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路上關於真假4K電視的事情吵得沸沸揚揚,一看之下,各種概念,什麼8bit+Hi FRC,又什麼RGBW和RGB,說實話小編看著也一頭霧水,所以有了出調查文章的想法。先強調一下,本文並無預設立場,也不針對任何品牌,只是提供一下筆者收集到的資料,方便大家理性判斷準備入手的產品,僅此而已。 ●事由 智慧電視牌打得差不多之後,超清電視在去年迎來大爆發,隨著全球供應量成長,有機構預測4K電視市場出貨量將從2013年的160萬臺增至2014年的1,230萬臺。而根據NPD Display Search全球電視出貨量和預測季報(Quarterly Global TV Shipment and Forecast Report)顯示,到2017年4K面板在50寸及以上液晶電視中所佔比例將達到93%,這與之前FHD佔領液晶電視市場的情形類似。 有訊息指中國4K電視的平均銷售價格(ASP)比其他區域低了近72%。雖然消費者對4K電視的接受度和迴響仍有待觀察,這絲毫不影響今年面板廠商和電視品牌廠商,尤其是中國電視品牌廠商制定激進的出貨目標。” NPD DisplaySearch液晶電視分析總監楊靜萍表示:“為了降低4K面板成本,面板廠商開發了一種4K規格面板,稱為RGBW或GreenUHD,並將於2014年二季開始出貨。”正如先前該機構在在大尺寸TFT LCD產品藍圖季報(Quarterly Large-Area TFT LCD Product Roadmap Report)中所述,三星電子和LGDisplay開發了一款名為RGBW的低成本4K面板,並計劃將該產品重點銷往中國市場,試圖與群創光電、華星與友達等相抗衡。 什麼是RGBW?它與傳統的4K面板有何不同?又為何稱之為GreenUHD或GreenPlusUHD?下圖是各種4Kx2K面板技術的比較,以下是網上現有的資料,由於比較詳盡我們先引用,然後加上我們的分析。 ●各種4Kx2K面板技術比較(資料來源於DisplaySearch)原圖有些許錯誤 筆者PS做了修正 如上圖所示,傳統的畫素由R(紅色)、G(綠色)和B(藍色)構成。FHD面板的畫素為1920×1080,而每種畫素由三種子畫素組成(R,G,B),因此它一共有620萬種顏色。而4K面板的解析度有3840×2160,這表示它具有2490萬種顏色(3840×2160種畫素,每種畫素由三種子畫素構成)。因此,UHD(4K)的解析度是FHD(2K×1K)的四倍。 關於畫素 畫素這個詞筆者也是第一次看到,按照字面意思,應該指的是由紅綠藍子畫素排列而成的,能夠顯示豐富色彩的,於電視展示畫面上的一個定義上的點。 因為理想狀態下,我們希望顯示裝置呈現的畫面是由一個個單獨的點組成的,但實際在液晶面板實現的過程中,單個的點要顯示彩色畫面是不可行的,它需要透過紅綠藍三原色來調色,只要紅綠藍的晶格做的足夠小,就能夠騙過眼睛,讓它認為這只是一個彩色的畫素點,因此才有了畫素這個定義。 雖然原理相同,但是三星(Samsung)和LGDisplay開發的RGBW4K面板和傳統4K面板略有不同。除了RGB外,畫素中又增加了一種子畫素──白色(W)。隨著子畫素的增加,RGBW4K面板也可以達到更高的解析度。三星電子將其RGBW面板稱為GreenUHD,而LGDisplay則稱為G+UHD。 在三星的RGBW面板中,每種畫素僅由兩種子畫素構成(RG或BW)。這種技術最大的弊端是它的解析度可能只有1920×RGBW×2160,畫質也不如RGB直列式的4K面板。但是,三星表示,其RGBW面板符合VESA對4K的定義,因為VESA定義的4K面板是基於彩色濾光片上黑速矩陣的交替數量,而不是子畫素的數量。同時,三星為了提高畫質,還在其GreenUHD面板中採用了GMA(色域對映演演算法)和SPR(子畫素渲染)技術。 關於VESA 這個單詞一不小心就看成了VISA,那什麼是VESA呢? 影片電子標準協會(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 VESA)是由代表來自世界各地的、享有投票權利的140多家成員公司的董事會領導的非盈利國際組織,總部設立於加利福尼亞州的Milpitas,自1989年創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制訂並推廣顯示相關標準。 順便小結一下 三星和LG的RGBW 4K面板應該大致可以理解為加入白點後,以白點替代RGB色塊,並透過演算法等其他技術成為一個近似的色素點,兩者所用的技術又不盡相同,相對來說LG的似乎稍微厚道一點,因為三星的一個有效色彩畫素由兩個色素點構成(RGB為三個),而LG是兩個有效色彩畫素由五個色素點構成,LG只比正常RGB面板少0.5個色素點,三星則少了1個,當然這只是簡單比較,實際畫質還得看背光、演算法的最佳化效果。而這兩種面板的畫質,在不考慮外加技術的情況下,其色彩表現上都無法與標準的RGB面板相比,因為被模擬的東西很難100%達到它想要模擬的水平。而這樣的4K面板技術在島國也是不被認可為4K面板的。 三星表示其GreenUHD面板的優勢有(看看就好):1.更好的透光率,更高的開口率;2.減少能源損耗;3.降低驅動IC和T-Con(時序控制器)的成本;4.減少背光模組的使用;5.降低電視系統成本。NPDDisplaySearch分析這種RGBW式的4K具有以下幾種特點:背光模組省了成本就真的好麼 HX950可以作為一杆稱 ˙GreenUHD面板增加了基本上透明的白色子畫素,因此具有更好的透光率和更高的開口率。當解析度從FHD提升4倍到UHD時,由於解析度的增加面板透光率會降低。如果是傳統的RGB技術,UHD面板的透光率僅是FHD的60%,這就需要增加背光模組的使用。不過,RGBW就無這方面問題,因為它能提供更好的透光率。 真相是什麼 其實怎麼說呢?透光率高那是必須的,因為你的畫素低嘛,你用一個白色畫素點就頂原來RGB三個點,透光率能不高麼? ˙能源損耗的降低也與透光率有關。傳統UHD面板的能源損耗是FHD的兩倍,因為它需要驅動更多的畫素,同時較低的透光率使得面板需要更大的動能推動背光模組的運作。而隨著RGBW面板透光率的提高,能源損耗也得到了降低。基本上,NPD DisplaySearch的技術分析顯示,GreenUHD面板的能源損耗僅只比FHD高10%。 ˙GreenUHD面板降低了驅動IC和T-Con的成本。在傳統的UHD面板中,由於子畫素較多,因此需要足夠強大的驅動IC和T-Con來推動面板運作。但RGBW面板的子畫素較少,因此驅動IC和T-Con的成本可以得到降低。 ˙GreenUHD面板可以降低背光模組的成本。LEDs和光學薄膜是驅動背光模組亮度的重要元素。隨著RGBW面板較高的透光率,背光模組不需要太過強勁,因此LEDs和光學薄膜的結構也不需很複雜,從而可以降低成本。 另外楊靜萍表示:“GreenUHD電視系統的成本也能降低。隨著背光模組中LEDs和光學薄膜使用的減少,RGBW4K面板還可以使用較低成本的其它電源元件,如SMPS(開關模式電源)和轉換器。”由於擁有這些優勢,三星電子和LGDisplay都在中國積極宣傳其RGBW 4K面板,甚至其面板報價較臺灣與中國大陸面板廠商的4K面板報價更具競爭力。 真相是什麼 這些東西羅列出來當然是對的,但是怎麼就只看到它說自家的東西好沒說缺點呢?畫素低了這麼多難道沒影響麼?這肯定是不可能的。 如果RGBW的4K屏真的只有優點沒有缺點,為啥國際大廠不打算在自己的頂級產品上用而只是希望用來“大力發展中國市場”呢?這顯然還是4K在國內被熱炒,且逐漸開始走盲目價格戰老路的原因所致。 以目前最火的49寸面板的出廠價來看,以兩萬片批發價做比較,低配最低價(約數)大致如下 1.RGB 1080p 華星光電/LG 2400RMB 2.49寸RGBW+Half Cut 1080p 華星光電 3100RMB;LG 3400RMB 3.RGB 4K 華星光電 4700RMB;LG 4600RMB 那RGBW 4K面板究竟有什麼不妥呢?對於LCD來說,灰階變化,在RGBW裡能夠單一變化,而不是RGB三色畫素的變化,這個特點無疑降低了灰階和弱色的動態響應時間。而且也能透過增色法提高弱色的細節,降低LCD慮光效應帶來的影響。此外,由於W並非是一個有效的彩色畫素,因此,它無疑會影響面板色彩純度的表現和畫面細節的表現,雖然透過演算法和麵板最佳化這個問題可能會有所改善,但與真正的RGB 4K面板相比,始終會在畫面表現力上存在差距,這也是大廠的頂級產品不會用這樣的廉價4K面板的原因。
近期網路上關於真假4K電視的事情吵得沸沸揚揚,一看之下,各種概念,什麼8bit+Hi FRC,又什麼RGBW和RGB,說實話小編看著也一頭霧水,所以有了出調查文章的想法。先強調一下,本文並無預設立場,也不針對任何品牌,只是提供一下筆者收集到的資料,方便大家理性判斷準備入手的產品,僅此而已。 ●事由 智慧電視牌打得差不多之後,超清電視在去年迎來大爆發,隨著全球供應量成長,有機構預測4K電視市場出貨量將從2013年的160萬臺增至2014年的1,230萬臺。而根據NPD Display Search全球電視出貨量和預測季報(Quarterly Global TV Shipment and Forecast Report)顯示,到2017年4K面板在50寸及以上液晶電視中所佔比例將達到93%,這與之前FHD佔領液晶電視市場的情形類似。 有訊息指中國4K電視的平均銷售價格(ASP)比其他區域低了近72%。雖然消費者對4K電視的接受度和迴響仍有待觀察,這絲毫不影響今年面板廠商和電視品牌廠商,尤其是中國電視品牌廠商制定激進的出貨目標。” NPD DisplaySearch液晶電視分析總監楊靜萍表示:“為了降低4K面板成本,面板廠商開發了一種4K規格面板,稱為RGBW或GreenUHD,並將於2014年二季開始出貨。”正如先前該機構在在大尺寸TFT LCD產品藍圖季報(Quarterly Large-Area TFT LCD Product Roadmap Report)中所述,三星電子和LGDisplay開發了一款名為RGBW的低成本4K面板,並計劃將該產品重點銷往中國市場,試圖與群創光電、華星與友達等相抗衡。 什麼是RGBW?它與傳統的4K面板有何不同?又為何稱之為GreenUHD或GreenPlusUHD?下圖是各種4Kx2K面板技術的比較,以下是網上現有的資料,由於比較詳盡我們先引用,然後加上我們的分析。 ●各種4Kx2K面板技術比較(資料來源於DisplaySearch)原圖有些許錯誤 筆者PS做了修正 如上圖所示,傳統的畫素由R(紅色)、G(綠色)和B(藍色)構成。FHD面板的畫素為1920×1080,而每種畫素由三種子畫素組成(R,G,B),因此它一共有620萬種顏色。而4K面板的解析度有3840×2160,這表示它具有2490萬種顏色(3840×2160種畫素,每種畫素由三種子畫素構成)。因此,UHD(4K)的解析度是FHD(2K×1K)的四倍。 關於畫素 畫素這個詞筆者也是第一次看到,按照字面意思,應該指的是由紅綠藍子畫素排列而成的,能夠顯示豐富色彩的,於電視展示畫面上的一個定義上的點。 因為理想狀態下,我們希望顯示裝置呈現的畫面是由一個個單獨的點組成的,但實際在液晶面板實現的過程中,單個的點要顯示彩色畫面是不可行的,它需要透過紅綠藍三原色來調色,只要紅綠藍的晶格做的足夠小,就能夠騙過眼睛,讓它認為這只是一個彩色的畫素點,因此才有了畫素這個定義。 雖然原理相同,但是三星(Samsung)和LGDisplay開發的RGBW4K面板和傳統4K面板略有不同。除了RGB外,畫素中又增加了一種子畫素──白色(W)。隨著子畫素的增加,RGBW4K面板也可以達到更高的解析度。三星電子將其RGBW面板稱為GreenUHD,而LGDisplay則稱為G+UHD。 在三星的RGBW面板中,每種畫素僅由兩種子畫素構成(RG或BW)。這種技術最大的弊端是它的解析度可能只有1920×RGBW×2160,畫質也不如RGB直列式的4K面板。但是,三星表示,其RGBW面板符合VESA對4K的定義,因為VESA定義的4K面板是基於彩色濾光片上黑速矩陣的交替數量,而不是子畫素的數量。同時,三星為了提高畫質,還在其GreenUHD面板中採用了GMA(色域對映演演算法)和SPR(子畫素渲染)技術。 關於VESA 這個單詞一不小心就看成了VISA,那什麼是VESA呢? 影片電子標準協會(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 VESA)是由代表來自世界各地的、享有投票權利的140多家成員公司的董事會領導的非盈利國際組織,總部設立於加利福尼亞州的Milpitas,自1989年創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制訂並推廣顯示相關標準。 順便小結一下 三星和LG的RGBW 4K面板應該大致可以理解為加入白點後,以白點替代RGB色塊,並透過演算法等其他技術成為一個近似的色素點,兩者所用的技術又不盡相同,相對來說LG的似乎稍微厚道一點,因為三星的一個有效色彩畫素由兩個色素點構成(RGB為三個),而LG是兩個有效色彩畫素由五個色素點構成,LG只比正常RGB面板少0.5個色素點,三星則少了1個,當然這只是簡單比較,實際畫質還得看背光、演算法的最佳化效果。而這兩種面板的畫質,在不考慮外加技術的情況下,其色彩表現上都無法與標準的RGB面板相比,因為被模擬的東西很難100%達到它想要模擬的水平。而這樣的4K面板技術在島國也是不被認可為4K面板的。 三星表示其GreenUHD面板的優勢有(看看就好):1.更好的透光率,更高的開口率;2.減少能源損耗;3.降低驅動IC和T-Con(時序控制器)的成本;4.減少背光模組的使用;5.降低電視系統成本。NPDDisplaySearch分析這種RGBW式的4K具有以下幾種特點:背光模組省了成本就真的好麼 HX950可以作為一杆稱 ˙GreenUHD面板增加了基本上透明的白色子畫素,因此具有更好的透光率和更高的開口率。當解析度從FHD提升4倍到UHD時,由於解析度的增加面板透光率會降低。如果是傳統的RGB技術,UHD面板的透光率僅是FHD的60%,這就需要增加背光模組的使用。不過,RGBW就無這方面問題,因為它能提供更好的透光率。 真相是什麼 其實怎麼說呢?透光率高那是必須的,因為你的畫素低嘛,你用一個白色畫素點就頂原來RGB三個點,透光率能不高麼? ˙能源損耗的降低也與透光率有關。傳統UHD面板的能源損耗是FHD的兩倍,因為它需要驅動更多的畫素,同時較低的透光率使得面板需要更大的動能推動背光模組的運作。而隨著RGBW面板透光率的提高,能源損耗也得到了降低。基本上,NPD DisplaySearch的技術分析顯示,GreenUHD面板的能源損耗僅只比FHD高10%。 ˙GreenUHD面板降低了驅動IC和T-Con的成本。在傳統的UHD面板中,由於子畫素較多,因此需要足夠強大的驅動IC和T-Con來推動面板運作。但RGBW面板的子畫素較少,因此驅動IC和T-Con的成本可以得到降低。 ˙GreenUHD面板可以降低背光模組的成本。LEDs和光學薄膜是驅動背光模組亮度的重要元素。隨著RGBW面板較高的透光率,背光模組不需要太過強勁,因此LEDs和光學薄膜的結構也不需很複雜,從而可以降低成本。 另外楊靜萍表示:“GreenUHD電視系統的成本也能降低。隨著背光模組中LEDs和光學薄膜使用的減少,RGBW4K面板還可以使用較低成本的其它電源元件,如SMPS(開關模式電源)和轉換器。”由於擁有這些優勢,三星電子和LGDisplay都在中國積極宣傳其RGBW 4K面板,甚至其面板報價較臺灣與中國大陸面板廠商的4K面板報價更具競爭力。 真相是什麼 這些東西羅列出來當然是對的,但是怎麼就只看到它說自家的東西好沒說缺點呢?畫素低了這麼多難道沒影響麼?這肯定是不可能的。 如果RGBW的4K屏真的只有優點沒有缺點,為啥國際大廠不打算在自己的頂級產品上用而只是希望用來“大力發展中國市場”呢?這顯然還是4K在國內被熱炒,且逐漸開始走盲目價格戰老路的原因所致。 以目前最火的49寸面板的出廠價來看,以兩萬片批發價做比較,低配最低價(約數)大致如下 1.RGB 1080p 華星光電/LG 2400RMB 2.49寸RGBW+Half Cut 1080p 華星光電 3100RMB;LG 3400RMB 3.RGB 4K 華星光電 4700RMB;LG 4600RMB 那RGBW 4K面板究竟有什麼不妥呢?對於LCD來說,灰階變化,在RGBW裡能夠單一變化,而不是RGB三色畫素的變化,這個特點無疑降低了灰階和弱色的動態響應時間。而且也能透過增色法提高弱色的細節,降低LCD慮光效應帶來的影響。此外,由於W並非是一個有效的彩色畫素,因此,它無疑會影響面板色彩純度的表現和畫面細節的表現,雖然透過演算法和麵板最佳化這個問題可能會有所改善,但與真正的RGB 4K面板相比,始終會在畫面表現力上存在差距,這也是大廠的頂級產品不會用這樣的廉價4K面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