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蘭老師,戰友京劇三大金花為張萍、於蘭和王玉蘭,京劇名家、有名京劇演員、原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國家一級演員、當家青衣、梅派名家、優秀的青衣演員。
王玉蘭老師,被戰士們譽為軍中玉蘭,很多她的戲迷丶很多的觀眾朋友非常想了解這樣一個英姿颯爽的女戰士她是怎麼樣邁入京劇這個大門的,一開始是考的戲校,王玉蘭她是在12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大連藝校正在招生,因為小,她小的時候嗓子條件比較好,個頭形象估計也不錯,後來就報考了這個學校。當時呢,因為聲音非常好,那麼就好像讓她複試了,那個時候就覺得複試差不多就要考上了,也非常興奮,那麼她就在等待什麼時候能夠讓她到學校去報到去,可是呢她等了兩個多月,應該是七月一號開學,沒有得到這個訊息,她這個心裡非常著急,她想可能是梨園跟我無緣了,自己可能沒有這個機會了,正在她著急的時候呢,這個時候他們學校的這個搞文藝的老師就通知她說,大連藝校的老師來找你來了,說在大連繞了一圈,最後到了這個大連子弟學校找到她,當時她的心情特別地高興,然後這種激動心情,回家就告訴媽媽說,我明天要去報到了,我考到大連藝術學校了。她媽媽也特別高興,就這樣呢,她就到學校去報到,就走上了她這個藝術道路。當然一開始是有驚無險,是因為沒有找到,所以才晚了幾天。
那從小喜歡京劇呢還是從小喜歡唱歌跳舞呢,好像那個時候她還是比較喜歡這個京劇,那這樣入校以後,既然特別喜歡,甭管這個條件多艱苦、學習多累是不是也覺得挺高興、挺快樂,是這樣的,因為到了學校之後呢,她比其他同學要晚到了兩個月,那麼就是說,聲音呢那是沒有問題,但是從這個練功的軟度,那她肯定要比大家要差,因為她個頭那個12歲就很高了,所以她也挺刻苦的,然後她就想自己力爭要趕上其他同學,她經常在凌晨三點多鐘她就起床,我自己要練私功,要下苦功,這樣的話,就是經常她把她的腿吊在自己的床頭上,然後早晨起來,她跑步、踢腿然後下腰,這樣的話呢,經過她自己的努力,應該說還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那麼就跟大家、追上大家就差不多了。倒不是因為落了幾天課,所以才這麼拼命追,即便是她按時入校,憑她熱愛藝術這股勁,也會使勁地練功。
那麼入戲校之後,都學了什麼戲,是不是以現代戲為主,對,那個時候學校裡它那個因為學傳統戲不可能、那個年代,主要是學現代戲,而且就是他們學校好像在全國也奉行了一陣就是京舞體三結合,有京劇、舞蹈、體育這樣的三結合,而且特別是在發聲上,就是吸收了這個真假聲的這種教育方法,因為很科學的應該是這樣的,所以說在她的藝術道路上應該說給她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所以現在從聲音、各方面都比較統一,聽起來也比較悅耳,也好聽。因為當時現在看王玉蘭的戲,尤其聽她唱,一方面有京劇的韻味,再一方面,感覺還是有一些美聲發聲的方法,就比較通透、比較亮,比較通的那種感覺。她覺得好像應該這麼說,有點就是跟時代比較接近,現實的時代比較接近吧。剛才說的是在藝校學戲的情況,那麼學了幾年就畢業了,五年畢業了,當時畢業了以後呢,沒有馬上就讓他們分到各個單位去,整個他們全班的同學呢就繼續留在學校,當時大連市委對他們非常重視,就是說把這些青年集中到成立一個大連藝校實驗京劇團,這樣呢,就是整個還在學校又待了三年,這樣的話就是八年,所以也是同學們在一起大家很熟悉,那時候邊演這個戲、邊學習,還繼續在包括面向社會,後來他們又開始學習了傳統戲,那學校呢,也是撥了很大一筆資金,其中請很著名的表演藝術家蓉麗娟老師,還有上海的梅蘭芳的大徒弟叫魏蓮芳先生,她學會了這個,什麼《貴妃醉酒》了、《霸王別姬》、《鳳還巢》,還有跟他們老師演了等等的一些好多的一些戲。也就是說也有一些傳統戲的功底了,對。演了那麼多的梅派戲,尤其是代表作。
她當時是一身戎裝,英姿颯爽,讓人想到一個詞,想到一個人,就是穆桂英,現代版的穆桂英,記得在1986年的時候,她到香港去演出《穆桂英大破天門陣》,而且被媒體譽為是京劇女強人,這是怎麼回事?她曾自言,真不好意思,那個時候是這樣的,因為她在1985年的時候,因為要到香港參加這個香港地方戲曲展,那麼就把她調到遼寧戲校去了,當時這個青年京劇團呢,是由四個單位來組成,一個是遼寧戲校、鞍山戲校、營口戲校還有阜新市京劇團,這樣的話他們組成了遼寧省青少年京劇團參加了這個香港地方戲展,那麼(王玉蘭)她以《穆桂英大破天門陣》這齣戲在香港就是一炮而紅吧,而且香港各個評論界有了很好的評價,有一篇文章就譽為她京劇女強人,是這樣的。另外她應該算是一個得獎專業戶,年齡不大,得了這麼多的獎,尤其是最重要的一個獎項,覺得就是梅花獎了。也是因為從香港演出回來之後呢,她就在北京就演了這出《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參加了梅花獎的評選,很慶幸她那年就拿到了第四屆梅花獎,也是因為這齣戲她拿了梅老獎,她想說的這齣戲跟其他的演員,她有三個不同的特點,一個是她對穆桂英演了這麼多年有舞臺的實踐經驗,而且對穆桂英的理解,對這個巾幗英雄她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第一個是因為在過去這個戲是因為有三個到四個演員來完成,它是有青衣、有花旦、有刀馬、有武旦,有這幾個摺子戲,它組成起來整個成為是《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就是每一個摺子戲,當初各有側重,各有側重、每個演員來完成,因為過去行當分得很清楚,後來呢,因為她呢是因為一個人她演到底,就把整齣戲來完成。所以呢,從這一點來講就是還是很吃功夫的。第二點是因為,她覺得在這齣戲當中呢,她把這個節奏、還有這個整個情節她做了一點調整,因為她就覺得這個戲更加緊湊、更加有觀賞性,尤其是比如說像穆桂英在升帳的那場戲當中就是再出場,幾個眾將士都出來以後,有一個空場,然後再起鑼鼓,主演再出來,後來她總覺得好像這個情緒感覺火候都不是很夠,有點斷,然後她就經過她再三的考慮,她也感覺到應該在,她改在楊五郎、楊六郎上場最後的一鑼,她跟他們一起上,這樣的話就覺得更加緊湊,更覺得把穆桂英的形象、性格表現出來,她覺得就更為完美了一點,這是第二個特點。第三個呢,她覺得她在武打的方面比較好看,其中就是因為她吸收了一些武生的一些技巧,她給容納在這齣戲裡面,這樣就把這個刀馬旦呢它這個武打性和觀賞性更加好看一些。尤其是她在東北有一個著名的武生前輩叫黃雲鵬,她當時也請他為自己(她)在把關,而且他也教了她很多,所以她也受益匪淺,她把他教她的好多的這個在武生當中他給她改變的一些技巧、運用到穆桂英這方面來,所以也特別的好看,尤其在武打當中自己不把武打作為一種好像為了展現而展現,而且她是把這個武打和塑造人物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的話把這個穆桂英演得既有陰柔之美,又有陽剛之氣。所以這個戲呢,她就有這麼三點跟其他的演員有所不同,尤其是第三點在下場的時候,有一個下場的花特別特別的,到現在其他好多藝術學校的學生給它錄下來,還做了一些範本在進行在學習。因為有幾個、就是每打一仗下來,她都有一個下場花,其中有三個,有一個就是一個下腰接槍是特別經典的,“下腰接槍”,就是在她這個耍槍、打勝仗、耍槍360度、接槍,然後再一個出手的下腰接住,然後再翻過來、亮相。正是由於這三個殺手鐧,第一個就是一人演到底,第二就是節奏加快、緊湊了,第三個是這個下場花,就是武功技巧,那麼使她贏得了梅花獎在20出頭的時候,就贏得了梅花獎。一般現在梅花獎也得演幾齣了吧,對,一出能看出全面的功夫,可能是因為這樣比較全面嘛,因為它正好把這個花旦、刀馬旦、武旦、青衣整個都容納於一起,在一個人身上,就看出一個演員的全面性。
那到後來怎麼調入戰友京劇團的,是因為這個戲演完以後大家四個單位就各自返回自己的學校去了,這是臨時性的、臨時組建的,那麼回到這個學校,因為她在學校,它是一個青年隊,等於說為青年的教師、在培養的教師,那麼她想自己這麼年輕在教學,自己因為還需要學,怎麼可能,覺得特別遺憾,她就也覺得應該這個時間應該在舞臺名演戲,後來就正好有中國京劇院著名的導演鄭亦秋老先生他的推薦,然後她就到戰友來了。戰友當時也正好缺這個文武兼備的旦角,那麼她就考上了,就到了戰友京劇團來了。而且也瞭解到在這個部隊的演出當中,也曾經多次獲獎,跟戰士們的關係非常地融洽,在戰友京劇團這段經歷是怎樣的。她到戰友京劇團當時零幾年已經十幾年了,應該說不論在部隊裡,還是在他們單位、包括下部隊演出,還有就是有時候在地方演出,應該說從領導各方面都非常培養,那麼自己對自己要求也很嚴格,尤其是有時候到部隊下去演出,看到戰士們那種非常可愛的面孔,他們很渴望得到文藝的這些、其實他們戰士很喜歡可能唱歌跳舞這樣的,但是有的時候對京劇有的個別的地方可能有些排斥,但是如果說他們排了這種跟部隊有關係的這種劇,然後他們也非常喜歡,所以她在部隊裡經常是不論是冬天夏天,有的時候,有一次她記得她去下部隊演出,因為腿受傷了,然後她仍然堅持在演,那麼從這一點來講,不管、她認為也是因為在部隊這個受教育鍛鍊,而且對一個真正一名軍人,要求的覺悟也好,包括自己對藝術的追求,她覺得都是微不足道的,應該做到的,所以戰士們也非常喜歡、非常喜愛。
王玉蘭老師,戰友京劇三大金花為張萍、於蘭和王玉蘭,京劇名家、有名京劇演員、原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國家一級演員、當家青衣、梅派名家、優秀的青衣演員。
王玉蘭老師,被戰士們譽為軍中玉蘭,很多她的戲迷丶很多的觀眾朋友非常想了解這樣一個英姿颯爽的女戰士她是怎麼樣邁入京劇這個大門的,一開始是考的戲校,王玉蘭她是在12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大連藝校正在招生,因為小,她小的時候嗓子條件比較好,個頭形象估計也不錯,後來就報考了這個學校。當時呢,因為聲音非常好,那麼就好像讓她複試了,那個時候就覺得複試差不多就要考上了,也非常興奮,那麼她就在等待什麼時候能夠讓她到學校去報到去,可是呢她等了兩個多月,應該是七月一號開學,沒有得到這個訊息,她這個心裡非常著急,她想可能是梨園跟我無緣了,自己可能沒有這個機會了,正在她著急的時候呢,這個時候他們學校的這個搞文藝的老師就通知她說,大連藝校的老師來找你來了,說在大連繞了一圈,最後到了這個大連子弟學校找到她,當時她的心情特別地高興,然後這種激動心情,回家就告訴媽媽說,我明天要去報到了,我考到大連藝術學校了。她媽媽也特別高興,就這樣呢,她就到學校去報到,就走上了她這個藝術道路。當然一開始是有驚無險,是因為沒有找到,所以才晚了幾天。
那從小喜歡京劇呢還是從小喜歡唱歌跳舞呢,好像那個時候她還是比較喜歡這個京劇,那這樣入校以後,既然特別喜歡,甭管這個條件多艱苦、學習多累是不是也覺得挺高興、挺快樂,是這樣的,因為到了學校之後呢,她比其他同學要晚到了兩個月,那麼就是說,聲音呢那是沒有問題,但是從這個練功的軟度,那她肯定要比大家要差,因為她個頭那個12歲就很高了,所以她也挺刻苦的,然後她就想自己力爭要趕上其他同學,她經常在凌晨三點多鐘她就起床,我自己要練私功,要下苦功,這樣的話,就是經常她把她的腿吊在自己的床頭上,然後早晨起來,她跑步、踢腿然後下腰,這樣的話呢,經過她自己的努力,應該說還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那麼就跟大家、追上大家就差不多了。倒不是因為落了幾天課,所以才這麼拼命追,即便是她按時入校,憑她熱愛藝術這股勁,也會使勁地練功。
那麼入戲校之後,都學了什麼戲,是不是以現代戲為主,對,那個時候學校裡它那個因為學傳統戲不可能、那個年代,主要是學現代戲,而且就是他們學校好像在全國也奉行了一陣就是京舞體三結合,有京劇、舞蹈、體育這樣的三結合,而且特別是在發聲上,就是吸收了這個真假聲的這種教育方法,因為很科學的應該是這樣的,所以說在她的藝術道路上應該說給她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所以現在從聲音、各方面都比較統一,聽起來也比較悅耳,也好聽。因為當時現在看王玉蘭的戲,尤其聽她唱,一方面有京劇的韻味,再一方面,感覺還是有一些美聲發聲的方法,就比較通透、比較亮,比較通的那種感覺。她覺得好像應該這麼說,有點就是跟時代比較接近,現實的時代比較接近吧。剛才說的是在藝校學戲的情況,那麼學了幾年就畢業了,五年畢業了,當時畢業了以後呢,沒有馬上就讓他們分到各個單位去,整個他們全班的同學呢就繼續留在學校,當時大連市委對他們非常重視,就是說把這些青年集中到成立一個大連藝校實驗京劇團,這樣呢,就是整個還在學校又待了三年,這樣的話就是八年,所以也是同學們在一起大家很熟悉,那時候邊演這個戲、邊學習,還繼續在包括面向社會,後來他們又開始學習了傳統戲,那學校呢,也是撥了很大一筆資金,其中請很著名的表演藝術家蓉麗娟老師,還有上海的梅蘭芳的大徒弟叫魏蓮芳先生,她學會了這個,什麼《貴妃醉酒》了、《霸王別姬》、《鳳還巢》,還有跟他們老師演了等等的一些好多的一些戲。也就是說也有一些傳統戲的功底了,對。演了那麼多的梅派戲,尤其是代表作。
她當時是一身戎裝,英姿颯爽,讓人想到一個詞,想到一個人,就是穆桂英,現代版的穆桂英,記得在1986年的時候,她到香港去演出《穆桂英大破天門陣》,而且被媒體譽為是京劇女強人,這是怎麼回事?她曾自言,真不好意思,那個時候是這樣的,因為她在1985年的時候,因為要到香港參加這個香港地方戲曲展,那麼就把她調到遼寧戲校去了,當時這個青年京劇團呢,是由四個單位來組成,一個是遼寧戲校、鞍山戲校、營口戲校還有阜新市京劇團,這樣的話他們組成了遼寧省青少年京劇團參加了這個香港地方戲展,那麼(王玉蘭)她以《穆桂英大破天門陣》這齣戲在香港就是一炮而紅吧,而且香港各個評論界有了很好的評價,有一篇文章就譽為她京劇女強人,是這樣的。另外她應該算是一個得獎專業戶,年齡不大,得了這麼多的獎,尤其是最重要的一個獎項,覺得就是梅花獎了。也是因為從香港演出回來之後呢,她就在北京就演了這出《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參加了梅花獎的評選,很慶幸她那年就拿到了第四屆梅花獎,也是因為這齣戲她拿了梅老獎,她想說的這齣戲跟其他的演員,她有三個不同的特點,一個是她對穆桂英演了這麼多年有舞臺的實踐經驗,而且對穆桂英的理解,對這個巾幗英雄她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第一個是因為在過去這個戲是因為有三個到四個演員來完成,它是有青衣、有花旦、有刀馬、有武旦,有這幾個摺子戲,它組成起來整個成為是《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就是每一個摺子戲,當初各有側重,各有側重、每個演員來完成,因為過去行當分得很清楚,後來呢,因為她呢是因為一個人她演到底,就把整齣戲來完成。所以呢,從這一點來講就是還是很吃功夫的。第二點是因為,她覺得在這齣戲當中呢,她把這個節奏、還有這個整個情節她做了一點調整,因為她就覺得這個戲更加緊湊、更加有觀賞性,尤其是比如說像穆桂英在升帳的那場戲當中就是再出場,幾個眾將士都出來以後,有一個空場,然後再起鑼鼓,主演再出來,後來她總覺得好像這個情緒感覺火候都不是很夠,有點斷,然後她就經過她再三的考慮,她也感覺到應該在,她改在楊五郎、楊六郎上場最後的一鑼,她跟他們一起上,這樣的話就覺得更加緊湊,更覺得把穆桂英的形象、性格表現出來,她覺得就更為完美了一點,這是第二個特點。第三個呢,她覺得她在武打的方面比較好看,其中就是因為她吸收了一些武生的一些技巧,她給容納在這齣戲裡面,這樣就把這個刀馬旦呢它這個武打性和觀賞性更加好看一些。尤其是她在東北有一個著名的武生前輩叫黃雲鵬,她當時也請他為自己(她)在把關,而且他也教了她很多,所以她也受益匪淺,她把他教她的好多的這個在武生當中他給她改變的一些技巧、運用到穆桂英這方面來,所以也特別的好看,尤其在武打當中自己不把武打作為一種好像為了展現而展現,而且她是把這個武打和塑造人物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的話把這個穆桂英演得既有陰柔之美,又有陽剛之氣。所以這個戲呢,她就有這麼三點跟其他的演員有所不同,尤其是第三點在下場的時候,有一個下場的花特別特別的,到現在其他好多藝術學校的學生給它錄下來,還做了一些範本在進行在學習。因為有幾個、就是每打一仗下來,她都有一個下場花,其中有三個,有一個就是一個下腰接槍是特別經典的,“下腰接槍”,就是在她這個耍槍、打勝仗、耍槍360度、接槍,然後再一個出手的下腰接住,然後再翻過來、亮相。正是由於這三個殺手鐧,第一個就是一人演到底,第二就是節奏加快、緊湊了,第三個是這個下場花,就是武功技巧,那麼使她贏得了梅花獎在20出頭的時候,就贏得了梅花獎。一般現在梅花獎也得演幾齣了吧,對,一出能看出全面的功夫,可能是因為這樣比較全面嘛,因為它正好把這個花旦、刀馬旦、武旦、青衣整個都容納於一起,在一個人身上,就看出一個演員的全面性。
那到後來怎麼調入戰友京劇團的,是因為這個戲演完以後大家四個單位就各自返回自己的學校去了,這是臨時性的、臨時組建的,那麼回到這個學校,因為她在學校,它是一個青年隊,等於說為青年的教師、在培養的教師,那麼她想自己這麼年輕在教學,自己因為還需要學,怎麼可能,覺得特別遺憾,她就也覺得應該這個時間應該在舞臺名演戲,後來就正好有中國京劇院著名的導演鄭亦秋老先生他的推薦,然後她就到戰友來了。戰友當時也正好缺這個文武兼備的旦角,那麼她就考上了,就到了戰友京劇團來了。而且也瞭解到在這個部隊的演出當中,也曾經多次獲獎,跟戰士們的關係非常地融洽,在戰友京劇團這段經歷是怎樣的。她到戰友京劇團當時零幾年已經十幾年了,應該說不論在部隊裡,還是在他們單位、包括下部隊演出,還有就是有時候在地方演出,應該說從領導各方面都非常培養,那麼自己對自己要求也很嚴格,尤其是有時候到部隊下去演出,看到戰士們那種非常可愛的面孔,他們很渴望得到文藝的這些、其實他們戰士很喜歡可能唱歌跳舞這樣的,但是有的時候對京劇有的個別的地方可能有些排斥,但是如果說他們排了這種跟部隊有關係的這種劇,然後他們也非常喜歡,所以她在部隊裡經常是不論是冬天夏天,有的時候,有一次她記得她去下部隊演出,因為腿受傷了,然後她仍然堅持在演,那麼從這一點來講,不管、她認為也是因為在部隊這個受教育鍛鍊,而且對一個真正一名軍人,要求的覺悟也好,包括自己對藝術的追求,她覺得都是微不足道的,應該做到的,所以戰士們也非常喜歡、非常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