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普大世界

    我們對帶魚這種海洋魚類都很熟悉,是一種常見的海洋水產食材,其體型像一條長帶一樣,不過長度通常都在1米以內,不過常年在海上或者海邊生活的人可能都見過一些“巨型帶魚”,長度和體型都比常見的帶魚大得多,這種“帶魚”一般都是皇帶魚。

    人們為什麼會議論和擔憂這種“帶魚”呢?實際上這種“巨型帶魚”並非帶魚,它的學名叫勒氏皇帶魚,屬於皇帶魚的一種,而皇帶魚和我們常見的帶魚並不是一個魚種,皇帶魚屬於月魚目⇒皇帶魚科⇒皇帶魚種,而我們常見的帶魚則屬於鱸形目⇒帶魚科⇒白帶魚種,兩者的差別也是很大的。如下圖,上面的細長條形狀的魚是帶魚,下面的巨型帶狀魚則是皇帶魚。

    皇帶魚還有一個名字叫地震魚,因為當這種魚出現在海面或者海灘上的時候,往往預示著有可能會發生地震,所以沿海的漁民認為這種魚有預示地震的功能,所以當日本人看到漁港中有這種魚出現的時候,不免會議論和擔憂了。

    比如在2018年2月19日,中國臺灣省宜蘭縣的一位漁民就捕獲了一條地震魚後,當晚22時47分,宜蘭大同鄉發生了里氏規模5.3級地震,半個臺灣島都感受到了震動。

    那麼為什麼皇帶魚會在地震前出現呢?一般認為是皇帶魚通常在深海中生存,最喜歡在大約200米深度(活動深度在20~500米之間)的海底覓食,更容易感知地下的活動,當它發現海底有異動或者有地下氣體頻繁冒出時,就會浮上水面,這個時候往往代表著海底的地殼地層有劇烈活動或者活動比以往比較頻繁,如果接著發生地震的話,那麼也就相當於它的現身有預警地震的功能了。

    不過我們並不能憑藉皇帶魚浮上水面或者出現在沙灘上,就認為一定會發生地震,因為這種魚也會在其他一些情況下浮上水面的,比如在交配的時候,通常會有兩隻甚至十幾只皇帶魚出現在水面上,數量較多的話,它們甚至會纏成一團,日本漁港中出現的兩條勒氏皇帶魚,很可能就是出現在水面上交配的,交配完了之後又回到深海中去了。

    皇帶魚的確很少見,即便是常年生活在海上的漁民,也是很少見到皇帶魚的,不過這種魚還有其他不少名字,比如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大帶魚、大鯡魚王、搖槳魚、胖魚、買牛、蠻、豬精、百牛等,它我們生活在熱帶和溫帶的海洋中,也是海洋中最長的硬骨魚,成年皇帶魚體長在3~7.6米之間,體重可達150公斤,體表亮銀色,腹鰭紅色,槳狀,背鰭亦呈紅色,幾乎貫穿頭尾,頭頂有紅色鬃冠。它是一種肉食性魚類,十分兇猛,據說還有同類相食的習性。

    參考資料:

    2,《光明日報》2019年2月2日文章《日本海岸現多條罕見皇帶魚 民眾憂是地震海嘯前兆》

  • 2 # 悟空科學

    當臺灣漁民捕獲罕見地震魚時,當晚就真的發生了地震,難道地震魚真的能預測地震嗎?

    在科學中,地震的發生可以說是一個正常的自然現象,就如火山噴發,風暴一樣,相對來說,地震的頻率稍微高一點,幾乎每天都有地震的發生,只是等級的大小不一樣。而關於地震的預測,其實在科學之中是無法進行預測的。

    對於說地震魚,地震雲,以及生物異動等現象說明,也是一個不具有說明可能發生地震的因素,而關於“地震魚”,在民間流傳流傳是比較多得,都說與地震有關,但是科學界並沒有證實,並且是否認了這個說法,而有時間大家看到地震魚訊息時,確實發生了地震,但是這可能只是一個巧合,所以不要信以為真了,科學界是不認可的。

    地震魚到底是什麼?

    地震魚其實就是我們深海之中一種正常的生物,準確的來說它就是我們見的“皇帶魚”。這下大家應該明白了,該生物的俗名很多,有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大帶魚、大鯡魚王等等,直接是說不完了,一般來說地震魚的長度是在3-7.6米。

    由於此類魚群至少是生活在914.4米以下海底,所以很難被捕獲到。甚至部分的人無意中捕獲到了,都會誤為“海蛇”,分佈區域十分的廣泛,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東部和地中海都有。所以說,看到地震魚大家不要害怕,正常的生物只是我們見得比較少。

    而在體重方面,重量超過100公斤是沒有問題的,外表雖然長得有點難看,頭小,似馬頭狀,體裸露,無鱗,但是是可以食用的,這個是在科學之中有記錄的,所以如果抓到了也可以利用,暫時沒有看到地震魚是屬於保護生物類別。

    印尼發現地震魚引發地震熱議

    首段我們也說明了,地震魚是無法說明與地震的關係,但是很多人就是要進行兩者關聯,有點不科學了,根據12月11日科學報告指出,印尼的一位漁民在10月的時候,公佈了一條長達約3米的深海魚,並且表示這是大型地震和海嘯的前兆,這在印尼網上引發了不安,印尼氣象廳隨後闢謠稱,該說法只是日本民間傳說,所以科學界是沒法將兩者進行聯絡,完全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在公佈該訊息後,不少的網友還留言表示,這種魚在日本被叫做‘龍宮使者’,只有在地質出現大變動時,才會游出深海,因此是地震和海嘯的前兆。同時在10日的時候,日本也報道過了秋田縣男鹿市的一位男性也發現過一條漂流的“龍宮使者”,它全場3.95米,發現時已經死亡,所以說世界各地都有發現,印尼日本發現的地震魚都達到了3米長,但是並沒有標明與地震有關。

    這裡我們也再次強調,地震魚是與地震無關係的,民間傳說,沒有科學依據,所以看到的人也不要驚慌,我們要以科學為準。生物都是活動性的,很明顯是可能出現在任何地區的,就算是看到了類似於地震魚出現在海面上,也不奇怪,說完這個事件之後,我們來看看12月以來的地震情況吧。

    12月地震資料說明

    根據中國地震監測網資料顯示,在12月的地震情況相對穩定,透過統計的資料顯示,6級(包括6級)以上的地震發生了3次,分別位於安德烈亞諾夫群島,智利北部沿岸近海,東加群島,這是三個6級強震都是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所以說不奇怪,而5級到5.9級的地震資料稍微多一點。

    按照統計的情況顯示,總計有8次,所以綜合一下,5級(包括5級)以上的地震次數總計為11次。相當於是平均每天有1次5級以上的地震。地震的發生一般都是因為板塊運動所帶來的,也是一切較強地震的分析原因,地球相當於是一個“活體”,板塊運動或斷層帶滑動時刻都可能出現,所以地震的發生是完全沒有規律性的。

    這也是如今預測地震的難處,所以無法精確的預測出地震,這是科學界公認的事實,除了板塊運動或斷層帶滑動引發地震之外,還有就是“人工地震”,人工地震簡單的來說就是人類對地質改變所引起的,它不是自然發生的一種地震,這基本上就涵蓋完了。最後還是得強調下,地震在科學之中無法進行預測。

    而對於上面說的地震魚等問題,完全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就算是出現了可能也只是一個“巧合”罷了,所以大家注意下就行,而地震預警大家可以瞭解下,算是一種地震發生之後的一種快速“防禦”機制,如今在全球很多地區都在實施,大多數的地震預警時間都可以達到數十秒了,所以未來如果實現全方面的秒級預警,那麼這更加有利於人類防禦地震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工土沁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