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侏羅紀瓦力

    這張照片拍攝於1927年,是一張經典的殿堂級物理學家的合影照。

    1.拍攝背景

    歐內斯特.索爾維(1838-1922)是比利時著名的工業化學家,中學時代課本中提到的“索爾維制鹼法”就是他總結出來的。為了解決當時物理和化學領域的重大問題,索爾維邀請國際上最為知名的科學家到比利時布魯塞爾齊聚一堂。這就是著名的“索爾維會議”的由來。

    1927年10月底,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這屆索爾維會議可謂是20世紀科學史上最偉大的一次盛會。參會的科學家大多是當時學科的領袖級人物,更是有一半人身披諾貝爾獎的榮耀。雖然星光璀璨,但是這次會議卻更像是一次物理學界的“華山論劍”,量力力學兩大學派就不同觀點展開了激烈的爭鋒,也成為後人談論的一段經典科學史話。

    瞭解完背景,我們來了解下照片中的這些20世紀科學偉人。

    2.前排(從左至右)

    歐文.朗繆爾(I.Langmuir):美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因在表面化學領域的貢獻榮獲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

    馬克斯.普朗克(M.Planck):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創世人,他提出的能量狀態量子化開創了物理學的量子時代,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瑪麗.居里(M Curie):波蘭裔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在放射性研究領域成就豐碩,1903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是兩獲諾貝爾獎的第一人

    亨德里克.洛侖茲(H.A.Lorentz):荷蘭物理學家、數學家,創立電子論,榮獲19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Einstein):猶太裔物理學家,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在物理學諸多領域取得偉大成就,尤其在相對論和光量子論領域最為突出,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保羅.朗之萬(P.Langevin):法國物理學家,研究領域頗多,提出了朗之萬動力學和朗之萬方程

    查爾斯.古伊(ch.E.Guye):物理學家,用實驗論證了狹義相對論公式的正確性

    查爾斯.威爾遜(C.T.R.Wilson):英國物理學家,發明了觀測帶電粒子的裝置——威爾遜雲室,是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

    歐文.理查森(O.W.Richardson):英國物理學家,因熱電子發射現象的貢獻榮獲192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3.中排(從左至右)

    彼得.德拜(P.Debye):美籍荷蘭物理學家,在固體物理及化學領域建樹頗多,榮獲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

    馬丁.努森(M.Knudsen):丹麥物理學家,研究領域涉及流體力學和傳熱學,發明努森擴散公式

    威廉.布拉格(W.L.Bragg):英國物理學家,和他的父親共同合作進行晶體X射線衍射研究,並共同榮獲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漢斯.克萊默(H.A.Kramers):荷蘭物理學家

    保羅.狄拉克(P.A.M.Dirac):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1933年同埃爾溫.薛定諤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阿瑟.康普頓(A.H.Compton):美國物理學家,在X射線研究中發現康普頓效應,榮獲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路易.德布羅意(L.de Broglie):法國物理學家,波動力學和物質波理論的創始人,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榮獲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馬克斯.波昂(M.Born):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貢獻在創立矩陣力學、提出波函式的統計解釋,榮獲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尼爾斯.波爾(N.Bohr):丹麥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在量子力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偉大貢獻,榮獲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4.後排(從左至右)

    奧古斯特.皮卡爾德(A.Piccard):瑞士物理學家、發明家、探險家,五屆索菲爾會議成員,研究領域包括高層大氣、宇宙射線、深海觀測等方面

    埃米爾.亨利厄特(E.Henriot):法國化學家,是元素放射性、電子顯微鏡等領域研究的先驅

    保羅.埃倫費斯特(P.Ehrenfest):荷蘭物理學家,提出的“浸漸原理”被稱為是溝通經典物理學和量子力學的橋樑

    Ed.赫爾岑(Ed.Herzen)

    泰奧菲爾.德唐德(Th.de Donder):比利時物理學家、數學家,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的創始人

    埃爾溫.薛定諤(E.schrodinger):奧地利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獲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E.費爾夏費爾特(E.Verschaffelt):比利時物理學家

    沃爾夫岡.泡利(W.Pauli):美籍奧地利物理學家,主要成就為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獲得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維爾納.海森堡(W.Heisenberg):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主要創始人,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拉爾夫.福勒(R.H.Fowler):英國物理學家、天文學家

    萊昂.布里淵(L.Brillonin):法國物理學家

  • 2 # 懷疑探索者

    這,這,這,這就是大名鼎鼎,空前絕後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讓我們先仔細看看這張照片之中都有哪些人。

    這張拍攝於1927年10月的照片堪稱量子力學開山鼻祖們的英雄譜,照片上共29位科學家,其中有17人先後獲得諾貝爾獎。前排左起第三位的居里夫人是唯一的女性,也是其中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科學家。居里夫人左手邊是連續五屆索爾維會議的主席亨德里克•洛倫茲,洛倫茲由於對塞曼效應的理論解釋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狹義相對論裡面的洛倫茲變換關係就是由他老人家推導得出的,洛倫茲左手邊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先生(愛因斯坦是誰,我想我就不用介紹了),第二排右起第一位是“最會踢足球”的哥本哈根學派的領袖人物尼爾斯•玻爾,接著是波昂、德布羅意、康普頓、狄拉克等,第三排最中間的是“風流才子”薛定諤,薛定諤左手隔一位是泡利、泡利左手是海森堡。

    該照片是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期間的合照,該年度索爾維會議的議題是“Electrons and Photons”即“電子和光子”,從題目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會議的核心就是量子力學的問題。兩大關鍵人物當然是愛因斯坦和玻爾兩位老對手,爭議的焦點就是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問題。這一場激烈的對決已經過去了九十年,圍繞量子力學的爭論和探索還遠沒有結束。

    量子論於1900年提出,最初是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決黑體輻射問題而提出光的輻射似乎是“一份一份的”,並不是連續的,而是隻能取某個最小數值的整倍數,即物體只能以 為單位進行輻射或吸收光,稱為“基本作用量子”,我們現在知道 就是普朗克常數。1905年,愛因斯坦為了解釋光電效應,將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引入,進一步提出“光量子”,並提出了幾個著名的公式。

    後來,玻爾在解決原子的穩定性和氫原子光譜問題的時候,提出了原子量子論,也被稱為舊量子論。年青的德布羅意受到光量子以及原子量子論的吸引,放棄了歷史學的研究,轉而研究物理學,在仔細研究光量子學說和原子量子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物質波”的概念,認為不僅光波是一種粒子,粒子也有對應的物質波,只不過由於波長很短,在實際中很難觀察到粒子的波動性。

    “物質波”到底是一種什麼波?直到波昂提出機率波假設才解決了這一問題。布喇格父子的晶體電子衍射實驗證明了物質波猜想。薛定諤在物質波基礎上提出波動方程,建立了波動力學。後來海森堡等人又建立了矩陣力學。

    可以說,量子力學一開始就與“光、電子以及原子”密不可分,而這些粒子,與人類一直苦苦追求的物質結構的“基本單元”有很大關係。

    量子力學是一門嚴肅的學科,而不是意淫的結果。有的民科口口聲聲說要“推翻”量子力學,他們自己卻解不開初中的二元一次方程式,這真是天大的笑話。還有的神棍說量子力學證明了靈魂存在,把量子力學往神學上面扯,既顯得極端無知,更顯得不自量力。

  • 3 # 開心手打

    前排:朗繆爾,普朗克,居里夫人,洛倫茲,愛因斯坦,郎之萬,古伊,威爾遜,理查遜。中排:德拜,克努森,布拉格,克萊默,狄拉克,康普頓,德布羅意,波昂,玻爾。後排,皮爾卡得,亨利俄特,艾倫費斯特,赫爾岑,德康得,薛定諤,費爾夏菲爾德,泡利,海森堡,否勒,布里淵。

  • 4 # 刁博

    這張照片是近些年來在網路上很流行的一張照片,哪怕是純粹的文科專業的讀者,也可能不止一次見過這張照片。這是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與會者的合影,這次會議就量子力學問題產生了激烈的爭論,由此產生的爭論甚至到現在也沒有結束。這屆索爾維會議也成了最著名的一次會議。

    索爾維是一位化學家和企業家,他依靠發明的一種制鹼法賺了大筆財富,他用自己的財富舉辦了多屆索爾維會議。下圖是第一屆索爾維會議的照片,前排左三就是索爾維。在這張照片上你也能看到很多大牛科學家的熟悉身影。

    再回到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我最早是在讀195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賽格雷的《從X射線到夸克》上看到的這張照片,當時我還幾乎記住了所有人的名字。如今對不起幾位物理學家了,有幾位的名字真的記不住了。那就在能記得的人中找幾位八卦一下吧。

    前排左四是洛倫茲,當時是德高望重的科學家,連線了經典物理和現代物理。還記得中學時學過的洛倫茲力嗎?還記得狹義相對論裡的洛倫茲變換嗎?就是出自他之手。出席第五屆索爾維物理會議時洛倫茲已73歲,第二年去世。

    洛倫茲左手邊的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坐在了正中間,那時他已成為物理學界的領袖人物。愛因斯坦的左手邊是郎之萬,在第一屆索爾維會議的照片中,郎之萬也是在愛因斯坦的左手邊。喔,可能有一些人聽說過他和居里夫人之間的故事。居里夫人右手邊的是打開了量子之門的普朗克,參會時他已將近70歲。

    第二排左三是小布拉格,他和他的父親老布拉格一起登上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當時小布拉格25歲,是迄今領獎時最年輕的。有一些材料中說他是沾了老子的光,其實不是。小布拉格後來也成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

    第二排中間的是“性靈出永珍,風骨超常倫”(這是楊振寧形容的)的狄拉克。第二排的德布羅意出身法國貴族,本可以當他的紈絝子弟,卻搞起了物理。他憑藉著博士論文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第二排最右的就是玻爾,量子力學的旗手。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就是因為有了他和愛因斯坦的爭論而變得精彩紛呈。

    最後一排左三是艾倫菲斯特,可能有人不熟悉他,他的學生烏倫貝克和古茲密特名聲要大一些。烏倫貝克和古茲密特給出了電子自旋設想後,曾一度感到漏洞太大想停止發論文,而艾倫菲斯特已把論文投出,並說了一句“你們還年輕,有點問題沒關係”。後來,電子的自旋成了非常重要的概念。烏倫貝克和古茲密特本可以憑此得諾貝爾獎,可是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們,這是諾貝爾獎的遺憾。

    後排中間是薛定諤,他的方程、他的貓、他的《生命是什麼》、他的情史,樣樣都很有名。

    就這些吧,他們的故事永遠不會講完。

    忽然有了一個問題:如果當今物理學界舉辦類似的會議,你認為誰會坐在前排中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能解釋一下光到底是什麼?或者說電磁波是什麼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