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
2 # 論道今朝
紅旗10系統是近程防空導彈系統,有三種型號的裝置,其中有24聯裝、18聯裝、8聯裝等,傾斜式發射;如何能把這種發射裝置改裝成發射反衛星導彈的發射裝置呢?根本就不可能辦到的事。
鐳射炮只要功率夠大,安裝在車輛上或艦艇上,只要天氣條件適合都可以反衛星;鐳射炮反衛星不一定非要摧毀衛星,只要把衛星的光學儀器致盲就達到了目的。
我們需要明白兩個概念:
1.大部分現代武器理論上都可以在太空發射,但這不等於反衛星能力
2.反衛星作戰不一定需要上太空才能完成
太空作戰因為與宇航技術掛鉤,所以經常性的給人以“高大上”的感覺,但刨開宇航技術,有些東西實際上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科幻。比如武器系統的太空運用,現有的槍、炮、導彈、鐳射系統其實在理論上都可以在在宇宙空間使用,並且人們已經做過了類似的實驗。
諸如宇航員配槍這類例子也就不多做贅述了,像前蘇聯在1974年6月25日就發射過一座帶23mm速射航炮的“禮炮3”空間站,它被剛性安裝在空間站的一端,透過空間站的姿態修正進行瞄準。
這門航炮進行了3次發射實驗,主要用於測試空間站的結構耐受程度,以及火炮後坐力對空間站軌道速度的影響。為了應對美華人的狂噴,蘇聯人稱攜帶這門炮是為了“可控化管理空間站的壽命,用機炮製造的反作用力讓它提早墜入大氣層”。
總而言之,我們基本不必擔心太空中使用常規武器的問題,蘇聯這門機炮一看就是他們飛機上的傳家寶。槍炮使用的硝基發射藥本身就是氧化劑,不需要氧氣參與爆炸反應,
導彈、火箭等也都是同樣的道理,火箭發動機使用的是高能推進劑,根本不需要環境氧氣參與反應,所以不必擔心它們能不能在宇宙空間裡使用。
但為什麼是“理論上”呢?實事求是的說,蘇聯的實驗其實也就是個半拉子工程,我們無法得到具體的極限測試資訊,比如槍身結構、彈藥在-270.3 ℃下的工況問題、長期處於太空環境的受損程度等等。
如果換成導彈,我們也需要注意很多地方,比如整體系統在超低溫下的可靠性問題、電子系統在宇宙射線環境下的工作問題。同理,鐳射器其實也是一樣的,雖然它的結構在意義上反倒更簡單一些,但沒經過真正的試驗誰知道呢?
換句話說,讓這些東西在太空環境裡打那麼兩下可能不算問題,但如果讓它們持久的在太空保持戰鬥部署,這就恐怕需要根據太空情況進行必要的修改和調整了。
實際上這也不算什麼大問題,人類目前在太空部署了近千衛星等人造裝置,它們負責了從通訊、探測、定位到望遠鏡、深空探測、外星探測等各種任務,總體上只要不出意外,可靠性還是維持的很好的。
我們回到紅旗10和鐳射炮部署到太空的問題上來,顯而易見,如果真要去做,這無非也就是在空間站、衛星上安裝一個發射器結構罷了,經過必要的對應太空環境的修改,它們的實際工況並不會比一個機械臂、一個艙外天線要差勁,當然是可以當做太空武器的。
但問題是,這樣做有何意義?紅旗10僅僅是一枚射程9000米的近防導彈,主要採用雷達和紅外製導,想用它打衛星恐怕依然只能停留在“理論上”,光把導彈系統這種載荷送上太空就已經夠得上東風快遞的價格了。
鐳射器在太空運用其實也不神秘,這個在冷戰時期就已經被美蘇雙方構想了出來,在“星球大戰”等計劃中,裝在太空軌道炮臺上的鐳射炮是首選武器,它們可以迅速的在不產生反作用力的情況下,穩定的對對方衛星造成殺傷,而且你還不需要像導彈那樣承擔超大的載荷,只需要足夠的電就夠了。
不過太空鐳射武器仍然沒有真的運用到太空去,一來當時的高功率鐳射器技術還不算真正發達,二來人們發現,根本沒必要在太空反衛星,只要在地面架設高功率的大型鐳射發射器,照死天上的衛星真不是啥難事兒。這種事兒蘇聯、美國、中國都已經做過了,又簡單,又廉價,又方便,還隱蔽,幹嘛非要多此一舉上太空了,畢竟衛星只是個地球軌道的環繞物罷了,真當它能飛多遠?
當然,聯合國關於和平開發宇宙空間的條約也是限制問題之一,大國們不想在當前將宇宙空間化為亂七八糟的戰場,所以暫緩了太空武器的部署,否則太空炮臺早就遍佈宇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