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的定論來講,宋江領導的梁山起義軍大致存在了三年時間,即宋徽宗宣和元年至宣和三年(1119-1121年)。
然而,據《宋史·徽宗本紀》、《宋史·張叔夜傳》等史料記載,宋江起義終於宣和三年能夠得到史料支援,但宋江起義於宣和元年,卻很難從正史以及相關史料中查到依據,大抵是後來的學者們考證的結果。
那麼,宋江起義是不是發生在宣和元年呢?而且,依據正史記載,宋江等梁山義軍被張叔夜收降後,還繼續存在嗎?
《大宋宣和遺事》中記載,宣和二年(1120年)五月間(陰曆),晁蓋等七人劫取大名府留守梁師寶獻給蔡京的十萬貫珠寶,案發後,因宋江報信而上了梁山。此後,宋江殺了閻婆惜,也來入夥。宋江上梁山時,晁蓋已經死去,於是,宋江聚集了另外的三十四人,連同晁蓋一起,號稱三十六人。
宋江聚齊三十六人後,便四處劫掠州府,後來,被海州知府張叔夜戰敗而投降。
《大宋宣和遺事》是一部筆記體野史,是否可信,值得考證。但是,宋江劫掠州府、被張叔夜戰敗投降,這段記載卻能與正史吻合。那麼,是不是可以倒推過去,這部野史所說的宣和二年由晁蓋發起的梁山起義,是不是也可以採信呢?
現在所得的宋江於宣和元年在梁山起義的結論,大致是依據《宋史·蒲宗孟傳》、《宋史·任諒傳》等傳記中有關梁山盜賊的記載。其中,《蒲宗孟傳》中是這麼講的:
鄆介梁山濼,素多盜,宗孟痛治之,雖小偷微罪,亦斷其足筋,盜雖為衰止,而所殺亦不可勝計矣。
這段記載,只說到了梁山多盜賊,並沒有提到宋江起義。因為,蒲宗孟死於公元1088年,據宣和元年還有三十多年時間。恐怕這段記載尚不足以證明此時的宋江已經上了梁山,聚眾起義了。
《任諒傳》則說任諒在做提點京東刑獄,梁山濼漁者習為盜,說的是梁山泊打魚人家做了強盜。任諒是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進士,做提點京東刑獄時,大致也不會是宣和年間的時候。這處記載,依然沒有提到宋江在梁山領導義軍起義。
由此可見,大致是後來的梁山確實有一位名叫宋江的義軍首領,便把史料中的記載與之對接,考證出宋江起義就是在宣和元年。
由此可知,正史上是沒有宋江起義的明確時間記載的。假如按照《大宋宣和遺事》的說法,宋江起義從晁蓋上梁山起,到被張叔夜招降,期間就只有一年多時間。如果按照學者的考證,宋江正式宣佈起義是宣和元年。那麼,宋江率領的梁山起義就存在了三年。同時,學者還得出結論,說宋江早就上了梁山,在宣和元年正式宣佈起義時,已經在梁山堅持了四五年。
究竟宋江在梁山抗爭了多少年,現在已經無法確認,姑且就以宣和元年為定論吧。
但是,對這個尚無硬料支援的定論,似乎還需要持一點點謹慎的懷疑態度。因為,《水滸傳》中的宋江率領梁山起義,恐怕不一定是宣和元年。
施耐庵寫《水滸傳》主要的藍本是《大宋宣和遺事》,書中所寫的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的故事,都是源於這部筆記體野史。但是,施耐庵與此前的羅貫中一樣,依據藍本寫書,但卻做了大量的史料考證,其中隱藏著很多歷史真實。
《水滸傳》中並沒有交代晁蓋劫取生辰綱的具體時間,更沒有交代宋江上梁山是在哪一年。不過,施耐庵還是在書中以其他故事,不斷暗點歷史時間節點。
在王進遭遇高俅報復的故事中,提到了高俅得做了殿帥府太尉,這一年,應當是宋徽宗政和七年。《宋史·徽宗本紀》中說:“七年春正月丁酉,于闐入貢。庚子,以殿前都指揮使高俅為太尉”。所以,接下來的故事就應當是按照這個時間節點,順序以及重疊展開的。
到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時,施耐庵更是以禪杖的重量,點明瞭這個故事發生在宣和元年二月。
洪太尉誤走妖魔,是在宋仁宗嘉佑三年,即公元1058年,禪杖六十二斤,即六十二年,因而,寫到魯智深故事時,就是宋徽宗宣和元年。施耐庵寫這一年的用意,是為了抨擊宋徽宗下“革佛詔”革佛。
魯智深宣和元年二月大鬧五臺山,這段故事一直寫到林沖風雪山神廟,應當至少是到了宣和元年的年底。此時,引發生辰綱劫案的楊志尚未出場。楊志還沒露面,晁蓋便肯定沒有上梁山,宋江還在晁蓋之後上梁山,所以,宣和元年這一年,宋江並沒有到梁山帶領義軍起義。
從智取生辰綱的季節來看,當時應當是宣和二年的陰曆五月。這一點,正好與《大宋宣和遺事》完全相符。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了,施耐庵以《大宋宣和遺事》藍本故事為時間節點,前後一卡,魯智深、林沖故事的時間順序就卡死在了宣和元年,而梁山起義也就自然的向後順延了一年。
但是,在沒有可靠歷史史料支援的前提下,施耐庵採信《大宋宣和遺事》之說,把梁山起義的時間確定為宣和二年,也是一種觀點,不可以不予以重視。
實際上,宋江是在殺了閻婆惜之後,便直接上了梁山。《水滸傳》為了更豐滿的講述宋江的故事,便虛構了宋江江湖逃難,發配江州的故事。在這段故事中,蔡九知府再次提到了蔡京的生辰,便派戴宗去太師府送信,請示如何處置宋江。
假如說智取生辰綱的故事發生在宣和二年,那麼,江州劫法場就恰好過去了一整年,應當是到了宣和三年的五月間。然而,此時,梁山好漢已經被招安了。
所以,《水滸傳》實際上給出的宋江起義時間,大致可以確定為宣和二年。
《皇宋通鑑長篇·紀事本末》載:“劉鎮將中軍,楊可世將後軍,王渙統領馬公直並裨將趙明、趙許、宋江,既次洞後,而門嶺崖壁,峭坂險徑,賊輒數萬據之。”
這一段記載,是宣和三年六月,宋軍攻打方臘時的情況,宋江作為裨將,攻到了上苑洞。
記載北宋九帝及南宋高宗歷史的《皇宋十朝綱要》中,也有類似的記載,說的是“知州張叔夜招撫之,江出降……六月辛丑,辛興宗與宋江破賊上宛洞”。
兩則史料都表明,宋江曾經在宣和三年六月,參與了攻打方臘之戰。而且,《皇宋十朝綱要》中說的宋江,就是梁山義軍首領宋江。
宋江去打方臘,《東都事略》也有記載,這則記載與上述兩個史料完全能夠相互印證:
杭州賊方七佛,有眾六萬,宋江用計攻破,擒之,舊屬百餘人亦傷亡過半。中軍統制表江等職功,江等原系大盜,雖破城有功,不過抵贖前罪。
因而,宋江率領梁山好漢投降招安後,並沒有結束故事,至少,他們戰鬥到了方臘被擒(宣和三年七月)。
若以《東都事略》之說,宋江因為被辛興宗排擠,憤然隱退。這樣,即便是梁山好漢有可能還將繼續戰鬥,但宋江卻不一定是首領了。
不過,《東都事略》只是其中一說,折可存墓誌卻提到了這樣一件事,說的是折可存打完方臘後,順帶擒斬了宋江。
我覺得,折可存墓誌恐怕不太可信,與史料的記載矛盾很大。即便是以《東都事略》來講,宋江也是隱居了。
因此,施耐庵沒有采信折可存墓誌的說法,而是寫宋江及梁山好漢繼續在朝廷部隊效力,一直要打到東京保衛戰。而且,要見證“二龍戲水(《水滸傳》九天玄女廟故事)”,即宋徽宗、宋欽宗坐井觀天的歷史。
史料似乎也支援施耐庵的說法,《三朝北盟會編》,以及李綱的《梁溪集》中就記載了“招安巨寇楊志”的抗金故事。
《水滸傳》中,施耐庵以梁山兩次對曾頭市用兵,其實就是提前預寫了這段歷史。在這兩段故事中,至少有這樣三條線索,證明施耐庵是在寫實。
其一,史料中的“招安巨寇楊志”先後在種師道、种師中手下做選鋒首,參加攻打遼國幽州與抗擊金兵的戰鬥。而在蕩平曾頭市之戰中,魯智深則與楊志在正北大寨會師。魯智深在俗家時,就先後在老種經略相公、小種經略相公手下做軍官。原來,施耐庵遙伏一筆,是要在七十回書之後,寫到梁山義軍“保境安民”的英雄故事。
其二,攻打曾頭市是因“照夜玉獅子”引發的,這篇千里馬是金國王子的坐騎。史料中的“招安巨寇楊志”便追隨种師中在榆次與金國王子斡離不血戰。
其三,段景住是涿州人,當時屬於遼地。此人是個盜馬賊,以馬挑動了梁山與曾頭市之戰。歷史真實中,就是一個遼國漢人馬植的平遼策,導致了金國對北宋的戰爭。
無論史料、小說,都證明宋江及梁山義軍一直戰鬥到了靖康年間,也就是北宋滅亡的時候。
以此推算,即便是宋江是宣和二年在梁山起義,梁山義軍也存在了七年時間,即公元1120——1127年。
以目前的定論來講,宋江領導的梁山起義軍大致存在了三年時間,即宋徽宗宣和元年至宣和三年(1119-1121年)。
然而,據《宋史·徽宗本紀》、《宋史·張叔夜傳》等史料記載,宋江起義終於宣和三年能夠得到史料支援,但宋江起義於宣和元年,卻很難從正史以及相關史料中查到依據,大抵是後來的學者們考證的結果。
那麼,宋江起義是不是發生在宣和元年呢?而且,依據正史記載,宋江等梁山義軍被張叔夜收降後,還繼續存在嗎?
宋江起義到底是在哪一年《大宋宣和遺事》中記載,宣和二年(1120年)五月間(陰曆),晁蓋等七人劫取大名府留守梁師寶獻給蔡京的十萬貫珠寶,案發後,因宋江報信而上了梁山。此後,宋江殺了閻婆惜,也來入夥。宋江上梁山時,晁蓋已經死去,於是,宋江聚集了另外的三十四人,連同晁蓋一起,號稱三十六人。
宋江聚齊三十六人後,便四處劫掠州府,後來,被海州知府張叔夜戰敗而投降。
《大宋宣和遺事》是一部筆記體野史,是否可信,值得考證。但是,宋江劫掠州府、被張叔夜戰敗投降,這段記載卻能與正史吻合。那麼,是不是可以倒推過去,這部野史所說的宣和二年由晁蓋發起的梁山起義,是不是也可以採信呢?
現在所得的宋江於宣和元年在梁山起義的結論,大致是依據《宋史·蒲宗孟傳》、《宋史·任諒傳》等傳記中有關梁山盜賊的記載。其中,《蒲宗孟傳》中是這麼講的:
鄆介梁山濼,素多盜,宗孟痛治之,雖小偷微罪,亦斷其足筋,盜雖為衰止,而所殺亦不可勝計矣。
這段記載,只說到了梁山多盜賊,並沒有提到宋江起義。因為,蒲宗孟死於公元1088年,據宣和元年還有三十多年時間。恐怕這段記載尚不足以證明此時的宋江已經上了梁山,聚眾起義了。
《任諒傳》則說任諒在做提點京東刑獄,梁山濼漁者習為盜,說的是梁山泊打魚人家做了強盜。任諒是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進士,做提點京東刑獄時,大致也不會是宣和年間的時候。這處記載,依然沒有提到宋江在梁山領導義軍起義。
由此可見,大致是後來的梁山確實有一位名叫宋江的義軍首領,便把史料中的記載與之對接,考證出宋江起義就是在宣和元年。
由此可知,正史上是沒有宋江起義的明確時間記載的。假如按照《大宋宣和遺事》的說法,宋江起義從晁蓋上梁山起,到被張叔夜招降,期間就只有一年多時間。如果按照學者的考證,宋江正式宣佈起義是宣和元年。那麼,宋江率領的梁山起義就存在了三年。同時,學者還得出結論,說宋江早就上了梁山,在宣和元年正式宣佈起義時,已經在梁山堅持了四五年。
究竟宋江在梁山抗爭了多少年,現在已經無法確認,姑且就以宣和元年為定論吧。
但是,對這個尚無硬料支援的定論,似乎還需要持一點點謹慎的懷疑態度。因為,《水滸傳》中的宋江率領梁山起義,恐怕不一定是宣和元年。
《水滸傳》中宋江起義是在哪一年施耐庵寫《水滸傳》主要的藍本是《大宋宣和遺事》,書中所寫的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的故事,都是源於這部筆記體野史。但是,施耐庵與此前的羅貫中一樣,依據藍本寫書,但卻做了大量的史料考證,其中隱藏著很多歷史真實。
《水滸傳》中並沒有交代晁蓋劫取生辰綱的具體時間,更沒有交代宋江上梁山是在哪一年。不過,施耐庵還是在書中以其他故事,不斷暗點歷史時間節點。
在王進遭遇高俅報復的故事中,提到了高俅得做了殿帥府太尉,這一年,應當是宋徽宗政和七年。《宋史·徽宗本紀》中說:“七年春正月丁酉,于闐入貢。庚子,以殿前都指揮使高俅為太尉”。所以,接下來的故事就應當是按照這個時間節點,順序以及重疊展開的。
到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時,施耐庵更是以禪杖的重量,點明瞭這個故事發生在宣和元年二月。
洪太尉誤走妖魔,是在宋仁宗嘉佑三年,即公元1058年,禪杖六十二斤,即六十二年,因而,寫到魯智深故事時,就是宋徽宗宣和元年。施耐庵寫這一年的用意,是為了抨擊宋徽宗下“革佛詔”革佛。
魯智深宣和元年二月大鬧五臺山,這段故事一直寫到林沖風雪山神廟,應當至少是到了宣和元年的年底。此時,引發生辰綱劫案的楊志尚未出場。楊志還沒露面,晁蓋便肯定沒有上梁山,宋江還在晁蓋之後上梁山,所以,宣和元年這一年,宋江並沒有到梁山帶領義軍起義。
從智取生辰綱的季節來看,當時應當是宣和二年的陰曆五月。這一點,正好與《大宋宣和遺事》完全相符。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了,施耐庵以《大宋宣和遺事》藍本故事為時間節點,前後一卡,魯智深、林沖故事的時間順序就卡死在了宣和元年,而梁山起義也就自然的向後順延了一年。
但是,在沒有可靠歷史史料支援的前提下,施耐庵採信《大宋宣和遺事》之說,把梁山起義的時間確定為宣和二年,也是一種觀點,不可以不予以重視。
實際上,宋江是在殺了閻婆惜之後,便直接上了梁山。《水滸傳》為了更豐滿的講述宋江的故事,便虛構了宋江江湖逃難,發配江州的故事。在這段故事中,蔡九知府再次提到了蔡京的生辰,便派戴宗去太師府送信,請示如何處置宋江。
假如說智取生辰綱的故事發生在宣和二年,那麼,江州劫法場就恰好過去了一整年,應當是到了宣和三年的五月間。然而,此時,梁山好漢已經被招安了。
所以,《水滸傳》實際上給出的宋江起義時間,大致可以確定為宣和二年。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招安後還存在嗎《皇宋通鑑長篇·紀事本末》載:“劉鎮將中軍,楊可世將後軍,王渙統領馬公直並裨將趙明、趙許、宋江,既次洞後,而門嶺崖壁,峭坂險徑,賊輒數萬據之。”
這一段記載,是宣和三年六月,宋軍攻打方臘時的情況,宋江作為裨將,攻到了上苑洞。
記載北宋九帝及南宋高宗歷史的《皇宋十朝綱要》中,也有類似的記載,說的是“知州張叔夜招撫之,江出降……六月辛丑,辛興宗與宋江破賊上宛洞”。
兩則史料都表明,宋江曾經在宣和三年六月,參與了攻打方臘之戰。而且,《皇宋十朝綱要》中說的宋江,就是梁山義軍首領宋江。
宋江去打方臘,《東都事略》也有記載,這則記載與上述兩個史料完全能夠相互印證:
杭州賊方七佛,有眾六萬,宋江用計攻破,擒之,舊屬百餘人亦傷亡過半。中軍統制表江等職功,江等原系大盜,雖破城有功,不過抵贖前罪。
因而,宋江率領梁山好漢投降招安後,並沒有結束故事,至少,他們戰鬥到了方臘被擒(宣和三年七月)。
打完方臘後,宋江及梁山好漢還會繼續存在嗎?若以《東都事略》之說,宋江因為被辛興宗排擠,憤然隱退。這樣,即便是梁山好漢有可能還將繼續戰鬥,但宋江卻不一定是首領了。
不過,《東都事略》只是其中一說,折可存墓誌卻提到了這樣一件事,說的是折可存打完方臘後,順帶擒斬了宋江。
我覺得,折可存墓誌恐怕不太可信,與史料的記載矛盾很大。即便是以《東都事略》來講,宋江也是隱居了。
因此,施耐庵沒有采信折可存墓誌的說法,而是寫宋江及梁山好漢繼續在朝廷部隊效力,一直要打到東京保衛戰。而且,要見證“二龍戲水(《水滸傳》九天玄女廟故事)”,即宋徽宗、宋欽宗坐井觀天的歷史。
史料似乎也支援施耐庵的說法,《三朝北盟會編》,以及李綱的《梁溪集》中就記載了“招安巨寇楊志”的抗金故事。
《水滸傳》中,施耐庵以梁山兩次對曾頭市用兵,其實就是提前預寫了這段歷史。在這兩段故事中,至少有這樣三條線索,證明施耐庵是在寫實。
其一,史料中的“招安巨寇楊志”先後在種師道、种師中手下做選鋒首,參加攻打遼國幽州與抗擊金兵的戰鬥。而在蕩平曾頭市之戰中,魯智深則與楊志在正北大寨會師。魯智深在俗家時,就先後在老種經略相公、小種經略相公手下做軍官。原來,施耐庵遙伏一筆,是要在七十回書之後,寫到梁山義軍“保境安民”的英雄故事。
其二,攻打曾頭市是因“照夜玉獅子”引發的,這篇千里馬是金國王子的坐騎。史料中的“招安巨寇楊志”便追隨种師中在榆次與金國王子斡離不血戰。
其三,段景住是涿州人,當時屬於遼地。此人是個盜馬賊,以馬挑動了梁山與曾頭市之戰。歷史真實中,就是一個遼國漢人馬植的平遼策,導致了金國對北宋的戰爭。
無論史料、小說,都證明宋江及梁山義軍一直戰鬥到了靖康年間,也就是北宋滅亡的時候。
以此推算,即便是宋江是宣和二年在梁山起義,梁山義軍也存在了七年時間,即公元1120——11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