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國慶25

    自有成熟的青花器以來,古人之用料大抵如下:蘇料,平等青(陂塘青),石子青,回青,浙料,珠明料,洋藍,土青。下文便將諸青料行用時間及髮色情況一一概述如下:

    元:

    有進口料和中國產料之分,國青多產於雲南,浙江,江西等地。雲南的玉溪窯,浙江的江山窯,江西的景德鎮窯大抵都是就近用料。而蘇料(蘇麻離青,又名蘇泥勃青,簡稱蘇料)源於進口,是一種高鐵低錳的鈷料。一般大件精整的器物多用此料或與中國產料混合使用,而小件物品,尤為民用瓷器則多用中國產料。

    蘇料特點:髮色濃豔,可如藍寶石,有鈷鐵斑,微下凹。

    土青:中國產之不知名青料,元至今日一直沿用,髮色多藍偏灰暗,亦有髮色好者,具體料子產地不同,髮色及其他特點也不盡相同。

    明:

    洪武由於戰爭原因中段進口料,使用中國產青花料或繼用元代餘料,但由於燒製不當致使髮色偏灰,且釉面渾濁。也有少量髮色純正者。

    建文朝與洪武幾不可分,此處不再咬文嚼字。。。

    永樂三年始(1405年)成祖派鄭和下西洋,遂帶回蘇麻離青料(波斯語lajiward,拉吉瓦德,意為青金藍色,伊朗黑德蘭40公里處),自此蘇料複用直至成化早期。民窯瓷器雖髮色濃豔,但仍為中國產料。

    永宣之蘇麻離青料:又名水路蘇青,因從水路得來而得名。髮色絢麗鮮豔,清亮明快, 線條中常出現鐵鈷斑,尤以初落筆及線條交叉處尤甚,且紋飾邊緣有的可見星點狀泙滴暈散,濃重處結晶斑下凹明顯,映光側視有錫光。因此時蘇料暈散性強,故很少用來繪製人物,此與元青花大不同也。

    正德,景泰,天順三朝兩帝官方用料不明,民間仍是不知名的中國產青料,髮色有濃豔和灰暗兩種,但都偏淺淡

    ,風風格粗獷,器物底釉和外部釉色明顯不同。

    成化:早期仍用前朝餘下之蘇料,而後選用平等青,官民皆可用,弘治沿用,正德之後漸不行用。

    平等青:又名陂塘青,產於江西樂平,髮色淡雅,輕中偏灰。

    弘治時期用料與成化同,早期髮色與成化無異,晚期少數出現灰藍色,與正德有些器物近似。

    正德:前期用石子青,後期用回青。

    石子青:產於江西瑞州,單獨用之這色偏灰暗淡,後來常與回青混用。

    回青:有兩種,一種產於外國,又稱陶用回青,用於官窯。另一種一說出新疆一說出雲南,均藍中泛紫,進口者可如青金藍,故又稱佛頭青,中國產者有時偏灰,但用易暈散,多與石子青混用。

    混法如下:

    回青淳則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則色沉而不亮。

    每兩加石青一錢,謂之上青。

    四六分加謂之中青……中青用以設色,則筆路分明。

    十分之一是謂混水。

    上青用以混水,則顏色青亮,真青混在坯上,如灰色,然石青多則黑。

    嘉靖一朝主用回青,且常與石子青摻用,早期亦用平等青,但應嘉靖二十四年,樂平與浮樑發生大規模械鬥,致平等青不用,但石子青發色偏灰,有回青後石子青廢,官僅與回青摻用,民間依然沿用。

    舊陂塘青產於本府樂平一方,嘉靖中樂平格殺,遂塞。

    石子青產於瑞州各處,回青行,石子青廢。

    嘉靖一朝歷時長達年,其青花色呈三種情況:

    一,呈藍黑色,深沉而灰暗,有暈散,同於正德晚期。此現象多在嘉靖早期,而晚期亦出現,猶在仿明初器物上。

    二,藍色淺淡,中期多見,且不乏精細之作。越至萬曆越加淺淡,但紋飾更加細密。

    三,青花濃重泛紫,乃嘉靖朝之上等顏色,此時已知回青中加石子青了。因此中晚期皆不乏有精品出現。

    隆慶:回青至此髮色最正,其色濃重豔麗,青中泛紫。

    萬曆:前期沿用回青,藍中帶紫,但不如隆慶美,且豔麗濃重者日少。

    此時青花髮色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濃豔,青中泛紫。

    中期:藍中閃灰,髮色漸淺。

    晚期:藍色灰暗,多有暈散。至末期更加淺淡,並一直延續之天啟時期。

    萬曆二十四年因回青料即竭,有“召買解進,以應燒造之急用”之上諭。然是否買進不得而知,終被浙料代替,並行者有珠明料,此二種料沿用至清,至乾隆浙料用盡,而珠明料現在尚有,但清以浙料為上。

    浙料:產自浙江金華一帶,青中泛紅,燒製好者可成翠毛之色,正藍,不泛紅,亦無鐵斑。有重者青中泛紅,輕則淡翠,能出多階濃淡。

    珠明料:產自雲南,氧化鈷含量較高,髮色青翠鮮亮,雲南當地把質量好的珠明料稱“珠密”或“金片”。中稱菱角,其色微青,下稱烏鴉黑,色似土褐。有一說元代所用中國產料就是產自雲南的珠明料,這已不可考。

    泰昌皇帝在位時間甚短,未形成風格,已混入萬曆末天啟初。

    天啟青花髮色常見四類:

    一,青花色澤不穩定,有深淺不一和暈散現象,紋飾線條往往與釉面混淆不清,

    二,青花色澤清淡,成色穩定,青青中閃灰,構圖嚴謹,線條纖細。

    三,青花色調濃重,泛黑藍或黑灰,常見於厚重青花器。

    四,青花色調淺藍,鮮豔,穩定。

    由此得知青花髮色好壞貫穿整朝,器物精整者髮色亦好,器物粗苯者髮色也一般。但灰藍藍墨者晚期常出現。

    崇禎

    ,此時青花大抵亦分四種:

    一,色調灰暗並暈散,此為多數,濃重色中帶黑斑,暈散嚴重者,字跡都模糊不清,多見於早期器物。

    二,色調純正,深沉者,其器物做工亦細膩。

    三,髮色穩定,不暈散,但呈灰藍或藍黑色,瓶,爐,罐有此樣者。

    四,鮮豔明快,髮色純正,畫工精良,多山水人物,此風格及色調一直延續到清初。

    清代

    順治仍沿用浙料,但色調豐富,已能分出濃淡,陰陽面及層次,呈色亦分四種:

    一,欠鮮亮,有暈散。青花色淡加之釉厚,釉面深處的紋飾往往模糊不清。

    二,淡藍色,類似天啟,崇禎,髮色深沉,此類器物大多較粗,籠統的歸屬到明末清初一類。

    三,正藍,色調純正,釉面平靜呈卵青色,外釉色較裡釉色深,青花濃處聚黑斑,此種底多書“玉堂佳器”或干支紀念款。

    四,青翠,其色與康熙之翠毛藍接近,靜穆光潤,胎亦潔白,以花卉紋飾的將軍罐,花觚,淨水碗大多如此。

    康熙青花髮色亦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灰藍,黑藍為主,色調除朦朧者,亦有較青翠的,釉面呈青白色,

    中期:鮮豔清脆,色調以粉白為主。

    晚期:多成灰暗,淺淡,有暈散不清,釉面硬亮清白。康熙五十年以後更為明顯。

    雍正:有同時期的多種色調並存的特點:

    一,髮色淺淡而深沉,略有暈散,多見於雍正早期。

    二,髮色灰暗,色調雖不鮮亮,但呈色穩定,色澤深淺不一,釉面薄厚兼有,有的釉面朦朧感強。

    三,髮色青翠,鮮豔而穩定,以山水人物青花筆筒為代表,有的甚至於崇禎相混。

    四,髮色深沉或淺淡,官窯中常見的兩類色調,深沉者穩定而略顯深藍色,有仿嘉靖之意,色調淺淡,線條纖細者多為鬥彩之用。另有仿宣德者,髮色暈散,仿成化者髮色灰青。

    乾隆此時期青花色藍,穩定,渾厚,深著,早中期還不會有上浮之感。早期有雍正之特點,不穩定而暈散出廓。此後逐漸顯正藍明快之風。然中期有一些藍中泛黑,紋飾層次不清者,但色澤依然凝重沉著,晚期青花色澤稍青灰,以民窯最為突出,且出現波浪釉。

    嘉慶一朝能保持乾隆瓷器風格,青花色澤大部分穩定,但部分器物已顯清淡漂浮,紋飾層次欠清晰,釉面稀薄泛青,民窯更是如此。

    道光前期還能與嘉慶相似,雖不鮮亮,卻淡雅宜人,呈色較穩定,無凝聚斑痕與暈散感。後期則不夠深沉而且有漂浮感,有的還會給人發乾,死板,圖案有機械感,不靈動。

    咸豐色調較穩定的一類則同嘉道,精細者仍鮮豔。而一般黑灰或淡青,多漂浮,釉面已不夠平整,民窯更是如此。

    同治既有清晰明快者,也有黑褐者,色料漂浮,胎釉上的棕眼也更加明顯,且釉色泛白,不夠平整。

    光緒時洋藍進入中國。這時期青花用料有洋藍,珠明料,土料。髮色呈黑色或淺藍色,還有明豔泛紫,紋飾不清,線條含糊渾濁,筆觸也顯呆板。但放康熙者造詣很高,明亮輕快,鮮豔濃翠,有小康熙之稱,唯釉色漿白過死,紋飾脫離不了本朝風格,早已趕不上康熙制瓷水平。

    洋藍:由西方傳入中國,為化工鈷料,如藍墨水,無雜質,無凝聚斑痕,80倍放大鏡下也不見礦渣,色澤明快鮮豔,有青中泛紫者。用至今日,已能中國產。

    宣統:色調明豔青翠,總體優於光緒時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裡的王一貼影射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