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註釋:太廟:君主的祖廟。魯國太廟,即周公旦的廟,供魯國祭祀周公。
鄹:音zōu,春秋時魯國地名,又寫作“陬”,在今山東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譯文: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裡,什麼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到此話後說:“這就是禮呀!”
解析:
孔子對周禮十分熟悉。他來祭祀周公的太廟每件事都要問別人。有人就說孔子什麼事都要問,一點也不懂禮。孔子卻說這就是禮啊,懂“禮”不是懂得禮的知識,而是懂得禮的精神,“不懂就問”不正是禮的表現嗎?
也有人認為這一段說明孔子並不以聖人自居,而是虛心向別人請教的品格。講的是孔子“慎禮”之態度。孔子雖博學多聞,但他知道學習是一個過程,知禮也有一個過程。對於自己不懂的禮制、禮儀、文物,孔子以實事求是、虛心學習的態度對待,認為是合符裡的規範。
還有人說是孔子對周禮的恭敬態度。禮儀和恭敬並不是一回事,禮儀可以學會,且很快就可以學會,恭敬心則是長期培養的結果,沒有恭敬心的人時不會去學禮儀的,孔子這樣做,正是出於“吾不與,祭如不祭”的思想。
(錢穆論語新解)給我的啟示是孔子明知故問,
每事問:祭事中禮樂儀式,乃及禮器所陳,孔子每事必問,若皆不知。(錢穆論語新解)
孔子不是不知到魯太廟擺放的種種禮器與儀文,多屬僭禮,不當陳設於太廟裡。
又不能明說(訓斥),所以明知故問。
孔子入太廟而每事問,事正類此。此乃一種極委婉而又極深刻之諷刺與抗議。淺人不識,疑孔子不知禮,孔子亦不明辨,只反問此禮邪?孔子非不知此種種禮,特謂此種種禮不當在魯之太廟中。每事問,冀人有所省悟。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註釋:太廟:君主的祖廟。魯國太廟,即周公旦的廟,供魯國祭祀周公。
鄹:音zōu,春秋時魯國地名,又寫作“陬”,在今山東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譯文: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裡,什麼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到此話後說:“這就是禮呀!”
解析:
孔子對周禮十分熟悉。他來祭祀周公的太廟每件事都要問別人。有人就說孔子什麼事都要問,一點也不懂禮。孔子卻說這就是禮啊,懂“禮”不是懂得禮的知識,而是懂得禮的精神,“不懂就問”不正是禮的表現嗎?
也有人認為這一段說明孔子並不以聖人自居,而是虛心向別人請教的品格。講的是孔子“慎禮”之態度。孔子雖博學多聞,但他知道學習是一個過程,知禮也有一個過程。對於自己不懂的禮制、禮儀、文物,孔子以實事求是、虛心學習的態度對待,認為是合符裡的規範。
還有人說是孔子對周禮的恭敬態度。禮儀和恭敬並不是一回事,禮儀可以學會,且很快就可以學會,恭敬心則是長期培養的結果,沒有恭敬心的人時不會去學禮儀的,孔子這樣做,正是出於“吾不與,祭如不祭”的思想。
(錢穆論語新解)給我的啟示是孔子明知故問,
每事問:祭事中禮樂儀式,乃及禮器所陳,孔子每事必問,若皆不知。(錢穆論語新解)
孔子不是不知到魯太廟擺放的種種禮器與儀文,多屬僭禮,不當陳設於太廟裡。
又不能明說(訓斥),所以明知故問。
孔子入太廟而每事問,事正類此。此乃一種極委婉而又極深刻之諷刺與抗議。淺人不識,疑孔子不知禮,孔子亦不明辨,只反問此禮邪?孔子非不知此種種禮,特謂此種種禮不當在魯之太廟中。每事問,冀人有所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