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子浮生
-
2 # 中國文化初學者
很多人說孔乙己的悲劇源於時代,是當時封建科舉體制和吃人的禮教造成,孔乙己是封建科舉制度造成的典型犧牲品,但是我想說的是造成孔乙己的悲劇只有一個,就是錯解了“讀書的意”, 空有知識而沒有才幹,成了知識的奴隸,人性劣根性的奴隸。孔乙己不但沒有透過讀書取得超越和戰勝,反而因為讀書被束縛得更深,終其一生被自我的劣根性所奴役,從而親自塑造了自己悲劇的一生 。
一、孔乙己錯解了讀書的目的,“修身”是讀書為學的首要,而不應成為支撐自己面子的資本。
《禮記·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圍爐夜話》: 讀書在明理,識見不可不高。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讀書,最大的目的是為了修為己身,因為每個人是身上都有著人性固有的劣根性,比如好面子,怕吃苦等等;
所以古人把修身養性,戰勝和克服自身的劣根性定為首要,而後才能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讀書在於明理,能夠明理就能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沒有太多的高低貴賤,從而不恥下問。而我們看孔乙己非但沒有透過讀書明理而放下人性的劣根 “好面子”,反而因為讀書人的身份,加強了自身的清高和好面子的劣根性。
比如:乙已也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人, 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即便是身上的長衫又髒又破,似乎十幾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因為長衫的身份象徵能為他贏得面子。滿口的之乎者也,就是要透過讓別人不懂的文言,以顯示彰顯自身的清高及與眾不同來贏得所謂的面子。
相對面子而言,更重要的是你的實力,讀書是為了明理修身,更真實的面對自己,從而戰勝自己的人性中的缺點和劣根,所以孔乙己錯解了讀書的目的,非但沒有把修身明理才是為學的首要任務,反而讓讀書成為支撐自己面子的資本。
讀書人的身份加重了孔乙已身上好面子的劣根性, 有了太多的高低貴賤的分別心,從而讓他不屑於與短衣為伍,融入不了社會,註定也會成為社會的棄兒。
二、孔乙己錯解了讀書的作用:知識是讓自己活得更好的工具,與時俱進,靈活變通是王道,而不是固步自封,成為知識的奴隸。不可否認,孔乙己是有知識,孔乙己讀過書,還寫得一手好字,知道很多人不知道的“茴”字的四種寫法,在當時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的年代,孔乙己也算是有了一個大多數人都強的技能和優勢,可孔乙己並沒有把這些知識和技能靈活運用,與時俱進,把它們變成謀生立命的工具。
比如他寧願固守著“茴”字的四種寫法而自我陶醉,而沒有想過這幾種寫法在推行白話文改革的新浪潮裡早已成為了過去式,他沒有想過如何將自己擁有的知識轉化為價值為更多的人服務,而是滿口的“之乎者也”看似顯得自己很有學問,可是無形中給自己和他人之間豎立了一道高牆,讓自己成為一座孤島,連基本的社會生活都融入不了,成了知識的奴隸,解不了任何問題的知識只能成為自己生活的負擔。
讀書、知識的獲取永遠只是讓自己安身立命和活得更好的工具,與時俱進,靈活變通才是永遠的王道,孔乙己固步自封,學了知識,有了學問,卻不能拿來為自己所用,反而因為有了學問而不屑於幹一些自食其力,可以解決基本生存問題的所謂有辱讀書人身份的粗活,那知識就不是自己的工具,而讓自己成了知識的奴隸。
三、孔乙己沒有領會中國文化的本質精神自強自立,光有知識而沒有文化,沒有真正的真才實學。自文字建立之初,中華文化的本質就離不開自強自立,從口口相傳的古代神話:比如鑽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到經典傳承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等等。
不管環境如何的艱難困苦,中華文化的本質一直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自強自立,時代環境,乃至所謂的科舉制度,吃人的禮教,從來不是孔乙己悲劇的真正原因,任何時代,都會造就不同的時代人物乃至時代英雄,時代無所謂好壞,而如何在不同的時代,利用自己的所知所學,從自身的安身立命開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這才是讀書人該有的精氣神,而孔乙己沒有領會到中華文化的本質,光有知識而沒有文化,沒有真才實學,最終讓知識反而成為了對自己人性劣根的一個加固和束縛,從而造就了自己悲劇的一生。
結語: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真正的人才從來不會被埋沒,如果被埋沒,只能證明自己還只是光有知識而沒有文化,沒有真正的真才實幹。仔細想想,其實我們每個自許為“讀書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一些孔乙己的影子,比如當今社會,存在的很多的高學歷的啃老族,又何嘗不是一個個孔乙己呢?孔乙己,作為得志的讀書人的典型,其悲劇的一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認真的反思並引以為戒。正如老子所言,以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身為讀書人,我們要明白知識永遠都是自己的工具,而不是讓自己炫耀的資本,擁有多少知識,從來不是面子身份的象徵,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實力,才永遠是王道。
-
3 # 張望鹽井
這個話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一條小船上,有一個哲學家,還有一個會游泳的窮人。到江心的時候狂風大作,小船顛簸得厲害,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翻掉。船老大問哲學家你會游泳嗎?哲學家說我不會,但是我很有文化;又問那個窮人,窮人說我一無所有,但是我會游泳。
船老大一聲嘆息,哲學家完了。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尤其是人類,首先所具備的能力就是要生存。
沒有生存能力,一切都無從談起。
你知識淵博,也認識很多字,只能說明你有知識儲備量,有合適的機會可以拿出來用,但沒有生存能力,其他方面的能力再多再大也是枉然,沒有半點意義。
孔乙己的悲劇就在於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但是沒有把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本領。並且孤芳自賞,不承認現實,始終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孔乙己的悲劇與時代沒有半點關係,任何時代都有不同型別的“孔乙己”。
現在網上流行這樣一個段子,3000塊錢僱不來一個農民工,只能僱一個大學生。這就充分說明,掌握了知識,但是你的知識用不上,等於沒有知識。
現在的家長為了顯示自己的小孩知識淵博,見多識廣,總是把他們送到國外搞所謂的“鍍金”。結果是很不理想的。現在留學生在國內找工作,還不如本科和專科生,甚至不如技校生。
工廠裡招工,招電焊工懂電焊就行了,不需要懂很多很多。懂得越多想法越多,越不安心工作,越認為自己是個“角兒”,越把工作做不好。
最後說一件有趣的事兒,一個名牌大學生進入華為以後,工作不到半年就給任正非上書,洋洋萬元,東邊扯到西邊。任正非看也沒看,就扔到垃圾桶去了,最後吩咐下屬,把這個人開掉算了。
這個大學生就是現代“孔乙己”,以為自己懂得很多,竟敢給世界知名企業下“藥方”。知識淵博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就是一件大事。
-
4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孔乙已是封建科舉制度造成的典型犧牲品。他整天穿著唯一證明他讀書人身份的長衫,滿嘴之乎者也,迂腐而又窮酸,窮國潦倒,以至於不得不靠賒賬或偷竊生活灬導至他悲劇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封建科舉制度的摧殘社殘酷的社會背景,一個人至死不悟的孔乙己本人,他如醍悟,做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說不定還能討上個老婆。
回覆列表
孔乙己的悲劇是時代原因導致的,當然也不能全部歸咎於時代身上,孔乙己本身的固步自封,迂腐守舊也是造成他悲劇的原因之一。當一個時代處於沒落時期,處於行將崩潰的階段,我們要勇於改變,隨時勢而變,否則只會成為沒落時代的陪葬品!
雖然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是封建科舉制度,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以及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我們也要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它,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我們開創了數個鼎盛輝煌的朝代,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也催生了數不盡的文化名人。因而,孔乙己的悲劇更主要的是他所處的時代的悲劇,並不能完全歸咎於延續一千多年的封建科舉制度,我想這也是魯迅先生真正要表達的意義,他所要批判的是當時那個人吃人的時代,而不是對整個舊文化的否定,這也是整個“五四運動”時期,那些文豪大家所普遍認同的。
同時,孔乙己的悲劇雖然大部分是那個人吃人的時代造成的,但其自身原因也是不可忽略的。“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時代,讀書和我們現在所處時代的意義其實是大同小異的,“讀書不一定是改變命運的主要途徑,但卻是最容易改變命運的最便捷的途徑,且是相對公平的!”唯一不同點是,我們現在處在一個多遠社會,相對選擇的道路多一些而已。而孔乙己的選擇相對就少得多,且思想頑固,保守迂腐,不懂變通,又死要面子,其悲劇命運自然也就逃不掉了。
因此,處在我們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當我們本身的力量無法改變環境的時候,就要試著去適應環境改變自己!做一個時代的弄潮兒,而不要被時代左右!做一個識時務的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