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陌上花開mshkts
-
2 # 寧靜以致遠SFY
孝莊皇后是大清的榮耀,是那個時代的集智慧和美貌並存的奇女子。她用她聰明絕頂的睿智和嫻德書寫了她不平凡的一生。她於皇太極同甘共苦攜手走過風雨搖曳的人生,使皇太極平定中原,奠定大清基石的關健時期,也是一手將自己的兒子福臨送上最高的皇位的偉大母親。她愛她的兒子,為了兒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她不惜犧牲個人的幸福,拼盡全力給兒子一個完整的大清江山。沒有她的鼎力相助,也就不能有大清的一步一步踏上輝煌的里程。沒有她也就沒有大清的半壁江山,她用她的大愛譜寫她別樣的人生。她輔佐年幼的孫兒坐穩大清江山,她用她的博學多才為孫兒指點迷津,為大清開創了百廢待興的新時代,他的孫兒康康熙大帝之所以能成就偉業,她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她是幕後的軍師,她運籌帷幄高瞻遠矚使大清走向復興時代,這樣一個有著傳奇色彩的女人,是獨領時代風騷的時代女性。也是當今世人的楷模!
-
3 # 日慕鄉關
借用雍正皇帝對祖奶奶的評價:統兩朝之養孝,極三世之尊親。
如果對孝莊的一生做較為詳盡的評價,可以分為如下幾點:
(1)身世坎坷作為姑姑哲哲不能生育的替代品,孝莊13歲嫁給了大她21歲的皇太極,雖然生下兒子,但在後宮的地位一直不尷不尬。論資歷趕不上先入宮的姑姑,論得寵,遠不如後入宮的姐姐,如果不是皇太極突然去世,福臨以嫡子身份上位,她的一生將會默默無聞的度過。而當她苦心孤詣把福臨養大親政,卻又忽然去世(一說出家),對於已經年近半百的孝莊來說,一切又的重頭再來。孫子聰明伶俐,卻也是個不省心的主,剷除鰲拜,平定三藩,每做一件大事,她這個奶奶都在背後提心吊膽一次,可以說,她的一生都活在擔驚受怕中。
(2)堅強如鐵縱然命運坎坷,但孝莊卻笑對人生,堅強如鐵。以第二位福晉的身份入宮,卻成了五大福晉之末,她不言不語,盡心培養兒子;多爾袞勢大,壓的兒子喊“皇父攝政王”,她不言不語,娘倆在夾縫中自立自強;康熙年幼上位,體弱多病,她含辛茹苦,苦心孤詣。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鬥爭中,她都牢牢站在兒孫身邊,用自己的羽翼護衛著年幼的兒孫,撐起了家族的江山社稷。
(3)高風亮節作為太后和太皇太后,孝莊可謂垂簾聽政的老祖宗,但她卻不貪權戀權,福臨長大後,孝莊立即不再過問朝政,任由兒子乾綱獨斷。康熙親政以後,孝莊再次發揚風格,不過問政事,縱然對孫子過早剷除鰲拜,裁撤三藩的做法不認同,但她依舊尊重新皇帝的權力,在危機時刻同舟共濟,風平浪靜後隱於後宮,可謂高風亮節。
(4)感情成謎受吳梅村“太后下嫁”的影響,孝莊與多爾袞的感情成為一個歷史謎團,究竟有無下嫁,兩人是否有感情無從考證,但其間發生的各種事情又若隱若現,彷彿不是正史寫的那麼簡單,而孝莊死後堅持不歸葬盛京又加大了這一謎團。或許這就是孝莊平凡偉大一生中最惹人注目的色彩吧。
-
4 # 夕陽下的晚楓
清前期的孝莊和清後期的慈禧,都曾是離皇權最近的女人,更是有著許多相似之處。然而,後人對她們的評價卻有天壤之別。歷史上的孝莊文皇后,是一位具有政治謀略和寬廣胸襟的政治人物,也是歷來被人稱頌的女性。
她早年因滿蒙聯姻,與其姑姑一起嫁給皇太極為妻。雖然一直沒有得到皇太極真正的愛,但卻憑藉自己的勇氣和膽識,拉攏多爾袞,為自己的兒子福臨和自己謀求了活路。
當然,孝莊下嫁之說至今尚有爭議。然而,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孝莊在夾縫裡求得生存,輔佐順治登基,做出了巨大犧牲,堪稱一位偉大的母親。
孝莊的命運是極其坎坷的,當她準備安享晚年時,自己的兒子順治帝卻因天花暴斃,英年早逝。青年守寡,中年喪子,來不及擦乾眼淚的孝莊,又不得不繼續承擔起教養康熙帝的責任。
康熙帝之所以成為清朝最富盛名的君主,不得不說與其幼年之時,孝莊的教育有關。與慈禧不同的是,孝莊並未曾過多地干預朝政,而是在康熙帝幼年之時,由四大臣輔政。雖然導致了鰲拜專權的後果,但不得不說,孝莊是沒有私心的,否則她完全可以像後期的慈禧一樣垂簾聽政。
也正因如此,康熙帝從小培養了在朝判斷的能力和膽略,才能在年少之時,果斷出擊,智擒鰲拜。若是孝莊輔政,過早地罷免了他與大臣的互動,估計康熙帝也不會有如此廣闊的發展空間。
康熙帝親政後,便開始著手平三藩。當時孝莊是極力反對的。在她看來,這是不明智之舉。所謂的不明智,更多地是對自己孫子的擔心,對大清江山安危的顧慮。最終康熙帝平定三藩決心已定,孝莊又是極力地支援。
歷史證明,孝莊的決斷是十分正確的。以現代史學家的觀點來看,康熙的削藩政策確實有些操之過急,可謂弊大於利,儘管歷經八年的征戰,最終平定叛亂,卻損耗了極大精力。然而,孝莊面對玄燁的決斷,給予了極大的支援。她成為康熙身後為堅實的後盾,讓這位少年天子勇於去面對危機和承受挫敗。
於私,她是一位慈愛無私的祖母;於公,她更是有著寬廣胸懷大清太皇太后。她無時無刻不在為培養康熙帝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正因她的良苦用心,才為康熙帝統治下的六十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縱觀孝莊的一生,她永遠都心懷大清王朝,上無愧於江山社稷,下有恩於子孫後代,是清代后妃中最值得稱頌的人物。
回覆列表
很是偉大的一個女人,也是一個特別聰慧美麗的女人,這一生都給了大清江山,兒子的離世讓她痛心,孫兒的成熟讓她欣慰,不得不說她真的是很堅強。
孝莊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人物簡介
孝莊(1613—1687)清代太宗皇太極妃,姓博爾濟特氏,名布木布泰,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乃貝勒寨桑之女。十三歲時,嫁於後金四大貝勒之一的皇太極為妻。1636年皇太極改號大清稱帝,被封為永福宮莊妃。後人根據其死後諡號稱之為孝莊。其子福臨即位後,是為順治帝,孝莊被尊為皇太后。再後,其孫玄燁又嗣帝位,是為康熙,又被尊為太皇太后。史稱“孝莊文皇后”。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3月28日)出生。
年輕時期的孝莊文皇后
後金天命十年二月,十三歲的布木布泰,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皇太極。為其側福晉。其姑哲哲為大福晉。
後金天聰初,皇太極即汗位,其姑哲哲被封為大妃,稱中宮大福晉;布木布泰被封為西側妃,稱西宮福晉。但當時沒有東宮福晉,所以布木布泰在後宮位居第二位,僅次於其姑哲哲。
天聰三年正月初八日生皇四女雅圖(後封為固倫雍穆長公主)。
後金天聰六年二月,巴雅爾戴青之女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嫁皇太極為東側妃,稱東宮福晉。布木布泰在後宮地位仍然排第二位。
天聰六年二月十二日生皇五女阿圖(後封為固倫淑慧長公主)。
天聰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生皇七女(後封為固倫端獻公主)。
後金天聰八年八月,察哈爾林丹汗的遺孀竇土門福晉阿霸垓博爾濟吉特·巴特瑪·璪嫁皇太極為側妃後金天聰九年十月初七日,側妃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以不遂汗意,被改嫁給大臣葉赫部德勒格爾臺吉之子南褚。
後金天聰八年十月,布木布泰的姐姐海蘭珠嫁皇太極,寵冠後宮。
後金天聰九年七月察哈爾林丹汗的遺孀囊囊大福晉阿霸垓博爾濟吉特·娜木鐘嫁皇太極。
布木布泰之姐海蘭珠、林丹汗遺孀陸續嫁與皇太極,使布木布泰在後宮的地位下降。
受封莊妃
崇德元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冊封崇德五宮后妃,也稱五大福晉:皇太極時,蒙古族女子幾乎壟斷後宮,僅科爾沁貝勒宰桑-布和一家就有三位。布木布泰從蒙古大草原來到盛京,給皇太極生下一男三女(兒子福臨即後來的順治帝),受封為永福宮莊妃。
在皇太極生前,布木布泰在後宮的地位並不顯赫。在後宮中受到皇太極專寵,統攝一切的是她姐姐宸妃。
中宮-清寧宮皇后,稱國君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即孝端文皇后,是孝莊文皇后之姑),居首位。
東宮-關雎宮宸妃,稱東大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海蘭珠(即敏惠恭和元妃,是孝莊文皇后之姐),居第二位。
西宮-麟趾宮貴妃,稱西大福晉,阿霸亥博爾濟吉特氏,名娜木鐘(即懿靖大貴妃),居第三位。
次東宮-衍慶宮淑妃,稱東側福晉,阿霸亥博爾濟吉特氏,名巴特瑪·璪(即康惠淑妃),居第四位。
次西宮-永福宮莊妃,稱西側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即孝莊文皇后),居第五位。
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戌時(1638年03月15日)在盛京(今瀋陽)皇宮的永福宮生皇九子福臨。
尊為太后
孝莊文皇后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子福臨即位,改年號為“順治”,與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
順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今北京)。
順治八年二月,世祖親政,上徽號曰昭聖慈壽皇太后,簡稱昭聖皇太后;屢上徽號曰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皇太后。
順治十八年世祖崩,皇三子玄燁即位為康熙帝,尊為太皇太后,稱昭聖太皇太后;屢上徽號,曰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孝莊太后生活儉樸,不事奢華,平定三藩時,把宮廷節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歲,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全力配合、支援孫子的事業。她的表率行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幾乎每天派人馳書問候起居,報告自己行蹤,並且把自己在河裡捕抓的鰱魚、鯽魚脂封,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嚐鮮;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臺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轎,親自為祖母扶輦保護。
人物逝世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昭聖太皇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康熙在誦讀祝文時涕淚交頤,說:“憶自弱齡,早失估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若大算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然而自然規律是無法抗拒的,該月二十五日,孝莊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歲的高壽安然離開了人世,臨終前她囑咐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康熙皇帝給祖母上了尊崇的諡號—一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稱孝莊文皇后。根據她的遺願,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京東清東陵,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極昭陵之西,故稱“昭西陵”。昭西陵與昭陵遙相呼應,實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將其圈入東陵風水牆內,反而形成阻隔。
雍正、乾隆累加諡,曰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
人物評價
清軍入關、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女性—孝莊皇太后。她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她姓博爾濟特氏,名布木布泰,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是貝勒寨桑的女兒。十三歲時,嫁給後金四大貝勒之一的皇太極為妻。1636年皇太極改號大清稱帝,被封為永福宮莊妃。1643年,他的兒子福臨(當時只六歲)即位,是為順治帝,孝莊被尊為皇太后。順治帝親政後,很想有番作為,也頗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終因他周圍尚未形成一支以他為主導的強有力的政治勢力,致使他在與朝中反對漢化的勳舊大臣的較量中敗下陣來,英年早逝。孝莊皇太后用她超人的智慧和威望,使得政權平穩過渡。1654年,她八歲的孫子玄燁又嗣帝位,為康熙帝,她被尊為太皇太后,史稱“孝莊文皇后”。在她的教導下。玄燁健康成長,一個未來傑出帝王的特質,在少年時代打下了根基。鰲拜集團剷除後,孝莊放手讓玄燁理政,讓他在實踐中得到鍛鍊,又一再提醒他要謹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備等。對於祖母的教誨玄燁非常尊重,重大事情無不先徵求意見,然後施行。孝莊生活儉樸,不事奢華,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全力配合、支援孫子的事業。
在他們的攜手努力下,清王朝從動亂走向穩定,經濟從蕭條走向繁榮,為平定三藩、統一臺灣和邊疆用兵等大規模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個黃金時代,其中包含了孝莊的一份功勞和心血。
孝莊是清朝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頗受關注的人物。在明末東北各族各部的混戰中,她作為政治聯姻的紐帶出嫁。在後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漸捲入一場又一場政治鬥爭的旋渦,並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華,逐步確立了穩固的地位併成為清初政壇上的一個一言九鼎的人物。她一生經歷清初三朝,正是由亂到治的關鍵歷史時期。她全力輔佐皇帝,調和清宮內部矛盾和鬥爭,對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世尊稱她為“清代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