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讀紅樓

    關於寶釵撲蝶用的是哪一種型別的扇子,一直以來,紅學界有很多爭論,有說是團扇的,有說是摺扇的,且都有自己的論據,彼此很難說服,今天我們試著剖析一下。

    先來看什麼是團扇,團扇又稱宮扇或紈扇,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柄不長,唐時多為女性隨身佩帶,中國團扇一般在扇面畫上仕女圖。團扇傳入日本時,最初只能由宮廷貴族使用,後來才允許平民使用。

    這是百科裡關於團扇的簡介,請注意“唐時多為女性隨身佩戴”這句話,也就是說,團扇是那時候很多女性的隨身之物,尤其夏天,無論走到哪應該都是隨身帶著的。

    團扇按形狀又分有多種,有圓形團扇、花瓣形團扇、長方形團扇,芭蕉式團扇、桐葉形團扇、橢圓形宮扇等。宋代以前的扇子,大多都是指團扇。團扇與摺扇最大的不同是,團扇不能收縮,而摺扇可以。

    摺扇又稱紙扇,是一種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摺疊的扇子;用時須撒開,成半規形,聚頭散尾。摺扇最早始於漢末,一開始是王公大人的寵物,後來成為上流社會男女納涼驅暑的工具。《紅樓夢》裡晴雯撕扇,撕的即是摺扇。

    團扇與摺扇另一個最大的不同即原材料,團扇大多為絲織品製作,而摺扇又叫紙扇,顧名思義,多為紙製品,所以晴雯撕扇不太可能撕團扇,而應該是紙扇。現在我們來看寶釵撲蝶的一段文字。

    原文:剛要尋別的姊妹去,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倒引的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

    這段話裡提到的扇子,曹公沒有明確交代是團扇還是摺扇,只說了一句“寶釵……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很多人據此以為,既然是從袖中取出扇子,而團扇又不能收縮,能放入袖中的自然是這扇了,所以認定寶釵撲蝶用的摺扇無疑。

    此結論一出,很多紅迷都無法接受,試想,寶釵難得釋放一次少女心,如果撲蝶用的摺扇,本來很美的畫面不免喪失了很多美感,且用摺扇撲蝶似乎不便。我們看不少影視作品大多都是將寶釵撲蝶這一節的扇子設定為團扇,皆因團扇是舊時貴族之家女性隨身之物。

    那麼有沒有可能寶釵撲蝶用的是團扇呢?很有可能,我們來看幾個證據。其一就是寶釵撲蝶這段文字裡,說到那兩隻蝴蝶“大如團扇”,這是從寶釵眼中寫來,試想,如果寶釵帶的是摺扇,如何想到形容蝴蝶大如團扇呢?

    其次,沒多久元春賞賜眾人的端午節禮裡,寶釵、黛玉等人的禮物中就有“上等宮扇兩柄”,宮扇即團扇,可知團扇乃寶釵等人日常生活中常見常用之物,甚至隨身攜帶,而關於摺扇則沒有明確的文字描寫。

    再次是來自富察明義的一首詩,其中有一首詠寶釵撲蝶的詩:追隨小蝶過牆來,忽見叢花無數開。盡力一頭還兩把,扇紈遺卻在蒼苔。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寶釵追著蝴蝶過牆而來,忽然看到大片地花努力綻放。就把扇子放在一邊蒼苔之上,幾次用力去撲蝴蝶,最終蝴蝶沒有抓到,扇子也遺忘了。

    這裡說的扇子是“扇紈”即“紈扇”,也就是團扇。富察明義是曹雪芹的好友,其題寫的《紅樓夢》詩二十首,一直都是紅學界研究紅樓夢的重要資料,他應該也是少數看到過全本紅樓的人,寶釵撲蝶他都說是紈扇,可見不差了。

    可能很多人還是半信半疑,你說了這麼多,聽著很有道理,但團扇這麼大,怎麼可能放進袖中呢?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這個不能摺疊收縮的團扇,有沒有可能被寶釵放進袖中。

    清朝時期,清宮最常見的圓形團扇,有一個比較固定的尺寸,通長44cm,扇面經16.5cm,也就是說這個扇子帶柄長44cm,扇面最寬的是地方是16.5cm,這是清宮圓形團扇的常規尺寸,看過清宮戲的都知道,清朝女子服飾相對寬鬆,不似我們現在穿衣服這麼合身。所以,這樣一種規制的扇子完全可以放進袖中。

    不能因為寶釵是從袖中取出了扇子,就認定為扇子一定是摺扇,且如果是摺扇,雖然方便放入袖中,因為材質(竹木或象牙)的原因,其實並不一定方便保管,而如果是團扇放入袖中,因為是絲織品,很輕巧,很容易保管。

    綜上,從寶釵撲蝶的美感,從富察明義詩句裡的文字,從扇子的尺寸,以及生活中的便捷性來看,寶釵撲蝶用的扇子應該是團扇,而非摺扇。

  • 2 # 偽文藝小短腿

    清富察明義喜愛《紅樓夢》,留下了《題紅樓夢》絕句二十首,其四描寫了寶釵撲蝶的故事,全詩如下:

    追隨小蝶過牆來, 忽見叢花無數開, 盡力一頭還兩把, 扇紈遺卻在蒼苔。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關於寶釵撲蝶的描寫:

    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

    兩相對比,發現了一個問題:“扇紈遺卻在蒼苔”說明寶釵撲蝶用的是紈扇;而文字描寫寶釵“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能夠放入袖中的扇子應該是可以摺疊、體積較小的摺扇。

    二者之間為什麼存在矛盾呢?寶釵撲蝶的扇子究竟是紈扇還是摺扇呢?

    首先來了解一下紈扇和摺扇的區別:

    紈扇又名絹宮扇、團扇、羅扇,它出現於羽扇之後、摺扇以前。古代紗、綾羅、絹皆可為扇面,上畫山水樓臺、草蟲花鳥等;邊框及柄多 以竹製,古代的紈扇製作精細雅緻,裝飾華美,極具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宋王玄謨《壽陽記》記載:“團扇:近世士民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圓、腰圓、六角之形,皆倩名人書畫其上,名曰‘團扇’。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類。”很形象地描摹了紈扇的材質和形狀。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濫情人情誤思遊藝,慕雅女雅集苦吟詩”,平兒講述了賈赦強要石呆子舊扇的故事:“今年春天,老爺不知在那個地方看見了幾把舊扇子,回家看家裡所有收著的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處搜求。……據二爺說,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寫畫真跡。”

    從歷代詠扇的詩賦散文來看,團扇盛行於西漢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間,直到宋代以後紈扇與折摺扇才並駕齊驅。紈扇又以四川及蘇、杭的紈扇,製作最精良、歷史也最悠久。石呆子所藏舊扇 “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再加上名人真跡字畫,自然價值連城,難怪他一千兩銀子一把都不賣。

    明清以來,無論是宮嬪仕女,還是文人雅士,都流行用摺扇。摺扇又有摺疊扇、聚頭扇、聚骨扇、疊扇、拐扇等稱呼。中國的摺扇據說是因為明成祖的喜好和倡導,才開始在中國流行開來的。清代是摺扇文化的鼎盛時期,摺扇成為人們身份地位和興趣品味的象徵。

    第二十三回,賈寶玉初入大觀園,寫了一些韻事題詠,“再有一等輕浮子弟,愛上那風騷妖豔之句,也寫在扇頭壁上,不時吟哦賞讚。因此竟有人來尋詩覓字,倩畫求題的。寶玉亦發得了意,鎮日家作這些外務。” “寫在扇頭壁上”,意思就是寫在摺扇扇面上。

    第三十一回,晴雯撕扇用的也是紙質摺扇,才便於撕扯。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當時姑娘、公子們日常用的扇子應以摺扇為主。

    第二十八回,賈寶玉初會蔣玉涵,向袖中取出扇子,將一個玉玦扇墜解下來,遞與琪官。寶玉也是從袖中取出扇子。

    第三十二回,史湘雲冷笑道:“前兒我聽見把我做的扇套子拿著和人家比,賭氣又鉸了。”《紅樓夢》中提到的扇套、扇囊都是指摺扇的扇套,盛扇子用。一般為緞制,紋繡工藝為緙絲、文金、繡花、戳紗、打子等,工細為貴。

    ......

    結合《紅樓夢》文字的具體描寫,以及清代摺扇盛行的歷史背景,寶釵撲蝶之扇為摺扇無疑。

    那麼,為什麼富察明義的詩句是“扇紈遺卻在蒼苔”呢?詩歌的語言畢竟不是實錄,在古詩詞意象中,紈扇幾乎成為古代美女標配;透過紈扇同時可以表達思念、愛情、宮怨、哀傷等等情愫。

    例如:

    晉王獻之妾桃葉《團扇歌》: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喧暑,相憶莫相忘。表達了對夫君的思念之情。

    西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以扇做譬,抒發被冷落後的哀怨。

    唐代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同樣表達了對團圓的嚮往。

    ......

    古往今來的寶釵撲蝶仕女圖中,寶釵撲蝶的扇子都畫的是紈扇;在《紅樓夢》影視劇中寶釵撲蝶的道具也一例選用了紈扇,這和詩詞中的要表達的意象是一致的,透過紈扇來表現寶釵的美麗和優雅。而事實上寶釵撲蝶用扇應為摺扇。

    《紅樓夢》中涉及到用扇的描述均為“扇子”,只有兩處例外,一是元妃賞賜“上等宮扇兩柄”,二是描寫王夫人坐在涼榻上搖著芭蕉扇子,其它的地方都沒有明確是紈扇還是摺扇。

  • 3 # 潤楊閬苑

    寶釵撲蝶是畫家們的經典題材,畫面上一個衣袂飄飄,體態纖細妖嬈的女子拿著扇子撲蝴蝶。女子手裡的扇子大多數是團扇,很少見摺扇。大多數人認為還是團扇更美。那麼寶釵手裡的扇子應該是團扇還是摺扇呢?

    潤楊的回答是摺扇。我們看看原文:

    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

    我們看到寶釵是從袖子裡拿出來的扇子。扇子有兩種,一種是團扇,一種是摺扇。

    團扇,又名紈扇、宮扇、團扇、羅扇,其形狀不同,有芭蕉的,有圓的,有腰圓的還有六角的。團扇不能摺疊,面積比較大,不方便攜帶。

    摺扇又名摺疊扇、聚頭扇、聚骨扇、疊扇、拐扇等。摺扇的優點是便於攜帶。

    寶釵放到袖子裡的扇子不可能是團扇,只能是摺扇。

    人們普遍認為摺扇多是是男人使用,團扇多為女性使用。其實,《紅樓夢》裡女子也用摺扇。晴雯撕扇子,撕的第一個扇子是寶玉的摺扇,第二個是麝月的摺扇。這說明大觀園的女孩子也使用摺扇,所以寶釵袖子裡放的一定是摺扇。如果是團扇,一則面積大,袖子裡放不下。二則即使放進袖子裡也不好看,還不如用手拿著。三則從未見過把團扇放進袖子裡的姑娘,姑娘們都是把扇子拿在手裡。

    摺扇是當時流行的扇子。明成祖朱棣喜歡摺扇,摺扇開始流行。清代時,摺扇成為人們身份地位和興趣品味的象徵。寶釵是商人家的女兒,當然拿的是流行的摺扇。

    戲劇《牡丹亭》和《長生殿》,都是小姐拿摺扇,丫鬟拿團扇。顯然寶釵應該有摺扇。

    《桃花扇》裡李香君拿的扇子也是摺扇。文中多次提到李香君從袖子裡拿出侯方域送的扇子,這和寶釵拿扇子的方式如出一轍。

    第二十二出《守樓》中寫李香君揮舞桃花扇,似“一把防身的利劍”摺扇摺疊起來猶如利劍,如果是團扇,無法成為利劍可以形容為大刀;二十三出《寄扇》中寫“(香君)不免取出侯郎的詩扇,展看一 回”中的“展”字從用法寫出了桃花扇是摺扇。而且戲劇舞臺上李香君手持的也是摺扇。

    因此寶釵撲蝴蝶的扇子應該是摺扇。

  • 4 # 煮酒君

    熟悉《紅樓夢》的人們都知道,這部書裡描繪了許多美麗的青春女性生活、玩樂的場景,特別是“金陵十二釵正冊”中的女子,基本都有自己的大特寫。

    而其中最有名的三幅特寫場景是“黛玉葬花”、“寶釵撲蝶”和“湘雲醉臥”。

    黛玉葬花

    從清代後期開始,這三幅《紅樓夢》中最美麗的畫面,就開始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公眾生活和視野中。有一首詩是這樣表現當時人們對《紅樓夢》以及這三幅場景的熟知和喜歡程度:“紅樓夢已續完全,條幅齊紈畫蔓延。試看熱車窗子上, 湘雲猶是醉酣眠。” 其中,關於寶釵撲蝶,到底用的是摺扇,還是紈扇,歷來爭論不一。

    民國香菸廣告畫:寶釵撲蝶

    我們先來看看《紅樓夢》原文中對“寶釵撲蝶”場景的描寫: “剛要尋別的姊妹去,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紈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 既然這把扇子可以從袖子裡取出來,那應該是比較小,可摺疊,便於攜帶的摺扇才對,許多《紅樓夢》學者和愛好者,都這麼認為。

    摺扇在中國出現的歷史非常早,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摺扇在東晉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晉書》卷二十九《文苑·袁宏》中,謝安取扇贈袁宏,袁宏答道:“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因為這個故事,摺扇在後來也被人稱為“仁風”。

    第二種觀點認為摺扇最早產生於南北朝時期。其根據主要出自《南齊書·劉祥傳》中的記載:‘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鄣日’,元人胡三省《通鑑注》雲:‘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摺疊扇’。

    第三種觀點則是至今影響力最大的一種,認為摺扇產生於北宋。這種觀點認為摺扇並非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扇子,而是由高麗、日本等國進貢而來的,後逐漸風靡中國。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六《高麗國》雲:“彼(高麗國)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摺疊扇為私覿物(私人禮品),其扇用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豪貴,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為金砂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又以銀泥為雲氣月色之狀,極可愛,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 然而,在現存的一些清代後期的屏風、版畫上,所繪製的“寶釵撲蝶”的場景,用的則是紈扇。

    深入人心的87版《紅樓夢》,給我們生動形象的展示了寶釵撲蝶這一意象:身著粉衣的薛寶釵,手執紈扇撲蝶,顧盼神飛,嬌俏動人。 於是乎,在很多大眾的心目中,寶釵撲蝶用的是紈扇。

    紈扇,也稱團扇、宮扇,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起源於中國。 紈扇在中國開始流行使用,最早可能追溯到唐代。唐時,紈扇是很多女性的隨身之物,晚唐詩人王建,寫有一首關於紈扇的《調笑令》,流傳勝廣:“紈扇,紈扇,美人病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絃。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

    到了明清時期,紈扇的製作材質大多以羅、紗、絹為主,還在扇面上運用了精妙的刺繡手法。於是乎,這種扇子的藝術價值遠高於實用價值,很少有人真的用這種名貴絲織的扇子來扇風納涼。

    比如說,在《紅樓夢》裡又一個十分著名的故事——晴雯撕扇。

    故事裡,賈寶玉為博美人一笑,讓最喜歡的大丫頭晴雯撕了許多的扇子。這些扇子都是紙做的摺扇,而不是絲絹做的紈扇。 這也進一步印證了《紅樓夢》學者和愛好者的看法:薛寶釵散步的時候,隨身帶的扇風納涼的扇子應該是紙做的摺扇,而不應該是紈扇。

    但似乎這樣一來,一個美女拿著一把輕輕的紙摺扇去撲蝴蝶,似乎“寶釵撲蝶”這幅特寫的美感就會降低一些。

    既然清代晚期的藝術家在他們的屏風、版畫、年畫等作品上繪製的“寶釵撲蝶”使用的是紈扇,那麼,我們就要試著去尋找支撐這個結論的證據了。

    首先,《紅樓夢》裡對寶釵所撲的蝴蝶的大小進行描繪時,特地使用了“大如紈扇”這個詞,就說明這兩隻蝴蝶很大,用小小的摺扇顯然是撲不過來的,而且紙做的摺扇又輕又脆,拿來撲蟲子顯然是不合適的。

    其次,在寶釵撲蝶後不久,元春賞賜眾人的端午節禮裡,寶釵、黛玉等人的禮物中就有“上等宮扇兩柄”。也就是說,宮扇,也就是紈扇,是明清時期貴族家庭的女孩子經常使用,可以作為禮品贈與的東西。

    最後,在清代中後期被認為與《紅樓夢》的作者關係不菲的文人富察明義的《詠紅樓夢》系列詩裡,有一首描寫“寶釵撲蝶”的詩:“追隨小蝶過牆來,忽見叢花無數開。盡力一頭還兩把,扇紈遺卻在蒼苔”,也明確的告訴我們,寶釵撲蝶用的是紈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程類專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