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方位
-
2 # 華子207194058
那才是人家雄才大略的反應,如果伐秦,其它國家樂於見到這種結果,不會拆你的臺,拿下秦,再向東發展,這樣戰線只有一個方向,如果趙和韓魏去打,那麼如果韓魏被趙打敗,秦可以直接和趙搶奪勝利果實。
-
3 # 雲尚蠻夷
首先,不得不說,趙武靈王有戰略眼光。不信看下戰國地圖。
北有三胡,但經過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戰力爭強,須知,當時這一改革,很是了不起,建立了最強騎兵。南邊魏國,南韓,都是晉國分出,東北邊,燕國,東邊老二齊國。
趙武靈王帶著他的騎兵,多次擊敗北邊的胡人,擊敗魏國,奪取南韓大部分城池,派兵滅了復國的中山國,成為戰國中晚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成為關東諸國有實力與秦國抗衡的主要國家。
趙武靈王知道,秦國遲早是要東進的,相較之下,要伐就要伐對自已威脅最大的國家,所以是秦國而不是魏跟韓,可見當時的魏跟韓沒讓趙武靈王感到威脅。
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讓兒子主理朝堂,自已喬裝打扮成趙國使者,親自深入秦國境內,打探當地山川地形和兵力部署,制定了一個極大膽的滅秦計劃,親率數萬胡服騎射後的趙國特種部隊,從趙國雲中郡,九原郡南下,快速透過秦國防守相對空虛的北部(今陝北地區),直插秦國心臟地帶關中地區,所以很多人認為如不是趙武靈王死的早,秦國有可能滅亡,但歷史沒有可能。這種說法也只能是空想,要知道,當時秦國並不弱於趙國,不像中山國,趙國就算能攻下一部分秦地,但滅國不具備那個實力,雖然趙國有最強的騎兵,但滅了秦國是做不到的。從國力,經濟來說秦國是強於趙國的,戰力跟趙國差距不大。在說,當時的秦國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而趙國的改革是軍事上的,其它方面涉及面小。想要從武力上征服當時的秦國是不現實的。
-
4 # 德全不畏
趙武靈王堪稱猛人與完人的完美結合。
趙武靈王名字叫趙雍,公元前344年――公元前295年。商鞅死於公元前338年,這時趙雍已經6歲了。
趙雍的父親趙肅侯尚武好戰,與諸侯國連番惡戰。趙國的國力與其他國家相比是很弱小的,然而趙軍的戰力卻極強,打得周邊諸侯頭疼不已。
趙雍15歲時趙肅侯病死 ,趙雍繼位。戰國七雄除了南韓的其餘5國聯合出兵,趁趙雍年幼討伐趙國。趙雍卻渾然不懼,拉攏北方的胡人、南韓、越國等聯合應對。漂亮的破解了5國伐趙,使各國不敢在小覷趙國。
此時趙國的四周,中山國、燕國、齊國、魏國、胡人對趙國虎視眈眈。趙國不得不一面常年惡戰,一面施展外交手段與諸國周旋;以求在強敵的夾縫中生存下去。
趙國內部南北的民族矛盾尖銳,衝突不斷。趙國南部是農耕地區,以華夏族為主;北部是胡人的居住地,以畜牧業為主業。趙國朝堂以華夏族為主,自恃文明而看不起胡人。
因此,趙雍開始採取改革措施,逐步消除民族融合的矛盾。他巧妙的平衡和化解了華夏族與胡人的隔閡,實現了民族之間的融合。
趙雍又頂住壓力,仿照秦楚等國的變法,打壓傳統的貴族,把國家的各種資源統一調配,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國家。
此外,趙雍還利用趙國胡人眾多的優勢,建立了一支高質量的騎兵部隊。
在趙雍改造趙國的過程中,以高超的外交手段,為趙國的政治和軍事上的改革贏得了時間。另一方面,趙雍在不消耗趙國軍力的情況下,頻繁干涉他國內政,僅是國王就扶植了兩個。
公元前315年,燕國的國王不知道怎麼回事,就不想再做王了,還仿效古代的堯舜玩兒起了禪讓制,把燕國搞得一塌糊塗。趙雍趁機把燕國在南韓做人質的公子職送回燕國,做了國王,就是燕昭王。
公元前308年,秦王贏蕩舉鼎時受傷而死,秦國內部因爭王位而爭鬥起來,趙雍把在燕國做人質的贏稷送回秦國做了秦王。
趙雍完成內部的改革後。趙國從此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能一致對外;又打造出一支戰力強悍的騎兵。雖然受限制於趙國的國力,騎兵規模並不大。但極善騎射,機動靈活,與其它國家的戰車和步兵相比,有著代差的優勢。
公元前306年,趙雍出兵中山國,兵力規模不大卻所向披靡,佔領了大片的土地;然後順勢打到胡人的地盤,奪取了河套等地,迫使胡人屈服。掠奪大量的優質馬匹,招募了善射的胡人,擴大了騎兵規模。其後的數年,趙雍又連續用兵,繼續開疆拓土。
公元前302年,趙雍的騎兵規模已經很大了,對朝堂的控制力進一步加強。以莫大的勇氣正式釋出胡服騎射改革的命令,對拒絕胡服的人進行懲罰。趙國的軍力,由此急劇的強大起來。
趙雍在新佔領的土地設立郡縣,建立統治,移民開墾。又在新領土的北面建立長城,防禦胡人的侵襲。
公元前299年,趙雍讓位給兒子趙惠文王。自己擔任主父,負責外交和軍事。
公元前298年,趙雍為統一天下,把秦國作為戰略上的頭號大敵。為籌備滅秦,趙雍居然親自入秦考察秦國的實情。等秦華人得知訊息,派兵追殺時,趙雍已經安然而退了。
公元前297年,胡人的兩個部落聯合攻趙,想奪取故土。可是與趙雍的趙軍遭遇後,立馬被趙軍的軍威震懾,沒有了進攻的勇氣。胡人士卒皆知趙國對胡人的優待,紛紛逃往趙雍旗下,請求收留。
趙雍派人招降胡人的首領。胡人的首領見實力懸殊,趙國又真誠相待,就帥部來投。
公元前296年,趙雍出兵攻滅中山國。中山國的滅亡,為趙國的進一步對外擴張,甚至滅秦都打下了基礎。趙雍也開始實行新的擴張計劃,然而趙雍的新計劃還沒實施便戛然而止。
此時,趙惠文王繼位已經3 年,聲譽很好,趙雍的許多老部下都認可了這個新國王。趙雍卻突然對他不滿意,想讓另一個兒子也上臺。於是,被趙雍支援的公子章便開始與趙惠文王爭鬥權力。
公元前2695年,趙惠文王在靈丘之變中獲勝。公子章當場被殺,卻無人敢殺趙雍。趙惠文王命令封死所有的道路,把被圍的趙雍活活的餓死了。隨著趙雍的死,趙國的如火如荼的擴張也無疾而終。
回看趙雍一生,簡直是開掛到了瘋狂,創造了太多的奇蹟:在國內幹了商鞅和秦孝公兩個人的工作。既打破了舊貴族這一階層對社會的壟斷,建立了中央集權,又給予胡人合法的公平地位。卻沒有象秦國那樣血腥暴力,沒有流血事件,堪稱奇蹟。
外交上,打破弱國無外交的常理,在諸侯國之間玩得風生水起。
軍事上,實行的胡服騎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然後又帶兵頻繁征戰,打破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的弱勢,所到之處均是橫掃。
另外,趙雍修建的長城之長度,甚至超過了秦始皇修建的長城。奇怪的是,趙雍修建的長城卻沒有給趙國造成什麼大負擔。堪稱奇蹟。
-
5 # 漩渦鳴人yy
三晉一體的戰略,這個戰略呢,一開始是由魏國的國君提出來的,本身這三個國家都是來自於同根同源的一個國家,而且都是位於最終圓的位置,處於四方街強敵的這樣一種戰略態勢,所以當時趙國,南韓,魏國這三個國家一起,想要抱成一個團,互相取暖!
但是等到了魏惠王想要成就中原霸主的時候,之前自己的父親,或者說自己的爺爺制定的戰略立刻被他拋之腦後,圍魏救趙,圍魏救趙,他不僅連趙國打,而且還連南韓一起打!俗話說得好啊,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再這種瘋狂的擴張態勢之下,那魏國自然遭到了其他國家的打擊,不僅趙國聯合了齊國一起對付魏國,在這之後,南韓也加入到其中,此時的魏國就早就是孤家寡人一個。所以戰國中期,他被人從第一霸主的位置上拉下來這也並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原先他稱熊的第一戰略就被他自己給自我否定了,你說這樣的國家能不滅亡嗎?
至於說趙武靈王為什麼不選擇攻擊南韓和魏國!恐怕也有一些心有餘悸,因為他們明白,這三個國家如果不緊緊的抱在一起,被其他國家逐個擊破的話,自己可能就會變成別人的犧牲品。
都趙武靈王來講,三晉一體的戰略一直持續到他執政末期,即便是他最後他也沒有違反這樣一個既定的國家策略。
同時他也明白,對於趙國,南韓,魏國這三個國家來講,最大的威脅還是在西方的秦國,只有這個國家的威脅是最大的,至於說三晉內部鬧矛盾,那是自家的事情。
有人會懷疑趙武靈王對於國際關係是否有自己清晰的認知,我建議的話可以去看一下趙國滅掉中山國的那段歷史,趙武靈王為了能夠滅掉中山國,可以說中國七雄之中,其他六個國家,她都一一打過交道以後,才動兵滅掉了中山國!一說趙武靈王不僅是一個軍事改革家,而且還是一個外交大師。
同時對於趙武靈王來講,她也最明白一件事情,你如果攻打三晉,你這樣會受到天下的人指責,你們畢竟同出一元,這樣的話,師出無名,攻打秦國,那這說法就有的是了,總之你想要多少理由就有多少理由。
可以說,趙武靈王選擇攻擊秦國,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回覆列表
趙武靈王的伐秦之策是精明之舉,倘若成功,秦國將難有東出之機!從秦國的角度分析,首先,秦國的崛起已經成為趙國的隱患。其次秦趙有國仇在先,而秦武王舉鼎而亡有為趙國伐秦提供良機。從趙國角度來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使趙國國力得到長足發展,另外掃清戎狄也解決了伐秦後顧之憂,另外趙國未曾參與中原混戰國力鼎盛,為伐秦提供先決條件。從其他諸侯角度分析,其他列國大都已陷入內外窘迫之中,根本無暇顧及趙國的野心。
公元前307年,孔武有力的秦武王舉鼎絕臏而亡,趙武靈王趁機攻佔了秦國北部的榆中之地,對秦國呈現泰山壓頂之勢。而後又迎立遠在燕國為質的秦公子嬴稷為王,試圖對秦國採取恩威並濟,不斷壓制的弱秦策略。本來,趙武靈王此舉是絕對英明的舉措,倘若成功秦國將難以東出,天下盡歸誰手也未曾可知。誰知,趙武靈王在繼承人的問題上鑄成大錯,最終慘死沙丘平臺,一代英主落個餓死的下場,伐秦大策也胎死腹中。那麼,趙武靈王晚年為何打算伐秦呢?為何不攻伐韓魏,統一三晉?
從秦國角度上來看,趙武靈王選擇伐秦是明智之舉首先,商鞅變法後秦國崛起,成為趙國大患秦國從秦孝公商鞅變法之後,逐漸脫掉了窮帽子,無論是國力還是軍力都得到了充足的發展,逐漸成為趙國的心腹大患。
在農業方面,商鞅變法獎勵耕戰,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力,對拓荒墾田的農民,提出了一系列獎勵措施,激發了農民勞作的積極性,糧食產量和生產力突飛猛進。在農業社會,農業生產力極大的影響著國力的高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國力絲毫不遜色於趙國。
在軍事方面,商鞅變法建立軍功授爵制,極大的激發了將士們殺敵報國的熱情。商鞅變法後的秦軍,成為令諸侯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戰鬥力在當時的時代名列前茅。在秦惠文王時期,東方諸侯國多次兵臨函谷,合縱攻秦,但都以失敗告終,從中就可以看出秦國戰鬥力之強悍。
其二,趙武靈王初立,秦國曾與列國發兵威脅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去世後,年僅15歲的趙武靈王即位,諸侯都想趁主少國疑之機滅亡趙國。魏惠文王趁著這個機會,拉攏秦、齊、楚、燕國兵臨趙國城下,以拜謁為名試圖滅亡趙國,史稱“五國會葬”。趙武靈王在大臣肥義的幫助下,以鐵腕手段順利擺平了五國的威脅。雖然亂局已然結束,但此時的秦國,就已經在趙武靈王幼小的心靈裡,埋下仇恨的種子。
其三,秦武王舉鼎而絕,季君之亂是弱秦天賜良機戰國時期,秦國出現過一個最危險的時期,這個時期就是季君之亂。秦惠文王傳位與秦武王嬴蕩,秦武王嬴蕩在東征途中,在洛陽舉鼎絕臏而亡。秦武王嬴蕩年輕無子,因此他的兄弟們都想爭奪王位。趙國向樗裡疾提出,希望迎立在燕國為質的嬴稷為王,樗裡疾權衡利弊之後欣然應允。於是,嬴稷在樗裡疾以及國舅魏冉地幫助下,順利登上王位。但是嬴稷的上臺,引得公子壯的不滿,公子壯糾集其他公子及大臣聚眾謀反,史稱“季君之亂”。季君之亂是戰國時期秦國最危險的時候,也是趙國伐秦弱秦的天賜良機,因此趙武靈王才打算在此時西取河套,準備南下壓迫秦國。
從趙國角度來看,選擇伐秦是趙國南下大計首先,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國力大振趙武靈王十五歲即位,周圍諸侯國虎視眈眈,都想趁著趙武靈王年少攻打趙國。此時的趙國,北有林胡,東有燕國,西有強秦,南有魏國,趙武靈王在紛繁複雜的戰國時局中如履薄冰。趙武靈王在中原諸侯合縱連橫,求取霸權之際,選擇向北發展,專心對付北部的林胡、婁煩戎族。趙武靈王為了便於與胡人作戰,採用“兼戎取代,以攘諸胡”的戰略,下令改穿胡服,訓練騎射並進行一系列改革,史稱“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起初遭到國內臣民的反對,人們都認為祖宗之法不可悖逆,但趙武靈王卻認為,賢明的君王能夠根據時勢變化擇法而用。公子成等一幫大臣對趙武靈王的改革措施心存不滿,到處散播謠言,希望可以阻止變法。趙武靈王當然知道他的險惡用心,於是當著他們的面射穿屋樑,他發誓誰再敢阻攔變法,他的胸膛就如同房梁一樣被射穿。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掃清了北部胡人的隱患,獲得大片領土。更為重要的是,胡服騎射使趙國國力大振,軍事力量得到長足發展,有了與秦國一爭高下的實力。
其二,趙武靈王掃清北部戎狄,清除伐秦後顧之憂戰國時期,中國北部長期生活著一批戎狄部落,這些戎狄部落時常進犯中原,對北部諸侯國造成長期威脅。趙國北部就盤踞著林胡、婁煩等戎狄部落,這些戎狄部落時常騷擾趙國邊境。更為致命的是,這些部落有時受到其他諸侯國的唆使,和其他諸侯國內外夾擊,進犯趙國。如果伐秦而不滅胡,將會造成腹背受敵的局面。如果不除掉這些隱患,趙國永無寧日,更不可能爭霸於諸侯。於是,趙武靈王採用胡人的騎射技術以及衣著習慣,為趙國訓練了一支鐵騎專門對付胡人。趙武靈王經過數年的征戰,吞滅了北部戎狄部落,從此趙國北境再無後顧之憂。
其三,趙武靈王未參與中原混戰,秦國連年征戰內耗嚴重戰國時期,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紛紛結合地緣關係進行外交結盟。諸侯縱向結盟攻秦稱為合縱,秦國東向結盟稱為連橫,於是諸侯國紛紛陷入了合縱連橫的中原混戰之中。但趙武靈王早年並不參與中原爭霸,當魏國公孫衍邀請趙武靈王合縱相王的時候,趙武靈王甚至自降身價以君自稱。於是,趙武靈王專心於對內改革,發展國力,向北掃蕩戎狄拓寬疆土。而秦國則連年征戰,五國合縱連年叩關攻秦,對國內人力物力消耗嚴重。
從其他諸國角度來看,趙國此時選擇伐秦是絕佳良機首先,楚國忙於吞併越國,無暇干涉趙國公元前307年,也就是秦武王嬴蕩舉鼎絕臏而亡的這一年,戰國諸侯幾乎都陷入了困境之中,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此時的戰國,那就是“亂”。對於實力最強的楚國,先是與越國結盟攻齊,但卻出爾反爾不出一兵一卒。齊國在越國的痛揍之下,連忙向越國求饒,邀請越國結盟攻楚。於是,齊越兩國結盟攻楚,但沒想到齊越兩國卻被楚國痛揍一番。楚軍吞滅了越國,殺掉了越國國君無疆,此時的楚國完完全全陷入仇恨之中,根本無暇顧及趙國對秦國的野心。
其二,齊國得罪楚國,枕戈待旦在齊越結盟攻楚失敗後,齊國終日活在惶恐之中,本就與楚國不睦,現在更是唆使越國共楚,這下能好過嗎?越王被殺後,齊國國內枕戈待旦,齊國上下的心思都集中在齊楚邊境,生怕被楚國復仇。此時齊國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又怎麼會為趙國攻佔秦北榆中之地而操心呢?
其三,燕國新君初立,無暇顧及燕國在“子之亂國”之後,又被齊國趁火打劫,而後年幼的燕昭王在趙國的扶持一下登上王位。燕昭王為了解決燕國國內民生凋敝的困境,釋出招賢令廣納人才,希望可以富國強兵重振燕國雄風。此時的燕國百廢待興,完全沒有能力干涉趙國對秦國的野心。另外,趙武靈王是燕王的恩人,燕昭王更是不會對趙國西取榆中,壓迫秦國的做法發表任何意見。
趙武靈王為何不伐韓魏,一統三晉?首先,魏國國力大衰,但可以作為戰略緩衝,制衡齊秦吳起變法之後,魏國本是三晉中最強的國家,但是馬陵之戰後,魏國國力大衰,又在秦魏河西之戰中慘敗,魏國的霸主地位逐漸被秦國所取代。魏國的大衰,解決了趙國南境的隱患,趙武靈王改革之後,魏國更是無法與趙國抗衡。那麼趙國為何不攻魏國呢?查閱戰國地圖我們會發現,魏國既處於秦趙之間,又處於齊趙之間,魏國在趙國之間,既作為戰略緩衝防止秦齊攻趙,又可以制衡齊秦,因此從大局考慮魏國不當伐。
其二,南韓與趙國互為姻親同盟,用於制衡秦魏楚韓趙魏本一家,而南韓最弱,那麼趙國為何不伐韓呢?南韓一直都是趙國的盟國,趙武靈王即位之後,迎娶了南韓公主為妻,在“五國會葬”之中,南韓非但沒有趁火打劫而且還對趙武靈王有所幫助。因此無論是從親情的角度,還是恩情的角度,趙武靈王都沒有理由攻打南韓。另外在地理上,南韓與秦、魏、楚三國緊鄰,與韓結盟可以利用南韓對秦魏楚三國有所制約。
總結:趙武靈王在秦國國難之際,出兵西取榆中,對秦國採取泰山壓頂之勢,是極為明智的做法。從秦國角度分析,商鞅變法後秦國對趙國是極大的隱患,其次秦國對趙國有國仇在前,秦武王舉鼎而亡對趙國來說是天賜良機。從趙國的角度來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為伐秦積累了國力,北滅戎狄為伐秦掃清了障礙,另外趙國並未亂入中原混戰之中,並未像秦國一樣空耗國力,當諸侯俱疲之際,唯有趙國實力大增。從其他諸侯國角度分析,列國大多陷入內憂外患,無暇顧及趙國的野心。另外,趙國為何不統一三晉呢?我認為魏韓兩國都可以在風雲詭譎的戰國時局中,既可以作為趙國的軍事緩衝,又可以制衡其他諸侯國。
怎奈英雄遲暮,一代吃茶風雲的雄主,卻因為繼承人的問題使趙國陷入動亂。他所創立的強大的趙國也隨之衰弱,伐秦大策也胎死腹中。一代英主,因為個人好惡在王位繼承上隨意廢立,落得個身死國破的下場,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