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圍爐品茗人

    王政君,漢元帝的皇后,王莽的姑母。她的家族掌控西漢晚期政壇長達幾十年,他的兄弟們一日五侯顯赫無比,王莽更是直接篡奪了漢室江山。作為一個小官吏家庭出身的女子,她的家族勢力為何如此龐大?

    陰差陽錯的皇后之路

    王政君出身一個小官僚家庭,她的父親王禁是個廷尉史,因為不願像其他酷吏那樣株連逼供,被認為能力不行,不稱職,因而被上級罷免。

    和西漢其他有名的太后一樣,王政君的人生經歷也頗為傳奇,同樣也有相士認為她有貴不可言之相。在她十四五歲的時候,王政君被許嫁給人,結果男方突然病死。後來漢宣帝的兒子東平王要納她為妾,結果又是還沒入門東平王就死了。連著兩次許親都沒能嫁出去,王禁感覺很奇怪,想起相士說她女兒有貴人之相,於是在王政君十八歲的時候將她送入宮中。

    王政君是漢宣帝在位時期入宮,當時太子劉奭寵愛的司馬良娣病故,這個司馬良娣死前哭訴是被太子的其他姬妾詛咒而死。劉奭的母親許廣平也是因為後宮政治鬥爭而被毒死,如今心愛的女人又哭訴被詛咒,於是他開始疏遠身邊的姬妾。

    但此時劉奭還沒有子嗣,漢宣帝不可能不管不問,畢竟這關係漢室江山的傳續。因此漢宣帝讓皇后替太子挑選一些宮女,而王政君就在這五人之中。劉奭當時對這些宮女都沒興趣,但是礙於漢宣帝和皇后的面子,他只好敷衍的說:“其中一個人可以”。這模稜兩可的答覆,讓漢宣帝的皇后認為當時坐的最靠近劉奭的王政君就是太子心中的人選,於是王政君就這樣陰差陽錯成了太子劉奭的女人。

    而王政君的神奇還不止於此,劉奭此前早有姬妾,甚至司馬良娣還因為專寵而被人詛咒。但這些女人就是沒有未劉奭生下兒子,而王政君嫁給劉奭一年多,就為他生下長子劉驁。苦等皇孫的漢宣帝非常高興,親自賜名,而且還為他取字太孫。

    備受冷落的皇后生涯

    雖然王政君為劉奭生下長子,而且為人也比較溫順謹慎。但是劉奭對她根本沒有感情,即使他逐步走出司馬良娣的影響,開始重新寵愛其他女人,但是這個父親送的宮女依舊不受他的待見。

    公元前48年,漢宣帝駕崩,劉奭登基是為漢元帝。王政君受封婕妤,三天後進位皇后。當然這不是因為王政君有多受寵,而是因為他生下了皇長子劉驁。一年後,王政君的兒子劉驁被冊封為太子。

    成為皇后家族的王家,雖然也按慣例地位有了較大提高,王政君的父親王禁受封陽平侯。但因漢元帝劉奭對王政君的冷落,王氏家族還相對比較低調。後來漢元帝又開始寵愛其他女人,相繼生下了幾個兒子。王政君的兒子劉驁因為貪玩開始不被漢元帝所喜,一度打算改立他寵愛的傅婕妤之子劉康為太子。幸好當時比王家顯貴的外戚史丹竭力保護,劉驁的太子之位才得以保住。

    在王政君的十幾年皇后生涯中備受冷落,王氏家族也只能夾著尾巴做人,竭力交好同為外戚家族史丹,如履薄冰般的保住劉驁的太子之位。

    一朝得勢的外戚家族

    命運的轉折在公元前33年,漢元帝駕崩,王政君的兒子漢成帝劉驁繼位。在劉驁繼位之後,立即對王氏家族大肆封賞。王家也由此一飛沖天,顯赫無比。

    漢成帝一上臺就尊自己的母親王政君為太后,隨後封自己的舅舅王鳳為大將軍大司馬,一躍成為群臣之首。而另一位舅舅王崇則被封為安成侯。

    劉驁自小就受舅舅王鳳照顧,兩人關係密切,特別是他作為不受寵的太子,備受冷落,只有舅舅王氏一家和史丹家族對他極力維護。因此漢成帝登基後對這兩家都極為寵信。在王鳳、王崇兩個舅舅被封侯之後,漢成帝還不滿足,於是在同一天之內封自己的另外五個舅舅王譚等人為侯,由此王家一日五侯。

    漢成帝對王家的封賞還沒有停止,因為王政君感覺自己的幼弟王曼早逝沒有被封侯很可憐,於是漢成帝乾脆又封已經去世的王曼為新都哀侯。因為王曼已死,於是就讓王曼的兒子繼承侯位,而這個繼承侯位的人就是西漢王朝的掘墓人——王莽。

    王氏家族在漢成帝一朝顯赫無比,不僅整個王家一門九人封侯,甚至王政君母親改嫁之後所生同母異父的兄弟也出任要職。在漢成帝二十多年的執政生涯中,王氏兄弟輪流執政,朝政完全掌控在王氏家族手中,從中央到地方有許多官職被王氏家族和其黨羽把持,王氏家族能在西漢後期執掌大權幾十年皆源於此。

    哀帝短命:王氏家族的幸運

    在位二十多年的漢成帝卻一直沒有子嗣,他的皇位繼承問題開始困擾王氏家族。當時朝廷中兩種聲音,一是讓漢成帝的弟弟劉興作為繼承人,一是讓漢成帝的侄子劉欣作為繼承人。執政的王氏家族最終選擇了較為年輕的劉欣過繼給漢成帝為子,並冊封為太子。

    公元前7年,漢成帝駕崩,劉欣繼位成為漢哀帝。漢哀帝本就是曾經一度威脅漢成帝劉驁太子之位的劉康之子。再加上劉欣本人也有自己的母系家族勢力,因此漢哀帝開始重用自己的母系家族,這必然就要削弱王政君的王氏家族。

    而此時王家的話事人是剛剛執政不久的王莽,他執掌權力時間不長,因此還無法與漢哀帝對抗,雖然王莽當時良好的名聲讓漢哀帝有些投鼠忌器。但最終強勢的漢哀帝還是將王家打落低谷,王莽被罷職休養,王政君在後宮也失去權勢。顯赫的王家一時間有土崩瓦解的危險。

    當然因為王莽的良好名聲,漢哀帝沒有趕盡殺絕,只是將王家趕出了西漢王朝的核心圈。但漢哀帝在位七年就病逝,而漢哀帝的母系家族缺乏突出人物,加上剛剛上位不久,此時王政君從後宮奪取了皇帝印綬,王莽重新復出再次執掌權力。王氏家族從此再未讓西漢朝政大權離開手中,直至王莽篡漢建立新朝。

  • 2 # 峰峰說史

    王政君,父親王禁,愛好酒色,娶有幾個側室,所以子女眾多。共有四女八男,可說是人丁興旺。政君是他的第二個女兒。說來也怪,政君許配了二三家,都是沒有過門,未婚夫就過世了。所以到了十八歲上,政君還沒有嫁出去(那時已算是剩女了),她父親就將她送入宮中去當宮女。那時良家女子入宮當宮女,雖有可能被皇帝相中,飛黃騰達,成為嬪妃;但也有可能老死宮中,或在年老色衰時被遣送出宮,隨便嫁個人了事,風險較大,所以一般家庭都不願送女入宮。他父親大概因為家中子女多,政君又幾次嫁不出去,這才將她送入宮中。後機緣巧合下就被太子選中臨幸了一次,誰知她時來運轉,這一次就懷上了孕,不久誕下了太子的第一個兒子。宣帝非常高興,親自給孫子取名叫劉驁(千里馬的意思),字太孫;很有點隔代指定接班人的味道。劉驁三歲時,宣帝過世,元帝繼位,劉驁被立為太子(就是以後的成帝)。所謂“母以子貴”,王政君,一下子就被冊立為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父親王禁亦被封陽平侯。

    但劉驁長大後,經常飲酒作樂,不求上進,不得元帝喜歡。王政君雖名為皇后,壓根就沒有得寵過。元帝喜歡的是傅昭儀及其所生的兒子劉康,幾次想廢除劉驁,改立劉康為太子。但最終有驚無險,在元帝過世後,劉驁順利接了班,是為成帝。幸運的政君就又升級成為了皇太后。王政君曾一直擔心兒子當不上皇帝,經過多次風波,這回終於塵埃落定,她自己也順利地當上了太后。在慶幸之餘,她深知權力得來的不易,所以下決心要鞏固既得的權力。她認定鞏固權力的最根本措施,就是大力提拔孃家人,為自己保駕護航。好在她的孃家人多,光是現有的兄弟就有七個之多。

    所以成帝一即位,政君的長兄王鳳就被任為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位於丞相之上的當權者),弟王崇封為安成侯。這還不夠,六年後,除早死的王曼和已封侯的王鳳、王崇外,其他五個兄弟都在同日被封為侯,世稱“五侯”;王氏家族站穩腳跟後,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剷除以石顯為首的宦官勢力。石顯一黨,在元帝死後,沒有了靠山,很快就被打到。石顯本人在被遣送回老家的途中,憂懣不食而死。

    另一個要扳倒的是丞相王商(不是王鳳的弟弟王商),他是宣帝母親王氏系統的外戚,宣帝時即為侍中中郎將,元帝時被任為右將軍、光祿大夫。他對成帝有擁立之功,所以成帝對他還是比較信任的,任他為丞相。他為人正直有威儀,又掌握較大權力,成為王氏家族奪權的主要障礙。他在成帝即位七年後,被藉故免相。免相後後三日,王商因為氣憤,嘔血而死。

    陽朔元年(即王商免職後的第二年),成帝看上劉向的兒子劉歆有文才,要他擔任中常侍之職。這事本來也不大,皇帝是可以作主的。但左右說道:“是否告訴一下大將軍(指王鳳)。”成帝道:”這點小事何必告訴大將軍。”但左右仍堅持,成帝只得告訴國舅王鳳。鳳說不可行,成帝也無可奈何。

    旁白:王商死後,王鳳實際上已攫取了朝中的全部大權,把成帝架空。成帝連安排一個“秘書”的權也沒有了。

    就這樣,成帝上不敢違抗母親的意志,下無法制約獨攬朝政的王氏外戚,就只有縱情酒色、渾渾噩噩度過餘生了。他要不在趙合德的 “溫柔鄉”中鬼混,要不就與侍中張放等倖臣遊宴作樂,恣情放蕩。王鳳去世後,王音、王商、王根、王莽等王氏外戚相繼為大司馬。直至王莽任大司馬後的第二年,帝暴斃。王政君任命王莽為“調查組組長”,逼令趙合德自殺。唯一尚能與王政君抗衡的趙氏姐妹,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這就是王政君家族勢力龐大的基本過程!可以說是權傾朝野了!連皇帝都只是個擺設!

  • 3 # 八零後愛做夢

    一個活的久的太后,大多是有勢力的太后,都是掌握大權的,特別是在漢朝這個時代。

    前有呂的呂太后,劉邦的媳婦,那是能夠另立新君的狠人;

    後有三位竇太后,一個比一個厲害,但是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老公死的早,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很是厲害,提拔了很多外戚實權。

    再有就是王政君了,幾個哥哥弟弟都是位列三公,掌握軍政大權,這還不是的地方,他們家最牛的就是,把漢朝一下子給剪短了,分為了東漢和西漢,這位牛人就是歷史著名的王莽。

  • 4 # 趣談漢史

    要說王政君家族勢力寵大,就是王政君成為皇太后,兒子漢成帝很依偎他,王政君才有機會掌握朝權,任用自家兄弟在朝掌握大權開始。

    1,王政君偶然選為太子妃,母憑子貴立為皇后

    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她得到這個皇后可以說是沾了兒子的光。這事要從漢元帝做太子說起,漢元帝當時寵愛的妃子司馬良娣去世,元帝在悲痛中,終日悶悶不樂,有點墮落。可把元帝的父親宣帝急壞了,就命令皇后再選幾個宮女送於元帝取樂,皇后選了幾個宮女讓元帝挑,王政君在其內,哪天政君穿了一件紅衣服,又坐著離元帝近,皇后讓元帝快點選,哪知元帝還悲傷於愛妾司馬氏之中,由於皇后催的急,便隨手一指坐在旁邊政君方向,皇后便把政君送入太子宮待寢,誰知政君經過太子一夜臨幸便懷孕了,太子身邊妃妾十多人都未孕,政君一夜受孕,這不得說是天意。

    後來,王政君生下一子,這可把久盼孫子的宣帝樂壞了,特為孫子起名劉驁,並指為長皇孫,非常寵愛他,經常把孫子帶在身邊玩耍。母憑子貴這就給王政君奠定了位置。宣帝去世後,元帝繼位,王政君先是封為婕妤,後又立為皇后,封劉驁為太子。

    2,漢元帝去世後,王政君尊為皇太后開始操縱朝政

    王政君雖然立為皇后,她心裡明白,是因為宣帝孫兒稀少而疼愛,元帝並不喜歡她,隨著劉驁長大,由於溺愛,養成了玩樂胸無大志,元帝討厭他,想廢掉他太子之位,這時元帝非常寵愛傅婕妤,因為傅婕妤為元帝也生下一子,名叫劉康,封為定陶王,元帝有意立劉康為太子。王政君和劉驁非常害怕,後來,外戚史丹極力擁護,元帝經過考察王政君,覺得她做事謹慎,遵法循禮,便沒有廢掉太子。

    王政君算是虛驚一次,以後更加小心翼翼的低調行事,嚴格要求自己,生怕做錯點事。元帝去世後,太子劉驁繼位,即漢成帝,尊王政君為皇太后,這下王政君算揚眉吐氣了,漢成帝也知道母親很受元帝的氣,成帝很依偎母親,他繼位後便報達母族,把他舅舅王鳳封為大司馬、大將軍,掌管尚書事,另一個舅也封了侯,後來把五個舅舅同一天封為侯,史稱“一日五侯”。成帝在強勢的舅舅和母后的參政下,權力低下,真正實權掌握在王氏家族。

    3,王政君壽命長也給王氏家族權力得到延續

    王氏家族權傾朝野,從成帝開始一直到王莽篡漢前,這與王政君壽命長有關,王政君去世84歲。王氏家族一直矗立於朝廷百官之首,不光王氏家族沾了王政君的光,連王政君的外甥以及她的同母異父兄弟姐妹都沾上光,都在朝廷任重要官位,是西漢最尊貴的外戚。

    後來,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在叔伯和姑姑王政君的栽培下,一直把大司馬一職牢牢地握在手中,王政君從皇后到皇太后最後到太皇太后,由她支撐著王氏家族的勢力。最後,還是王莽青出一藍勝似一一籃,架空了姑姑的權力,把大漢王朝的命給割了,代漢自立了。

    總結一下,1,王政君家族勢力為什麼這麼寵大,就是因為王政君從她兒子成帝開始,操縱朝政,一直重用自家兄弟掌握朝政大權。2,王政君壽命也很爭氣,一直有著尊貴的頭銜,握著最高權力,成功地熬死了三位皇帝,最後給侄兒王莽篡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 5 # 銘豪談史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引子:西漢王朝,外戚勢力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從呂氏,霍氏,再到後來的王氏家族,族員權勢熏天,權傾朝野,隻手遮天。盤根錯節的家族網,使得崇尚儒家學說的朝廷便布著見不得人的勾當。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擇手段,不避廉恥,違法亂紀,視朝政法度於不顧,大肆中飽私囊,欺上蠻下。讓漸漸清明的西漢王朝,處處充斥著歪風邪氣。如果說呂氏霍氏的叛亂,是為了自身安全不得不反,至少還有種說辭;那麼王氏後來的王莽公然奪權,就是狼子野心,早以暗藏禍心。

    為何王家勢力如此龐大呢?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吧!

    1.家族人口眾多

    至從王政君當上皇后,家族人員就相繼加官進爵,封候拜將。到了成帝即位後,更是有一個算一個,相繼升官當職。王政君總共十二個姐妹兄弟,四女八男。一直至王莽篡權時,家族裡共出五將十候。而且個個都是朝中要職,只要有個風吹草動,無不知曉。從成帝即位以來,朝中官員的升遷,罷免全都要看王家人的眼色。正直忠良,不懂得阿諛奉承,討好賣乖的臣子,是沒有出頭的日子,甚至會招來殺身之禍。朝廷外姓官員碰上王家,都會退避三舍,畏而遠之。成帝的大舅王鳳任大將軍時,全國各地及皇帝身邊,便布他的耳目眼線。而到了王莽時,朝廷幾乎就形同虛設,而他也想著法的向權力的頂端天子靠近。步步算計,誆騙他姑姑王政君,直到最終改朝換代。

    受王政君的福廕,朝廷的恩典的眾多家族成員中,也出現太多的寄生蟲。不思報效朝廷,只知享樂遊玩,奢侈鋪張。不論是莊園的豪華,個人的排場,與皇帝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個個兄弟間只顧攀比炫耀,納妾招士,整日價的紙醉金迷,歌舞昇平。臣下如此,皇帝也是如此,成帝整天的風花雪月,飲酒作樂。所以有這樣的君臣,漢朝豈能不衰不亡。

    2.皇帝的昏庸懦弱

    漢成帝是個極沒有責任感的皇帝,也是個昏庸無為的皇帝。當年把他所有的舅舅全都封候時,就有大臣勸諫道:高祖當年立下規矩,非有功之人不得封候。他不所,依然我行我素,或許是討母后的歡心,也或許是想傳揚自己的美德,又或者是想把朝廷之事交給這些人打理,自己有更多的時間享樂。到底出自什麼目地想法不得而知。唯一肯定的是,國家大事幾乎不過問,隨下面人怎麼處理。朝政一切事物全交由大將軍處理。不管是王鳳,王商,還是王根,他都全部放權。這份對臣子的信任到也是千古罕見。

    正因有成帝的護持縱容,王家的權勢是如日中天,威望也是越來越高。

    雖說昏庸,但畢竟不傻。王家人的目無綱常,以身試法的事,也是屢見不鮮。曾好幾次,成帝似靈魂開竅般,想予以大力整頓法紀,肅清歪風邪氣。可卻被這些人的哀求訴苦,假模假式的表演所打敗。而那些立志報國,忠心伺君的賢良臣子卻屢屢受傷害。弄的朝廷臣工們也是沉默不言,不敢啟奏。為啥?每次上奏,王家人依然穩如泰山,反給自個帶來麻煩。

    哀帝上位後,與王家勢力展開了一場場的較量,立志重振朝綱,削弱打擊王家。可偏巧又英年早逝。所謂一擊不中,再擊難之。後來的平帝登基也就成了傀儡了,平帝后的孺子嬰也是一樣。朝廷在無力量與王家勢力抗衡了!

    3.王政君的寬容與不察

    做為王家一把手,兄弟們違法亂法,逾越禮制等情況,她不是不知道。可是再劉氏江山與孃家勢力中,卻左支右絀,不知道如何是好!既想王家人榮耀顯貴,又想他們盡心朝廷出力。面對他們的肆意妄為,做為劉家的媳婦王政君多少有些偏袒包容。沒有一個明晰的態度。而在王莽篡權時,她又大罵這幫人不懂得感恩圖報,行這忤逆叛亂之舉。從這事上又表明她的心中是有大漢的。那對家族人員的犯法等事,不予重處和追究,就只能理解成,她想當個老好人了!

    世間事哪有面面俱到,王家的每次危機的化解都滋長了他們的氣焰,也養熟了他們的野心。面對侄子王莽的糖衣炮彈,甜言蜜語,王政君也一步步成了利用的棋子。年歲己高的王政君偏聽偏信。本以為這個侄兒甚會體察人心,哪知卻埋藏一顆叛逆篡漢之心。

    不明察,不思量,這也是王家勢力做大的原因之一。寬容是美德,也可是毒藥。明察可以辨清忠奸善惡,失察也能禍國殃民。

    結語:任何事,從小做到大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權力也是一樣。那也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諸多因素集中合成。古代說到外戚,總是自帶貶意,其實大可不必。朝廷的勢力本身也是孃家勢力與父族方的較量。任何一方做大做強都是反叛。七國叛亂也好,劉安謀反也罷,在或呂氏作亂,再到王莽篡漢。贏了就是贏,輸了就是輸,何必厚此薄彼。何必說什麼正統。成者王敗者寇唄!看那改朝換代的都是正統。王家在西漢末期能步步鞏固根基,擴大勢力。那也正是朝廷軟弱衰敗的跡象!換作劉邦,武帝,反了他們,還做大做強,不滅十族就不錯!

    本篇結束!

  • 6 # 經典守望者

    西漢時期的外戚和其他朝代的外戚不同,他們的崛起完全就是依靠皇帝的寵信,加上先帝去世,新主登基後顧念母親的家族,在權利上給予照顧。可以說,西漢外戚的勢力完全就是皇帝賜予或者說是竊取皇權的結果。在其他朝代,像這樣的外戚家族坐大到如此地步一般不是在民間有深厚的世家基礎,就是在朝廷中握有兵權。後代類似於王家的只有隋文帝楊堅,但是楊堅是僅僅透過一代人十幾年的努力就竊奪了皇權,還不像王政君家族一樣歷經三代而不衰。

    王氏家族的興起始於王政君,她的父親王禁只是普通的鄉間士紳富戶,除了子嗣眾多沒有別的特徵。漢元帝登基,王禁才因為是外戚的緣故被封侯,其子王鳳入朝為官。永光二年王鳳繼承侯位,為衛尉侍中。也只不過是九卿之一的衛尉。官職不算高。但是當劉驁登基後,以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秉政。王氏家族才算是徹底發達,成為劉姓皇族之外的天下第一家。王氏四兄弟(王鳳、王音、王商、王根)分別位居要津,掌握朝政,形成“王鳳專權,五侯當朝”的局面。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漢成帝重視血緣親情,才會造成這樣的局面。

    當然,西漢歷朝都有外戚坐大,但是隻有王莽篡位成功,當然還是有特殊原因的。這就是因為王政君太過於長壽,再加上漢成帝沒有兒子,而且從此之後西漢再也沒有強力的君主繼位,這才是導致劉姓皇族與外戚關係失衡的主要原因。否則,王氏家族也會像之前的外戚如走馬燈一樣在新君繼位後徹底湮滅。也是因為這一點原因,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後追認漢元帝為父,就是因為漢元帝之後,漢室帝祚斷絕的關係。

  • 7 # 濤說精彩歷史

    1、王政君與其他西漢外戚的最大不同,是她不僅專權,還成功幹倒了下二任外戚。成帝系(趙飛燕、趙合德)、哀帝系(帝太太后傅昭儀、帝太后丁姬),所以權傾朝野。2、即是說,一般皇太后專權2代——3代;而王政權卻專權4代(“元成哀平”四個皇帝”),因此家族實力異常龐大。培養出終極權臣——王莽,最後改朝換代。

    一、西漢特殊的“外戚專權”

    中國歷史的中樞權力是“特殊四邊形”:即皇帝不掌權,就會有宰相、外戚、武將或者宦官分享權力。而西漢就是外戚專權的典型。

    (權力的特殊四邊形)

    在王太后、呂后、薄太后、竇太后、衛太后、霍太后、史氏後、丁太后……等眾多太后中,王政君雖不最出名,也不是怎狠毒,卻掌權時間最長(61年),權勢最盛,還培養了出王莽這個逆臣賊子。

    為什麼會這樣?

    關鍵在王政君機緣巧合,幹倒了新任外戚:作為元帝系外戚,她不僅掌權稱成帝系、哀帝系,還還一併幹倒後兩任任外戚(哀帝系、平帝系),因此專權4代,觸及平帝系。

    所謂“元成哀平,盡有王氏”。

    二、王政君的“外戚爭霸路”

    1、元帝朝,王政君21歲被封為皇后,可只被偶爾臨幸,並不受寵,沒有什麼專權資本;她上位完全是幸運,被臨幸一次竟率先生下兒子——劉驁,並被立為太子。元帝在位時曾想廢掉劉驁,立傅婕妤的兒子劉康,後來放棄。好在漢元帝只活了31歲,28歲的王政君便開始守寡,成為皇太后。

    (袁立飾演的王政君)

    2、成帝朝,劉驁荒於酒色,王政君自然權傾朝野:王家開始接太后名義掌權,最典型的,就是被連封五個侯爺——平阿侯(王譚)、成都侯(王商)、紅陽侯(王立)、為曲陽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時),讓世人側目。

    最過分的是,連王政君死去的小弟弟王曼,竟被追封為“新都哀侯”,而他的兒子順理成章的嗣侯位,還任大司馬。他,就是日後篡漢建新的王莽!

    (王莽)

    在“李廣難封”的西漢,家有五候,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美夢,是“封狼居胥”的衛青、霍去病都不曾享有的權勢!一方面是王政君厲害;但另一方面,更是漢成帝太昏庸,遠不比漢武帝,不懂控制外戚,這位王氏專權創造了zz條件。

    3、哀帝朝,王政君失而復起:劉欣即位,新任外戚也該替代舊外戚。事實確實如此,帝太太后(傅昭儀)、帝太后(丁姬)崛起,王氏迎來了短暫衰落,最突出的表現是王莽曾被貶逐新野。

    但劉欣也是著名昏君,第二次為王政君創造條件。“斷袖之癖”的同志典故就出自這位奇葩皇帝。24歲去世的他一個兒子沒有,竟讓他的男寵董賢(特別注意,是男寵,而不是后妃或者外戚)掌權。董賢討好同性的皇帝在行,可治國,居然連皇帝的喪事都處理不好。王政君藉機責難,並建議讓王莽入朝相助,董賢同意。

    王莽是“假協助,真奪權”,他入朝馬上立劉衎為帝,是為平帝。憑藉擁立功勞,王莽親手抓回了丟失的中樞權力,不再鬆開。作為報復,老外戚當然要消滅外戚對手——成帝系的(趙飛燕、趙合德)、哀帝系的(帝太太后傅昭儀、帝太后丁姬)。

    所以有了,趙飛燕和哀帝傅皇后被逼死 ,已故傅昭儀和丁姬的陵墓也被扒開。

    漢書:哀帝崩……(飛燕)自殺。漢書:平帝即位,新都侯王莽白太皇太后發掘傅太后、丁太后冢,奪其璽綬,更以民葬之。”

    只有“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王政君在漢代外戚中遠不如呂后殘暴,但面對zz敵人,還是做出了秋後算賬、殺人毀墓的舉動。

    4、平帝朝,年老的王政君把權力交給王莽,沒想到後者狼子野心,篡漢建立新朝;可漢朝外戚大多還是心向劉氏,王政君對侄子篡位痛恨不已,留下了“擲璽責莽”的典故,她曾大怒地將傳國玉璽砸在地上,讓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從此崩壞一角,有了缺陷。

    (80多歲的王政君“擲璽責莽”)

    公元13年2月3日,西漢專權時間最長、歷經四朝的王政君在憂憤失望中死去,享年84歲,與老公皇帝劉奭合葬渭陵。

  • 8 # 老貓談史

    王政君入宮成妃促使了王氏家族的興盛,到了漢成帝時,出現了王氏外戚專權的局面,也導致西漢王政君家族勢力愈發強大。

    同時,在王政君及王氏外戚專權的過程中,也伴隨著與西漢後期各家外戚的權力之爭。由於王政君不斷扶植家族勢力,最終導致王莽擅政,西漢滅亡。王政君與西漢後期外戚專權局面的出現息息相關,但她以微薄之力維持著西漢後期政權的穩定與延續,對西漢後期政局產生了巨大影響,也應受到肯定。

    王氏成員憑藉著王政君的裙帶關係逐步掌控了朝務,直至控制西漢後期整個政治局勢

    王政君滿18歲時入宮。王政君是幸運的,她入宮不到兩年,太子劉爽寵愛的司馬良娣死去,劉爽認為是其他眾姬妾將其咒死,於是不再召見其他姬妾。宣帝劉詢為了改觀太子的現狀,命皇后選才藝雙全的女子供他挑選,王政君便在被挑選的五名女子之中。

    劉夷雖對此毫無興趣,卻不便拂皇后美意,就勉強說:“此中一人可。”恰王政君離太子最近,又獨著紅邊的寬大上衣,長御以為太子中意的是她,便將其送進太子宮殿。此前,太子後宮的姬妾眾多卻無一人生育,而王政君得到一次御幸便有孕,其運氣是他人所不能及的。如此,王政君便順利地當上了太子妃,並生下了嫡長皇孫劉驁,深得宣帝喜愛。漢宣帝崩逝之後,太子劉爽即位,是為孝元帝,劉驁被立為太子。母憑子貴,王政君也就步入了人生巔峰。

    隨後,王氏家族在王政君的提攜之下逐漸步入皇宮,從此,王氏家族勢力越來越大。

  • 9 # 尋根拜祖

    王莽之所以能夠站在漢帝國政治的最頂端,得益於王氏家族的外戚身份。實事求是講,王氏家族的人,在歷史上並沒多少惡行,之所以落下罵名,主要是因為王莽代漢被打入黑名單所致。王氏家族勢力龐大,既有其家族本身的原因,也有西漢外戚政治的客觀環境原因,更是歷史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

    王氏家族到底有多強大,我們說幾個簡單的例子。當年太中大夫劉向曾經說:

    “今王氏一姓,乘朱輪華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蟬充盈幄內,魚鱗左右......尚書、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門,管執樞機,朋黨比周......歷上古至秦、漢,外戚僭貴未有如王氏者也。”

    朱輪華轂、青紫貂蟬,並不是說王家有錢,坐得起豪車,穿得起名牌,而是指王家人位高權重。有資格坐“朱輪華轂”的要麼是三公九卿,要麼內朝官,都是決策層的要員。

    王家最轟動一時的事件就是“一日五侯”,漢成帝在一天之內,冊封王政君的五個弟弟為侯。王氏一門,一共出了五位大司馬,九位侯爺,把持了漢成帝和漢平帝兩朝三十多年的朝政。

    劉向用一句“外戚僭貴未有如王氏”概括王氏家族的勢力,很到位。那麼,王氏家族是如何發展到如此強大的程度呢?

    一、王氏家族具備了發展壯大的客觀條件

    一個家族要想發展壯大,形成勢力,客觀上至少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得有人,二是得有人才!王家都具備。

    王政君的的父親王禁有個愛好:好酒色,妻妾眾多,植樹造林工作出色。王禁一共生了八子四女,每個兒子都有若干子嗣,到新朝時期,王莽的族兄弟、子侄在中央和全國各地當官的不計其數。以王莽為例,他就有六個兒子三個女兒,長子王宇又有六個兒子兩個女兒。

    這麼一大家子,出現一門五侯一點不奇怪!

    王家還具備第二個客觀條件:有人才!這一點不要聽信歷史,說王家人不學無術,就知道吃喝玩樂,我們舉幾個例項就知道。

    王家第一任大司馬王鳳:王鳳是個典型的法家思想人物,與當時儒家蓬勃發展的潮流不符,但是這個能力毋庸置疑。他當大司馬期間,正值匡衡等腐儒當道的年代,若不是王鳳拼命抵擋,這股儒生當道的勢力,早就把大漢搞亡了!

    第二任大司馬王音:王音是王鳳的堂弟,此人品行學識在當時就有公論,《漢書》對他也是褒獎有加。

    第五任大司馬王莽:不要被“王莽篡漢”,這個道德色彩過於濃重的話掩蓋真相。王莽之所以走向正值巔峰,他個人的能力和品行,在當時可以用獨樹一幟來形容。事實上,在他的領導下,漢帝國表現出一股積極向上的風氣,也創造了多項封建王朝難得奇觀,比如倡導個人獻愛心,捐助窮人。如果不是漢平帝早夭,歷史不大可能出現王莽代漢的結局。

    除了這三人,王家至少還有以下幾位才能出眾的人才:王閎、王邑、王況、王舜。

    外戚家族,幾乎沒有哪一家能逃過驕奢淫逸、違法亂紀的詬病,翻開王氏家族的歷史,就會發現,王家人雖然奢華,真正品行敗壞,危害社會的,其實只有王政君的六弟王立一個。

    家族人丁興旺,又不缺人才,這是王氏家族實力強大的客觀條件。

    二、西漢外戚政治,是王氏家族壯大的歷史土壤

    讓王氏外戚走向政治前臺的,則是西漢開國以來的外戚政治。自劉邦駕崩後,呂氏外戚開始,每一朝外戚,都在西漢政治生活中,扮演著或輕或重的角色。漢文帝時期的薄昭、漢景帝時期的竇嬰、竇彭祖、漢武帝時期的田蚡、衛青、漢昭帝時期的上官桀、漢宣帝時期的霍光、漢元帝時期的許氏和史氏,無一不是某個階段舉足輕重的人物。

    所以,漢成帝即位後,王鳳執政是朝中公認的必然格局。為了平衡新老外戚之間的權力分配,當時的名儒杜鄴,還提出了“後父大於舅父”的理論。

    西漢為何盛行外戚政治,這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宗法制崩潰,宗室勢力衰弱,皇權支撐勢力缺失有關。為了彌補這個缺失,西漢帝國嘗試了外戚勢力、宦官勢力、宗室勢力和儒生勢力,直到儒生勢力發展成強大計程車族集團之前,這幾股勢力交替登場。

    儒家思想的親親孝道,也是助長外戚勢力的重要原因。我們知道漢元帝、漢成帝都是儒家好學生,自然難逃外戚政治的“魔掌”。

    漢成帝這個人還有一個弊病,他比較懶惰,不作為,對舅舅王鳳依賴性很強。偏偏漢成帝在位時間很長,整整二十六年。王鳳去世後,外戚政治的土壤還在,他只能再選擇別的舅舅當他的政治監護人。

    今天我們看起來漢成帝的舉動很弱智,其實是外戚政治的大背景所致,一點不意外。

    三、漢哀帝子嗣斷絕,是王氏家族勢力強大的助推劑

    外戚政治雖強,但是有個天然的弱點——對皇權的依附性太強。一旦新皇登基,老外戚必然迅速退出歷史舞臺。這就是外戚勢力難以成為皇權拱衛力量的原因,太短壽,缺乏持續性。

    王氏外戚遇到了“好時機”,自私無能的漢哀帝短壽且無子。

    漢成帝駕崩後,因為無子,他的侄子劉欣即位,這就是漢哀帝。漢哀帝上位後,王氏外戚實際上已經全部退出歷史舞臺,新的外戚勢力登臺。

    在這一次新老外戚的更替過程中,王氏家族以王政君和王莽為首,表現出讓人敬佩的主動退讓。相比之下,漢哀帝的絕情,不光給自己和自家外戚留下詬病,也為王家贏得了同情分。

    如果漢哀帝一脈延續,王氏家族就會從此隱沒在歷史中了。但漢哀帝僅僅在位七年就駕崩了,而且無子。更要命的是,這位自私的皇帝,到死都沒有安排子嗣問題,留下一個爛攤子就走了。

    好人長壽的王政君,以74歲高齡,被大臣們推到前臺,主持危局。王家之前積累的人望,幫助他們又一次走到了帝國的最頂點。

    人有時候就是這樣,抓得越緊失去越多,王政君家族以豁達的心態,主動放棄,反而命運對他們格外垂青,又再次將他們推向前臺。

    四、士族勢力與外戚勢力的融合,是王氏壯大的歷史機緣

    如果我們放眼整個古代史,我們對王氏外戚的強大,又會有另一個意外發現:王氏外戚的發展史,其實是一段士族勢力與外戚勢力融合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發展到特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王氏外戚只不過是恰好出現在那個歷史時期,因而得到了一次絕佳的歷史機緣!

    皇(王)權勢力的發展有個過程,它從誕生,到清王朝結束,經過了一個皇權共享、皇權共治、皇權獨立、皇權獨裁的過程。在皇權不成熟時期,它需要政治力量的支撐,西漢就處於皇權與政治勢力共治天下的階段。

    前面我們講過,西漢又是一個缺乏穩定政治勢力的階段,外戚政治的天然缺陷,決定了它只能做歷史的過客。後來我們知道,長期穩定的政治勢力就是儒家士族階層。不過,在西漢中期,儒家剛剛成為治國理念,儒家士族階層還沒有完全形成。

    士族階層其實是一個“開放”的階層,他不同於春秋戰國,貴族身份意義上計程車族,而是基於思想學說繼承概念上的階層。這種開放性,和士族走向政治生活中心的趨勢,對社會各階層都有強大的吸引力。而外戚勢力,最具備走向士族化之路的條件。

    以王氏外戚為例,王氏家族的第二代很注重與儒家士族階層的交流。王家兄弟養了很多儒家門客,家族子弟紛紛進入儒家學堂,到了第三代,出了很多名儒。比如王莽、王閎、王舜等。

    所以,王氏外戚勢力,它所代表的利益不光是王氏家族,在很大程度上,它也代表了士族階級的利益,這就是它能得到政治勢力認可,進而長期佔據政治高位的原因。尤其是王莽代漢,個人的私慾怎麼可能改變國家機器,其實王莽是得到了,包括士族階層在內的政治勢力的擁護。

    如果我們還不能看得很清楚,就把歷史的時針撥到東漢,看看東漢時期的外戚就會一目瞭然,他們最終的歸屬,無一不是變身了士族階層!

    因而,王氏外戚的強大,其背後還是歷史發展的規律這隻大手起作用,個人恰好處於這隻手掌之下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寶寶的東西醫生有說怎麼準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