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玩姐
-
2 # 閆保軍說紅樓夢
本人認為古瓷器鑑定除了胎質、釉色、材料、造型、紋飾。還有很重要的二點。一是時代背景,就是當時的政治環境,當時的社會心態,直接影響藝術品的風格。二是文化背景和社會尚好。你譬如,元代尚白,明代尚紅等。文化背景是個總的,是大方向。你譬如,唐代是個開放的文化,宋代是個收斂的文化,明代是個熱烈的文化,清代是個華麗的文化。這是個大方向,是管總的,是戰略的,是鑑定比不可少的。
一、從胎質題材方面看,唐代以前,是瓷器的初創時期,器物的胎質比較粗疏。像唐三彩的胎質就是半瓷半陶的,比較粗松。如果你見到的“唐三彩”胎質製造非常精細堅緻,那麼,這個東西肯定就是不對的。再如,宋元時代吉州窯黑釉盞的胎質也是比較粗松的。而且,當時工人在製作拉坯工藝時做得快速利落,每個碗底部只用竹刀迅速地刮一遍就算了,所以,留下的修刀旋痕非常明顯,很粗糙。如果你碰到的吉州窯碗修胎講究、工細,胎質又是很堅硬、精細,那麼,不必看其它方面,這個碗必定是後仿品無疑。 現在,元青花的瓷品很受藏家關注。識別元青花,除了看其施釉較厚,釉面有堆脂感;彩料使用“蘇麻離青”,色澤濃翠,有鐵斑等等的特點外,在胎質上也有一些明顯的特點。一般元青花瓷胎體都較為厚重,大器燒成後底部常有開裂。胎質細白堅緻,胎釉結合處常有淡紅色火石紅形成,這種火石紅,在器身的白釉較薄之處也會泛出一種肉紅色來。如果“元青花”器釉面乾枯,胎質粗松,又沒有火石紅,釉薄處也看不到肉紅色泛出,那麼,藏家就一定要小心對待。此外,像康熙瓷的胎質是精細白晰又堅緻,但制瓷風格較為粗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細也存有雜質,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點點黑疵。如果你碰到的東西寫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潔,沒有旋痕和黑疵的話,十有八九是後仿品。
二、從瓷器的施釉,釉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地變化著。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這種釉與胎面的粘著力不強,因此,施釉較薄,有流淌,還易剝落,這也是鑑識的一個要點。像鑑識唐代的彩釉器,一是看釉色有否流淌,看色與色之間是否有因為流淌而產生的交融,二是要注意晚唐以前的彩釉器常會出現的釉面的剝落和開裂。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鏡下均可看到細小的開片,而這種開片又不可太明顯,如在一米開外就可見到,那麼,這就是個仿品。 南宋以後,改施石灰鹼釉。這種釉粘著力強,可以施得很厚。所以南宋以後的瓷器,如哥窯、南宋官窯、南宋龍泉窯等的器物釉色就顯得肥厚滋潤,放大鏡下還可見到未熔的石英顆粒。另外,從釉面看,從中表現出來的很多特徵都有利於鑑別。像宣德、雍正等朝的瓷面都可見桔皮紋;乾隆單色釉器胎釉結合處的釉面可見細小的鋸齒痕;萬曆、康熙青花的釉面常可見指捺水印紋;晚清幾朝瓷器的底面釉上均可見高低不平的狀況,俗稱“波浪釉”,等等,這些都是透過觀察釉面所提供的鑑識依據。
三、從彩料上來看,不同的時代,所用的彩料都是不同的。一般說來,古代瓷器所用的都是礦物料,而現代仿品則常用化工料來替代,因此,凡見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鑑識時加以剔除。而礦物料在各個時期也都是不一樣的。就拿繪青花所用的青鈷料來說吧,明清各朝就是各有所用的。 洪武朝時,有進口、中國產兩種青料,進口料呈色鮮豔,中國產料呈色灰暗;永樂、宣德兩朝官窯器多用進口“蘇麻離青”料,髮色濃豔,青花上有“鐵鏽斑”;成化到正德前期用平等青料,髮色淡雅秀氣;嘉靖到萬曆前期官窯器多用進口回青料,髮色豔美,藍中帶紫;萬曆後期至崇禎用石子青或浙料,除個別髮色鮮豔外,一般都清淡無華;在清代,順治早期多用石子青,後期多用浙料;康熙早期延續順治,青花色澤灰暗,偶有清淡,中期多用浙料和雲南出的珠明料,呈色翠藍,層次分明,晚期呈色偏淡;雍正、乾隆時,色澤不如康熙,層次也減少;晚清各朝均有所退步。根據使用青料的不同情況,就大致可以判斷器物所屬的年代。其它的彩料也同理,不管是五彩或粉彩,不同的朝代所用的彩料都是有所區別的,熟悉了這些,也就可以幫助來識別和判斷。 從彩料的外在表現也可以用以區別五彩、粉彩和琺琅彩。五彩器除綠彩有玻璃彩外,其餘均一抹色平塗,表面相對顯得粗糙;粉彩用渲染法畫,立體感強,有粉質感,表面較平滑,但無玻璃質感。粉彩不能做到全粉彩化,其中的礬紅必定是五彩。因為燒造溫度高了,礬紅要流淌,因此,若發現礬紅粉化或玻化,則必定是民國以後的現代工藝;琺琅彩也用渲染法畫,立體感強,有油質感、玻璃質感,沒有粉質感。因為不用氧化鉛工藝,因此,絕無蛤蜊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