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戴錯,清朝規定,對於命婦,如穿著吉服參加祈谷、先蠶古禮時,只需佩掛一盤朝珠;若遇重大朝會如祭祀先帝、接受冊封時,必須穿著朝服並佩掛三盤朝珠,正面一盤佩於頸間,另外兩盤朝珠從左右肩斜掛交叉於胸前。而男子在任何場合只佩掛一盤朝珠。
清代人著裝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這種著裝制度是中國古代“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繫辭》)傳統的延續,服飾被賦予了避寒遮體之外的禮樂教化功能。“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賈誼《新書·服疑 》),服飾成為體現人們社會關係的具體表現,也是統治者標示等級和管理社會的工具。與以往不同的是,清代服飾在外觀上有別於漢服,帶有鮮明的北方遊牧民族特色。其中,朝珠的佩戴,更是清代服飾所獨有的特色。
清朝皇室的祖先信奉佛教,“滿洲”很可能就是梵文“曼殊”的轉音;佛教徒稱清帝為“曼殊師利大皇帝”,而“曼殊師利”就是文殊菩薩。佛家僧侶通常手持念珠,每串粒數有十八顆、二十七顆、五十四顆、一百零八顆之分。串有一百零八粒的念珠稱為“百八牟尼珠”。《木槵(huàn,一種落葉喬木)子經》雲:“當貫木槵子一百八個,常自隨身,志心稱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乃過一子。”在誦讀佛號和經咒時,默誦一句,捻過一珠,用以計數,所以念珠又稱“佛珠”或“數珠”。當時,女真人有衣上掛數珠的習慣,將一串珠子掛在衣襟的紐扣上,隨身攜帶,誦經時手指逐個捻珠數數。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經常把數珠賞賜屬下,各級將領也把數珠當作禮品進貢。
清入關後,各項制度漸趨完備,其中也包括服飾制度的確立。朝珠正式作為冠服的一種佩飾確定下來,並被納入乾隆二十八年(1763)編撰的《欽定大清會典》之中,以示鄭重。從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可以看到,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帝沒有佩戴朝珠,順治帝皇后佩戴了朝珠,順治帝的母親孝莊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而康熙帝以後的帝后朝服像均有朝珠。
一、構成和象徵意義
朝珠由念珠演化而來,故結構與佛珠類似。朝珠由身子、結珠、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七部分組成。通常一盤朝珠周長大致在130至170釐米之間,“身子”由108顆珠子組成,意寓12月、24節氣、72候為一年的說法,總數定為108。還有一種說法,佛教認為常人一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將其歸納為108種,所以舊時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鐘一百零八下,稱為“醒百八煩惱”。在108顆珠中,每隔27顆穿入一顆不同材質的大珠,稱為“結珠”,結珠的顏色與其他珠子形成鮮明對比。4顆結珠將朝珠分成四部分,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掛在脖子後面與結珠相連的珠子稱為“佛頭”。佛頭有孔與“背雲”相接,背雲意為“一元復始”,垂於背後,背雲最下端綴有葫蘆形“大墜”,稱為“佛嘴”。佛頭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通常一側綴兩串,另一側綴一串;兩串的位置,男在左,女在右。每串有10顆小珠,每5顆為一組,中間有絛相連,下墜嵌有寶石的小“墜角”。三串小珠稱為“紀念”,象徵一個月有30天,為上、中、下旬,每串代表一旬。
二、質地和用料
朝珠有多種質料,主要以東珠、翡翠、瑪瑙、紅藍寶石、水晶、白綠玉、青金石、珊瑚、松石、琥珀、蜜臘、菩提、碧璽、伽南香、白檀、催生石、金剛子等為主。根據地位的不同,清代達官貴人佩戴不同質料的朝珠。所有質料中,以東珠串結而成的朝珠最為珍貴。
珍珠按產地可分為南珠和北珠。南珠又稱“廉珠”,是產於廣東廉江和雷州沿海一帶的海水珍珠。北珠又稱“東珠”,是產於中國東北地區的淡水珍珠。東珠是河蚌所生,南珠則為海蚌所產。清康熙時徐蘭著《塞上雜記》載:“嶺南珠色紅,西洋珠色白,北海珠色微青者,皆不及東珠之色如淡金者其品貴……”,素有“大珠”、“美珠”之稱的東珠,微粉紅色的稱為“美人湖”,微青色的稱為“龍眼湖”,皆為上品。
產於清王朝龍興之地白山黑水間的東珠,以其勻圓瑩潤深受清朝統治者的重視與珍愛,將其定為清朝冠服制度中品級最高的珠寶,並在打牲烏拉(今吉林省吉林市西北)設總管衙門,專門為皇室採捕東珠,所採東珠全部送入清宮內務府。
三、佩戴規定
清朝統治者規定東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象徵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其他人等佩戴或擁有東珠朝珠均屬僭越犯上,這也是為何存世東珠朝珠稀少珍貴的原因。
除東珠質料的朝珠外,還有其他寶石用於皇帝佩戴的朝珠。按場合不同,皇帝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佩戴不同顏色的朝珠。清代規定皇帝在祭圜丘(天壇)時,穿藍色朝服,佩戴青金石朝珠。祭方澤(地壇)時,穿明黃色朝服,佩戴琥珀或蜜臘朝珠。在日壇舉行朝日禮時,穿紅色朝服,佩戴紅珊瑚朝珠。在月壇舉行夕月禮時,穿白色朝服,佩戴綠松石朝珠。四種顏色分別代表天、地、日、月。
清代對朝珠的佩戴方式有嚴格規定。佩戴時,須將“背雲”垂於背部,緊靠後背心,背雲長度大約在65至70釐米之間,與清代男子所蓄辮子長度相當。“佛頭”在頸後,前胸的珠子以三個結珠作中心對稱,“紀念”隨朝珠垂於胸前。對於命婦,如穿著吉服參加祈谷、先蠶古禮時,只需佩掛一盤朝珠;若遇重大朝會如祭祀先帝、接受冊封時,必須穿著朝服並佩掛三盤朝珠,正面一盤佩於頸間,另外兩盤朝珠從左右肩斜掛交叉於胸前。而男子在任何場合只佩掛一盤朝珠。
清朝根據親貴等級對所佩戴朝珠的顏色、數量、質料作了規定,以顯示不同的地位。皇太后、皇后朝服御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吉服御朝珠一盤,絛皆明黃色。皇貴妃朝服用朝珠三盤,蜜珀一、珊瑚二;吉服用朝珠一盤,絛亦明黃色。貴妃、妃朝珠絛用金黃色,餘與皇貴妃同。皇子朝珠,不得用東珠,絛金黃色;親王、郡王朝珠制同。貝勒下至文五品、武四品官、奉恩將軍、縣君額駙、京堂翰詹科道侍衛及禮部、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所屬官應用朝珠者,絛皆石青色。皇子福晉朝服用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吉服用朝珠一盤,絛皆金黃色;親王福晉、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郡王福晉、郡主、縣主朝珠制同;貝勒夫人下至鄉君朝珠制亦同,惟絛用石青色;民公、侯、伯夫人下至五品命婦,朝珠三盤,珊瑚、青金石、綠松石、蜜珀隨所用,絛皆石青色。
官員們所佩戴的朝珠,除了皇帝賞賜外,通常自己置備。置辦不起的,只能用舊貨或替代品。當時也確有置辦不起朝珠的,只好買一掛瓷珠充數。
現今存世的東珠朝珠十分罕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東珠朝珠也為數不多。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宮廷珍寶》一書中,共收錄了八盤朝珠,其中只有兩盤是東珠朝珠。瀋陽故宮博物院也珍藏了20餘盤朝珠,大部分系由北京故宮調撥,也有少部分是從民間購置的。其中最珍貴的是一盤皇帝御用的東珠朝珠,這也是瀋陽故宮唯一的東珠朝珠。
滿族服飾具有獨特的少數民族色彩,在中國服飾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朝珠是清代獨有的服飾標誌,隨著清朝的建立步入歷史舞臺,也在清亡之後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作為清代特有的配飾,它凝結了無數工匠的智慧和心血,也見證和承載了清王朝榮辱興衰的歷史。
沒有戴錯,清朝規定,對於命婦,如穿著吉服參加祈谷、先蠶古禮時,只需佩掛一盤朝珠;若遇重大朝會如祭祀先帝、接受冊封時,必須穿著朝服並佩掛三盤朝珠,正面一盤佩於頸間,另外兩盤朝珠從左右肩斜掛交叉於胸前。而男子在任何場合只佩掛一盤朝珠。
清代人著裝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這種著裝制度是中國古代“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繫辭》)傳統的延續,服飾被賦予了避寒遮體之外的禮樂教化功能。“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賈誼《新書·服疑 》),服飾成為體現人們社會關係的具體表現,也是統治者標示等級和管理社會的工具。與以往不同的是,清代服飾在外觀上有別於漢服,帶有鮮明的北方遊牧民族特色。其中,朝珠的佩戴,更是清代服飾所獨有的特色。
清朝皇室的祖先信奉佛教,“滿洲”很可能就是梵文“曼殊”的轉音;佛教徒稱清帝為“曼殊師利大皇帝”,而“曼殊師利”就是文殊菩薩。佛家僧侶通常手持念珠,每串粒數有十八顆、二十七顆、五十四顆、一百零八顆之分。串有一百零八粒的念珠稱為“百八牟尼珠”。《木槵(huàn,一種落葉喬木)子經》雲:“當貫木槵子一百八個,常自隨身,志心稱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乃過一子。”在誦讀佛號和經咒時,默誦一句,捻過一珠,用以計數,所以念珠又稱“佛珠”或“數珠”。當時,女真人有衣上掛數珠的習慣,將一串珠子掛在衣襟的紐扣上,隨身攜帶,誦經時手指逐個捻珠數數。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經常把數珠賞賜屬下,各級將領也把數珠當作禮品進貢。
清入關後,各項制度漸趨完備,其中也包括服飾制度的確立。朝珠正式作為冠服的一種佩飾確定下來,並被納入乾隆二十八年(1763)編撰的《欽定大清會典》之中,以示鄭重。從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可以看到,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帝沒有佩戴朝珠,順治帝皇后佩戴了朝珠,順治帝的母親孝莊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而康熙帝以後的帝后朝服像均有朝珠。
一、構成和象徵意義
朝珠由念珠演化而來,故結構與佛珠類似。朝珠由身子、結珠、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七部分組成。通常一盤朝珠周長大致在130至170釐米之間,“身子”由108顆珠子組成,意寓12月、24節氣、72候為一年的說法,總數定為108。還有一種說法,佛教認為常人一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將其歸納為108種,所以舊時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鐘一百零八下,稱為“醒百八煩惱”。在108顆珠中,每隔27顆穿入一顆不同材質的大珠,稱為“結珠”,結珠的顏色與其他珠子形成鮮明對比。4顆結珠將朝珠分成四部分,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掛在脖子後面與結珠相連的珠子稱為“佛頭”。佛頭有孔與“背雲”相接,背雲意為“一元復始”,垂於背後,背雲最下端綴有葫蘆形“大墜”,稱為“佛嘴”。佛頭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通常一側綴兩串,另一側綴一串;兩串的位置,男在左,女在右。每串有10顆小珠,每5顆為一組,中間有絛相連,下墜嵌有寶石的小“墜角”。三串小珠稱為“紀念”,象徵一個月有30天,為上、中、下旬,每串代表一旬。
二、質地和用料
朝珠有多種質料,主要以東珠、翡翠、瑪瑙、紅藍寶石、水晶、白綠玉、青金石、珊瑚、松石、琥珀、蜜臘、菩提、碧璽、伽南香、白檀、催生石、金剛子等為主。根據地位的不同,清代達官貴人佩戴不同質料的朝珠。所有質料中,以東珠串結而成的朝珠最為珍貴。
珍珠按產地可分為南珠和北珠。南珠又稱“廉珠”,是產於廣東廉江和雷州沿海一帶的海水珍珠。北珠又稱“東珠”,是產於中國東北地區的淡水珍珠。東珠是河蚌所生,南珠則為海蚌所產。清康熙時徐蘭著《塞上雜記》載:“嶺南珠色紅,西洋珠色白,北海珠色微青者,皆不及東珠之色如淡金者其品貴……”,素有“大珠”、“美珠”之稱的東珠,微粉紅色的稱為“美人湖”,微青色的稱為“龍眼湖”,皆為上品。
產於清王朝龍興之地白山黑水間的東珠,以其勻圓瑩潤深受清朝統治者的重視與珍愛,將其定為清朝冠服制度中品級最高的珠寶,並在打牲烏拉(今吉林省吉林市西北)設總管衙門,專門為皇室採捕東珠,所採東珠全部送入清宮內務府。
三、佩戴規定
清朝統治者規定東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象徵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其他人等佩戴或擁有東珠朝珠均屬僭越犯上,這也是為何存世東珠朝珠稀少珍貴的原因。
除東珠質料的朝珠外,還有其他寶石用於皇帝佩戴的朝珠。按場合不同,皇帝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佩戴不同顏色的朝珠。清代規定皇帝在祭圜丘(天壇)時,穿藍色朝服,佩戴青金石朝珠。祭方澤(地壇)時,穿明黃色朝服,佩戴琥珀或蜜臘朝珠。在日壇舉行朝日禮時,穿紅色朝服,佩戴紅珊瑚朝珠。在月壇舉行夕月禮時,穿白色朝服,佩戴綠松石朝珠。四種顏色分別代表天、地、日、月。
清代對朝珠的佩戴方式有嚴格規定。佩戴時,須將“背雲”垂於背部,緊靠後背心,背雲長度大約在65至70釐米之間,與清代男子所蓄辮子長度相當。“佛頭”在頸後,前胸的珠子以三個結珠作中心對稱,“紀念”隨朝珠垂於胸前。對於命婦,如穿著吉服參加祈谷、先蠶古禮時,只需佩掛一盤朝珠;若遇重大朝會如祭祀先帝、接受冊封時,必須穿著朝服並佩掛三盤朝珠,正面一盤佩於頸間,另外兩盤朝珠從左右肩斜掛交叉於胸前。而男子在任何場合只佩掛一盤朝珠。
清朝根據親貴等級對所佩戴朝珠的顏色、數量、質料作了規定,以顯示不同的地位。皇太后、皇后朝服御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吉服御朝珠一盤,絛皆明黃色。皇貴妃朝服用朝珠三盤,蜜珀一、珊瑚二;吉服用朝珠一盤,絛亦明黃色。貴妃、妃朝珠絛用金黃色,餘與皇貴妃同。皇子朝珠,不得用東珠,絛金黃色;親王、郡王朝珠制同。貝勒下至文五品、武四品官、奉恩將軍、縣君額駙、京堂翰詹科道侍衛及禮部、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所屬官應用朝珠者,絛皆石青色。皇子福晉朝服用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吉服用朝珠一盤,絛皆金黃色;親王福晉、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郡王福晉、郡主、縣主朝珠制同;貝勒夫人下至鄉君朝珠制亦同,惟絛用石青色;民公、侯、伯夫人下至五品命婦,朝珠三盤,珊瑚、青金石、綠松石、蜜珀隨所用,絛皆石青色。
官員們所佩戴的朝珠,除了皇帝賞賜外,通常自己置備。置辦不起的,只能用舊貨或替代品。當時也確有置辦不起朝珠的,只好買一掛瓷珠充數。
現今存世的東珠朝珠十分罕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東珠朝珠也為數不多。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宮廷珍寶》一書中,共收錄了八盤朝珠,其中只有兩盤是東珠朝珠。瀋陽故宮博物院也珍藏了20餘盤朝珠,大部分系由北京故宮調撥,也有少部分是從民間購置的。其中最珍貴的是一盤皇帝御用的東珠朝珠,這也是瀋陽故宮唯一的東珠朝珠。
滿族服飾具有獨特的少數民族色彩,在中國服飾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朝珠是清代獨有的服飾標誌,隨著清朝的建立步入歷史舞臺,也在清亡之後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作為清代特有的配飾,它凝結了無數工匠的智慧和心血,也見證和承載了清王朝榮辱興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