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玩姐
-
2 # 宜興紫砂文化鑑賞
宜興紫砂礦料在過去許多文獻資料上都以分紫泥、綠泥、紅泥、段泥四個基本大類,而其中又各有礦料製作成壺,名稱也不盡相同。今天就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原礦料圖文解析。
紫泥
▲紫泥
是一種含赤鐵礦的物質,呈紫紅色和褐紅色砂質泥岩,泥質細而勻,可塑性好。
▲紫泥 西施
紅泥
▲紅泥
紫砂紅泥屬泥質粉砂岩,礦料外觀呈多種紅色、黃色調、質地均勻,含少量的白色雲母磷片。
▲紅泥 葫蘆
綠泥
▲綠泥
又稱本山綠泥,礦料呈灰綠色,所謂本山,是指為黃龍山所特有的綠泥礦料。
▲超高溫本山綠 瓜韻
注:本山段一般燒成是淺黃色,略偏綠,此作品為超高溫燒製。
段泥
▲段泥
是一種共生礦,大部分是以綠泥和紫泥融合共生狀態存在,有少部分以綠泥和紅泥融合共生,其並非是一種單一礦料,性質有軟硬之分。
▲段泥 乳鼎壺
朱泥
▲朱泥
屬於紅泥類,黏土質泥岩。
質地堅硬,產於陶土嫩泥層底部,礦料色呈淺黃色,燒成後色似硃砂。乾燥及燒成收縮比較大,故做小品件為多。
▲朱泥 蓮韻
甲泥
▲甲泥
又稱夾泥,是一種脊性黏土,紫褐色,性似鐵甲,故名甲泥。
甲泥中深藏著紫泥,做上好茗壺及雜件的紫泥都要從甲泥中採選,因此,紫砂泥又有泥中泥之稱。
底槽清
▲底槽清
是指礦料位於紫泥礦層底部,是紫泥類中較為純正的品種。
鑑別特徵,是塊狀砂土中有青綠色的大小雞眼點標誌,質地比其他紫泥堅硬。
▲底槽清 石瓢
紅皮龍
▲紅皮龍
是一種紫砂紅泥礦料,燒成後呈暗紅色,肌理較豐富。
▲紅皮龍 仿古
降坡泥
▲降坡泥
是當年政府在修路,於黃龍山與青龍山之間的降坡處發現的紫砂礦料。
煉成熟泥後,所制之壺呈現油麵滋潤,砂感肌理豐富,但存量很少。
▲降坡泥 文旦
大紅袍
▲大紅袍
為黃龍山稀少的紫砂礦料,外觀呈鮮紅,雲片狀緻密結構,表面油脂光澤,燒成後呈大紅色,顆粒質感呈細梨皮狀,胎質純正溫潤,故名大紅袍。
▲大紅袍 大彬如意
此外還有石黃、石紅,這兩種是加工練泥的輔助泥料。
▲石黃與石紅
清水泥,是指紫砂料中任何一種礦原均可單一煉製的熟泥,後也多稱為普紫。
紅清水泥,是指紅皮龍紫砂紅泥單一煉製的熟泥,泥色蘊透紅潤,有潤色質感。
拼泥,是兩種以上不同的紫砂礦料,按比例拼配煉成的熟泥,稱之為拼泥。
這些都是一些壺友常問的泥料問題,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
3 # 東家APP
紫砂壺是中國傳統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紫砂壺按照材質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紫泥素為江南主流,一脈傳承五百年,不絕如縷,近代更於港臺匯成波濤。紫泥色相沉鬱穩重,莊重凝練,宛如玄鐵重刀;胎身氣孔結構較鬆散,器表觸感較顯著;彈指扣之,音訊沉鬱,共振性低。紫泥器形貌多變,或方或圓,或光或花,體多大方,容量較大。且紫泥是宜興茶具的主流派,蘊於甲泥之中,又稱“巖中巖”,其胎骨堅緻,可獨自成大器。
朱泥雖根柢深植宜興,但個性活躍,每於域外帶動風潮。朱泥光彩紅豔活潑,嬌妍多姿,如同柳葉軟劍;顆粒細膩,器表透明度佳,觸感平滑;音訊較高,共振性佳,猶似女聲。朱泥器形制較少,多為光素幾何形,造型趨於纖秀,容量較小。就用途而言,朱泥屬非主流派,深藏於泥礦底層,礦形瑣碎,須經手工挑揀,古謂“未觸風日之石骨”。不利獨自成陶,通常用作器表化妝土。
本山綠泥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燒成陶後現梨皮凍色(米黃色)。本山綠泥原礦是灰白色也有灰白偏綠色,燒成顏色灰黃色,或者溫度稍高顏色有一點青灰色,燒成顏色是綠的話,那就可能是摻合其它色素了。通常本山綠泥不直接成泥,由於結構相對鬆散,必需摻加紫泥拼制而成。
段泥也叫團泥,一種本山綠泥和紫泥的共生礦土。本山綠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礦。共生的意義是自然形成,而且兩種泥性質一致,段泥原礦目前非常稀貴,現在宜興制壺人開始用本山綠泥加紫泥來人工調配,形成非自然段泥料。段泥料優質的特徵是紫泥顆粒不是很明顯。在本山綠泥裡似乎只起了改變其顏色的作用,有層次,象玉石。
內容來自東家紫砂壺手藝人壺中歲月的分享。
-
4 # 問壺藏家APP
說一些實用的常見的泥料,以供參考!
清水泥清水泥,是紫泥類泥料裡最常見的紫泥礦料,一般都是燒製完之後說的。不過,所有關於紫砂的歷史典籍上都沒有提到“清水泥”這種說法,在紫砂的泥料名稱裡也從沒有這種叫法。這個名稱最開始出現於民國時期,老壺愛好者裡可能會聽說過這個,稱之為"民國清水泥”(沒聽說過的別和我爭,你不知道不代表沒有。)民國清水泥和現在市面上所謂的清水泥相比,泥色暗而且質地粗,地攤上的民國老壺粗貨很多都是這個品相。
在泥料中,這個清水泥也是比較模糊的,因為它不是特指的某一種泥料,不像底槽清啊,青灰泥啊,小紅泥啊啥的。在不同的時候,都出現不同的說法,一般呢,把某一單一的礦料,不摻雜其他礦料和化工色素,只是純粉碎加工後,加水直接拌和而成的泥料稱呼為“清水泥”。剛開始,都把底槽清稱呼為“清水泥”,因為底槽清泥料是屬於不需要拼配的1號泥料,然後,你們懂的,因為利益的驅使,“清水泥”就叫氾濫了。所以,從分類上說,底槽清可以叫做“清水泥”,但“清水泥”不一定是底槽清。
然後時間到了上世紀的60~70年代,紫砂一廠把一些做壺剩下的下腳料和紅泥,普紫摻和在一起,加工出來的泥料叫做“清水泥”,這段時間大家都知道是啥年代,所以有個響噹噹的名號,叫“文革清水泥”,不過,那個泥料,紫砂一廠主要用來加工製作花盆等低檔的產品,屬於粗貨泥料。
清水泥這個概念比較亂,其中也有好的泥料,這些泥料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好養!養出來非常的漂亮!
(身邊沒圖,自己百度)
黑星土很多人會寫成黑心土,不過有時候也對啦,因為一些奸商。
很多玩廠版的壺友都知道,大名鼎鼎的黑星土。黑星土,又叫細黑星,鐵星泥,黑鐵砂等等。
首先,黑星土是用天然的錳泥和紫泥調配而成的。不是天然的,所以看到說原礦黑星土的商家,可以洗洗睡了。
我說說黑星土的由來吧,這個都是老師傅講的,都是真事,有些書上也有記載,看過的朋友可以略過。
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的某一天,月黑風高(瞎編的)的夜晚,臨近下班,突然停電,用來碾和紫砂礦和錳粉的球磨機當然也斷電停工了,職工忙著下班,忘了把電閘拉上,然後第二天上班時候,機器已經在運轉了,他以為已經磨了好久了,就直接把料送去拌和成泥。但是,其實這個電才剛來了十分鐘而已,那個粉料根本沒有研磨到規定的時間,那個天然的錳粉啊細度不夠。但是,很多偶然都會創造歷史。這個泥料燒成之後,沒有碾充分的錳粉顆粒,均勻分佈在壺身上,倒是形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後來就把這種拼制的泥料叫黑星土。
其實這個也真是巧,如果來電時間早點,那錳碾的細一些,就變成了拼紫泥,就沒有黑星點點的效果了。以前的紫砂廠,還會使用土骨,石黃加入調配,讓泥料的髮色更加深,因為這兩樣東西的含鐵量是比較高的,比紫泥要高的多,氧化鐵隨著溫度的升高會逐漸的變黑。
紫砂一廠,是泥料拼配的領軍人物,現如今大都數的配置方法都是以前廠裡流出來的。所以你買到的廠貨,很大機率都是化料哦,這個不怪他們,都是歷史的原因,畢竟本山原礦的壺大都數出窯都不是很好看,哪怕是排在一號泥料裡的那些。也是因為市場上的需求,才會出現那麼多拼配,畢竟大部分人初次接觸紫砂壺,都是覺得化料的好看,為了銷量,也只能如此了。
黑星土的特點就是泥質裡有一點點的黑色錳顆粒,這個得和一些鐵質重的泥料區分開來,兩者的分辨要點就是看顆粒的分佈是否均勻,很均勻的,感覺比較內斂的是調配的,黑色點狀分佈不均的,浮於表面的為鐵質豐富的原礦泥,不是黑星土。以下為黑星土
紫茄泥紫茄泥屬於在拼紫泥中比較成功的一種,泥色紫中透紅泛藍,用紫泥,少量的鐵紅粉,氧化錳拼配而成,因為燒製之後和我們吃的蔬菜茄子外邊顏色相像,所以叫做紫茄泥。
有些人會吧紫茄泥和黑拼紫泥互相混淆,兩者有點接近,但是黑拼紫泥主要就是加了氧化錳,所以是紫中泛黑,和紫茄泥的紫中泛紅不一樣,想想也是,畢竟一個是加了鐵紅粉的,鐵紅粉髮色是紅色的,在化料朱泥啊,紅泥啊,低溫外山料紫泥(紅清水)中用的比較多。
底槽青(清)是目前在紫泥類裡比較優質的礦料之一,也是人們聽的最多的,商家提起比較頻繁的名字。
底槽青,礦層比較深,一般分佈在暗宕的底部(叫底槽),泥色有點發青,古稱青泥,也有叫“皂青”的說法。埋藏的位置因為地質緣故有深淺,一般在黃龍山的4號井和5號井有產出,當然,以4號井出產的最為優質。(4號井是迄今為止開採最深的礦井)。
既然有底槽青,那還有中槽青和頭槽青,頭槽青我不是很瞭解,可能屬於嫩紫泥一類的(有懂的人可以補充下),中槽青我倒是有,燒製溫度比底槽青要稍低一點點,質感上比底料要更加細膩點。
言歸正傳,底料燒製溫度分可以分普溫和高溫兩種。一般在2.5號表為普溫燒製,燒成之後呈現棕紅色,也有人說巧克力色,此時一般都有黑氣,也有人喜歡說是花泥現象。然後溫度再往上走的時候,會慢慢從棕紅到紫紅變化,在某一特定臨界高溫時候會成為深紫色,這時候花泥現象就會消失。陳腐的時間越長,花泥現象就會越少。
眾所周知,底槽青的一大特點就是礦石表面 分佈青綠色的雞眼,底槽青礦料有雞眼,但有雞眼的礦料不全都是底槽青,可以說,底槽其實是裡面極小的一部分而已。從雞眼的大小和分佈情況可以看出礦料的出處,是否是底槽清。手頭沒圖,也說不清楚。底槽青中的雞眼,在成泥制壺燒製完成後,就呈現出黃色的沙粒。
底槽青的壺,砂質感強烈,透氣性上佳,泡養時久之後,溫潤光澤,自發闇然之光,非常的古樸大方。是紫砂中的典型泥料。
現如今礦料已經保護不再開採,以前開採的民間儲量也越來越少了,所以作為紫泥裡的優秀一類,存量也是不多,但絕對是沒有絕跡之說。
澆過水的礦石,等待風化!
龍血砂首先,龍血砂是有的,這點可以確定,不是丁山人意淫出來的事物。但是我所說的龍血砂和大部分商家說的龍血砂是不一樣的概念。龍血砂是黃龍山一種比較特殊的礦料,為什麼講它特殊,首先它的顏色非常的紅豔,由於氧化鐵的含量極高,看起來殷紅如血,所以叫它龍血砂,它其實和大紅泥是屬於同一種礦料,產自大水潭西面50米處紫砂路的北側,當初建設紫砂路開挖的時候發現了一槽如血的礦料,礦層很薄,最厚處只有15釐米,夾雜在巨石中間。
根據分析表明,龍血砂含的三氧化二鐵是普通紫泥的三倍,燒成溫度較低,高溫下表明會出現很多的黑星。
重點來了,龍血砂這麼好,但是有個最大的缺點,它是粉砂質的泥岩,基本上都是顆粒,可塑性差,即使粉碎到很高的目數,也不能用來做壺。所以,劃重點了,這個龍血砂一般都是作為輔助性的泥料,製成泥漿作為調色和調節溫度來使用的。所以,有商家宣稱是原礦龍血砂,或者單原礦龍血砂的,基本上可以洗洗睡了。
金黃段泥(黃金段)金黃段泥的產於黃龍山南面一號井區域,在五通組地質層面,最上面是小紅泥,接下來就是這個金黃段泥,只有大約10CM厚度,需要人工使用。小鏟子挖掘。在這層金黃段泥的下方,就是白麻子,紫泥。在地層的擠壓下,小紅泥的鈦元素滲透進段泥內,又和下層的紫泥夾雜共生。這個料子以前就有,並非現代人的臆造。
下面是礦料的細節圖,段泥裡夾雜著紫泥(紫色的那些)。紫泥含量很少,而且很嫩,使用石磨的時候就碎成小的顆粒夾雜在內,磨碎後通篩50目加水煉製成泥。
此泥料比較稀有,價高!所以市場上打著金黃段旗號的多如牛毛,和底槽青的情況差不多了。但基本上低價的以化料為主,加鈦黃,底子當然也是外山料嘍,這樣的壺呈現檸檬黃,比較刺眼不柔和,壺泥性重,砂感不足。
附上真圖供參考。
我說的這麼好,寫的這麼累,你還不給個贊?!
回覆列表
紫泥:又分紫泥,底槽清,清水泥,紫紅泥,棕紅泥等
1、紫泥:紫泥所含顆粒較大結構疏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是紫砂壺最為常見的。其特點不奪茶香,無熟湯氣,用久若將空壺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2、底槽清:是紫泥中的上佳泥料,又分老、中、嫩三種。泥質細膩,成色穩重,呈棕色適。
3、清水泥:俗稱熟泥,乾溼易掌握,穩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較易。用久越顯紅潤包漿泡茶易上手。
紅泥:又分紅泥,朱泥,紅皮龍等
1、紅泥:鐵成分較高,所生產的壺會有火疵,小熔點,日久使用漸露鋒芒,呈硃紅色。
2、朱泥:微嫣具綿細柔滑之砂感,沸水衝淋立展嬌嫩鮮紅,壺身遊移紫光遽現。
3、紅皮龍:礦料稀少,泥色紅褐色,燒成後為紅色。紅皮龍相對石英含量較高,雲母雜質也比較多,透氣效能好,易上手,使用後越久越發紅潤。
段泥:又稱綠泥,分為原礦段泥(老團泥),芝麻段,黃金段,本山綠泥,墨綠泥
1、段泥:所含顆粒較大,結構疏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久用後漸露鋒芒。
2、芝麻段泥:是本山綠泥和紫泥共生礦,自然形成,是段泥加入了黑色顆粒調配而成。和段泥特性一致。
3、黃金段泥:泥料感甜嫩綿細,質堅而溫潤,燒成後呈金黃色,耀眼奪目。黃金段泥適合泡茶最為寬廣。
4、本山綠泥:所制壺品質感樸拙,砂質細膩而富有顆粒美感。壺品色澤米黃泛青,泡養後逐步轉為溫潤的亮色,包漿感好而易於泡養,發幽然青光。
5、墨綠泥:泥色特異,青藍色中略泛綠光,清秀獨特。黏性佳,張力尚可,細膩密實;制壺光、花均宜;為優質泥礦,產量不豐。稍一泡養,色調更形穩實,溫潤透明,變化甚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