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盼寶的快樂時光
-
2 # 檸檬4408美食創作者
這個問題問得好,贊成的鼓掌!不管是春節還是平常時也是要經常探親訪友的。中國有句話說禮尚往來就是這回事。
我們在外打拼的經常是過年回家才有時間,因為正常工作才有基本穩定生活,所以大多數過年的時候探親訪友。
記得小時候也過春節的時候經常和老爸老媽一走去,多熱鬧,雖然那個時候生活並不富裕,但是也過得很開心,親朋好友你來我往的好熱鬧。
現在的年輕人沒有這麼講究了,不比老爸老媽以前做得這體面,不過現在的老人也會體諒到的。能抽個時間回家多多關心多多關懷,問長問短就很滿足了。再加上大家一起聚一聚又有各種不同的外來美食,照樣開心高興!
不管怎樣過年一定回家多多走訪一下,保持良好的親朋好友!
快到年了,大家一起回家分享快樂吧!
-
3 # 教子成龍
l中國古代,素有春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的習俗。
傳說是因為一個叫“年”的怪獸,每逢臘月三十晚上,竄出山林,掠食人類。人們為了保護自己,就在門外放置肉食,關門閉戶,躲在家中,直到第二天早晨,吃飽喝足的“年”離去之後,人們才打開門,相互祝賀。
這種祝賀就是災難過後的相互探視,看看對方死了還是活著,如果活著就向對方道賀。
由此延續下來,就成了“拜年”。那麼,最原本的對生存意義的慶賀就淡去了,而是演變成了,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從另一個角度上講,一年四季,絕大多數農作物的一個輪迴,也是人的生命長短計算時間單位。
這一年的時間,人類要同天鬥,同地鬥,同命運鬥,自然界很多人無法解釋、無法解決、無法戰勝的神秘力量。
人們就要利用新年伊始,永珍更新的開端,進行各種占卜、祈福活動,這些活動後來成了習俗,是人們敬畏神靈,敬畏自然的寫照,再到後來,內容和形式脫節,更多的成了一種文化娛樂活動,成了文化傳統和符號。
走親訪友也是習俗中的一項,原本的意義不光是相互表達祝福那麼簡單,恐怕是人因面對自然、面對社會,勢單力薄,心生恐懼,希望彼此走動,尋求慰藉和聯絡的方式。
再到後來,就是人們為自己尋找的一種消遣、娛樂、休息的藉口了。
人們一年四季拼死勞作,勞動艱苦、生活艱辛,沒有希望,看不到出路,也就在春節期間,在春節到春耕這段時間,有比較多的閒暇時間,人們就製造出各種活動的名目,來給自己尋求快樂和慰藉。
僅走親訪友的名目就很多,什麼初一拜年,初二送賀禮,初三回孃家,還有初四敬茶,初五發紅包之類的。
到了現在,則更多的是,年終歲尾之際,對一年的總結,對情感的檢視,是透過這樣一個不用勞動,不用生產的時間,與親友表達祝福、聯絡情感、謀求合作。
-
4 # 史國成
過年為什麼要探親訪友,主要因為一年一度春節,是萬家團結,探親訪友的傳統日子。在這個一年結束,新年初始的時季,望親友,故友,學友,送去祝福,送去問侯。乃是人情是故,是闢免不掉的,是人情友善的,一種在好表示。
在期中可以交流情感,訴說衷脹,問侯長輩和看望師長。送去心中的情與愛,把心中的關懷,惦念。送到他們身邊,以表心中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走親訪友實際上,也是一種做人的格言標準,是謙慮,低調,誠信,真情,無私,感恩,愛心,友善,奉獻,精種的集中現體。透過探親訪友,可以化解隔和,消除誤解,顧慮,猜計。增進友情,親情,愛心,和敬佩之心的昇華。
特別在過年的時侯,親人們,朋友們多走動,互相親熱一翻,更加彼此瞭解和信任。人說在親,在愛,在要好的人,如果長遠不來往,走動,互相交觸接近,日子一長也就,不親,不近,不和,不密了。
正是這點,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包括社會里每個人,都要和睦相處,親密友善,團結友愛。不能互不相往來,無情無意,象冰火不容。
華夏子孫要發好的傳統美德,人人都懂得,禮尚往來,是人知常的事。為此!每個人都想在過年的時侯,利用這個好機會,探親訪友,看望心中,最想念,最敬重,最親的人,表表心中的情意。拜拜老長輩,走訪老朋友,看望自已的師長,同學,戰友,同事,緒緒往日的舊親,找找當年的友誼,啦啦以往的訴願,我覺非常有意義和必要。
由此得出,在過年時候,是探親訪友的最好時機一一
-
5 # 三杯酒一壺茶
現在我們經常都是離開家工作,一年到頭可能也很少回家,跟父母見面的機會也許都屈指可數,就更別提親朋好友了。可是人就是這樣,如果經常不聯絡,關係就會慢慢變淡。而過年走親訪友一直都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給長輩們拜個年問聲好,不僅使的整個過年氣氛更熱鬧了,更有年味了,同時也能讓彼此之間保持更加緊密的關係!
回覆列表
春節串門,即走親訪友是必須的禮節。社會發展到現在,我們這裡還是興從初二開始親朋好友串門大拜年。按照禮尚往來的傳統美德,走親訪友沒有兩手空空的去出門的,以前經濟條件差,走親戚拿著自家蒸的白饃饃,發展到拎幾包點心,現在提箱白酒、牛奶、八寶粥等禮品盒,檔次高了,招待的飯菜也很豐盛,魚、蝦、肉、油炸食品等應有盡有,人們喝酒、吃菜、聊天、天南海北地神侃,酒喝了一杯又一杯,話說了一大堆,人人興致濃厚,尤其聽老人們聊起幾十年前的事情,像是聽故事,那個年代發生的再荒唐再無奈的事情,現在說起來感覺很可笑,都已經成為歷史了。
我們這兒的風俗是:初二到姥姥、姥爺、舅舅家拜年,出嫁的女兒一般是不能走孃家的。尤其是沒有“送影”的村莊,出嫁的女兒絕對不可以去孃家,也就是說不能看到孃家的“家堂”。除夕下午各家各戶請回“老爺老媽”後,一般都在初二早上“送影”,也有初二下午的,就是把“老爺老媽”送回去,意思著年過完了,該回去看門了,全村人集中到一起,男士們放鞭炮為他們送行,那種場面甚是壯觀,鞭炮聲此起彼伏,持續好久好久,放了多少鞭炮無法計數。從初三開始,走姑家、串姨家、去孃家等親戚家拜年。什麼七大姑、八大姨,所有的親戚都要去拜年的。一直到上班,趁著假期看望了該拜訪的親戚、朋友、同學,一路走下來,也真夠累的,酒喝了不少,門轉了個遍,錢也花了不少,了卻了一年的心願,又該工作了。新的一年又從頭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