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亂亂一點都不亂
-
2 # 歐羅巴足跡
區別鎏金與鍍金兩種工藝,其實挺有難度。
從時間上來說:鎏金工藝目前考古發現在戰國中期之前已經有了,歷史超過2200年; 鍍金工藝通常指的電鍍,這最少得有電之後,歷史也就100多年。
上面兩張是在南京博物院用手機拍的鎏金品,前者時代為漢,後者時代為清中期。明顯能看出,即便經過千百年歲月的洗禮,依然金光閃閃,可見鎏金工藝在古代的高超。從材料和工藝上來講:鎏金工藝主要將金和水銀(汞)合成金汞漆,然後把金汞漆按圖案或要求塗抹在器物上,再進行烘烤,使汞蒸發掉,這樣金就牢固地附在器物的表面了,根據需要可以分幾次塗抹金汞漆,以增加鎏金的工藝效果。器物上的鎏金很牢固,不易脫落。
上圖是網上找到的一張幾十年的瑞士鍍金懷錶,黃金顏色明顯要更耀眼鍍金工藝有氰化物鍍金法、低氰化物鍍金法和無氰鍍金法等。鍍金分為兩類,一類呈同質材料鍍金,另一類是異質材料鍍金。同質材料鍍金是指對黃金首飾的表面進行鍍金處理。它的意義是提高首飾的光亮性及色澤。異質材料鍍金是指對非黃金材料的表面進行鍍金處理,如銀鍍金,銅 鍍金。它的意義是欲以黃金的光澤替代材料的色澤,從而提高首飾的觀賞效果。
直觀上來講,現在除了專業做舊,基本不會出現新出廠的鎏金產品,因為電鍍工藝太省事省時省力省錢了,而且直觀效果要好的多,電鍍產品看上去更光鮮亮麗,更符合金光閃閃的特性。但是儲存時間,因為一共才100多年的歷史,還有待時間檢驗,不過從目前看到的其他電鍍工藝分析,電鍍金應該保留不太久。
此外,新人很容易將鎏金和錯金的概念混淆,畢竟兩者都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加工器具的工藝。
上圖即為錯金,要是分不清楚,記住一次詞兒就好“錯落有致”,就是夾在其他材料的中間。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到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的,戰國兩漢時期,金銀錯青銅器大量出現。
《說文解字》對“錯”字,只有一種解釋:“錯,金塗也,從金,昔聲”。廣義一點說,就是凡是在器物上佈置金銀圖案的,就可以叫金銀錯。
中國古代在青銅器上做金銀圖案紋飾的方法,目前已發現的,主要有二種。
1、鑲嵌法:目前已發現的中國古代金銀錯青銅器,有的是採用鑲嵌的裝飾方法,又叫鏤金裝飾法。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用錯(厝)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
2、塗畫法:這種方法,今天有人稱為“鎏金”,但古代叫“金錯”。
所以,鎏金,實際上是金銀錯工藝的一個分支,而鍍金,是現代工業的一種工藝
-
3 # 明清傢俱研習社
鎏 金
名詞解析為: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
塗在器物表面,加熱使水銀蒸發,
金便附著於器面不脫。
鍍 金
名詞解析為:用電解或其他化學方法,
使金子附著到金屬或別的物體表面上,
形成一層薄金。
注:古代鎏金又稱為鍍金,
現代人發明電解法和其他化學法後,
大大提高了優勢,為了區隔,
將鍍金與鎏金做了區別,
鎏金以火鍍,鍍金以電鍍或者其他化學方法。
國際通行鍍金標準:
好的鍍金厚度為:10μm - 25μm
一般鍍金厚度為: 2μm - 3μm
如在0.18μm以下只能稱為“塗金”(如:筆鍍)
簡單粗暴:包金工藝
在這些工藝中,最早出現的就是是包金工藝。
為什麼呢?
因為這樣來的最簡單粗暴啊!
眾所周知,黃金有著極佳的延展性,因此只要你肯花功夫,外加掌握恰當的方法,再厚的金都能加工成薄薄的金箔。而包金,顧名思義就是把金箔包貼於器物之上,所以包金也被稱作貼金。想想看在原本已經閃耀著金光的青銅器上再貼上999K純金,那效果絕對能閃瞎24K鈦合金狗眼,而包金工藝因其易操作性,所以在商代就已被大量應用到青銅器的裝飾之中,並且在春秋戰國時期達到鼎盛。
商周包金銅貝
而包金工藝主要用於車馬器以及銅貝等小型青銅器,到了漢初,包金工藝基本絕跡,究其原因,那估計是費工又費料。畢竟不算浪費掉的金有多少,要打製金箔,想想胳膊也酸吶!
戰國貼近銅車馬器
此處有個小提示:我們所謂“青銅”並非因為其顏色而被稱為“青銅”,而是因為其中所參入的錫的比例。現在我們看到的傳世的青銅器多半為青綠色的,那是因為其中的銅元素因為環境因素被氧化成氫氧化銅的結果,而曾經有日本考古學家重新鑄造的四羊方尊,在拆掉陶範後也是金光閃閃到閃瞎狗眼滴!(詳情可觀看NHK拍的四大古國紀錄片第一集第32分鐘)
省力省料:鎏金術
說到底,我們的祖宗太智慧。包金術你說費工費料,那省力省料的技術是啥嘛
就在大家為了這個問題苦苦困擾的時候,有一種神奇的金屬進入到了我們祖先的視野裡。這種金屬啊,說來是金屬,但它的形態很奇特,呈液體形態,閃耀的外表,dangdangdang^dang~~~~·那就是汞,也就是水銀。
唐 鎏金銀香囊
唐 鴛鴦蓮紋鎏金銀花釵
水銀是神奇的,常溫下呈液態,而且還能溶解金屬,這也是牛逼啊!關鍵是在古代,因為燃料等多方面的原因,加熱能達到的溫度也不是太高,偏偏這水銀只要400度就能揮發,因此在一個偶然的場合,具有劃時代意義,又能省工又能省料的鎏金技術誕生了!
唐 鎏金飛廉紋六曲銀盤
鎏金鎏金,看名字就和液體有關。而鎏金工藝的具體操作步驟就是先用汞將金絲或者金片溶解,製成金泥後再塗抹在器物表面。在這一步驟完成後在利用水銀易揮發的特性加溫烘烤。最終在器物的表面上留下金的塗層,這樣一來的確比打金箔要來的省事多了,老祖宗們胳膊也酸了,腰也不酸了,吃嘛嘛香。而鎏金工藝最早發源於春秋末戰國初,在此後一直應用於小器物的裝飾,常見的器型則有帶鉤,銅環、鋪首等。
藝術發揮:錯金銀
講解此技術之前,我們要先來探討一個深奧的問題,錯金銀中的的“錯”字,應該是一個虛詞,可為什麼它會從“金”字邊呢?後來讀到了許慎寫的《說文解字》,其中有這樣的記述:錯,金塗也。而段玉裁做的注裡則解釋道:謂以金措其上也,或借為措字,措者,以金置其上也。翻譯一下其實就是說這個錯的本來的意思就是把金裝飾在器物的表面上,所以這個“錯”字就從“金”了。
而錯嵌工藝按照所使用的材料又可以分為錯紅銅、錯金、錯銀三大類,其中以錯紅銅工藝出現的最早,但是具體的操作步驟大致相同:首先需要在銅器表面刻出花紋圖案或事先鑄造好花紋溝槽,然後再將紅銅絲或者金絲、銀絲打進槽內,最後再將器表磨光,達到渾然一體。
不過,到了西漢時期,隨著鎏金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春秋戰國時期達到鼎盛的錯嵌技術也消失了。歸根結底,土豪也心疼錢啊,到底還是省錢省勁才是王道啊!
漢代錯金青銅博山爐
青銅錯金銀犧尊
戰國晚期 錯金銀團花流鼎
回覆列表
個人覺得兩者都是裝飾手法,只不過前者厚度比後者還要薄,通俗來說就是鎏金沒有鍍金金子多。
像這個可能就是皮上薄薄的一層,鎏金。 鎏金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工藝,考古證實這種工藝在戰國中期就已開始。鎏金工藝主要將金和水銀(汞)合成金汞漆,然後把金汞漆按圖案或要求塗抹在器物上,再進行烘烤,使汞蒸發掉,這樣金就牢固地附在器物的表面了,根據需要可以分幾次塗抹金汞漆,以增加鎏金的工藝效果。器物上的鎏金很牢固,不易脫落。
像這個鍍金的,金子就多一點。真正的電鍍鍍金工藝發展的時間不是很長,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其技術已非常成熟,目前大多數藝術品、珠寶首飾、高貴裝飾和精密工件等採用鍍金。鍍金層具有防腐蝕、耐磨損、而高溫的作用,金黃色的光澤無比美麗。鍍金方法有氰化物鍍金法、低氰化物鍍金法和無氰鍍金法等。鍍金分為兩類,一類呈同質材料鍍金,另一類是異質材料鍍金。同質材料鍍金是指對黃金首飾的表面進行鍍金處理。它的意義是提高首飾的光亮性及色澤。異質材料鍍金是指對非黃金材料的表面進行鍍金處理,如銀鍍金,銅 鍍金。它的意義是欲以黃金的光澤替代材料的色澤,從而提高首飾的觀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