少都給我們美好的感受,且隨著時光流逝愈發醇厚。

    「傳語風光共流轉,世間種種美好,我說與你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象派畫家為什麼都受到浮世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