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肝膽外科崔醫生

    動脈瘤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也是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的疾病,他嚴重的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我們對動脈瘤又瞭解多少呢?答案是:很少很少!

    什麼是動脈瘤,該如何檢查

    1、動脈瘤是一種急性血管性疾病,它的形成和血管的質量有關係,這是先天性的因素所致。由於先天性的原因,在血管形成過程中,長出動脈瘤處的血管壁比正常血管壁要少一層組織,彈力層。可想而知,血管壁的質量就下降了!舉個生活當中的例子,可以更好的瞭解動脈瘤的形成,好比腳踏車的輪胎,生產過程中,某處的質量不達標,在脫胎充氣的過程中,這個位置就容易鼓包膨出。膨出的部位就會變得更薄更脆弱,破解的風險自然也增加不少。回過頭來說,動脈瘤形成了,動脈瘤的血管壁就會非常非常薄。血壓發生變化,對血管壁產生衝擊,動脈瘤就破裂出血了。嚴重者可以危及生命!

    2、動脈瘤這麼危險,我們該做點什麼,動脈瘤雖然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我們無法預知,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檢查發現動脈瘤的存在。有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在年齡大於40歲的人群當中,動脈瘤的檢出率高達百分之二十。有的人雖然血管長出了動脈瘤,但是一生當中都沒有破解,是一種相對安全的動脈瘤。而有的動脈瘤,還沒等檢查出來,就發生了破解,嚴重危及生命。

    3、什麼檢查可以檢查出動脈瘤的存在呢,對於顱內動脈瘤的檢查,首選無創的CTA檢查,檢出率達到將近百分之九十。此外,磁共振血管成像也是一種選擇方式,但是它的檢查陽性率比CTA要低。對於腦血管病來說,全腦血管造影術是腦血管病檢查的金標準。但是,這種檢查屬於有創檢查,身體需要接受一些射線和造影劑。但是它的檢查陽性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八,所謂最標準的檢查了!

    4、檢查出動脈瘤,是不是就很危險了,實則不然。動脈瘤分很多種型別,大小不等,規則不一,位置各異。檢查出來的動脈瘤危險不危險,和多種因素有關係。同樣大小同樣位置同樣形狀的動脈瘤,在不同人身上,它破解的風險也不盡相同。從位置上來說,血管分叉部位的風險要高於其他部位的動脈瘤,因為血流動力的因素,血流會直接衝擊動脈瘤,增加了破解風險。體積大的動脈瘤較體積小的動脈瘤更加容易破裂。形狀不規則的動脈瘤比形狀規則的動脈瘤更加容易破裂,尤其是動脈瘤上再長出一個動脈瘤,那破裂出血的風險是極高的!因為動脈瘤本身的血管壁就很脆弱,再長動脈瘤,脆弱的血管壁上加倍脆弱。破裂風險高的動脈,建議及時解決,選擇開顱或者介入栓塞均可。未破裂的動脈瘤比破裂的動脈瘤的患者預後要好的多,而且也安全的多。

    發現動脈瘤後,該如何進行治療呢技術成熟不成熟呢,費用高不高呢,這也是人們比較關心的問題。首先,發現動脈瘤後,尤其是破裂風險較高的動脈瘤,建議及時的解決,因為我們不知道顱內的定時炸彈什麼時候會爆炸,爆炸後隨時都可能帶走我們的性命。動脈瘤的治療大致分為開顱夾閉和介入栓塞。對於動脈瘤的治療,目前醫療技術是很成熟的,不管是哪種手術,在醫學上都有很不錯的效果。開顱夾閉,開啟顱骨,分離腦組織,找到動脈瘤,用動脈瘤夾夾住動脈瘤的瘤頸,阻斷動脈瘤的血流,大大降低動脈瘤破裂的風險。但是這種手術對患者來說受到的創傷比較大,畢竟需要到顱內去操作,勢必會對腦組織產生一定的影響。相比較而言,介入栓塞是一種微創的手術方式,各種導管在血管內走行,將動脈瘤彈簧圈送至動脈瘤內部,將動脈瘤填塞滿,降低動脈瘤的供血,也降低了動脈瘤破裂的可能性。相對於開顱來說,介入栓塞的費用要高一些,主要是用到的材料比較貴,這種手術方式對患者產生的創傷小,患者術後恢復的也快。條件較好的家庭,多數會選擇介入治療。而且,介入的治療方式也有多種,單純彈簧圈栓塞,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及密網支架栓塞動脈瘤等技術。介入的發展日趨成熟,效果也是比較理想。不管採用什麼方式消滅動脈瘤,總的原則就是儘早的解決動脈瘤。目前,大家談到動脈瘤都會為之色變,我們應該正確面對動脈瘤的存在。有不少的人群都存在顱內的動脈瘤,但是終生都沒有發生破裂。所以,我們還應該根據檢查的結果來認知動脈瘤。如果發現問題,我們應當及時的完善相關的檢查,比如說CTA或者全腦血管造影術,瞭解動脈瘤的位置、形態及大小等指標,結合患者自身情況和基礎疾病來綜合評估動脈瘤的破裂風險。對於破裂風險較低的動脈瘤,我們可以選擇保守治療,定期複查動脈瘤的變化。如果動脈瘤長期保持不變,那麼保守治療是一個絕對不錯的選擇。如果動脈瘤不斷的變化,變大變得不規則等,那就需要及時的治療。針對於腦動脈瘤,小崔醫生在這裡給大家一些建議:

    1.年齡大於40歲的人群,可以一年到兩年之間體檢時完善一下CTA,因為不少的人都會檢出動脈瘤的存在,這樣及時發現動脈瘤,也可以及時的解決動脈瘤,大大降低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動脈瘤的破裂。

    2.積極控制自身的疾病,動脈瘤的破裂多數與血壓變化有關。高血壓是動脈瘤破裂的一個高風險因素。將血壓控制在一個穩定的標準水平,不僅對動脈瘤有益,而且還對患者自身情況有益。

    3.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熬夜和暴飲暴食,生活規律,避免劇烈的運動

  • 2 # 藍十字腦科醫院

    腦動脈瘤是由於面部血管異常改變產生的腦血管瘤突起,在腦血管疾病中,腦動脈瘤的發病率僅次於腦缺血及高血壓性腦出血,佔腦血管病的6%~12%。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多為首發症狀,約佔80%~90%,常在勞累或激動時突然頭痛、噁心、嘔吐、頸項強直或部分意識障礙,經腰穿可見腦脊液為血性。出血量的多少和動脈瘤位置的不同有關,可有特定性神經體徵,如頸內動脈-後交通動脈瘤出血,可有同側的動眼神經麻痺(眼瞼下垂、眼球運動受限、瞳孔散大);若出血量多形成巨大血腫,病人短時間內可以死亡。

    顱內動脈瘤病人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沒有明顯的症狀和體徵,只有極少數病人,因動脈瘤影響到鄰近神經或腦部結構而產生特殊的表現。動脈瘤症狀和體徵大致可分為破裂前先兆症狀、破裂時出血症狀、區域性定位體徵以及顱內壓增高症狀等。

     

     

      對於腦動脈瘤的全身症狀,下面做出了介紹:

      1、血壓升高:起病後病人血壓多突然升高,常為暫時性的,一般於數天到3周後恢復正常,這可能與出血影響下丘腦中樞或顱內壓增高所致。

      2、體溫升高:多數病人不超過39℃,多在38℃左右,體溫升高常發生在起病後24~96h,一般於5天~2周內恢復正常。

      3、胃腸出血:少數腦動脈瘤病人可出現上消化道出血徵象,表現為嘔吐咖啡樣物或柏油樣便,系出血影響下丘腦及自主神經中樞導致胃腸黏膜擴張而出血。病人尚可出現血糖升高、糖尿、蛋白尿、白細胞增多、中樞性高熱、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及電解質紊亂等。

      4、腦心綜合徵:臨床表現為發病後1~2天內,一過性高血壓、意識障礙、呼吸困難、急性肺水腫、癲癇,嚴重者可出現急性心肌梗死(多在發病後第1周內發生),心電圖表現為心律失常及類急性心肌梗死改變,即Q-T時間延長,P波U波增高,ST段升高或降低,T波倒置等。意識障礙越重,出現心電圖異常的機率越高。據報道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心電圖異常的發生率為74.5%~100%。一般認為腦心綜合徵的發病機制為發病後血中兒茶酚胺水平增高,以及下丘腦功能紊亂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有關。另外,繼發性顱內高壓和腦血管痙攣亦可影響自主神經中樞引起腦心綜合徵。

      當相關先兆症狀出現時,患者在思想上既要高度重視,又不能過度緊張以致驚慌失措。情緒要鎮靜,避免因血壓波動而加重病情。應儘快將患者送到醫院就診,並詳細告訴醫生已出現的預兆表現,以便明確診斷,及時治療。

  • 3 # 腫瘤劉海龍醫生

    顱內動脈瘤是指由於腦動脈內腔區域性異常擴大而引起的動脈瘤樣突起。在腦血管意外中,它是僅次於中風和高血壓腦出血的第三位。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可引起大量顱內出血,發病率很高。病人有嚴重的頭痛,這被描述為“頭部應該被吹開”。病人往往在幾分鐘內出現昏迷,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琦是哪裡人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