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角風發作

    漢陽鐵廠之所以會被建造,是因為洋務運動!

    其實清朝末期問題,並非是反封建問題,而是由於財政危機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正因為出了這些問題,才引起了有志之士對國家未來的思考。

    實際上,我們能看到的問題,作為當局者,他們自然也懂,從上到下,也開始思考大清朝該如何走下去。

    這其中,就有一群漢族大臣,在清朝廷的支援下,大力發展現代工業,提出了洋務運動。其中湖廣總督張之洞,身為清流派領袖,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本應是:

    “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這句話是諷刺南宋以後信奉朱熹的腐儒們,平時不幹事,大難臨頭則以死報國,但張之洞並不是這樣的領袖!

    一、

    張之洞,外號“錢屠”,之前我們也解釋過,他為了把武漢打造成全國重工業基地,不惜投入了大量資金。

    其中全亞洲最大的漢陽鐵廠,就是張之洞傾注了大量心血的標杆工程,不同於其他洋務派領袖。比如曾國藩創辦的安慶軍械所,李鴻章傾注心血打造的江南製造局以及北洋海軍,還有左宗棠籌辦的福州船政局等。

    他們大都是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加強國防以及軍事建設,而張之洞的漢陽鐵廠,一開始就是奔著改善民生去的:

    “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萃也。”

    按照張之洞的設想,西方列國之所以強大,跟鐵路息息相關。所以如果能從盧溝橋開始,一口氣把鐵路鋪到漢口,構成大清朝南北貫通的大動脈,清帝國強盛那一天就指日可待了。

    但修鐵路說起來容易,關鍵你得有鋼鐵啊,這是大頭,不然怎麼鋪鐵軌?

    鐵廠要想正常運營,需要大量採購兩種原材料,一種是煤炭,一種是鐵礦石。所以,一般人選擇鐵廠的地址,要麼在煤礦附近,要麼在鐵礦附近,或者兩者取其中。

    其實,並非完全如此!

    二、

    張之洞能做到湖廣總督,絕不是屁股決定腦袋,雖然他非專業出身,但出入他府邸的專業人士大有人在,不至於拍拍腦袋就決定選址在漢陽。

    在建立漢陽鐵廠之前,盛宣懷來到湖北,其聘請的外華人對湖北和江西境內進行勘測,發現了大冶鐵礦。有了這個鐵礦的發現,才促使張之洞興致大增,一心要建鐵廠。

    按理說,他應該選擇在大冶鐵礦附近建立鐵廠,畢竟鐵礦石方便運輸,但這種理論並非完全正確,因為我們忽略了當時的鍊鐵技術。

    建立一座現代化工廠,需要考慮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資金,第二個問題是技術,第三個問題是市場。

    顯然,資金不成問題,當時的清朝廷上下一心搞洋務運動,撥款自然會撥,至少在張之洞看來,還有湖廣兩省呢,資金不是問題。市場也不成問題,鐵廠建成之後,不僅可以用於修鐵路,還可以用於輪船、槍炮等生產,清朝工業化進展需求很大,只要產品合格,不愁賣。

    所以,最重要的問題,便是技術問題了:

    第一次工業革命至1900年前,受鍊鐵技術的束縛,100噸煤炭加20多噸鐵礦石,才能出一噸鐵。因煤炭使用較多,所以,那時候的鐵廠,大都建立在煤礦附近。德國、英國、美國、俄國其當時最大的鐵廠,就是建立在煤礦附近的。

    到了後來,1900年到1960年,鍊鐵技術進步了,30噸煤炭加10幾噸鐵礦石,就能出一噸鋼鐵。這時候的鐵廠,大都建立在煤炭和鐵礦綜合區,比如中國的鞍山。

    再到後來,10噸煤炭加5、6噸鐵礦石,就能出一噸鐵了,這時候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能把鋼鐵拉出去賣是優先考慮的,所以此時的鐵廠大都建立在沿海及港口附近,比如中國上海的寶鋼。

    三、

    漢陽鐵廠成立的時候,周圍並未發現煤礦,萍鄉煤礦也是後來漢陽鐵廠不行了,被盛宣懷接手後,又找外華人勘測,才在萍鄉發現了煤田。

    所以,當時建鐵廠,要麼建在大冶,要麼另尋地址,剛才我們也提到了,當時漢陽鐵廠的鍊鐵技術還停留在第一代技術上。也就是100噸煤加20多噸鐵礦石,才能出一噸鋼鐵,運輸原材料的大頭是煤炭,鐵礦石次之。

    如果建在大冶,鐵礦石是有了,但煤炭怎麼辦?

    出於這種考慮,張之洞選擇了漢陽,因為一旦盧漢鐵路建成,再加上漢陽便利的水路運輸,運送煤炭反而更方便一些。

    事實上後來萍鄉煤礦發現後,煤炭基本也是透過水路運送到漢陽,大冶鐵礦,同樣是用水路運送,仔細觀察地圖,三地同屬長江流域,漢江跟長江中間,正好呈矮胖三角形。

    解釋了選址問題,我們再看張之洞另一飽受爭議的決定,那就是購進的高爐問題!

    海因裡希評價張之洞,本事一個充滿著東方智慧的大腦,為什麼卻下了這麼個愚蠢的決定?

    當時世界上鍊鐵的方法一共有兩種,一種是貝色麻法,也就是酸性法,一種是馬丁法,也就是鹼性法。酸性法只能煉含磷低的鐵礦石,而鹼性法,卻可以除掉鐵礦石中的磷成分。

    那麼張之洞選擇了哪種鍊鐵方法呢?

    四、

    對於張之洞來講,他並不關心哪種鍊鐵方法,至少在他看來,中國鍊鐵技術已經延續上千年,什麼鐵礦沒有,何必糾結於鐵礦石呢?

    所以,張之洞拒絕了英國提出來的先檢驗鐵礦石的建議,直接從英國購買了最先進的鍊鐵高爐。

    很多人也因此噴張之洞,不懂技術的後果,就是要花費更多的錢來彌補過錯,其實設身處地站在張之洞角度思考,他這樣做也是有道理的。

    當時的交通自然沒有現在這麼便利,張之洞要想建鐵廠,是非常急迫的。鐵礦石從中國運到英國,再從英國把檢驗結果傳回來,再派人去英國採購,搞不好,還得檢測好幾次,這時間沒有半年十個月,根本打不住。

    這對於張之洞來講,時間太久,其遵循只買貴的,不買對的,至少在清廷支援建鐵廠的前提下,防止變卦,越快購買裝置,越好!

    但是,我們不要被那些不懂技術的文人矇騙,化工出身的楊角風告訴你酸鹼高爐的真相:

    其實鍊鐵高塔爐子酸鹼技術問題,並不影響鋼鐵的質量,它隻影響爐子的使用壽命。並不是說張之洞購買的酸性爐,不能使用鹼性工藝,其實只需要在大修的時候換掉爐子內部的耐火磚便可。

    即使不換,使用酸性爐子,用鹼性方法鍊鐵,用個幾年,也是不成問題的,至少不會出現鋼鐵質量問題。

    真正導致漢陽鐵廠陷入困境的,一是成本高,二是沒市場,三是資金不足,高塔開開停停,成本多高,賺個鬼的錢?

    五、

    張之洞一開始選擇的爐子確實不是很符合,一開始選擇的工藝,對大冶鐵礦確實無法做出合格產品。但是隻需要轉變一下思想,換鍊鐵工藝,還是能出來合格產品的。

    後來盛宣懷接管後,1898年向德國求助借款,1899年又向日本求助借款。其實在1898年已經發現了萍鄉煤礦,也開始用馬丁法鍊鐵,此時已經可以用於鋼軌,也可以用於步槍製造,大炮還不行。

    在1900年-1908年,京漢鐵路修建,漢陽鐵廠也拿下了鋼軌的訂單,但是由於負債累累,其生產出來的鋼軌比進口的還貴。所以,沒有辦法,一面借債,一面生產,到辛亥革命前夕,漢陽鐵廠已經可以年產8萬噸,其中2萬噸鋼軌。

    民國建立,其更改了鐵軌規則,於是,漢陽鐵廠建造的那些鋼軌全都作廢掉了,虧了個底朝天。

    於是盛宣懷把漢陽鐵廠賣給了日本人,本身也欠人家債,到這時候,漢陽鐵廠開始停產。袁世凱的北洋軍佔領武漢後,又把漢陽鐵廠遷到了河南洛陽,只剩下萍鄉煤礦和大冶鐵礦繼續生產,給日本人還債。

    再到後來1928年北伐勝利,蔣又恢復了漢陽鐵廠,可惜好景不長,十年不到,1938年,日本人又佔領了武漢,漢陽鐵廠又搬到了重慶,至此元氣大傷。

    而在最近幾年,比如2012年有人發現萬源市境內的萬白貨運專用線,竟然有一段鋼軌是清朝修建的,上面寫著:

    “1902年漢陽鐵廠造!”

    2015年在陝西略陽縣的一座大橋上同樣發現多段鋼軌,上面是英文字母,翻譯過來,竟然也是漢陽鐵廠造。

    漢陽鐵廠當時是全亞洲最大的鋼鐵聯營廠,之所以會沒落,並不是因為產品質量問題,完全是資金問題。當然,還有當時外部勢力的虎視眈眈,不說別的,918事變和77事變,完全就是日本人掐著瀋陽和太原兵工廠的程序發動的。

    如今,中國的鋼產量已經全世界第一,不知道一心要建漢陽鐵廠的張香帥知道後,會有何感想?

    我叫楊角風,喜歡就關注吧!

  • 2 # 陳悅漫步海邊

    (漢陽鐵廠的標誌性建築,熔鐵爐)

    不過,漢陽鐵廠從興辦開始,就存在著目標不明確,選址不科學,配套等嚴重的問題,而這些都與主政者張之洞本身的行政風格有關,即好大喜功、不務實際,工作不紮實。此外,漢陽鐵廠工程屬於地方督撫推行的專案,沒能爭取到清政府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導致漢陽鐵廠在清代成為了半死不活的花瓶專案。

    下面就漢陽鐵廠的建設情況,和在清代陷入困境的過程做個簡要的介紹。

    廣州籌建

    著名的漢陽鐵廠,實際上最初的計劃並不是建在漢陽,而是在廣州,差點就成了廣州鐵廠。原因很簡單,因為建造一個大型的能夠鑄鐵鍊鋼、生產各種鐵工用品的企業,以代替從外洋進口,為國家節省開支,這是1889年張之洞的設想,當時張之洞擔任兩廣總督,恰好當時準備興建鐵路專案,於是就萌生了這個念頭。

    對於一座鐵廠究竟需要什麼裝置和技術人員,需要耗費多少資金,日後如何經營維持,張之洞實際上基本是一無所知,主要委託中國駐英公使劉瑞芬幫助打聽、操辦,計劃採取一切技術裝置從國外購買,聘請外國技術專家來華指導的模式。

    對此顯然會引起萬眾矚目的政績專案,在各種準備還沒有就緒時,張之洞就急急定議,決策上馬,初期從英國購買機器裝置的定金13萬餘兩先從匯豐洋行借款,而後計劃從1890、1891兩年廣東的賭博稅中抽抵。

    內遷湖北

    就在張之洞決定利用外國裝置、外國技術在廣州地區興建一座鐵廠後,1889年當年,清政府將其調派武昌,擔任湖廣總督。接任兩廣總督的李瀚章發覺廣州鐵廠專案規模鋪張,各種準備不充分,且未來如何經營,以及資金保障,都是巨大的問題,於是李瀚章不願意當接盤俠,表示不會繼續接手廣州鐵廠專案。

    剛好海軍衙門準備在湖北修建蘆漢鐵路,修鐵路必然需要大量的鐵軌、鐵橋,在張之洞看來,這恰好為自造的鐵廠解決了產品銷路問題。於是經過和海軍衙門大臣奕譞、會辦海軍大臣李鴻章等商議,排斥有關將鐵廠改建到直隸的提議,決定通知駐英公使劉瑞芬,將訂造的鐵廠用機器全部改運到湖北。具體的建設地點,則選擇了省城武昌附近的漢陽。

    就鐵廠來說,處在長江中游的漢陽除了是水陸碼頭外,其他條件都不具備,即漢陽附近既沒有鐵礦,也沒有煤礦,鍊鐵所需的基礎資源,每一項都需要外運。那麼究竟為什麼要把鐵廠建在漢陽,當時外華人有一種評論,雖然顯得刻薄,但也近乎實情。即,張之洞要把自己的樣板工程專案,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鐵廠規模

    漢陽鐵廠的建廠工作從1891年開始,主要內容包括廠區的土木建設、車間廠房營建,各種從國外購買的機器裝置的安裝除錯。具體形式上,則和幾十年前左宗棠建立船政的方法類似,僱傭了英籍總監工賀伯生(Henry Hobson)領導的英國技術團隊負責主持技術工作,中方則僱傭大量人工配合。

    全部建廠工作,至1893年完成,所用的經費全部從蘆漢鐵路建設經費下借挪。總體上,整個廠區東西寬三華里以上,南北約半里,為狹長形,共建有大小共10個生產車間,即1、熔鐵廠(2座熔爐);2、貝色麻法鍊鋼廠;3、西門子·馬丁法鍊鋼廠;4、煉熟鐵廠;5、造鋼軌廠;6、造鐵貨廠;7、鑄造廠;8、打鐵廠;9、機器加工廠;10、小鐵工廠。(後期又增建打銅廠、魚片鉤釘廠等車間)

    陷入困境

    漢陽鐵廠建成後,於1894年開始投入生產。根據事前設計,廠中所用的鐵礦石、錳石等,採自同時興辦的湖北大冶鐵礦,熔鐵、鍊鐵所用的焦炭來自湖南萍鄉煤礦和直隸開平礦務局,鍊鋼所用的優質煤,則依賴從日本乃至歐洲進口。

    按照作業流程,漢陽鐵廠需要首先將萍鄉、開平等地運到的煤提煉為焦炭,而後熔鍊大冶運來的鐵礦石,生產出生鐵,而後根據需要,再冶煉成熟鐵或者西門子馬丁鋼、貝色麻鋼,而後可以部分將鐵料、鋼料出售,部分則由本廠的車間加工成鐵軌等金屬構件,以此供應鐵路修建所需。

    當時漢陽鐵廠每月運營經費7萬兩銀,而熔鐵廠的兩座熔鐵爐如果全開,每月僅僅燃料費就需要5萬兩左右,而洋員的薪水每月又是1萬兩,再算上鐵礦石、中國員工的薪水等等費用,就是一個收不抵支的局面。為圖節省維持,漢陽鐵廠實際上只開一座熔鐵爐,以節省消耗,由此又出現了產量低下的問題(每天出產生鐵40噸左右)。

    最終,漢陽鐵廠從1894年出鐵後,不僅無法盈利,連自我維持都難以做到,僅僅幾個月就因為資金耗竭而陷入停辦。到了1895年甲午戰爭後,清王朝中央政府開始介入,試圖採取招商承辦等形式來維持。

  • 3 # qwdqy6

    關於廠址選擇的問題屬於區位理論,如果有人不懂就不要妄自菲薄。漢陽鐵廠的選址也是參照了西方國家的經驗在當時來說還算比較合理,因為武漢地處水路運輸和鐵路運輸的交匯處,而這個運輸條件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其二漢陽鐵廠靠近漢口租界,無論融資成本還是技術人員都是非常便利的。最後才是文章中所說的大冶鐵礦石和萍鄉煤炭資源,以及鐵軌市場需求等方面問題,其中漢陽造也成就了漢陽鐵廠是不爭的事實。

  • 4 # 地平線的石頭

    要解決這個時代最嚴重的問題並不是依靠演說和決心,而是依賴鐵和血。 ----俾斯麥

    在那個時代,列強的一個標準就是鐵多。漢陽鐵廠發展的過程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他的建立對當時的中國依然意義重大。是中國步入工業文明的開端,為近代中國儲備了大量的產業工人,華人不但開眼看世界,還可以更好的融入這個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盧廣仲的《我愛你》歌詞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