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潮是一種生活態度

    男女均可佩戴的,蟬”這一種昆蟲,又名為“知了”。雄的蟬腹面有發聲器,叫的聲音很大,古有以 “蟬”代表清純,而“蟬聯”形容詞之的是接續不斷,在一些體育比賽專案,如連續保持了冠軍,就叫“蟬聯冠軍”;保持了亞軍,就叫“蟬聯亞軍”等等。

  • 2 # 白鹿原下閒散人

    新玉沒啥問題,肯定可以戴,古玉的話,無孔的,或是出土的最好不要戴,家傳有孔的可以佩戴。

      玉蟬: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含玉),因多刻為蟬形,故名“玉蟬”。據徐廣稱:“蟬,取其清高,飲露不食,”《史記·屈原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汙垢。”《說文》:“蛻,蛇蟬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蟬形,似是借蟬的生理習性賦予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後,不食和飲露,脫胎於濁穢汙垢之外,不沾汙泥濁水,這是戰國以來死者含玉蟬的用意。

    蟬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是一種神秘而聖潔的靈物,被視為純潔、清高、通靈的象徵。蟬是古代先民普遍的推崇物,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宿露,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中說:“無人信高潔。”虞世南《蟬》有“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記載,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自漢代以來,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將玉蟬放於死者口中稱作含蟬,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復活,把蟬佩於身上則表示高潔。所以玉蟬既是生人的佩飾,也是死者的葬玉。玉蟬一般可分為三種:一、佩蟬,頂端有對穿眼;二、冠蟬,用於帽飾,無穿眼;三、含蟬,在死者口中壓舌,刀法簡單,沒有穿眼。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又賦予蟬更多的含義。如以一玉蟬佩在腰間,諧音“腰纏(蟬)萬貫”;以一蟬伏臥在樹葉上,定名為“金枝(‘知了’的諧音)玉葉”,也有人將佩掛在胸前的玉蟬取名為“一鳴驚人”(取蟬的鳴叫聲)。

    玉蟬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在商代至明清大量出現。商代玉蟬用於日常佩戴,形制古樸,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質地欠佳,多為半石質。蟬頭眼大,身翼窄小成細長倒梯形;頭部中央有孔,用來穿繩。蟬身用陰線刻劃象徵身體部位,紋飾簡單。西周、春秋時期玉蟬發現較少。戰國、漢代玉蟬的製作及造型有了很大發展。玉蟬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見於考古發掘的河南洛陽中州路816號西周早期墓,其後未見流行,直至漢代才發展成為普遍的習俗並一直持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漢代玉蟬除少數尺寸略大,頭上有穿孔的屬佩飾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兩漢玉蟬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質地很好。蟬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簡明概括,頭翼腹用粗陰線刻劃,寥寥數刀即成。蟬背部雙翼左右對稱,如肺葉狀。漢代玉蟬造型規整,變化較少。南北朝時,玉蟬仍沿漢制,此時由於戰亂影響,玉料來源困難,玉蟬多數用滑石刻成,細部寫實味道加重,同漢代相比顯得更為逼真。

    漢代玉蟬有以下幾個重要特徵:一、刀法雖然簡單,但粗獷有力,刀刀見鋒,因此有“漢八刀”之稱。蟬形比戰國時期薄而大,重視選材,玉料大量使用,玉色以白為上。二、表面琢磨得平整潔淨,線條挺秀,尖端見鋒,鋒芒銳利,其邊緣像刀切一樣,沒有崩裂和毛刀出現,尾部的尖鋒有扎手的感覺。宋代、明代玉蟬翼端稍稍呈圓形,尖鋒沒有扎手的感覺。三、線條以直線為多,有的雖呈弧形線,但都是兩線交鋒而成。四、一般說玉蟬呈平頭形的,以西漢早中期為多;圓頭形的以西漢中晚期為多。西漢中晚期玉蟬眼珠多跳出輪廓外。五、尾部的橫線是表示具有伸縮功能的皮紋,一般以4~7條為多見,但是最多的有12道。六、有的玉蟬頸下呈“)”狀,光整平坦,不起波狀。七、拋光技術非常先進,兩翼打磨光整、平滑,像玻璃一樣閃閃發光。南紅蟬阿拉善瑪瑙

  • 3 # 造辦處

    含蟬

    有人一看到漢代的玉蟬(漢八刀的代表作之一)就說,這是葬玉,是口含,即含在死人嘴裡的。

    非也,這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漢蟬分兩種,一是葬玉口含,這樣的是不打眼戴的,放進嘴裡,希望靈魂羽化成仙。

    還有一種是生活佩戴玉,也有這樣形制的,是打眼戴的,區別就在此。跟漢代盛行神仙學說有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句“江寒水不流,魚嚼梅花影。”的意思及全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