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中晴雨

    社會上的憤青與廢青.......?對社會青年確定這個稱呼"憤青和廢青"的是什麼身份和什麼人?標準是什麼?國家是否出臺評判標準了?我天天閱轉新聞,怎麼沒有出現在新聞法規政策的條文中?"憤"和"廢"是誰下的結論?所謂青年,那麼他們正是祖國和家庭的希望。我相信絕大多數青年是好的,是能夠勵志奮鬥的,社會一定有他們施展才華的用武之地。對於極個別的犯罪犯錯青年也可透過三法或一定的機構進行改造教育,也可給於重新做人的機會,給於一個新的機會,也要讓他們重拾信心,做好後來的事情,走好未來的路,總不能一棒子打死。像這樣的將青年直稱"憤青"或廢青,不覺得太無情冷漠嗎?不覺得"教育"兩個字的意義所在嗎?社會的慈悲溫暖該怎樣體現呢?任何人的未來都是無法預料的,我不會隨聲附和這種說法和稱謂。我會深慮這些少數青年被人詬病和形成的原因,也會引起我的關注。我希望社會,父母,長者多關心他們,多幫助他人,多撫慰教育他人,將他們引向正途,重拾信心,重新做人,為家庭為社會做出他自己應有的貢獻,承擔他們應的一份責任和義務!一己之見,謝謝邀答!

  • 2 # 使用者呈塵成成

    關於社會上憤青與廢青的區別,開始我也知之甚少。上網查閱後稍知一點,現回答一點淺見。

    至於憤青與廢青發源於德國盛行於香港云云,我覺得無糾纏之必要,我只將現時中國網上之定義講一點個人看法。

    現在,很多人把中國憤青一詞定義為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即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信念,也可理解為是愛國主義信念,並且具有激進的思想和言語、行動;其中一部分人的理念甚至達到了板端民族主義的地步。

    至於廢青,則是指一些無理想,不努力奮鬥,坐吃等要,對社會無奉獻,卻自我感覺良好,不從自身找問題,總覺得社會滿足不了自己的需求,進而追責社會,報復社會的年輕人。

    對這一部分人,純粹宥於社會物質豐富,家庭寵溺,個人不思進取所致,我現在不想在這一部分人身上多費筆墨。

    我想對憤青這一群體說說我的觀點。

    說憤青是民族主義者,或曰愛國主義者,我贊成。我還認為,這一群體應該有一個更準確的定位,叫奮青——奮鬥之青年。

    正是這樣一個已經走上社會,或者是準備走上社會的年輕群體,構成了我們這個時代思想話潑,愛黨愛國,勇於維護祖國利益和尊嚴,在國家建設中積極努力,勇於奮鬥的一支有思想有文化的接班隊伍。我認為,這支年輕的隊伍,正是中國今後幾十年的中堅力量。

    那麼,這樣一個群體,愛國愛民族不對嗎?世界上,一代青年不愛自己的祖國、不愛自己的民族,那麼這個國家和民族還有希望嗎?

    誠然,在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方面的言行,出現了一些偏激,做了一些錯事,進行糾偏或者教育也是無可厚非的,不必大驚小怪。我倒是想問問:難道我們上了一些年紀的人不犯錯誤嗎?

    需要指出的是,人生的道路上,要前行就要奮鬥、就要迎接摔打的考驗,沒有一帆風順的奮鬥歷程。要想迎著困難上,就要有血性,就要敢於直面挑戰。在維護黨和國家利益上,僅憑唯唯諾諾、見風使舵,那樣是會坑害黨和國家利益的,如果將這種“精神”奉為正統,那是要誤黨誤國的。

    我的結論是,只有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這一個愛國愛民族的群體,才是我們未來的希望。

    當然,這個奮青(他們封的憤青)群體也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他們不僅對現實社會的一些醜陋現象會毫不客氣的抨擊,自身受到不公平待遇也會大聲疾呼,甚至言行過激。

    我覺得,只要不是本質問題,喊幾聲算什麼?孩子對家長不滿不照樣分辯或埋怨幾聲嗎?關鍵的關鍵,在於我們大人們如何引導好,讓他們沿著正確的道路堅定信念,持續前進。

    還有一些個極端民族主義者,這些人的比例極少,千萬不要因為這些個人便把所有奮青一概圈入憤青的圈子裡。對這些人,也要儘量做轉化工作,力爭把他們之間能轉化過來的人拉進入奮青的隊伍中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北韓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什麼和日本關係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