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相知相惜178910574
-
2 # 知未是也
首先謝悟空邀請!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以下看法:第一,手段不同,性質一樣。曹操以天子名義打天下,司馬玩陰謀得天下。曹操一半憑奸,即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半憑雄,即東征西討,南伐北進,四處征戰,統一了北方。司馬懿父子則在曹操面前慫,曹丕面前惑,曹睿面前裝,曹芳面前橫。不管採取何種手段,曹氏和司馬都是篡,不過前者多半靠的能力先打後篡,後者則是靠陰謀詭計篡。
第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曹氏如果是螳螂,那司馬一定是黃雀了。世上的事情就這麼奇怪,你是怎麼得到的,會一定怎麼退回去。不過篡位的事情可不是請客吃飯,那是要充滿血雨腥風的。
第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曹氏父子對獻帝軟硬兼施,惡柔有度,雖讓皇帝當傀儡,但還讓獻帝安得所終,曹睿還親為獻帝送終悼孝,可謂篡之有度。司馬懿高平陵事件滅曹爽滿門,司馬昭、司馬炎更是如狼似虎,凡反對者,不管善惡忠奸,皆滅三族,其毒亙古少見!以至後來晉王朝以孝治天下,治國上從不敢提一個忠字,為後來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實為中華民族所不齒!
總之,中國歷史上篡權者均不得人心。中華民族向來崇拜、尊重堂堂正正紮紮實實做事之人,那些靠陰謀詭計和卑鄙手段篡權之人,從來就被人們所深惡痛絕。曹操、司馬懿均為能成之人,但卻在歷史上幹了欺君篡位之事,所以均留下了千古罵名!真正靠雄才大略得天下者,也是真正為天下百姓著想之人,他們也必然把中華民族引向繁榮和盛世。謝謝!
-
3 # 猛哥V
其實我蠻不喜歡“篡”這個表述, 《爾雅·釋古》對“篡” 的解釋是“盜位曰篡”,“盜位”即是對帝位的非法據有。王朝是家天下,無所謂正統,有能力者皆可得之。
一 曹氏取代東漢王朝是歷史必然,也具有合理性。
東漢末年,群雄格局,戰亂不堪,東漢王朝名存實亡,被取代是必然的。
曹氏代漢主要就是指曹丕取代劉協稱帝。實事求是講,劉協是在強力脅迫下,被迫“禪讓”,但是這是一次沒有流血的改朝換代。
相較於刀光劍影的王朝更迭,公元220年,曹魏代漢是中古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禪讓”,具有里程碑式及劃時代的意義。
由於是以和平過渡的方式來更替政權,故對社會的震動要小得多,社會的元氣和民眾的正常生活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曹魏代漢後,中原地區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人口也有了顯著的增長,這為西晉統一奠定了基礎。
且該事件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影響。趙翼曾有言:“自此例一開,而晉、宋、齊、梁、北齊、後周以及陳、隋皆效之。此外尚有司馬倫、桓玄之徒,亦援以為例。甚至唐高祖本以徵誅起,而亦假代王之禪,朱溫更以盜賊起,而亦假哀帝之禪。”(《廿二史札記·禪代》)
據統計,繼漢魏禪代之後,兩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北宋共有十三個王朝是以禪代方式完成易代更祚的。加上之前的王莽代漢,禪代政治已成為王朝鼎革的重要正規化。
二 關於司馬氏代曹魏,在另一篇問答中,我也認為是歷史的必然,具有合理性。
關於司馬懿及其孫子司馬炎代魏,史書記載很多,各方評價也不一而同,但大都是當世和後世書生所見。 個人認為,最客觀當屬李世民的評價。唐代官修的《晉書》中,載有唐太宗李世民寫的四篇人物史論,分別評價了司馬懿、司馬炎、陸機、王羲之,其中評價司馬懿的文章最為精彩。 李世民本就是帝王出身,多年行伍,奪嫡上位,應該比書生更能瞭解司馬懿的心境。
李世民撰寫的原文如下:“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稜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 及魏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複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這篇史論字數不多,容易理解。李世民指出了司馬懿在性格、軍事、政治等多方面的不平衡。
唐代官修《晉書》,李世民以帝王的立場當然不鼓勵效法司馬懿。李世作為皇帝也不可能給予司馬懿完全客觀的評價,但至少他沒有否定。能給出這樣的評價,也足以說明司馬懿的厲害,以及司馬氏代魏的必然。
實際上,司馬懿在世時在曹魏威望甚高。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讚譽。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
永嘉之禍以後,司馬懿的名聲才開始被毀敗。 類同曹魏,不出三代,司馬氏也多出不肖子孫,自相殘殺,給中原帶來浩劫,詬病多多。 晉室南渡,世家大族把持政權,司馬氏徒有其表,司馬懿形象和地位急劇下降。到明代,《三國演義》面世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橋段的傳播,司馬懿就被民間釘上了歷史恥辱柱。
我們不能因為後世戲說醜化司馬懿,而否認這種朝代更迭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
4 # 九州歷史
歷史上一般對曹氏篡漢沒那麼痛恨,但對司馬篡魏非常鄙視,也非常不齒。原因大概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是權力來源。曹魏的權力是曹操一城一地打出來的,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漢獻帝還算客氣,他統一北部中國,歷史貢獻也很大。有人以此非議曹操,事實上,如曹操所說,要不是他掌控朝廷,天下又不知幾人稱王?能“挾天子”的也不只有曹操,其他人覺得漢獻帝沒用罷了。司馬懿是趁曹魏皇室衰微,以陰謀、詭詐掌握朝廷,然後奪取曹魏江山,其行為令人不齒。
第二是對待前朝。曹操雖然“挾天子”,但並沒有加害天子,還把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曹丕即位,採取了禪讓方式,封劉協山陽公,允許他在封地繼續當皇帝,還能使用漢朝禮儀和服侍,終其一生沒有加害劉協。劉協的山陽國一直到晉朝還存在。劉協去世,魏明帝曹叡親自帶領群臣哭祭,以漢朝天子禮儀葬於禪陵,諡號孝獻皇帝。
司馬氏對待曹魏皇室,是非常狠毒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把前朝忠臣(夏侯玄、王經等人)誅殺殆盡;司馬昭街頭殺害曹髦,在歷史上僅此一例,事件發生後,連蜀漢、東吳都很震驚。是徹頭徹尾的亂臣賊子!
第三,治國方式。晉朝政權來得容易,也就不那麼珍惜。整個西晉、東晉,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敗、最糟糕的朝代,統治者過著炫富、鬥富、鋪張浪費的生活,不關心民眾疾苦,甚至鬧出“何不食肉糜”這樣的笑話。如果司馬氏的子孫爭氣一點,名聲不會那麼差。
第四,對華夏文明的貢獻。曹操時期,把匈奴打殘,將其分割為五部,北擊烏桓,揚威塞北,所有的少數民族不敢覬覦中原。到了晉朝,耗盡了中原漢民族的精氣神,導致五胡亂華,中國歷史進入最黑暗時期。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的一系列政治動盪、皇權旁落和外戚宦官互相殘殺,才導致了黃巾之亂和董卓事變。“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當時的國家已經被破壞到十分嚴重的境地。
做為曹魏的開拓者一一曹操是帶著理想試圖再造秩序的,漢室已經被證明無法延續了,漢獻帝從登基開始就是個傀儡,某種程度上是曹操才使得漢朝可以繼續維持,“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此言不虛。篡漢的曹丕也是個有理想和抱負的政治家,並旦對漢獻帝和忠於漢室的臣子也是比較寬容的一一楊彪這樣拒絕出仕的人仍然能得善終,漢獻帝也可以繼續享有萬戶-封地,直到明帝時期才去世。
相反,司馬氏就大有不同了,他們用殘忍的方式廢立(齊王芳)弒君(高貴鄉公),對不肯出仕乃至政見不同的臣子大加殺戮(嵇康呂安何晏),與曹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徹底破壞了秦漢以來所有的道德體系和社會規則,毀滅了所有可能的底線。
另外,拋開曹操削平四方和對天下的功績外,曹氏家族可謂人才輩出;到了司馬家全部變成了昏君暴政,八王之亂兄弟之間自相殘殺到了極點,舊日的綱常至此全部棄之不顧了。所以有人說司馬家族是皇族中最為不齒,最受鄙視的一族,這也許是天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