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臥聞海棠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關於曹劌論戰的歷史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講的就是齊魯長勺之戰中發生的歷史。但齊魯為何會爆發長勺之戰呢?這就要從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小白的繼位之路說起了。

    東周初年,齊國國內發生了內亂。國君齊襄公為人荒淫無道,被連稱、管至父、公孫無知三個齊國大臣聯合作亂殺死了,公孫無知自己即位為齊國國君,但是其他人不服,公孫無知很快也被殺了。國不可一日無君,這種時候,齊國上下都急需推舉出一個新的國君。而這個時候,有資格即位的有兩個人:一個是身在魯國的公子糾,一個是身在莒國的公子小白。

    齊襄公

    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兩個都有資格繼承齊國國君之位,只要誰先回到國內即位,另一個就沒戲了。因此魯華人護送公子糾、莒華人護送公子小白,都爭分奪秒地往齊國趕。這時候,魯華人派人和管仲一起,在路上攔截公子小白,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腰帶,公子小白裝死騙過了管仲,但從此也就結了仇。

    齊桓公

    後來魯國以為公子小白死了,沒人爭奪了,於是就慢悠悠護送公子糾回齊國,不曾想剛到目的地就聽說,公子小白已經搶先一步繼位成功了,於是只能灰頭土臉跑了。魯國此時的國君是魯莊公,魯莊公一聽就不高興了,於是發兵攻打齊國,勢必要趕公子小白下臺,擁立公子糾當齊國國君。

    公子小白,此時已經繼位為齊桓公,率領軍隊與魯國在干時這個地方交戰,大敗魯國,魯國幾乎全軍覆沒,只有魯莊公一個人跑了回去。這便是干時之戰,也是長勺之戰發生的背景。

    長勺之戰

    干時之戰發生後,齊桓公還不滿足,轉過來又發兵反攻魯國,魯國剛吃了敗仗,資訊不足,被迫迎戰,兩軍戰於長勺,這便是長勺之戰了。長勺之戰可以說是齊桓公繼位以後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吃敗仗,那之後齊桓公一路高歌猛進,尊王攘夷,葵丘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 2 # 等天藍了去廈門看海

    長勺之戰發生在中國的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此次戰役,是繼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後齊魯息兵言和。

    自公元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起,中國歷史進入了諸侯兼併、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互相毗鄰,在當時的動盪局面下,不免發生各種矛盾,而矛盾衝突的激化,又勢必造成兩國間兵戎相見的結果,長勺之戰正是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春秋時期的魯國據有今山東西南部地區,都城曲阜(今山東曲阜),歷經魯公伯禽、考公酋、煬公熙、幽公宰、魏公晞、厲公擢、獻公具、真公濞,一直都是周室強藩,震懾並管理東方,充分發揮了宗邦的作用。此時的魯國“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其國力之強,使得華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從”。但是疆域和國力較之齊國,均處於相對的劣勢。

    齊國早在西周時期已出現,當時周武王為了酬謝為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封建制度,首封身為師父的功臣呂尚於營丘,國名為齊。因國君為呂氏,故又稱為姜姓呂氏齊國, 史稱呂齊。太公東去就國,近鄰的夷人萊侯率軍與太公爭奪營丘。太公至營丘後,因應當地風俗,簡化禮節而修政。發展工商業,利用當地魚鹽之利,人口大增,使齊國成為大國。

    從曹劌戰前決策、戰場指揮和戰後分析的諸多言行裡,可以看到魯軍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乃有其必然性。魯國統治者在戰前進行了“取信於民”的政治準備,為展開軍事行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作戰中,魯莊公又能虛心聽取曹劌的正確作戰指揮意見, 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適時反擊的方針,正確地選擇戰場, 正確地把握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牢牢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贏得戰役的重大勝利。

    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鬥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鬥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此次戰役是繼前685年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後齊魯息兵言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為何從其供應鏈剔除18家冶煉廠和精煉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