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裡詩書

    是枝裕和的電影不僅只是適合中年男人,而是適合所用成年人甚至是青年人用心去品讀的,這是因為在他的電影中不僅只是有這深邃從容的人生感悟,更還有著對生死,社會和不同角度立場的思考,以下是我對他幾部尤為出色電影的評價。

    作為是枝裕和的首部處女作,在《幻之光》中便已然為人所見其過人的導演魅力,對長鏡頭嫻熟的運用形成了電影靜謐恬靜的日式美學,而內斂細膩的情感中對生死的思考更是如此的耐人尋味,在冷寂的孤獨之後,其所留給世人的是那“光”的希望。

    《下一站,天國》是是枝裕和最為令人有感新奇的一部作品,電影在面對死亡的陰影下,一個通往天國前可以用電影去記錄生面最為難忘一刻的設定,那彌足珍貴的情感就在這帶有奇幻色彩的故事中得以醞釀發酵,為人一窺何為幸福的真諦。

    乍看平凡的家庭劇,親情卻如涓涓細流的泉溪隨著劇情的推進沁人心脾,《步履不停》憑藉細膩入微的情感把控,在純潔而質樸的鏡頭中,用大量生活化的日常瑣碎,從中精煉出鮮活立體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情感,時光匆匆,步履不停,無論是快一步還是慢一拍,都是生活的本態,仍由滄桑遺憾後,我們所明晰的才是對親情的眷戀,才懂得的是那生活如步履,每一部都要不停息的走下去。

    《無人知曉》源於真實事件所改編的悲劇,卻被是枝裕和以最為從容平凡甚有意日常予以著呈現,沒有煽情的吶喊,更沒有嬌柔的作態,樸素的手法並非源於一個導演對電影把控的不善,相反他正是以對角色細微心理變化精準的把握,令人如此真實的見證著人性的醜陋與冷漠,而在他看似殘酷呈現這種社會的病態同時,那關乎生命生生不息的希冀,令人在一部電影中所見的亦絕非僅是絕望。

    《奇蹟》是是枝裕和一部以孩子視角所呈現的命題作文,但用蒙太奇手法所表現的兄弟生活,將一種歡樂的氛圍渲染恰到好處。這也使這部作品與他以往的執導有著很大的不同,可謂有著不小的創新,但是枝裕和對情感的細膩把控卻仍舊是其手握得王牌,這不僅使觀眾在諸多生活細節上得見家人間那關乎愛的感動,而更還用一絲憂慮的色彩,對日本自身的社會問題以耐人尋味的著點,構築了於愛之外的內在縱深。

    正如那電影中的大海般乾淨純粹的家庭故事,使《海街日記》充滿了治癒心靈的動容,電影在三姐妹和同父異母妹妹之間的展開,運用四姐妹間從如客人般到親密無間的關係為主線,各自的情感為支線,主輔相成的完成了電影人物在情感上的充沛,細膩的語境把控建立了電影趨於完美的群像人物,而那看似普通的日常,實則打開了一副屬於日本鎌倉風土人文的畫卷,美景美食美人,賦予了電影以生活得見光影之美的觸動,人文與景間的高度契合完成了這部靜謐的佳作。

    血緣和親情這本難以成為矛盾的衝突,在《如父如子》中卻因醫院的誤會成為了電影張力的節點,如何去面對和抉擇,其卻並沒有以此渲染出多麼激烈的衝突,而是以平和的節奏徐徐道來,孩子的困惑,父親的徘徊,巧妙的將父與子的情感深入淺出,不經意間觸動人心,父子間的關係可以超越那血脈而存在,更無關於貧富的與否,在結局處電影終給人以治癒的溫暖,並將那隸屬家庭的羈絆,賦予了觸手可及的形態。

  • 2 # 影視觀察家

    我覺得並不是,比如我,一個風華正茂的高齡少女,就超級喜歡是枝裕和。

    題主認為的是枝裕和的電影適合中年男人觀看,可能是因為,他的電影很多都是以中年男人為第一男主角,也是以中年男人的視角了講述故事表達心情,這樣的講述方式更容易讓中年男子理解。但是小編之前看過的一篇報道說,在戛納電影節上,是枝裕和那一年的參展影片《步履不停》剛剛放映完畢,一位歐美觀眾對是枝裕和說,影片裡的母親幾乎和自己的母親一模一樣,他看著電影就想到自己母親的生活,甚至覺得在創作這一人物時,是枝裕和導演參考了自己的母親做原型。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不過“有生活有故事”的是枝裕和就是有這樣一種能力,讓各個國家各個種族不同年紀不同性別的人“感同身受”,每個人似乎都曾有過這樣的感受,他的電影說出了我的故事,說出了我沒有表達出的心聲。這當然不止是“中年男人”的專利。

    是枝裕和的電影裡“中年男人”要麼就是阿部寬扮演的良多那種鬱郁不得志,還有些“窩囊”的人,要麼就是平靜的生活被忽如其來的事情打亂,無法回到正軌的人,而這樣的情況不只發生在中年男人身上,而是每一個用心生活的人都會遇到的情況。更何況是枝裕和還有《海街日記》這樣的主角全部是女性的電影,四姐妹代表了各個不同年齡女性面臨的生活和抉擇。只要“走心”講故事,不論什麼身份的觀眾,都能被打動。

    (D0532)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動物的歷史典故(要是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