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拽丫頭y

      進入麥當勞,每當點飲料的時候,服務員都會告訴我們第二杯半價,廣告似乎已經做了很久,但如果考慮到它海量的店面和巨大的銷售額,這會是一個龐大的數字,那麥當勞為什麼要放棄這一部分的利潤呢?它這麼做背後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嗎?

      麥當勞第二杯半價,真的是想賺取更多利潤嗎?

      有一種解釋:“對於麥當勞而言,一杯飲料的成本包括了店租、水電、人工和原材料,你在買第一杯的時候已經把這些費用都分擔了,後面半價的第二杯只需要原材料的成本,即為邊際成本,而這個很低。所以也許第二杯麥當勞從你身上賺的錢更多。”

      經濟學家許小年反對這種解釋:“這是因為消費者的邊際效用遞減,而不是企業的邊際成本遞減。喝了第一杯之後,不那麼渴了,第二杯飲料帶來的滿足感低於第一杯。”

      第一個解釋符合大多數人的直觀思維,但它卻是錯誤的。定價並不是由成本決定的。你在山上撿到一顆市價10萬元的鑽石,你不會因為獲得它的成本很低,就10元錢賣掉它。你仍然會把它賣給出價最高的人。

      同樣,麥當勞不會因為第二杯飲料邊際成本低就賣半價,它之所以賣半價,是消費者不肯為第二杯飲料出高價。

      麥當勞消費者喝的第一杯飲料中賺得最多。當然麥當勞不滿足於只賺第一杯的錢,對它來說,能多賺一點是一點。但是消費者已經不肯為第二杯飲料付同樣多的錢,因此麥當勞採取了差別定價的策略,這就是所謂的“價格歧視”。

      這個價格歧視對麥當勞和消費者都是有好處的: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享受到了第二杯飲料,麥當勞也多賺了錢,雙方都獲得了剩餘。

  • 2 # 話說實體

    第二杯半價,是因為麥當勞賺了你一杯的錢,還不夠,還想多賺。

    一般來說,我們去喝飲料,一杯就夠了,第二杯喝不下。所以第二杯半價,很多時候不是針對你本人,而是你身邊的朋友。這個第二杯半價的策略,就可以讓你多帶一個人去喝,或者打包一份帶給別人。

    麥當勞的主要成本在房租水電人工這塊,飲料本身的成本並不高,第二杯半價也可以賺到錢。吸引一個人的成本是固定的,賣一杯和賣兩杯,對於麥當勞來說差別不大。而且相對於只賣一杯,第二杯雖然是半價,但是利潤是純賺的,所以麥當勞要做第二杯半價。

    從深入說,這就是規模經濟帶來的效益。為什麼團購會更便宜?因為團購的量越大,對於商家來說,他的固定成本是不變的,產品的量越大,分攤的成本就越少,相當於,一個產品的成本就越低。

    舉例說明,一個店鋪,房租水電人工一個月是10000塊錢,如果只賣一個產品,產品的利潤要達到10000塊才能不虧。但如果賣10個,每個產品的利潤只要達到1000就可以了。這樣,賣的量越多,他的定價就可以越低。

    我們來看看星巴克的大杯更划算,也是這樣的策略:

    今天去星巴克喝了杯咖啡,感覺挺好的。回來後,突然在想,星巴克有什麼營銷策略呢?為什麼會做得這麼大呢?

    大家看,12盎司的咖啡價格是27元,20盎司的是33元,相差了8盎司,但價格只相差了6元。

    這樣對比還不明顯,我們換個演算法,計算三種規格,1盎司的價錢是多少。

    12盎司的:27元÷12盎司=2.25元/盎司

    16盎司的:30元÷16盎司=1.875元/盎司

    20盎司的:33元÷20盎司=1.65元/盎司

    (2.25-1.65)÷1.65×100%=36.36%

    即是說,12盎司的咖啡,單價比20盎司的咖啡高了36.36%。而且從資料上看,2.25、1.875和1.65三個數,份量越大,單價越低。也就是說,在星巴克買咖啡的話,越大杯是越划算的。

    那麼,是不是星巴克很笨呢?越大越便宜。

    我們再來算算成本:

    12盎司的咖啡和20盎司的咖啡,從成本上說,只是增加了部分的水、糖和咖啡,從成本上來說,基本可以忽略。星巴克最大的成本在於鋪租、人工水電管理費等費用,這些,不管你賣多少杯咖啡,基本都是固定不變的。

    客戶購買12盎司的咖啡,星巴克收27元,但買了20盎司的咖啡,星巴克在成本上並沒有多投入,卻多收了6元錢。這6元,就是星巴克的利潤。要知道,星巴克不同麥當勞那樣總是人滿為患,需要翻檯率。星巴克是個很安靜的地方,平時基本都是不滿座的,過來喝咖啡的,都是一些小資,在享受星巴克的環境和專業的調咖啡師的服務,點的咖啡大一些,呆的時間長一點,也不會導致後來進來的人沒有位置坐。這種情況下,客單價越高,星巴克的收益就越高。

    反過來也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在成本都是不變的情況下,銷量越大,單個產品分攤的成本就越低,利潤就越高。

    這種模式,從根源上來說,就是量越大(或者說人越多),價錢就越便宜。

    拿星巴克來舉例,可能顯得太遠了,我們很多接觸不到,但這種思路,其實已經有各行各業的人在使用了。當然了,也未必是抄星巴克的,也說不定星巴克在抄襲。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有很多地方有這樣的促銷活動:第二杯半價、三人同行一人免費、拼多多(越多人買,價Grand SantaFe低)、團購……

    這些,是不是都是透過量把成本分攤下來,量越大,單個產品分攤的成本就越低,利潤就越高,甚至,把省下來的利潤返還給客戶,讓產品的價格更低,吸引更多的人購買。而數量上來了,又可以跟前端的供應商談價格,降低採購的成本,讓利潤維持高水準。

    很多朋友學習了實體店的很多營銷策略和營銷案例,學的時候覺得熱血沸騰,覺得那些案例太簡單了,以自己的水平,隨隨便便就可以做成功。

    結果,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真正操作時才發現,很多事情的發展不按案例的規則來,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於是就覺得案例是騙人的,心灰意冷,就放棄了。

    其實,這主要是學習方法的問題,我總結了一些想法給大家參考一下:

    1、不要只聽案例,要透過案例,總結出背後的原理。有一條很簡單判斷學習效果的標準,那就是,學習一個案例之後,你還不明白背後的操作原理,只是糾結於案例本身,說明你還沒有學懂,需要反覆領悟!

    2、學習結束之後,把全部的內容從頭到尾梳理一遍,在大腦中留下清晰的結構印象,並總結出自己的心得感悟。

    3、領悟之後,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到自己的生意中去,拼命的執行!執行!再執行!

    記住一句話:想,全是問題,做,才有結果!

  • 3 # 坤鵬論

    1.第二杯半價促銷中很常見

    在麥當勞、肯德基這些洋品牌中,第二杯半價、第二隻半價、第二碗半價等非常常見,年年有,年年都在推陳出新。當一個普通的商品,被採用“第二杯半價”的策略後,往往就會變成爆款。這在快餐品牌中非常多,比如說冰淇淋、冷飲、雞翅、蛋撻等等方面都有,甚至在一些服裝品牌中,也有買一送一的銷售手段,從根本上說,都是第二杯半價的促銷思路。

    2.第二杯半價是如何抓住消費者的

    那麼,第二杯半價從表面上看,第二杯的盈利能力弱了,甚至可能覺得第二杯會虧錢,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又是如何牢牢地抓住消費者的呢?舉兩個例子,大家對這種消費場景就更清楚了。

    逛街逛累了,你和女朋友,或者是閨蜜,打算買一份飲品,但是各種茶飲店那麼多,到底如何選?這種情況下,正好有一個第二份半價的商品擺在眼前,非常醒目,而且不少人在此張望、圍觀,這種情況下,選擇困難症的你,加上普遍都有撿便宜的心理,幾乎不用多加思考,就會選擇這個第二杯半價的飲品。

    3.背後的經濟學原理

    實際上,第二杯半價的背後,一定有著商家的目的,大致可以分為這兩種:第一,打造爆款。可能有的商品利潤較高,但是平時銷量並不好,一直不溫不火的狀態,透過第二杯半價,頓時就可以將這款商品打造為爆款。第二,最大化物料,處理庫存。這種情況實際上是結合商家的供應鏈考慮,如果商家手裡積壓的某種原材料太多,短期必須處理掉,那麼就會策劃生產相應的產品,而透過第二杯半價的策略,可以大大拉動銷售,進而快速處理庫存。此外,還有的情況可最大化使用物料。比如說,做鮮榨橙汁,一杯可能是用四個半橙子,但是如果只做一杯,必然浪費半個橙子,這種情況下,如果同時做兩杯,就不會浪費原材料,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節省了成本,同時還帶動了銷售。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為新產品漲價做準備。如果商品直接提價,消費者會比較敏感,但是如果提交了,同時最近又有第二杯半價的活動,這就讓提價的部分和第二杯半價的對沖了,這樣非但不會讓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反而會覺得“賺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窮,小姨子勸老婆跟我離婚,老婆對我也不太好了,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