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湘137693173
-
2 # 家有壯哥兒
胎便大概三天左右就排乾淨了。
我家寶寶6月3號晚上出生的,今天6天了。前三天拉墨綠色黏糊糊的便便,每次都拉很大一坨,好像拉了五次就拉乾淨了,胎便不臭,很黏,屁屁要用溼紙巾擦多次才擦得乾淨。
-
3 # 超人小媽媽
我家寶寶出生後在產房就拉了一次。然後回病房後好像一天就拉完了,胎便是墨綠色的。我就遠遠的看了一下,因為我刨腹產。但是可能是因為那會給她吃奶粉,喝水不多,接下來兩天沒拉,然後叫了一生打了開塞露.....後來出院回家好幾天也是沒拉又去醫院,醫院讓自己大開塞露,然後就弄了一點在屁股上馬上就拉出來了,以後也挺正常的。偶爾有兩天不拉的我就給他喝媽咪愛。馬上就見效。當時做了很多功課。
新生兒大多是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排出墨綠色的黏稠大便。家長不必驚訝:寶寶也沒吃什麼東西,怎麼會排出這樣的大便?其實,這叫胎便,是由胎兒期腸道內的分泌物、膽汁、吞嚥的羊水以及胎毛、胎脂、脫落的上皮細胞等在腸道內混合形成。一般3~4天胎便可排除乾淨。
給寶寶開始餵奶後,大便顏色變為黃色。母乳餵養新生兒通常大便較多,一般每日2~3 次至5~6次,呈黃色漿糊狀;有時大便裡會出現粘液,甚至還會排出綠色大便。只要新生兒吃奶正常,體溫不超過37.5℃都屬健康。吃牛奶的孩子,大便次數較少,每日1~2次,大便為黃白色、較乾燥,有時混有奶瓣。
正常新生兒在出生後12小時內應排出第一次小便。開始時尿量少,以後逐漸增多。每日小便可達10~15次,每次尿量約20毫升,為淡黃色或無色、清亮透明、無異味。有的新生兒由於吃奶少或體內水分丟失多,而出現尿少。在這種情況下可讓嬰兒多吸吮母乳(人工餵養兒注意喂水),尿量會多起來,一般每日排尿不應少於6次。
-
4 # 心情美食阿樂
健康的嬰兒糞便是什麼顏色和氣味,兒童消化系統生理特點有那些
一 健康嬰兒糞便
食物進入消化道至糞便排出時間因年齡而異;母乳餵養的嬰兒平均為13小時,人工餵養者平均為15小時,成人平均為18-24小時。
1、人乳餵養兒糞便;為黃色或金黃色,多為均與膏狀或帶少許黃色糞便顆粒,或較稀薄,綠色、不臭,呈酸性反應。平均每日排便2-4次,一般在新增輔食後次數減少。
2、人工餵養兒糞便;人工餵養的嬰兒糞便為淡黃色或灰黃色,較幹稠,呈中性或鹼性反應。因牛乳及其配方奶粉含酪蛋白較多,糞便有明顯的蛋白質分解產物的臭味,有時可混有白色酪蛋白凝塊。大便每日1-2次,易發生便秘。
3、混合餵養兒糞便;餵食母乳加牛乳嬰兒的糞便與餵食牛乳者相似,但較軟、黃,新增澱粉類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減,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新增各類蔬菜、水果等輔食時大便外觀與成人糞便相似,初加菜泥時,常有小量綠色便排出。便次每日1次左右。
二 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具有吮吸、吞嚥、咀嚼、消化、味覺、感覺和語言等功能。足月新生兒出生時已具有較好的吮吸及吞嚥功能。嬰幼兒口腔黏膜薄嫩,血管豐富,唾液腺不夠發達,口腔粘膜易受損傷和發生區域性感染;3-4個月時唾液分泌開始增加。嬰兒口底淺,尚不能及時吞嚥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發生生理性流涎。
三 食管
食管長度在新生兒為8-10CM,1歲時為12CM,5歲時為16CM,學齡兒童為20-25CM,成人為25-30CM。食管橫徑,嬰兒為0.6-0.8CM,幼兒為1CM,學齡前兒童為1.2-1.5CM。食管PH通常在5.0-6.8。嬰兒食管呈漏斗狀,粘膜薄嫩、腺體缺乏、彈力組織及肌層尚不發達,食管下段括約肌發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發生胃食管反流。如吸奶時吞嚥過多空氣,易發生溢乳。
二 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具有吮吸、吞嚥、咀嚼、消化、味覺、感覺和語言等功能。足月新生兒出生時已具有較好的吮吸及吞嚥功能。嬰幼兒口腔黏膜薄嫩,血管豐富,唾液腺不夠發達,口腔粘膜易受損傷和發生區域性感染;3-4個月時唾液分泌開始增加。嬰兒口底淺,尚不能及時吞嚥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發生生理性流涎。
三 食管
食管長度在新生兒為8-10CM,1歲時為12CM,5歲時為16CM,學齡兒童為20-25CM,成人為25-30CM。食管橫徑,嬰兒為0.6-0.8CM,幼兒為1CM,學齡前兒童為1.2-1.5CM。食管PH通常在5.0-6.8。嬰兒食管呈漏斗狀,粘膜薄嫩、腺體缺乏、彈力組織及肌層尚不發達,食管下段括約肌發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發生胃食管反流。如吸奶時吞嚥過多空氣,易發生溢乳。
六 肝
年齡越小,肝臟相對越大。嬰兒肝結締組織發育較差,肝細胞再生能力強,不易發生肝硬化,但易受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如缺氧、感染、藥物等均可使肝細胞發生腫脹、脂肪浸潤、變性、壞死、纖維增生而腫大,影響其正常功能。嬰兒時期膽汁分泌較少,鼓對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較差。
回覆列表
通常情況下,新生兒會在24小時之內排出胎便,3天之內基本排完。起初胎便呈墨綠色,隨後慢慢呈黃色。
母乳餵養的新生兒每天排便次數不穩定,屬正常現象,但需要掌握每天的固定排便次數,以便監測新生兒的健康狀況。
母乳餵養要遵循“按需哺乳”的原則。研究顯示,母乳餵養更有益於新生兒健康,可以增強免疫力、提升智力、減少兒童期肥胖等。母乳餵養主要滿足兩方面需求,一方面是孩子的需要,當孩子沒有便溺且哭鬧不止,新媽媽就需要哺乳;另一方面是媽媽的需要,新媽媽產後可能乳房腫脹、乳汁分泌過多,此時也可以給孩子哺乳。乳汁分泌是一個神經反射調節的過程,首先是外界條件的刺激,然後神經訊號傳導到大腦,最後分泌出乳汁。為保證奶水充足,媽媽要讓孩子頻繁吸乳,提倡夜裡也要哺乳,建立經常性的條件反射,以免堵奶或少奶。如果發生堵奶,可使用吸奶器吸出,避免乳汁淤積。此外,新媽媽也要保持心情愉快,家人要營造良好氛圍,避免因精神刺激造成斷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