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uzi

    此話來自論語的《學而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重新安排下就是一篇現代的議論文佳作:

    (第一段提出論點)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第二段用事實論證觀點)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第三段結論)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格式、內容、觀點都很容易理解,可能不易理解的就是古人用的不規範術語,本、道、仁。如果熟知道學、儒學,你不難看出此地的本大凡指的是孔子之道,(狹義的)仁、禮讓,其實也就是老子之道,無為、不爭,所謂自然之道。有之所謂的道實際上是由老子之道、孔子之道衍生而來的人為之德。當然,就家庭倫理而言,道德兼有仁和義(無為加有為);就子女(之下)對父母(之上)而言,仁義就是(下級對上級的)忠和孝(相對上對下的恕和慈愛)。特殊情況除外,孝敬父母的人不大可能犯上作亂,這也是為什麼後人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另外,有之的結論之仁指的是儒家的廣義之仁,即包括了儒家的所有美德。

    不妨對古人的價值觀倫理不等(才有關係)與現代價值觀如平等(就無所謂倫理)作一個真假、對錯的對比,首先考慮下現代價值觀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看誰能像有之一樣做一個漂亮的論證?

  • 2 # 哲學卜卜為贏

    我看很多很多“一樣的”解——貌似有理,其實“狗屁不通”。

    其一是“犯上作亂”。你們這樣子解,站在在“誰”的立場?是皇家?還是百姓?農民忍受不了壓迫而革命造反是“犯上”還是作亂?(如你們解,犯上,不是做亂。還是作亂未必犯上?)

    其次在“孝悌”。“孝父母,悌兄弟”,與“犯上——冒犯王權”又何關係嗎?孝悌做的不好,就是“犯上做亂”嗎?

    其三在“本”,你們用一個“根本”,就是解了“本”字嗎?太偷懶了吧。光怕你們自己對自己的解釋,前後都不能自圓其說!

    犯上者,乃返上——指君孑(治世者)從對百姓的孝悌中,再返回高位而脫離民眾也。

    作亂者,乃作為而擾亂天下——是說治世之君子“不好返於高上”,卻又.會作為而擾亂天下者,是沒有的(無為而治就不會擾民)。

    務本者,服務於民眾,維護於民眾也。本立者,民眾獲得利益也。道生,無為而治也就做到了。

    君孑孝悌天下百姓,你說“弟悌”是不是“仁”的本質呢?

    這才是儒家有子這段話的本意!

  • 3 # 譙守拙

    出處略(諸君己作詳解)。聯絡上下文展開看,意為人有淵博的知識,祟高的地位,美好的文學等,那都是枝節的,學問之道在自身做人的根本上,那就是得益於內心的修養、人生的構建方面。而學問根本的培養,需首先從培養孝悌入手,“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培養出個人修養方面的人性光輝。

  • 4 # 良師益友68822917

    君子固本,以文為本,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本立而道生。學會創造,歷史使命,走在道義的路上。

    為生活,為家庭,為社會,為人類的偉大文明,努力學習,奮發圖強學會創造,歷史使命責任心,走在道文的偉大文明發展的道路上。學習,工作,生活,走在人生的發展道路前途進行中。。。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供書教學,買車買房,事業有成,為國爭光,光宗耀祖。為偉大文明作出貢獻,名垂千古德澤後來人。承傳文明,開創未來。你明的。。。

  • 5 # 使用者62564438606

    選自子衍師父的《論語學釋》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師:先介紹一下有子這個人。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比孔子小33歲,長相有點像孔子,孔子死後他曾經從事孔門弟子的教學工作。《論語》裡面稱呼“子”是尊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師者,一種是官員。有子從事教育,是師者,所以稱“子”。在《論語》裡有四人是師者稱子。分別是孔子、有子、曾子、閔子。顏回、孔鯉境界雖高,是君子,但沒有從事教育,所以不稱“子”。子夏和子張兩位都從事教學,但是兩人之中只有一人符合師者的條件,文中不稱子是因為在第十九章兩人要進行對比,這是一個考題,如果對其中某一個人稱子等於公佈答案了。所以等講到的時候再揭秘子夏和子張兩人究竟誰是“子”。

    有子說修行從哪裡下手?孝。“其為人也孝悌”,《弟子規》就是根據《論語》編的,“首孝悌”。先從孝悌開始,從身邊的人做起,我們最早接觸的人是誰?父母、兄弟、姐妹。孝是對父母,悌是對兄弟姐妹。所以從你身邊的親人做起是修行的開始。包括佛家也這樣講,佛家的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步就是孝養父母,第二步奉事師長,第三步慈心不殺,第四步修十善業。這裡主要講了第一步。“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無餘:這裡的本是根本的意思嗎?

    師:不是根本,是起步。從這裡起步,是為人的基礎。這裡的“仁”我們暫時先不解讀,關於“仁”,後篇有專文論述,暫時先放到這裡。

    不帶:本含有根本的意思呀!

    師:“根本”這個詞有核心的意思,這裡不是核心。萬丈高樓平地起,比如蓋樓,是不是先蓋第一層,這就是起步。我之所以說起步,就是怕你們把基礎當成根本。就是修行從孝悌起步。

    無餘:“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起步開始了,道才慢慢地產生。

    師:這是你修行的開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假如這個道是去長城,你現在開始邁腿了,“本立而道生”,就是你通往長城之路開始了。

    出塵:“不好犯上”的“上”是不是代表長輩?

    師:不是,因為孝悌本來就包含有長輩,如果譯為長輩就重複了,所以這裡的“上”不是父母長輩。那是什麼?

    無餘:規則禮法?

    師:“上”可以翻譯成道德,因為做人德為上。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姐妹的人會不會違反道德?不會!

    無餘:這等於說有孝悌了才有可能產生信仰。

    師:你有孝悌了,你才知道有“上”了,因為父母是不是我們第一位老師?你有了第一位老師是不是才知道還有下一位老師,心中沒有第一位老師怎麼會有第二位老師?“上”指的是形而上的,道德就是形而上的。如果這個人很孝順會不會違反道德?他不會。“鮮矣”,很少見。但是一個人如果不孝悌的話會不會?那肯定會。因為他無所顧忌。人要遵守的比如規則,規則是不是在人之上?道德是不是在人之上?所有的你要遵守的統稱為“上”。明白孝悌了,就知道了長幼有序,懂得了長幼有序知道了規則,你會不會亂闖紅燈了?真正明白了規則,長幼有序,在紅燈的時候要讓綠燈那一側的先過呀。明白吧?如果你腦子裡沒有規則,會不會亂闖?一定會。所以這個“上”也可以指規則。指的是人要遵守的道德禮法,翻譯為規則、法則、法律都行。法律是不是在人之上?人要不要守法?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想到孝順父母,會不會輕易犯法?他犯法了還能孝順父母嗎?他進監獄了還怎麼盡孝呢?知道了吧?

    無餘:父母肯定也會經常教育他“別犯法啊別犯法”。

    師:如果腦子裡面還有父母,還有長幼概念的話,就不會輕易的以身試法,就不會輕易幹那些壞的事情。

    依正:老師,我問個問題,據《史記》記載,有子小孔子43歲,而您剛才介紹有子年齡的時候說小孔子33歲。

    師:《史記》是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紀傳體通史,取材廣泛,記事翔實,內容豐富,文字優美。司馬遷因一句:“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成為名言,為後世史學家所推崇、效仿。但是,由於歷史、人為、政治等多方因素,《史記》難免有殘缺和疏漏之處,所以,雖然《史記》是重要的歷史參考資料,並不是完全正確。

    比如《孔子家語》記載有子小孔子33歲。有意思的是,《家語》在漢代一度失傳,雖然由三國時期的經學大師王肅從孔子後人孔猛那裡找回,可是也被很多人質疑是王肅偽作。

    我們來看《禮記•檀弓上》的一段記載:有子問於曾子曰:“問喪於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制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為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從這段史料可知,有子在孔子為魯司寇之前就從學於孔子了,而孔子為司寇時約53歲,如果有子少孔子43歲,則發生這段對話時有子只有10歲,顯然不可能。所以,有子少孔子33歲比較合理。

  • 6 # 星夜醉人心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

    作為一個君子應當固守本心,腳踏實地,堅持原則,然後讓內心強大,堅持根本,才會有所作為。

  • 7 # 說文解句

    我比較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現在也正在研讀傳統文化的書籍,從最基礎的四書五經開始學習。對於這個問題,我最近也剛剛學習了一下,回答一下我的理解。

    首先這句話的原話是“君子務本”,不是“固本”。出自於《論語》第一篇第二句話。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句話的核心就是一個“本”字。

    什麼是本?怎麼解釋?怎麼去立?這個本有三種意思。

    第一個就是 本分。一個人無論素質多高,最起碼應該做好自己的本分,你的本分是什麼。你做人做事最基本的本分是什麼?《論語》裡面講為人也孝悌是最根本的本分。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工作職責做好,就是本分。

    第二就是 本心。你的理想是什麼?你的抱負是什麼?一個人必須有自己的理想,如果連最起碼的理想是什麼,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而活著。所有你捫心自問一下,你最初的本心可在了,不忘本心,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終呀!

    第三就是 本性。找自己的本性,本性就是自己的天性,就是自己的天分,你自己要找出來,天性就是道法自然,每個人都會有。你最擅長做什麼?你有哪些天賦,只有知道這些,你才能做什麼事情都有成就,才能成功。

    這就是君子務本,把自己的本分、本心、本性都找到了,都樹立起來了,“道”自然就會產生了。

  • 8 # 一聲佛號一聲心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第一,要想理解這句話,應該看完整的一句。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什麼是人的根本呢?孝悌。

    孝是什麼?人間最基本的感情,西方文化中叫“愛”,愛出者愛返的愛。就是說你的父母,精心照顧了你二十多年,現在你大了,他們卻老了,走不動了,生活不能自理了,你過來照顧她們,這就是孝。如果這點孝心都沒有,卻到外面說愛別人,是很難讓人相信的。

    悌是什麼呢?就是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愛,中國五倫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中為什麼有“朋友”呢?因為作為一個拉家帶口的男人,有時候有很多話,有很多痛苦,上不能對父母,下不能對妻兒講,只能找朋友傾訴,所以朋友在人倫關係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這個“悌”不但是之兄弟姐妹,還包括了和朋友的友情。

    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姐妹朋友友愛,他是不會犯上搗亂的。

    那返回來,孔子說做學問的根本是什麼呢?就是做人!學問、知識無論多麼淵博,那都是枝葉、末梢。做人的根本呢?就是孝悌!不是教條,而是做人的修養、人性最光輝的愛。

    “本立而道生”的“道”就是仁道,仁道是孔子學說的最主要的精神,用西方文化講,就叫“博愛”。

    最後,“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子應該以孝悌為做人的根本,根本確立了仁道才能產生。

  • 9 # 陳廣逵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出自《論語》開篇第二章,是孔子的弟子有子說的話,意思是“君子追求根本,根本確立了做人的原則就產生了”。務本,追求根本。本立而道生,確立了根本做人的原則就產生了。而,順承連詞,在這裡相當於“就”。道,做人做事的的原則。

    原文是這樣的: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釋文:

    有子說:“做人如果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卻喜好冒犯長輩上司的,少啊;不喜好冒犯長輩上司,卻喜好造反鬧事的,沒有這樣的人。君子追求根本,根本確立了,做人的原則就產生了——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這裡所謂的“本”是做人的根本,這裡所謂的“道”是為人行事的基本原則。

    “仁”是儒家倡導的思想核心,儒者非常看重仁,甚至“仁以為己任”。而仁又是建立在“孝悌”基礎上的——孝悌為仁之本,有子轉述了孔子的思想。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是實行仁道的根本。這實際上就是《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後學孟子也闡釋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尊敬自己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兒女,並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兒女。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中運轉一樣了)。” 仁,實際上是從愛父母愛兄弟姐妹開始的,一個連自己的親人都不能愛的人,是不能愛別人的。

  • 10 # 本然堂講席

    【1,字面含義】

    “君子”指立志依教學作聖賢的人,“務”的原始義指專為別人而付出的勞動、勞作,“本”指學人自己內在的人性,“立”指證悟、覺悟,“道”指聖人的公行,“生”指效仿、落實、奉行。

    辨析:(1)把“本”解釋為根本,意思含糊且落空了,沒有實義,並顯得生硬,與原文前後段意銜接不暢。(2)同理,把“立”解釋為確立,意思含糊又空洞,與原文前後段意脫節。(3)把“道”解釋為原則、法則,這是借用道家的邏輯,脫離了儒家義理體系,不妥。其實,儒家經典的“道”是描述聖人的專用詞,指“為公之行”,而不是“理”的意思。(4)把“生”解釋為產生,比較生硬,且含義沒有確定性,也落空了。

    【2,全句的正解】

    應該是“立志做聖賢的人只向內用功,反省自己的人性,而不顧及其餘。待徹悟了這個圓滿的人性後,就頓時與聖賢齊等,內心自然知道公行的正確做法,並以之濟世。”

    把這段含義放在原文中,就比較貫通順暢了,並能發現這段文字是全篇原文的中心,之前和之後的所有含義都是該段的發揮。

    【3,對兩句話的思想判別】

    因儒家教理都是圍繞“本性”宣說的,人的本性是“人性”,所以君子的“本”也是“人性”------這決定了不能將“本”解讀為含混的虛義(根本),必須緊扣儒家思想作實義解。看清這一點,即知兩句都在談“人性論”,所以就是談儒家的世界觀。

    因原文前後提到的“孝、悌、仁”都是學聖的內容,也是君子的“願行”,更是聖人的“公行”,這些都統一在“人性”(本)上,所以兩句話也在談儒家的方法論。

    【4,兩句話在原文中的作用】

    通觀原文,有子在說落實“孝悌仁”的方法,應該是先反省“人性”,提高覺悟力後,自然就明白自己做的是否符合聖人的標準,而不必辯論懂得“孝悌仁”的道理後,自己還會不會再去違背它。可見,這兩句話也是原文的“文眼”,是有子談話的邏輯根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降E調與E調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