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
2 # 蘭臺說
武則天在執政的半個世紀中,善於治國,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政通人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而且基本維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故而有“貞觀遺風”的美譽。為了維護統治,武則天任用酷吏打擊反對派,但是也重視延攬人才,改革科舉制度,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資治通鑑》評價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
因而,受武則天重用的狄仁傑,沒有足夠的實力和機會也沒有必要推翻武則天的統治,他甚至於還忠於武則天,盡心輔佐國政。
自從武則天登上帝位之後,繼承人問題就成了朝野關心的焦點。隨著武則天的衰老,這個問題愈加引起關注。
狄仁傑臨終前,就武則天退位問題已和她明說了。對於自己的繼承人、身後地位及評價等問題,武則天也有自知之明。雖然她有還皇位於李唐之意,但是在感情上還迷戀皇權,而且也沒有合適的人選。
武則天當然也擔心身後武家子弟的歸宿,她極力希望李武聯合執政的格局能夠儘量延續下去。一方面,她清醒地意識到,在她死後仍舊會是李氏皇族即位執掌天下,武氏政權很難延續;另一方面,她又希望武氏勢力能夠在她死後牢牢控制政局,不至於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
在還皇位於李唐的實際行動上,武則天將在外多年的廬陵王李顯迎接回朝,重新立為太子;封自己的四兒子李旦為幷州牧,負責駐守京師重地。
但她並沒有急於定下繼承人,而是維持這種模糊的局面,不動聲色地平衡著各方的勢力。在局勢依然不明朗的情況下,沒有一方勢力敢於輕舉妄動。
晚年的武則天,明顯表現出對政事的懈怠和意興闌珊。
當時朝廷分為三股力量: 獲得武則天的寵愛的以張易之和張昌宗為首的張氏,武則天的孃家武氏,皇太子李顯以及李旦、太平公主等李唐皇族。張氏兄弟的肆意橫行引起了一些大臣、武氏子弟和李氏皇族等多方的不滿,這幾乎已經註定了他們在武則天失勢後的下場。
由於朝政權利並非某一派獨掌,要想收復李唐皇權,還是需要透過政變之類的強硬方式。
於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優勢下,趁武則天病重之際,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強硬派,一改太子等一味妥協忍讓的做法,果斷髮動“神龍政變”,用強硬手段逼迫武則天讓位給太子李顯,恢復李唐天下。
-
3 # 老王來談古說今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些都是描述老年人的典故,大家可能覺得人到了一定年紀就難以有所作為,但是唐朝有一位老人卻在八十一歲高齡的時候,幹了狄仁傑一生都未能完成的大事———把歷史上第一位女皇趕下神壇,匡復李唐江山。這個人就是武則天的宰相張柬之。
武則天晚年的時候,身體情況每況愈下,張柬之趁機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武則天退位。
按理說武則天這麼強勢的一個人怎麼會讓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成功呢?我認為應該有這幾個原因:
當初武則天登基成為中國歷史第一位女皇,建立武周王朝之後,就要一直在繼承人問題上猶豫不決,到時是立兒子為太子,還是立侄子為太子。這事就這麼一直懸而未決,直到武家後代武三思、武承嗣先沉不住氣,率先使盡渾身解數,連出狠招,把皇嗣李旦折騰得死去活來,再加上後來狄仁傑等大臣的勸說,契丹、突厥先後打出匡復李唐的旗號反周,武則天看到人民仍心向李唐皇室,再加上武氏子弟的不成器。武則天最終下定決心重新立已經被廢為廬陵王的李顯為太子。從確定繼承人人選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武則天有意換政於李唐之心了。
當初擔任宰相的姚崇被調出外地做大官,臨走之時,武則天就曾詢問他,誰做宰相比較合適。姚崇是這樣跟武則天說的:“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這番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張柬之有宰相之才,而且現在已經很老了,以他的年齡,他也不會再鬧出啥名堂了,除了以其才忠心耿耿為陛下效力外。因此,陛下儘管放心用其才,而無須再顧慮什麼。否則,這麼優秀的人才真是快要浪費掉了。於是,武則天就同意了姚崇的舉薦。張柬之拜相,已是八十歲。八十歲的年紀拜相,真是不多見,此時,武則天也已經是八十一歲了。這回恰恰是武則天看走了眼,引狼入室,給了張柬之逼宮的機會。張柬之人家可一直懷有以恢復李唐江山為己任的心。
武則天在晚年的時候,身體情況已經糟糕,一直臥病不起,根本無心管理朝政,然後身邊卻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這也給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的可趁之機。
中國封建社會一直是男性占主導地位的,男尊女卑是一種社會常態。雖然現在她是天下的最高統治者,但她也知道她當政的時間絕對長不了,被推翻是遲早的事,因為她始終無法跟當時占主導地位的男性做長久的鬥爭。
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武則天迫於當前形勢,加上之前就有換政李唐之心,終於,武則天答應退位,還政李唐。
前有姜子牙八十歲拜相輔佐周武王取得天下,開創周朝江山八百年,後有張柬之八十一歲匡復李唐江山,從中可以悟出,平時生活中,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每個人背後都有著巨大的能量。
回答完畢。
讓我們一起探討歷史。
-
4 # Z先生評說歷史
並不能完全說是張柬之做到的跟狄仁傑沒有關係,匡復李唐這件事,是持續用力的結果,不是突然之間就完成的事。主要有這麼幾點:
狄仁傑在匡復李唐中的作用:
1、 首先,狄仁傑兩次拜相,第一次的在位時間只有四個月,第二次也只有三年。這麼短的時間讓他完成匡復李唐事業的全部明顯時間上就不夠用,再說他面對的可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啊,年齡比他還大的女老妖怪,這事沒那麼好辦。
2、狄仁傑起碼做到了:一是推薦了一個幹這件事的人,張兼之。狄仁傑力薦才受到武則天重用的人,他們匡復李唐的理念必然是相同的;二是在武則天對立誰為繼承人的問題上,狄仁傑的力勸“母親和姑母的論斷”也為李唐的延續進了最大的努力。
張兼之“天時地利人和”匡復李唐
1、天時:此時的武則天已經八十一歲了。雖然威嚴仍在,但她個人已經對朝政的把持越來越力不從心。整天和兩個寵臣在一起,年齡就是最大的天時。
2、地利:此時大唐的局面下,湧動這三派勢力,一是張兼之為首的復唐派,一派是武三思為首的武則天的孃家人。一派是後期武則天寵信的弄臣。而武則天已經生病,三股勢力交織在一起,就為復唐一派提供了時機。
3、人和:張兼之為人強硬、果斷出擊。在這次逼迫武則天退位讓子恢復李唐天下的事件中,張兼之“以硬碰硬、毫不低頭”,終使匡復李唐之事得以成全。
-
5 # 漩渦鳴人yy
講一句實話,要真的想把武則天手裡面屬於李唐江山的權力給拿過來,這不是看張柬之狄仁傑支流究竟有多強,而是看武則天什麼時候犯錯!或者說的直白一點,這個局面只有武則天自己給機會,別人才有辦法趁虛而入,否則其他人根本就沒有辦法對武則天下手。
張柬之當然是屬於人才,但是跟狄仁傑相比,當然能力上來講稍有欠缺,狄仁傑的能力,那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幹出來的!但是狄仁傑本人在武則天面前也是戰戰兢兢,汗不敢出。為什麼?武則天雖然是一介女流之輩,但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實力之強,確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武則天自己不犯錯誤,沒有人能夠動她!
狄仁傑一直在等的是什麼?他擋的是武姓家族,尤其是武三思,武承嗣,這些人犯錯誤,犯了錯誤以後,把武則天的這些擋雨全部剪除掉,然後再考慮從武則天的手裡面,把屬於李唐江山的權力給要回來。為什麼武則天本人是李世民的妃子,同時又是李治的皇后,而且還替李唐江山生了兩個太子,這點上來講,武則天自身的地位已經是沒有人可以動搖,除非把李治從墳裡挖出來,讓他復活,將武則天手裡面的權利地位全部回收,那武則天才可能會失敗,在其他的情況之下,向狄仁傑,張柬之這樣,李唐江山的臣子,是不允許對李唐江山內部的家事說三道四的,武則天本人的地位,也沒有人可以去動搖他。
明白什麼意思了嗎?狄仁傑和張柬之,除非等到武則天死了,或者是武則天自己犯了錯誤,否則他們在武則天面前,就是吳可奈何,都動不了這個女人一根手指頭。
除此以外,武則天除了對狄仁傑放心以外,其他的人他都不放心。狄仁傑死了以後,武則天個人表示說,朝堂之上已經沒有可以信任的人了,由此可見,狄仁傑對於武則天那是心悅誠服,並且知根知底,把自己所有的心思全部說給了武則天聽,武則天才對他如此放心。
張柬之也是等到了武則天在晚年的時候,信任張氏兄弟,弄亂朝綱,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最終挑撥了當時武則天和李唐子孫之間的矛盾,然後才成功的!
張柬之的成功一部分來講,也是有運氣成分在裡面,如果不是武則天晚年的倒施逆行,或許張柬之還得再等一段時間,或者將這個任務直接交給他的後人去處理。
回覆列表
不管我們承不承認,恢復李唐江山,讓李唐江山替代武周江山,狄仁傑所做的貢獻都是功不可沒的。
在這場“復辟”運動中,狄仁傑做了兩件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促成武則天確立李顯為接班人,二是推薦張柬之擔任宰相。
因為讓武則天確立李顯為接班人,事實上,不管後來有沒有“神龍事變”發生,也就註定了武周江山將變成李唐江山。因為只要武則天一死,李顯當了皇帝,李顯肯定就會把江山變過來的。就算李顯不變過來,朝中大臣也會促進他變過來。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李顯沒有理由反對大臣們的意見。
狄仁傑是聰明人,他肯定想得到這一點。如果他想保護武周江山,絕對不會勸武則天立李顯為繼承人。而他勸武則天這麼做,很明顯,就是想恢復李唐江山。
(狄仁傑畫像)
再看第二件事。狄仁傑至少兩次推薦張柬之當宰相,這件事也是十分蹊蹺的。固然張柬之算是一個能幹的人。但要說他有多能幹,也談不上。歷史記載中,張柬之就沒有表現出特別能幹的一面。而且張柬之年紀太大了,這也不符合幹部推薦的常規動作。一般推薦幹部,都只會推薦那些年富力強的年輕人,怎麼會推薦一個老人家呢?
再說,張柬之的政治立場,狄仁傑是很清楚的。他肯定知道張柬之是一個一心想恢復李唐江山的人。張柬之年紀很大了,又是一個一心想恢復李唐江山的人。狄仁傑卻至少兩次推薦他為宰相。這隻能說明一個道理,狄仁傑確實是想透過張柬之的手,來恢復李唐江山。
前面我們說了,李顯可能會把江山變過來,但也可能不會。根本的原因,是李顯是一個比較懦弱的人。因此,要促成這件事,需要給李顯找一個推手。而張柬之,就是這樣的推手。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雖然李唐江山是張柬之擁戴李顯奪位復辟的。但是,狄仁傑卻是那個佈局的人。
不過,這裡就有一個問題。說起來,恢復李唐江山,最適合幹這件事的,其實是狄仁傑本人。畢竟他是宰相,也是武則天最信任的人。可是為什麼他不做這件事,卻偏偏推薦張柬之來做呢?
(武則天畫像)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是武則天最信任的人。
狄仁傑在立場上,確實是傾向於李唐江山的。這也是那個時代的主流觀點,狄仁傑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他肯定也持這種觀點。
狄仁傑雖然持這種觀點, 但是,他卻不願意親手推翻武則天的江山。他為什麼不願意呢?
其一,武則天對狄仁傑有恩。狄仁傑是武則天發現,並培養提拔起來的人。而且武則天讓狄仁傑兩次當宰相,足見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喜愛和重視。
“知恩圖報”是中國古代的傳統道德。武則天對狄仁傑有恩,但是狄仁傑也打她的番天印,釜底抽薪,這顯然是一種很不道德的表現。他做了這件事,一定會遭人恥笑的。
張柬之不一樣。張柬之不是武則天發現的,而是狄仁傑推薦的。而且狄仁傑推薦了他兩次,武則天才用他。他如果倒武,肯定不會有狄仁傑那樣的心理障礙。做了這事,別人也不會輕視他。
(張柬之畫像)
其二,武則天是個好皇帝。狄仁傑除了要報恩外,他不願意發動政變,還有一點,是因為武則天是個好皇帝。武則天當皇帝前期,確實幹過不少殺戮的事情。但是總體上,她還算不錯的皇帝,顯然比李顯、李旦這樣的皇帝都好得多。
所以,雖然狄仁傑也希望李唐能復辟江山。但還是想讓武則天繼續坐江山。李唐復辟江山的任務,狄仁傑希望等到將來再做。反正只要武則天去世後,李唐江山被恢復,那是遲早的事情,他也沒有那麼著急。
其三,狄仁傑想掌控事態發展。狄仁傑雖然想恢復李唐江山,但是他不願意急變,他希望漸變。肯定私下裡有不少人希望狄仁傑能站出來做這件事。狄仁傑為了向天下表明他有這樣的心思,又要穩住政局,所以他才推薦了張柬之。
可以說,狄仁傑做這件事,是極為聰明,又極為穩妥的。他只是佈局,而不行動,正體現了他的深謀遠慮的匠心獨運。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