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墨說學
-
2 # 九旭策劃
老子說: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乾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原文見《道德經》第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就像舌頭跟牙齒的故事,牙齒硬還是舌頭硬呢?當然牙齒硬了。可是,你牙齒掉光的時候舌頭還在啊。
柔弱代表著生命力,代表著成長,剛強則是代表趨向滅亡。當你放低姿態,像水那樣“利萬物而不爭”的時候,反而成長的更快。
反觀那些很強勢的人,總是以強硬的姿態和別人相處,讓別人很不舒服,時間久了,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他自己。
真正有智慧的人,肯定是謙和的人,當你心中想著別人的時候,自然會得到別人的愛戴。
我們可以追求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我們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態,保持“柔弱”的狀態,才能取得更大、更長久的成就。
我們可以追求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利益別人的高尚境界,“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你能幫助、利益的人越多,就越有價值,就能取得越大的成就。
-
3 # 投條說
老子的《道德經》,整篇充滿著宇宙乃至人類生存的大智慧。其無為無不為的思想貫穿始終。典型突出的就是柔弱勝剛強的思想。
曾有弟子諮詢老子,世上什麼東西最剛硬,什麼東西最柔弱。老子沒有回答,僅是指了指自己的嘴。弟子不解,再三請教。老子用通俗易懂的言語問弟子說,人的嘴裡,什麼東西最堅硬;什麼東西最柔弱?弟子思考半天說,人的嘴裡,牙齒最堅硬;舌頭最柔弱。老子說,這就對了。你看,牙齒雖然最堅硬,牙齒卻是先脫落,而柔弱的舌頭卻是始終伴隨著人從生到老去。所以,柔弱勝過剛強。
同樣的道理,參天大樹挺拔剛強。大風過後,大樹被攔腰折斷,而樹下柔弱的小草卻是照樣生長。道家文化中的以柔克剛,所能代表的具體案例比比皆是。大自然中,水是柔弱的,可是,水可以滲漏大堤,潰洩千里。火是柔弱的。可柔弱的火,可以把鋼鐵熔化成水。中國的太極拳,慢條斯理,柔如柳絮,但是,世界上最棒的拳師,卻都敗在中國太極拳高手的腳下。
以人為例,男人為陽為剛,女人為陰為柔。男女床弟之事,陰外陽內,肉在肉中,最終還是女人的柔情水,化掉了男人的硬似剛。
-
4 # 風冷寒鴉
老子主張“不爭”,他這樣和弟子解釋“年老的時候,堅硬的牙齒都會脫落,唯有柔軟的舌頭依舊健在。”在老子看來,面對一件事不爭的時候,不是“不敢”,而是“敢不”。凡事槍打出頭鳥,不爭才能給自己有更多的退路。
-
5 # 海南哥必
【怎麼解讀老子《道德經》的柔弱思想】
老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他上承人文始祖黃帝、總結伏羲文王周公禮樂思想,作出五千字的“萬經之王”《道德經》,開創了中華民族道統與哲學精神。老子奉行的知雄守雌、貴柔守弱、甘為人後的人生哲學。老子認為一切看似柔弱的東西,恰恰是最為強大的。
老子所說的柔弱,一般不理解為軟弱的意思。這是一種堅韌和毅力。它是一種堅韌的精神,表現為柔韌、剛強。老子說水最接近於道。為什麼?因為水在人們看來是脆弱的,可鄙的,但它不能被任何強大的東西阻止或擊敗。老子說“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他深有感觸地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也就是說,世上沒有比水更弱者。然而,誰能戰勝強者,誰也不能戰勝水。因此,世界上沒有什麼能取代它。雖然世上沒有人不知道軟能戰勝硬,弱能戰勝強的真理,但它是不能被服從的。老子告誡強者要保持柔弱,讓自己處於卑微的地位,要謙虛,要謙虛地做事,要像大海一樣包容。柔軟是一種無形的、深刻的、巨大的力量。
老子曾向常樅學習,是常樅最喜歡的弟子。據記載,常樅是一位精通殷商禮樂的學者。他學識淵博,經常用世界的原則來教他的學生,老子是一個對常樅教學有著最深刻理解的學生。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常樅病重時,老子去看他的老師,問道:“老師,你還有什麼話要對弟子們說嗎?”常樅看著老子,慢慢張嘴問老子:“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說:“還在。”常樅又問:“你看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說:“不見了。”常樅接著問:“你知道這是什麼嗎?”老子很快就明白了常樅的問題的含義,回答說:“我知道舌頭仍然可以存在,因為它是軟的。牙齒是硬東西。他們都走了,是因為他們太堅強了。這也是事物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性。這就是道的作用。”常樅感慨地說:“是的,自然的道是這樣的,存在和做事的原則也在其中。你知道世界上最基本的原則,我沒什麼可說的。”
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認為,活人的身體是柔軟的,只有死人財堅硬,充滿生命的樹木是柔軟的,而枯槁的草木是堅硬的,牙齒堅硬則容易脫落,而柔軟的舌頭則不會。所以僵硬的屬於死亡一類,柔軟的屬於生存一類。軍隊逞強就會被消滅,樹木僵硬就會被摧折。強大的處於下降狀態,柔弱的則處於上升狀態。老子認為人要學會示弱,學會隱藏。用句俗話說,就是聰明的人死得早,愚笨的人睡大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最能持久的東西不是剛強者,反是柔弱者。因此他教導人們要向柔弱的水的品質學習,要善於處下。所以在中國文化中有“韜光養晦”、“難得糊塗”、“假痴不癲”等等。總之一句話,再牛逼的人,也有不牛逼的時候!
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當自己處於被動或不利的地位時,不妨先退讓一步,這樣不但能規避風險,脫離困境,還可以另避蹊徑,佔據主動位置。時機未成熟時,要分清楚輕重緩急,大小遠近,該忍的時候就得低頭,切莫因一時的衝動而抱憾終生。哪怕是你看似是窮途末路了,但也不要慌張,享受當下的生活好了,或許人生美麗的風景,就在你的平靜的享受和堅守之中。所以,以退為進是大智慧。
-
6 # 馬振廷1
死了還柔弱嗎?僵硬了,能勞動嗎?人生柔弱,是指人有生命身體強壯,全身體及四肢,能屈能伸的柔軟自如。才是人的強壯標準。人道不是處事柔弱,身體好為勞作事情更堅強。
-
7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道德經》是解釋和評論中、止、道這三個字的。中、止、道又是解釋超越時空、跨越國界、具備永恆魅力的終極治世經典《曲全》的。如果連《曲全》都沒有聽說過的人來解釋《道德經》,結果可想而知。有些無知的人會說:見仁見智。《道德經》是真理,千條萬條,真理只有一條!
-
8 # 國學新知堂
老子在經文第七十六章中講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如何理解這段經文呢?我做如下解讀: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後就變得僵硬了。樹木花草活著的時候形體是柔軟、脆弱的,死後就變得乾硬、枯萎了。由此就可以得出結論說,堅強是死亡的標誌和特性,柔弱是生的標誌和特徵。在這段經文中,老子根據了活的生命個體與植株具有柔韌、軟弱的特性,而死亡了的個體和植株具有堅硬、枯乾的特性的現象,歸納出一個普遍結論:堅強是死亡的標誌,柔弱者生命的標誌。
所以,以兵強取天下者,最終難逃遭遇失敗或滅亡的命運。以木棍之剛強與人爭鬥者,也難免被折斷、損傷的結果。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堅強處於劣勢,柔弱處於優勢。守堅強為下等策略,守柔弱為上等策略。
這段經文的宗旨就在於說明之所以要以堅強為下,柔弱為上的道理。老子學說有一個獨特觀點,認為柔弱勝過剛強,弱小勝過強大。對於這類觀點,我們可以說耳熟能詳,但要我們說出其中的道理來,我相信沒有幾個人能夠說得清。老子在這一章的經文中,對這個道理做出了說明。
活的個體是柔弱的,死的個體是堅強的。誰不戀生怕死?所以,要活就要以柔弱為本,求死才以堅強為標。這就證明柔軟處上,堅強處下。我們再看,兵強於天下者,沒有不被滅亡的,棍棒堅強,沒有不被折損的。這也充分說明了,堅強是向死的,柔弱反是求生的。堅強利於死,柔弱利於生,所以堅強處上,柔弱處下。這些道理都是從實際的經驗中歸納總結的,道理不能憑空論說,必於事實有驗。所以,老子說理也不是一味的宣講教條,而是有理有據,次序分明。所以,我們讀古人書,切忌斷章取義,一定要從其論述中尋出一個次序來,體系來,或一以貫之的宗旨來,這才是最終的目標。
論說人之柔弱,就不能空說柔弱之妙。論說空無,也不能空說空無之妙。凡於說理之處,必要有理有據,才能說服讀者,實現宣傳自己獨立見解的目標。只是空說一通大道理,卻不進行必要的論證和說明,如何令人信從。傳統經學,只會神話經文,神話古經文作者,以此來說明經文包含至理,卻不在說理上下功夫。
-
9 # 國學歸元
這個問題非常好,我來給你解答。
這個原文出自《道德經》第七十六章(通行版):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完)
這段話其實是在描述一個真理,是建立在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上的真理。傳統文化中重要分支是易學陰陽五行理論體系,當然非常複雜,我們就跳過各種名詞,用現代科學的部分認知來講其本質。
這個問題分兩步回答:
第一:傳統文化中的世界觀(我更喜歡用:“宇宙觀”,更能表述傳統哲學視野之開闊)。
第二:在上述宇宙觀基礎上,來理解《道德經》中“柔弱”的內涵。
下面先講第一點。
第一:傳統文化中的世界觀(我更喜歡用:“宇宙觀”,更能表述傳統哲學視野之開闊)。
傳統文化中的易學和《道德經》是相通的,都認為人類生存的宇宙的一個主要規則即是:“【有】【無】相生”。所以《道德經》開篇第一章講:“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注意這裡的【無】不是沒有,不存在之類的意思,而是專指相對一般人類感知和認知能力而言未發現的宇審結構之存在。如古代人體生命科學寶典《黃帝內經》中論述之經絡,當代科學前言所論之“暗物質,暗能量”,皆可認為是此範疇所包含之宇宙實物。【有】則是一般人類皆能感知和認知的宇宙結構之存在。【有】【無】相生,則指出這兩大宇宙結構之物密切聯絡,相生相剋。用人體生命為例,則仁義道德之精神為生命結構之【無】的部分,藏腑筋骨之身體為生命結構之【有】的部分,兩者相互聯絡,缺一不可為完人。
第二:在上述宇宙觀基礎上,來理解《道德經》中“柔弱”的內涵。
從第一點論述的宇宙觀可以知道,古代聖賢認為宇宙中萬事萬物均有【有】和【無】的結構,而且其中【無】是本,【有】是末,如人體生命中思想精神為本,身體四肢為末,後者受前者的支配。《道德經》中人之生也柔弱,這裡指的是嬰兒時期的人,嬰兒在《道德經》中有“專氣至柔”之論,即初生嬰兒為人生中道德淳和,思想精神最為純靜之時,所以嬰兒多招人喜歡。人們都希望別人喜歡自己,而嬰兒雖無此心,卻可成此事,可謂“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第七章。
以上從原文論嬰兒而言,再昇華一步,此處之柔弱,用在成人之時,則應理解為謙虛和氣,不與人爭之義,這種品質正是易經中【謙】卦之體現,如其彖詞所言:“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以上只是簡略的論述一下,供大家參考交流
回覆列表
熟讀過老子《道德經》的人都知道老子反覆有強調同一個思想:柔弱勝剛強。我特意將整本書做了一個標註,發現老子有五次明顯的說明了這個道理,他為什麼要反覆強調呢?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嗎?每次提及的意思又是否完全一致呢?針對這些問題,請和我一起去探討吧!
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分上、下篇,上篇是37章,下篇是44篇,總計81篇,我曾經本想組織81人進行共同研討事項,但由於身體問題,只能暫且推遲,畢竟身體是最重要的,我為什麼想要組織81人呢?因為無論佛、道、天人都講究歸一思想,唐僧西行取經,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而道教單從《道德經》篇幅便可看出歸一的思想。所以,我贊同並研讀老子《道德經》是因為它蘊含了很多大智慧。
廢話不多說,下面我們聊一聊,老子《道德經》裡分別在哪些地方提到了柔弱思想吧!
開啟書本,我們發現在上篇的倒數第二章,即第三十六章直接了當的就提出:“柔弱勝剛強”。我們知道,老子上篇是道經,主要是圍繞道來講述,比如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老子在講述道的問題上,直接提出“柔弱勝剛強”,他不想拐彎子,他也沒有過多的陳述或者說解釋,更不會說所謂的“中庸”思想,他就直接表明觀點,你想,在當時用竹簡刻字,能用一句話表達不會用一段話來說,能用一個字說明白的不會用一句話,這也能理解老子這麼直接果斷的原因了。
說到這兒,有人又跟我說矛盾了吧,既然已經直接過了,說過了,又為何在《道德經》裡我們五次看到這個思想呢?其實,他每次表達的意思都不一樣,或許說的不是很對,但請容我來解釋。
在下篇,老子分別在第43、52、76、78章節提及到柔弱思想,下篇總共才四十四章,而老子不吝用了四章。
在四十章說道:“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如果說老子在三十六章下的一個結論,那麼這裡就是個論點,告訴人們至柔的在至堅之上,從而論證柔弱勝剛強。
好,我們再來看第五十二章和第七十六章:“守柔曰強”、“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同樣的,也是做為一個論點來論證柔弱在上的觀點。
最後,在七十六章老子再次用案例來展示,提出了水的概念,水柔吧,但是世上比水剛強的東西恐怕還沒吧!
看吧,老子是一個辯論高手,從論點,論據,論證,多方面,把這本書重點思想概括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