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媽咪說MommyTalk
-
2 # 津口船伕
我個人認為謊言分兩類:可能被拆穿的謊言和不可能被拆穿的謊言。謊言可能被拆穿,當說謊的時候有明顯的焦慮,為了掩蓋謊言在不斷的撒謊。不可能拆穿的謊言,說謊者往往沒有明顯的焦慮症狀,所以要藉助儀器測謊或其他的旁證。正因為是有意識的行為,才有破綻,就怕說謊成為無意識的習慣,才讓人感到不適應。比如當戀人問到你曾經談過幾次戀愛時,如果伴隨行為有點變化的說:就一次,是與你。這說明她(他)在說謊,行為明顯變化,說明一定在說謊並且害怕拆穿。如果行為完全沒變化則說明沒說謊或已經將說謊變成了習慣。
-
3 # 鵜鶘心理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行為往往受到成長經驗所累積的各種意識、無意識、潛意識等的影響,並非能夠自我掌握。人受到環境的壓力或內心慾望的驅使時,往往可能出現脫離自我控制的行為,好壞程度就得視當事者對於事情的看法以及應變能力,有時會出現完全悖離自己信仰和認知的言行,這時謊言便應運而生。據美國心理學家調查,每人每天至少會說三個謊言,且說謊的內容多與情感和感覺有關。為此,甚至有心理學家還專門寫了一本書《說謊心理學:為什麼不說謊,我們就活不下去》
其實,謊言是個中性詞,很難簡單的來評價它是好是壞,在有些情況下說謊是可惡的,而在有些情況下說謊卻是一種善意的行為。首先,我認為,說謊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是人的一種本能。根據調查,孩子在兩三歲時就知道說謊了。並且,我們也會發現孩子有一個“說謊”的成長階段,他們很多時候會天馬行空瞎說一氣。
其次,謊言還是要進行區分,是善意的、惡意的、還是僅僅是敷衍沒多大意義的。對於善意的謊言,生活中發生太多。比如說前兩年發生的中學生中考家裡人隱瞞父親過世的訊息,雖然過後有爭議,不過我還是認同。在事情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我們讓事態朝更好的方向發展,這也符合人的主觀趨利避害思想。還有父母拖著病體告訴遠方的孩子自己很好,以避免他們擔心。這類謊言都是利他主義,飽含著別人對自己深深的愛,或許有時你會感覺不妥,但對他們而言,卻是最心安的;而惡意的謊言則往往是從自己私利出發,也許是為了社會交往、也許是為了物質利益、也許是為了避免尷尬等等。謊言是一種個體需要,一般會依賴於當時的情景。而那種沒多大意義的謊言就更不需去談論了,有時僅僅可能代表一個招呼而已。就比如見面就說久仰久仰,其實八輩子都沒認識過。
所以很多時候,說謊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希望也知道人與人之間保持信任、真誠很重要,但是我們需要從當時的情景和謊言的結果來雙重看待是否需要謊言,但是我想應該讓說謊成為人際交往的潤滑劑,而不是對別人的傷害。
-
4 # 每日談心
從小開始,我們的父母老師就在教導我們說謊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我們要做到不說謊,但是實際上很多卻做不到。
我們為什麼說謊,我想起我最近一次說謊,是在我離職的時候,我沒有告訴我爸媽,於是每次打電話,都要紅著臉心虛的說,我在上班,但是實際上我卻待業家中,每天要掐著時間跟家裡說合適的話,我仔細想過,我為什麼要說謊,因為我怕我爸媽擔心,我怕我爸媽說我,我怕我爸媽又拉我回去做我不想做的事情,說白了,就是不說謊的後果,我還沒有做好準備去承擔。
從小時候開始,我們就學會了說謊,因為我們做了一些事情不被那時候的權威所認可,坦白之後的結果我們無法承擔,而說謊,有可能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所以,我們選擇說謊。
祝好~
回覆列表
“我們既不像嬰兒那樣毫無遮掩,也不是隨心所欲的百變神通;我們既能說謊,也能誠實;既會辨識謊言,也會懵然無知;既會被騙,也會探知真相。我們可以選擇,這才是我們的本性。”——埃克曼《說謊》
我們小的時候都被父母教育不要說謊話,而且大家都知道說謊話是一種不良行為,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說過謊,我們每天都在說謊。
Everybody lies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做過一個實驗,人們在日常交談時,他帶上隱蔽的攝像機錄下現場情景。統計結果令人吃驚:每人每天至少撒3個謊。說謊的內容多與情感和感覺有關,包括情緒、觀點、對他人或事物的評價等,而且,人們傾向於假裝正面的、積極的感覺。
心理學上對說謊有一個定義:就是在明知真相的情況下,故意對事實進行隱瞞、歪曲或憑空編造虛假資訊以誤導他人的行為。也就是說,說謊就是一種欺騙。
說謊其實是一種求生本能,是人類本能產生的一種自我防禦保護機制。人天生會說謊,可以說從孃胎裡出來,人就具備了說謊的“潛質”,說謊的基因已經“深種”在人的身體裡。
心理學家發現,小嬰兒就知道用笑容騙到大人的注意。小朋友在四歲左右,開始會判斷在哪些情形下,必須說謊。
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來說,欺騙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現象之一。很多動物都會欺騙。比如狐狸,當它遇到比自己厲害的熊,就會裝死躲過被吃的命運。
你能接受對方說謊嗎?如果你在意的人對你說謊了,你會怎麼辦?你會憤怒、慌張、失望、困惑,還是坦然面對?你是揭穿他?還是去思考,是什麼讓他必須說謊?
其實比說謊是對是錯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洞悉說謊的動機和背後的原因,提防惡意的謊言。
有時說謊,與一個人早年成長的自卑感有關。童年時受到不恰當的教育,體罰、期望過高、冷漠、粗暴等,小時候安全感缺失,感到說真話會處於危險之中,於是就會產生說謊這種防禦機制,乃至形成習慣。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我們便更需要從比較深的層次去了解我們所愛的人為什麼會說謊。
並且,在兩性關係中,如何創造讓對方“可以誠實”的空間,而非執著於“揪出謊言”,將是每個人最珍貴的學習。
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說謊?說謊有時是一種同理心的展現,很多時候善意的說謊僅僅是說話的策略,也有的謊言是因為迫不得已。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我們需要對說謊進行具體分析,很多時候說謊是一種出於自我防禦、自我保護的無意識行為。它反映出人們對周圍環境的一種焦慮、不安全感,是一種為了減少人際衝突而出現的退縮表現。
說謊的人一般有幾種動機:
1、為了自己得到實際的利益;
2、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將事實放大,誇張吹牛;
3、為了討好別人,照顧別人的情緒,讓別人感覺好受一些;
4、為了減少衝突,讓自己處在一個比較安全的人際關係環境中;
5、為了保護自己,在面臨壓力無法解決時,說謊可以給自己藉口,減輕壓力保護自己。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說謊與身份維護、自我呈現和印象管理有關。日常生活中展現的“自我”多少都是經過改編和包裝的,通常人們會根據當下所處的環境來調整自己的表現和表達方式,以塑造更好的形象和身份,獲得或提高他人的情感支援,影響他人的偏好,贏得他人的贊同,博取他人的尊敬、敬畏或者同情。這些目標的實現對人們社會交往的順利進行有重要意義,說謊因而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行為也就不足為奇。
剛開始說謊時,由於道德感和行為的不一致,說謊者會感到窘迫、羞愧,害怕被別人揭穿,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壓力。但是如果說謊者從說謊行為中獲益,他便會逐漸調整自己對說謊的態度,從而緩解由於道德感與行為不一致引起的情感壓力。於是,說謊者不再感到焦慮,或者開始覺得說謊“無所謂”了。
說謊行為還會根據結果的反饋不斷演化。隨著說謊頻次的增加,對方識別能力逐步提高,說謊行為也會相應地演變得更加難以捉摸。為了更好地防止謊言被識破,人們還具有自我欺騙的能力,自我欺騙使說謊行為合理化。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將說謊習慣化,是人無意識地運用心理防衛機制消除自己的焦慮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旦建立起來,人就會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出口成“謊”了。
如何判斷別人說謊了?其實每個人,特別是親密關係中的人,多多少少都能感覺到對方是否誠實,是否對自己有所隱瞞,但是,我們仍然希望自己不會受謊言之傷,所以,你最關心的問題一定是:我如何能判斷他確實說謊了?我該怎麼做才不會被騙,擁有一份坦誠的關係?我又該如何對付說謊的伴侶?
美國近年研究開發出了眼球測謊儀。瞳孔是眼睛內虹膜中心的開口,是光線進入眼睛的通道。人的主觀意識無法控制瞳孔的大小變化。當一個人說謊的時候,他的內心難免會情緒波動,這時交感神經就會起作用,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冠狀動脈擴張、血壓上升等,這一切變化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無法控制的。
可問題是,瞳孔的變化肉眼很難觀察出,那麼我們還有那些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