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酌詞習格律

    絕句只有古絕和律絕之分。

    王力先生《詩詞格律》相關論述截圖如下。

    古絕屬於古體詩體裁,無須嚴格遵守格律詩“替對粘韻”基本規則。

    首先,雙數位置“平仄”交替或“仄平”交替,“仄平仄”交替或“平仄平”交替,都不一定是律句模式。請看如下“拗絕”詩例分解之。

    李商隱《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仄仄仄平仄

    驅車登古原。(平平平仄平

    夕陽無限好,(仄平平仄仄)

    只是近黃昏。(仄仄仄平平)

    “不”字放在去聲字之前,變調讀為陽平調“bú”,屬於平聲。

    “夕”字在古韻及相應方言中,是入聲字為“仄”

    第一句第三字“意”當平卻仄,導致詩句後三字“兩仄夾一平”,簡稱為“後孤平”。

    第二句第三字“登”當仄卻平,導致“後孤仄”

    第一、二句第四字居於雙數位置,當上下平仄相反卻相同而失對

    以上是古韻部人工平仄檢測結果,供大家參考交流。

    孤平歷來被詩界視為格律詩硬傷,是平仄格律大忌。

    上句犯孤平,下句就再犯孤仄來“補救”,換湯不換藥,傷了再傷,病上加病,無異於雪上加霜,孤平硬傷依然存在,反倒增加了“後孤仄”,都有悖於馬蹄韻平仄交替的格律詩用字組句基本原理,實質上等於沒救!這,就是長期以來,網路熱衷於以訛傳訛的“拗絕”!

    “拗絕”,認可本句犯孤平,再以犧牲本句合律的平仄為代價來“救”拗(“本句自救”);或本句犯孤平,對句就用犯孤仄來“救”(“對句相救”);其本質都有悖於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格律詩用字組句基本原理。所以,“拗絕”其實就是古體詩中的古絕。因為,古體詩無須遵守格律詩平仄的“替對粘韻”基本規則,且在唐詩中不勝列舉。

    因為《登樂遊原》是古人詩作,故用平水韻作平仄押韻標準。檢測結果截圖佐證如下。

    因為第一句第四字“不”,屬於“多音字”,所以會干擾和影響機器檢測結果。“不”字多音若為仄聲,也可用近義字“未”替代“不”字,以避免多音字干擾平仄檢測,再用平水韻檢驗,第四字仄聲也確有出律之嫌!並且,本句中的第四字“不”為仄聲時,與第二字“晚”仄聲,就有雙數位置“仄仄”失替之嫌,不符合“仄起不入韻式”雙數位置“仄平”交替規則,是格律詩不支援的變格模式之一。避免第四字多音後的檢驗結果,無疑較保留多音字的檢測結果,科學而準確得多。截圖佐證如下。

    再看第二句檢測結果提示,雖然“登”字居於單數“仄寬”位置,“可平可仄”,但不符合“後嚴”的詩界變格潛規則,故“建議用仄”。可見格律詩並不支援後孤仄這類靠近句末的變格模式

    第二句第二字“車”是平聲,屬於平起;末字平聲,屬於入韻。“平起入韻式”正格平仄,可利用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平仄竿”截句法,快速推知如下。

    “平仄竿”截句法示例,如五言平起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

    雖然《登樂遊原》第二句雙數位置是“平仄”交替,但其後孤仄有悖於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格律詩用字組句基本原理,實質上屬於孤仄失替之例,其變格是“非律的”(啟功語)。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相關截圖佐證如下,供大家探討交流。

    綜上所述,以寫格律詩《錦瑟》出名的古聖李商隱自己也會寫古體詩;以《登高》為“七律之最”的詩聖杜甫,又何嘗不寫古體詩(如《復愁十二首·其二》)呢?這充分說明,唐詩中不全是格律詩,唐詩編撰者標示的“絕句”中,確有古絕和律絕之別。並且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古絕不勝列舉!

    律絕屬於格律詩體裁,具有嚴格的“替對粘韻”基本規則,缺一不可。

    如果將李商隱《登樂遊原》修改如黑體字,就能順利透過詩詞網站檢測工具的檢驗了。

    向晚心非適,(仄仄平平仄)

    驅車古原。(平平仄仄平)

    夕陽無限好,(仄平平仄仄)

    只是近黃昏。(仄仄仄平平)

    再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在古韻中是入聲字為“仄”。

    “更”是多音字,作“再”義時為仄聲字。

    第一句仄起不入韻,第四句仄起入韻;第二句平起入韻,第三句平起不入韻;全詩除末句第一字可平可仄,用仄時屬於三仄首寬格外,其餘三句都是五言律絕正格平仄,符合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格律詩用字組句基本原理。

    首聯上下句雙數位置平仄相反,符合“仄平”與“平仄”相對的規則。

    次聯上下句雙數位置平仄相反,符合“平仄”與“仄平”相對的規則。

    首聯第二句與次聯第一句,雙數位置平仄相同,符合“平仄”與“平仄”相粘規則。

    “流”、“樓”都是平聲字,且在平水韻同一韻部,沒有“借韻”或“鄰韻通押”之嫌,符合格律詩押韻規則。

    “替對粘韻”規則要求全滿足的詩,才是名副其實的律絕。否則,是古體詩中的古絕,“拗絕”包括在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否格律詩,絕非古今某名人專家個人的隻言片語所能蓋棺定論的!

  • 2 # 詩詞與美文欣賞

    古絕為古體詩歌的一種,不受律詩格律束縛。古絕分為五言古絕和七言古絕。古絕與律絕相對論。

    五言古絕舉例

    凡合於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該認為古絕:

    ⑴用仄韻;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

    上文說過,律詩一般是用平聲韻,因此,律絕也是用平聲韻。如果用了仄聲韻,那就可以認為古絕。例如:

    憫 農(二首)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 △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 △ ·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

    江上漁者 [宋]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 ·· △

    從上面所引的三首絕句中,已經可以看出,古絕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李坤《憫農》的"春種"句一連用了三個仄聲,"誰知"句一連用了五個平聲。范仲淹的《江上漁者》用了四個律句,但是首聯平仄不對,尾聯出句不粘,也還是不合律詩的規則的。

    即使用了平聲韻,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絕。例如:

    夜 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舉頭"句不粘,"低頭"句不對,所以是古絕。

    七言古絕舉例

    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現在試舉杜甫的兩首七言古絕為例:

    三絕句(選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自說二女齧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第一首"惟殘"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說"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不合律句。尾聯與首聯不粘,而且用了仄聲韻。第二首"縱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婦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盡合。

    當然,古絕和律絕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楚的,因為在律詩興起以後,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這裡把它們分為兩類:

    ①依平仄型別來看,七言平起式等於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於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當少見,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為少些罷了。

    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這一點也與律詩相同。李商隱《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就是這種情況。

    ④比,上聲。西,平聲。

    ⑤恐,上聲。天,平聲。

    ⑥不,客,入聲。何,平聲。

    ⑦看,平聲。

    律詩為八句、四聯,四聯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其中頷聯與頸聯是相互對仗的。

    律絕的藝術特色

    跟律詩一樣,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

    跟律詩一樣,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跟律詩一樣,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

    跟律詩一樣,律絕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絕句原則上可以不用對仗。上面所引八首絕句當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對仗的。現再舉兩個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上面所引的絕句已有一首(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後》)是在首聯用對仗的,現在再舉兩首為例: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郿 塢(第二首) [宋]蘇軾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裡金多退足憑。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但是,尾聯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聯用對仗的。

    首尾兩聯都用對仗,也就是全篇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上面所引王之渙《登鸛雀樓》是全篇用對仗的。下面再引兩個例子,一個是首聯半對半不對,一個是全篇完全用對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絕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有人說,"絕句"就是擷取律詩的四句,這話如果用來解釋"絕句"的名稱的來源,那是不對的,但是以平仄對仗而論,絕句確是擷取律詩的四句:或擷取前後二聯,不用對仗;或擷取中二聯,全用對仗;或擷取前二聯,首聯不用對仗;或擷取後二聯,尾聯不用對仗。

    律詩、絕句每句平仄都有規定,誤用者謂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為“拗體”。具體地說,在一個詩句中,如果在該用平聲字的地方用了仄聲字,該用仄聲字的地方用了平聲字,則該字就叫“拗字”。有“拗字”的句子就叫“拗句”。全詩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就叫做拗體。“拗體”是排合關係不合律的律體詩篇。

    基本資訊

    拼音:拗niù體 tǐ

    異體字:抝

    漢字首尾分解:扌幼 漢字部件分解:扌幼

    拗,意思是彆扭,不順。就近體詩來說,合格律是聲音順,不合格律是聲音不順。

    拗體定義

    律、絕詩每句平仄都有規定,誤用者謂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為“拗體”。前人所謂“拗”,除有時變換第二、四、六字外,著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兩聯都拗的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稱為“拗律”。詩人中有故意為之者。如清王軒《聲調譜序》雲:“韓(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體,以矯當代圓熟之弊。”

    凡“拗”必須用“救”,平拗仄救,仄拗平救;如上句該平的用仄,下句就得把該仄的用平,以調節音調,使詩句聲調和諧。有拗有救,才不為病句,這就稱為“拗律”。但是也有拗而不救的。

    拗體運用

    在“今體詩”(又稱近體詩、格律詩)中,不論是五言絕句、七言絕句,或者是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也不論是上句還是下句,凡是句中平仄聲的安排不合“句中平仄相間、聯內平仄相對,聯間平仄相粘,偶句句尾押韻。”的,即不合規則的句子,都稱為“拗句”,句中不合格律的字稱為“拗字”。具體來說,在一個詩句中,如果在該用平聲字的地方用了仄聲字,該用仄聲字的地方用了平聲字,則該字就叫“拗字”。有“拗字”的句子就叫“拗句”。全詩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就叫做拗體。從字義上來說,“拗”就是不順。“拗”是指聲調的不合律,“拗句”是指聲調不合律的五、七言詩句,“拗體”是排合關係不合律的律體詩篇。王力在其《詩詞格律概要》中指出:杜甫、蘇軾等詩人都寫過拗體律詩,但拗體自然不是律詩的正軌,後代模仿這種詩體的人是很少的。

    拗體分類

    有人把詩體分為三類:

    1、律體。律體是講究平仄的,講究“句中平仄相間、聯內平仄相對、聯間平仄相粘,偶句句尾押韻”的;

    2、古體。古體除了押韻有其相似之處外,它是不講究平仄,當然也不講究平仄相對和平仄相粘。

    3、拗體。拗體與律體不同之處是,它可以平仄失對、平仄失粘,但也不是完全不考慮平仄。當與正格的律體違背時,採取補救的辦法,即“拗救”,以求“合律”。

  • 3 # 謝小樓

    要區分清楚古絕、律絕和拗絕,首先要了解絕句的形成過程。

    一、絕句的形成過程

    1、絕句起源於民間歌謠

    文學的形式,大多是人民所創造,然後文人加工而成的。

    漢武帝時,朝廷設立了樂府這一音樂機關,採集了大量民歌,其中就有五言四句的入樂歌謠。漢魏以來,五言四句的歌謠越來越多,特別是晉宋之際,樂府機關採集了大量的吳歌和西曲,它們的基本形式就是五言四句,當時文人模仿這種形式寫的詩也頗為盛行。不過,七言四句的詩歌則較少。

    2、絕句得名於聯句

    最早的聯句詩是漢武帝與其臣子共作的《柏梁臺詩》,其方式是每人各寫一句七言詩,每一句押韻,合成一篇,但此詩或是偽作。到晉代時,賈充和他的妻子李夫人聯句,則是每人各寫五言二句,後陶淵明與郗愔、郗循聯句,發展為每人各作五言四句。到南北朝時,每人各作五言四句的聯句方式已經非常盛行。

    當時詩人們認為:有兩個人以上同作一詩,一人先作四句,其它人每人續四句,如此蟬聯而不,成為一篇,就是連句或聯句;但如果一人先作了四句,別人續不下去,那麼,僅存的四句被稱為斷句或絕句了。這就是絕句一詞的由來。

    不過在唐以前,聯句方式只限於五言詩,也只有部分五言四句的詩才被稱為絕句,唐時,才將七言四句的詩也收做絕句。七言絕句得名於五言絕句。

    古絕句四首(其四):南山一桂樹,上有雙鴛鴦。千年長交頸,歡愛不相忘。

    3、律體絕句的形成

    自齊梁以來,詩歌逐漸律化,絕句這種詩歌形式,也隨之一起律化,到盛唐時,律詩的形式成熟,絕句受律詩的影響,大多數也遵循了平仄粘對的格律規則,形成了今天最常見的律絕。

    二、古絕、律絕和拗絕

    從絕句的形成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絕句的出現早於格律,所以,絕句剛開始是不符合格律規則的,根據是否符合格律規則,絕句可分為古絕、律絕、拗絕。

    1、古絕

    前面說到,絕句在古人還沒有發現平仄格律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就算是平仄格律一已經定型的唐代,也有很多詩人寫絕句不遵循格律規則,而這些不遵循格律規則的絕句,就叫做古絕。

    比如,柳宗元的經典名篇《江雪》,就是篇古絕。

    千山鳥飛絕,(仄平仄平仄)

    萬徑人蹤滅。(仄仄平平仄)

    孤舟蓑笠翁,(平平平仄平)

    獨釣寒江雪。(仄仄平平仄)

    全詩不合格律,而且押的是仄聲韻,這就是一首古絕。柳宗元是中唐時期詩人,此時平仄格律已經定型,而柳宗元仍寫古絕,說明古絕這種形式沒有隨著律絕的出現而被拋棄。

    古絕的特點就是,全詩平仄沒有規律,也就是不遵循平仄格律,古絕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但不能平仄通押,也就一首詩中要麼押平聲韻,要麼押仄聲韻。

    2、律絕

    律絕就是格律化了的絕句,平仄必須嚴格遵守格律的規則,具體就是:1)句內平仄相間;2)聯內平仄相對;3)聯間平仄相粘;4)押平聲韻。

    例:劉方平《春怨》

    紗窗日落漸黃昏,(平平仄仄仄平平)

    金屋無人見淚痕。(平仄平平仄仄平)

    寂寞空庭春欲晚,(仄仄平平平仄仄)

    梨花滿地不開門。(平平仄仄仄平平)

    劉方平的這首《春怨》,除第二句的第一字由仄變平外(這是完全允許的),簡直是一首平仄完美的平起入韻式七言絕句。

    3、拗絕

    拗絕是古絕到律絕之間的過渡形態,就是已經律化,但還沒有完全符合格律的規則的絕句。

    拗絕大概分為兩種:一是由部分未律化的句子和部分已經律化的句子組成的絕句;二是全部由已經律化的句子組成,但句子間的組合要麼失粘要麼失對。

    舉例說明:

    李商隱《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仄仄仄仄仄)

    驅車登古原。(平平平仄平)

    夕陽無限好,(仄平平仄仄)

    只是近黃昏。(仄仄仄平平)

    李商隱的這首《登樂遊原》,第一句五個平聲,顯然不是律句,後面三句都是律句。

    崔顥《長幹行》

    君家何處住,(平平平仄仄)

    妾住在橫塘。(仄仄仄平平)

    停船暫借問,(平平仄仄仄)

    或恐是同鄉。(仄仄仄平平)

    崔顥的這首《長幹行》,四句都是非常標準的律句,但第二句跟第三句失粘,所以也還是一首拗絕。

    綜上,在絕句中,完全不遵守格律的絕句叫古絕,部分使用律句或雖然全部使用律句但失粘失對的叫拗絕,完全遵守格律的叫律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亞迪、長安、吉利、奇瑞、長城等誰會成為汽車行業的“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