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風破曉
-
2 # 害羞鬼鬼
俄羅斯獨立的時候,普京已經49歲了,如果那個時候他當總統的話,很有可能會延續索布恰克的道路,也就是仍然走民主道路。
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政治理念受他的導師索布恰克影響很大,索布恰克是1980年到1990年俄羅斯早期民主政治家,也是俄羅斯聯邦的憲法起草人,還是民主選舉的第一任聖彼得堡市市長,同時也是普京和梅德韋傑夫的導師。
索布恰克很早就注意到普京是俄羅斯的政治家,兩個人一起工作了6年多,普京當時在幫助索布加克搞大選,索布恰克原來做了三年的律師,後來到了列寧格勒州立大學學習研究生課程,再後來到了列寧格勒警察學校和列寧格勒學院任教。
在1982年他被任命為社會主義經濟學教授和英美法系主任,索布恰克持有輕度反政府意見,1989年俄羅斯舉行改革,他當選為獨立候選人,進入最高蘇維埃會議,是一個具有法律背景的少數代表之一。索布恰克和葉利欽成為跨區域集團代表創始人和聯席主席,在1989年第比利斯事件中索布恰克擔任調查委員會主席。該調查委員會譴責這次軍事行動,後來索布恰克成為戈爾巴喬夫總統的諮詢委員會成員。
在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索布恰克成為了葉利欽總統委員會委員,兩年後成為俄羅斯聯邦制憲會議主席。
由此可以看出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梅德韋傑夫這個派系本身就是支援俄羅斯變革的,所以假如當時普京擔任俄羅斯總統,很有可能做的比葉利欽還激進,走親西方化道路。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俄羅斯政治派別是非常重要的,索布恰克這個派別並不是蘇聯的支持者,很多人都以為俄羅斯總統普京要回歸前蘇聯模式,這是不太可能的事,因為他所接受的知識以及履歷都不會讓普京重走蘇聯的老路,所以這次俄羅斯憲法改革才會限制總統的權力。
第二,假如普京當時已經擔任俄羅斯總統,他可能會像葉利欽一樣碰壁,然後迅速調整回來,幾乎俄羅斯的路徑不會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因為俄羅斯的整個路徑都不是自己制定的,而是被動的接受西方國家的政策,當時前蘇聯經濟已經休克了,根本不具備掌握世界主導權的能力,所以落到普京身上也只能接受西方的思想,慢慢的積蓄力量。
第三,顯然普京的治國理政能力比葉利欽強,可能俄羅斯的情況比現在好一點,但是總的來說也好不了太多,西方國家不接受俄羅斯主要是因為俄羅斯侵略性太強,國土面積太大,所以說美國有分裂俄羅斯的想法。也就是說蘇聯解體以後,再讓俄羅斯重新解體,把南聯盟的事情在俄羅斯搞一遍,這當然是俄羅斯領導階層不能認可的事,所以才會讓人們覺得普京要走前蘇聯老路,產生這樣的錯覺,主要是因為西方的圍堵。
本質上西方國家並不是看任何的理念和價值觀,而是根據國家實力來決定對手,只要這個國家有挑戰美國的可能性,美國就會利用各種方法,讓這個國家的實力不斷的減弱,這是從一戰以來美國的一貫策略,為的是維持世界霸權。當時的普京也不會意識到這個問題,如果意識到這個問題,前蘇聯也不一定會解體。
個人只是歷史的一個代表,並不是一個推動者,而背後的推動力量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力量,所以說當時無論是普京還是葉利欽都不能改變整個世界局勢,也不能未卜先知的預料到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就算是能夠預料到也不能夠改變歷史,因為無法在一個時間段內改變大多數人的想法,所以個體的影響不足以改變歷史程序。
回覆列表
1991年蘇聯解體,龐然大物轟然倒地,這讓一些國家開心,也讓很多國家傷心。
開心的,自然是歐美為主的西方國家,而傷心的,就是那些加盟的共和國,還有社會主義 陣營的國家。
蘇聯“犧牲”了,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大部分的“遺產”,但,在葉利欽的帶領下,俄羅斯被搞得一塌糊塗,離崩潰的距離相當之近。是普京,橫空殺出,帶領俄羅斯走出了沼澤。
有人大膽猜想,如果在俄羅斯剛獨立時就有普京上任,是不是俄羅斯早就會爬出沼澤呢?
不會的。
1991年的普京,還非常稚嫩,很不成熟1991年的普京,39歲,擔任列寧格勒市國際聯絡委員會主席,主管市政府的對外經濟關係,同時,還在克格勃機構工作。
就在這一年的8月,他辭去了克格勃機構的工作,因為他們在策劃如何推翻戈爾巴喬夫。在普京看來,這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如此行為,會讓蘇聯陷入混亂當中。
看得出,此時的普京還是很有正義感的。
如果讓此時的普京上任,簡直是天方夜譚,沒有多少政治經驗,沒有多少人脈。就算有某個大人物把普京放到高位上,他也坐不住。
要知道,當時的俄羅斯,極度混亂,普京又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過人資歷,所以很難掌控住俄羅斯,搞不好,俄羅斯內部的各共和國也會被分裂。
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是摸著石頭過河,讓普京看清楚了未來俄羅斯獨立,葉利欽上位後,改變國家體制,從社會主義走向了資本主義。這是一個極大的改變。
資本主義國家的老大是美國,按照正常思維,向美國靠近,共謀發展,是俄羅斯能快速崛起的道路。
葉利欽把事情想簡單了,姓“資”了,未必美國就會當家人,未必,歐盟和北約會把俄羅斯納入體系。
如此,葉利欽想親西方,結果,熱臉貼了個冷屁股,人家不待見俄羅斯,還攛掇車臣在背後搞事。一句話,只要俄羅斯是軍事大國,只要還是核大國,美國就不會放過俄羅斯。
歷經幾多風雨,俄羅斯終於看清了美國的嘴臉。
也就是說,是葉利欽在帶著大家摸石頭過河,用自己的經驗,告訴了後來的普京,美國不可信。
如果普京上任,除非繼續走社會主義,否則一定會走一段葉利欽的路,會試著親美親歐,結果還是一樣,會被打擊的鼻青臉腫,體無完膚。那能繼續走社會主義嗎?基本 走不了了,因為蘇聯解體,就是社會主義體制他們實施的不理想。
因此,可以這樣說,無論是葉利欽,還是普京,誰從1991年上位,都要走一段冤枉路,那是試探要交的學費,只不過這個試探時間因人而異,有長有短,最低可能都需要5年以上。
葉利欽看人的眼光不錯,對普京的培養很好葉利欽治國一般,大的決策一般,唯獨選人的眼光還算可以。
從1991-1997年,普京已經歷練了一些崗位,當過聖彼得堡的副市長,當過總統辦公廳總務局副局長,還當過總統辦公廳監察總局局長、總統辦公廳第一副主任。
在總統辦公廳工作時,普京被葉利欽重視,那是1997年,普京才45歲。
1998年7月,普京被任命為俄羅斯聯邦安全委員會(前身克格勃)主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可以和總統直接對話了。
1999年8月9日,普京被任命為第一副總理,代總理,到這一步,就要看自己的表現了。可以這樣說,葉利欽給了普京一個絕佳的機會,剩下的,就是他自己的造化了。
在總理位置上,僅僅過了一週,普京成了正式的總理。
當年的9月,普京指揮10萬大軍,直指車臣,快速平息了叛亂,這讓全俄羅斯側目,畢竟在葉利欽的指揮下,車臣問題,多年都未曾解決。
當年的年底12月31日,葉利欽因為身體問題辭職了,他推薦了普京擔任代總統,從此,普京上了最高位置,開始 帶領俄羅斯人走出沼澤了。
大家仔細分析,就會發現,葉利欽給了普京重要的表現機會,讓普京積累了資歷,這極大地保護了普京,讓普京上任時順風順水,完美過渡完成。
沒有葉利欽這麼一個人保駕護航,普京的位置勢必坐不穩當。所以說,葉利欽雖然治國一般,但看人很準。這就是普京的命運。
如果普京在1991年上任,會有這麼一個保駕護航的嗎?大機率沒有,他只能獨自抵擋風雨。
普京當總統,2000年前後,剛好恰當,該經歷的仕途經歷了,搞具備的資歷具備了,該看清楚的方向看清楚了,剩下的就四個字:幹就行了!
有時候就是這樣,出現的早一分,或者晚一分都不好,就是那一刻,才是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