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所以然者

    嚴格來講“文官”這個概念是唐代以後出現的,唐代以前的“士人”多是文武雙修,同時具備出將入相的能力,純文化人叫“儒生”,這些人通常當不了太大的官,多數是以參謀顧問形式存在。唐代以後隨著科舉考試的普及,出現了儒家一家獨大的現象,高階官員純文化人多了起來,也就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文官集團。

    元代涉及不到文人帶兵,蒙古人也不允許漢人自成系統;清代早期和元代對漢人的壓制基本相同,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年羹堯,年進士出身算是文官;後期由於八旗兵戰鬥力減弱,不得不依靠漢人團練力量,出現了曾國藩、左宗棠等人。但這些人造詣有限,所謂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太平天國分裂之前,這幾個人都被秦日綱、石達開揍得滿地找牙,基本沒有什麼可談的。

    宋代除了開國時有些漢唐氣象,從趙匡義開始武將戰績都有限,更說不上文官了。范仲淹的戰績是被後世文人吹出來的;辛棄疾也老打敗仗,山東呆不下去,匹馬渡江投了南宋;虞允文就帶了一次兵,都不能算厲害。

    真正文官統兵並且可圈可點的是明代晚期,如袁崇煥、楊嗣昌、洪承疇、孫承宗、孫傳庭等人,無論對內剿滅農民軍,這可是在農民軍強盛時正兒八經的勝仗,不是曾國藩等趁天國衰落後才能有所作為;還是對外抗擊滿清、蒙古聯軍(皇太極第一次打北京就是清、蒙聯軍),都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如果不是崇禎急於求成,這些將領即使兩面作戰,最後都能把滿清滅掉。

    袁崇煥練兵兩年就可以野戰以九千人和皇太極兩萬人對毆,並且不落下風。假如袁崇煥不死,再過幾年就可以恢復主動權主動進攻,收復失地。假如袁崇煥不死,也用不著調洪承疇前往關外抵禦滿清。洪承疇不走,以洪的軍事造詣,李自成那十八個騎兵,無論如何也不能夠東山再起,能活命就不錯了。這時候就是明朝掌握戰爭主動權的時候,也是中興的時候,那時候傾全國之力,由袁崇煥帶兵出擊滿清,滿清還有活路嗎?滿清優勢在於野戰,攻城、守城都很稀鬆,一旦野戰被袁崇煥擊敗(北京城下袁軍表現出來的戰鬥力,這打勝的機率很大),就基本完蛋了。

    可惜呀!崇禎幹掉了唯一能跟滿清抗衡的將領。

  • 2 # 熟悉的人變陌生

    第一名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2],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耕種。[3][4][5]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蜀漢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第二名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第三名于謙(1398-1457),字廷益,錢塘(今杭州)人,自幼聰穎過人,青年時代就寫下了《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著名詩篇。在三十餘年的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興利除弊,剛正不阿。

    明正統十四年(1436年),北方瓦剌人侵犯邊關,明英宗駕御親征,卻讓太監王振任總指揮,50萬明軍在土木堡大敗,英宗被俘,京師動搖。瓦剌以“送駕還朝”為名,長驅直入,並侵佔京師門戶紫荊關。社稷危機萬分。于謙臨危受命為兵部尚書,擁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統率軍民抗敵,瓦剌大敗,終於認輸獻出英宗,取得北京保衛戰全勝。天順元年(1457)英宗復辟,于謙被誣陷而遭殺害,時年59歲。七年後始得昭雪,遺體歸葬故鄉,墓側建祠堂。墓與祠在文革中被毀,1982年重修。

    于謙善書法,其書靜穆高雅,氣韻盈沛,遺墨《題公中塔圖贊》帖,為普朗和尚題其師所遺公中塔圖及讚語。用筆勁峭有力,暢達清麗,意如行雲流水。此手跡曾經安岐、顧崧等人收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第四名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1])。明朝末年薊遼督師。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透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

  • 3 # 於無聲處

    雖然歷史上不乏文官出身的著名將領,但實事求是來說,真要打仗,肯定還是職業軍人厲害。儒家文官中出的所謂名將,真正厲害的一個都沒有。

    1

    像在《明朝那些事兒》裡面被吹成明朝第一牛人的心學大師王守仁,軍事成就全都是鎮壓內部叛亂,讓他去打蒙古,效果如何就很難說了。

    近代如曾國藩,“儒將”、“儒帥”的名頭非常響,都快被吹到天上去了。但說到底,也就是鎮壓農民起義有功,一碰到洋人就馬上變成軟骨頭,一個天津教案就現了原型——洋大人的軍艦一開到家門口,他馬上就用中國老百姓的人頭去求饒了。淮軍領袖李鴻章就更別說了,甲午海戰被日本人虐的慘不忍睹。

    近代真正在對外戰爭中建功的人物——收復新疆的左宗棠和大敗法國侵略者的鎮南關守將馮子材,都是職業軍人,非進士出身。

    岳飛和狄青都成功鎮壓過內部叛亂,但若他們一碰到金兵、遼兵就服軟,還能被稱為名將嗎?

    只有能擊敗敵人正規軍主力的將領才有資格進入名將之林,才能稱之為“帶兵厲害”。按照這個標準,儒家文官中出的名將,合格的幾乎一個沒有。

    2

    漢朝的外戚勳貴,唐朝的關隴軍事貴族,那都是響噹噹的能征善戰。衛青、霍去病、竇憲這些名將都是外戚,李廣、陳湯也是職業武將,不屬於文官序列。

    唐朝初年,武周革命之前,對外戰爭勢不可當,橫掃周邊各種少數民族。這個戰鬥力就是國家真正的統治階層——關隴軍事貴族支撐起來的。這是一群世代以打仗為生的職業軍事家。

    武則天當權以後,關隴軍事貴族被血洗,科舉文官勢力坐大,內政治理倒還是不錯,經濟越來越繁榮,但對外戰爭則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等到唐玄宗給孔子封王、獨尊儒術之後,就爆發了“安史之亂”,然後是藩鎮割據。

    到了北宋,文官統兵,對外戰績立刻一塌糊塗。權力失去制衡計程車大夫集團蛻變成為了貪腐權貴集團,對外割地賠款,對內兼併土地、魚肉百姓,沒折騰多久就讓女真人給滅了。

    南宋也是一樣。最後的結果是:中國第一次完全的被文明程度較低的少數民族征服。

    3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就是中國,滅亡了。

    所以,文人帶兵不是有沒有厲害人的問題,而是文人帶兵比武將專權後果更嚴重。武人誤國,文人誤天下。

    漢朝的外戚專權或者唐朝的藩鎮割據,再怎麼危害國家,充其量不過是改朝換代,是亡國,而不是亡天下。因為這些軍閥勳貴都很能打,要消滅也只有內部的其它軍事勢力能把他們消滅,外部落後的少數民族根本不是對手。像三國時期,魏蜀吳大戰,誰也滅不了誰,但不管誰出去收拾周邊的少數民族都是小菜一碟——魏國可以滅烏孫、蜀漢可以徵南蠻、吳國可以平南越。

    兩宋計程車大夫們掌握兵權以後,大力清洗武將勢力,自己又不會帶兵,內鬥內行、外戰外行,嚴重損害了漢民族政權的戰鬥力,搞得竟然連幾十萬人口的西夏都打不過,被周邊的少數民族輪流虐,終於把華夏文明在崖山給徹底玩脫了。

  • 4 # 巖巖說史

    虞允文(1110年—1174年),四川眉山人,南宋著名文臣,進士出身,官至知樞密院事,封“雍國公”。1161年,金國皇帝完顏亮率15萬大軍(號稱40萬)大舉南下,快速渡淮河,飲馬長江,準備過江拿下臨安。見到金兵南下,江北各將領聞風而逃,金兵進逼採石,即將渡江。此時,虞允文奉命前往採石犒師,激勵士氣。虞允文到採石後,立刻組織兵馬操練,準備迎戰。11月,虞允文率2萬宋軍與完顏亮15萬鐵騎在採石磯大戰,將其一頓吊打,贏得“採石大捷”。毛主席評價:“偉哉虞公,千古一人”,一語中的。初次作戰獲大捷,虞允文確實厲害。

    于謙(1398年—1457年),浙江杭州人,明朝著名文臣,民族英雄,西湖三傑之一,贏得北京保衛戰勝利,為大明帝國續命200年。1449年,明英宗受王振蠱惑,御駕親征,結果被瓦剌太師也先包了餃子,20萬精銳全軍覆沒,皇帝成了俘虜。此時,朝廷人心惶惶,大臣多要求南遷避難,效仿宋朝先例,大明危在旦夕。對此,于謙堅決反對,直接擁戴明景泰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斷了也先念想;並表示拒絕遷都,直言“遷都當斬”。接著,于謙主持北京城防工作,調集各路兵馬,在北京城下將瓦剌大軍擊敗,並追殺到長城以北,贏得北京保衛戰勝利,明朝得以避免成為第二個宋朝,免了“靖康之恥”。可惜,英宗“奪門之變”復辟後,明知于謙無罪,可依然將其處死。“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見證了于謙高尚之品德。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浙江餘姚人,進士出身,大明最優秀的哲學家,憑藉心學,王守仁被後世成為“聖人”,與孔子並列。當然了,王守仁是全能型人才,不但哲學水平高,帶兵打仗也是很在行。折騰朝廷幾十年的“大藤峽起義”,王守仁到廣西后直接玩“斬首行動”,快速將其搞定。更狠的是,江西寧王朱宸濠率兵10萬效仿朱棣玩“奉天靖難”,在南昌起兵造反,準備直搗南京(明朝留守都城)。此時,王守仁正好在江西辦事,但手中沒兵沒錢,光桿司令一枚。但是,王守仁硬是能臨時拼湊出一支部隊,還成功擊敗並擒拿寧王朱宸濠,堪稱奇蹟。由此可知,王守仁很厲害,若是當年朱棣遇到這傢伙,估計沒戲了。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陽明(王守仁,人稱陽明先生),對其可謂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廣西藤縣人,進士出身,大明帝國頂樑柱,可惜被崇禎坑死了,自毀長城。袁崇煥,不是大夥所認為的“武將”,而是文官,這點毫無爭議。袁崇煥雖是文官,可打仗一點也不差,曾放下狠話:“若給我足夠錢糧,一人足矣鎮守遼東”。1626年,袁崇煥在寧遠1萬擊敗努爾哈赤13萬,將其打得懷疑人生。努爾哈赤直言:“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1627年,皇太極再次被袁崇煥擊敗,狼狽而逃。1629年,袁崇煥在北京城下再次擊敗皇太極,並部署好圍剿計劃,可崇禎疑心太重,認為他勾結女真,於是將其抓起來,並將其凌遲處死,自毀長城。梁啟超:“使督師以前而有督師其人者,則滿洲軍將不能越遼河一步,使督師以後而能有督師其人者,則滿洲軍猶不能越榆關一步,故袁督師一日不去,則滿洲萬不能得志於中國,後金軍之處心積慮,以謀督師宜也。”

    盧象升(1600年—1639年),江蘇宜興人,進士出身,大明後期頂樑柱,其麾下“天雄軍”驍勇無敵,是明末三支勁旅之一。盧象升,人稱“玉面書生”,毫無殺氣,可其人高馬大,臂力過人,又肯與士卒同甘共苦,故而打仗很牛。盧象升有多厲害呢?高迎祥、李自成等最清楚,這“盧閻王”不好惹,除非不要命。1638年,多爾袞率軍越過長城,進犯中原,盧象升主張堅決抵抗。10月,盧象升率軍突襲清軍大營,連破營壘10餘座,可楊嗣昌、高起潛違背協議,沒有及時出兵增援,盧象升兵力不足,只好退兵。12月,盧象升在鉅野大戰清軍,5000擊殺清軍6萬,楊嗣昌、高起潛20萬大軍作壁上觀,盧象升身中24箭而亡。

    孫傳庭(1593年—1643年),山西代州人,進士出身,明末頂樑柱之一,麾下“秦軍”兇狠異常,為大明末期三支勁旅之一。孫傳庭文官帶兵,可打仗很厲害,與盧象升兇狠之風格不同,孫傳庭用兵狡詐,以智取勝,謀略了得。當大夥都還在為魏延“子午谷奇謀”遭諸葛亮拒絕而惋惜時,孫傳庭用事實告訴世人,“子午谷奇謀”真的行不通,看看高迎祥被抓了吧,被凌遲了吧。“黑水峪”一戰,孫傳庭告知大夥,玩“子午谷奇謀”,就是高迎祥這下場。不久,孫傳庭在潼關南原設下伏兵,將李自成十餘萬大軍打得只剩下18騎,若不是崇禎此時調他回京防守,李自成估計就此打住了。可惜,如此之人,卻被崇禎拉去尊監獄,後則逼迫他出戰,最終戰死沙場,還沒撫卹。史載:“傳庭死,明亡矣”。

    左宗棠(1812年——1885年),湖南湘陰人,舉人出身,但沒考中進士,有點遺憾。左宗棠之軍事水平究竟如何,想必各位都很清楚,絕對算是一流。1859年5月,左宗棠僅憑手頭2萬雜牌軍,硬是能將石達開30萬大軍打殘,將其趕入廣西。要知道,當時左宗棠還只是一個幕僚,也就是秘書,居然擊敗了號稱戰神的翼王五千歲石達開,也是奇蹟。當然了,左宗棠最厲害的還不是打太平軍,而是反擊外國侵略著。當李鴻章決定放棄西北,專注東南防禦之時,左宗棠力主進軍新疆,收復失地,維護主權。1876年,左宗棠在肅州誓師西征,以劉錦棠為前鋒,率3萬湘軍出征,不到兩年便搞定阿古柏,收復新疆160餘萬平方公里國土。

    從上述7位文官之事蹟可知,文官也能帶兵,也能打勝仗,擊敗強敵。所以,行軍打仗,不只是武官的“專屬”,文官表現也不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都用什麼軟體拍照和p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