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塲YOK1942419

    大明國內一亡命徒,是袁自述。他為人就是過份熱情,知不可而為之。明末那個時勢,在他的位置上,不用些非常手段,很難做到平遼之責。他擔負了責任,但朝廷的支援不堅定,他沒有擅主和議,祗希望皇帝用他的計策,困難的地方,他不能說,所以人們視他為自作主張,其實有口難言。

  • 2 # 使用者3420029531

    乾隆的造神運動!

    一位明朝的督師,金庸筆下炮斃努爾哈赤的“英雄”,卻在他的“仇人”子孫乾隆皇帝的治下,變了評價、變了經歷,甚至變了容貌。有趣的是,這位皇帝可是連自己父祖的書都毀禁的愛面子人物,請問,他圖什麼?

    乾隆在袁崇煥死後為其整容

    明人的記載中袁崇煥很醜,當時的大學士錢龍錫在崇禎三年的摺子中稱:“崇煥初次陛見時,臣見其容貌醜陋,退謂同官,此人恐難勝任”,這個摺子是《崇禎長編》裡有記載的,錢龍錫敢和皇上這樣說,說明袁崇煥長得醜,應該是大家都認可的。那麼到底有多醜呢?明人張岱在《石匱書後集·袁崇煥列傳》中稱:“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極躁暴”,就是說袁崇煥個子很矮,長得像只猴子,並且性格暴躁。

    現在網路上流行的袁崇煥的畫像,面板白皙,容貌俊美,但畫像上卻寫明畫像作於乾隆戊寅年。乾隆年間的人,如何得知袁公相貌?就算考證史書,上述的記載怎麼視而不見? 【檢視詳情】

    神化袁崇煥過程中的兩起“靈異”現象

    閻崇年《袁崇煥傳》援引北韓譯官轉述袁崇煥自己吹牛的話,力證努爾哈赤死於寧遠之戰,金庸《袁崇煥評傳》也持此論。我們假設努爾哈赤確實在天啟六年正月進行的寧遠之戰中被袁崇煥打死(或者是重傷),那麼這樣的一個“死人”,卻在四個月以後的天啟六年四月,遠征蒙古喀爾喀部,創造了死人遠征的神秘事件,豈不是一大歷史靈異奇觀?

    金庸曾經寫過《碧血劍》和《袁崇煥評傳》,其書頁前印有“袁崇煥書法”,內有條幅一幀,文曰:“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壬申冬月袁崇煥。”字作草書,無袁崇煥印鑑及收藏者題跋及鈐印之類。不過很不幸,如果這幅字是真的,那肯定是袁大人死後兩年寫得…… 【檢視詳情】

    對“明朝已為袁崇煥平反”觀點的反駁

    歸根到底,清方有關袁崇煥的材料與明朝不同的,無非多了一個“反間計”的記載而已。如果說《國榷》連翰林院編修,右僉都御史這種程度的復官都不厭其煩地記錄下來,卻單單漏了督師尚書的大冤案昭雪,恐怕沒有什麼道理。再說了,弘光時的“昭雪”多如牛毛,當年逆案中的人大半都“翻案”了,恐怕也沒什麼值得高興的。

    總而言之,南明為袁翻案的說法,源頭既少,又都是孤證,互相之間衝突矛盾,和現有的其他大量史料更存在著嚴重的相容問題。從一般的邏輯上來說,即使我們無法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的存在,但至少應該從理性上更傾向於相反的說法,直到有更多的證據可供評估。 【檢視詳情】

    袁崇煥為什麼在清朝會成為“忠良”?

    這個故事有一個關鍵的重要作用,就是在袁崇煥被不切實際的拔高成為明朝“中流砥柱”的時候,讓崇禎由於“昏庸”而自毀長城,讓人感覺明朝是自取滅亡的……這樣,後人在惋惜明朝滅亡的這段歷史時,自然會把責任都推到崇禎身上,對明朝的惋惜和依戀就會立刻淡化,甚至有人會痛恨崇禎這個“自毀長城的亡國之君”,如此一來崇禎反倒成了唾罵的物件。這是滿清御用文人之所以要在文字獄的時代捧出袁崇煥的核心理由和用意。

  • 3 # 大威武i

    我覺得不,凡事有因才有果,正所謂沒有莫名其妙的愛也沒有莫名其妙的恨。袁崇煥因為軍事才能極高才為崇禎所愛,可又因為忠誠度不夠而被崇禎所嫉妒。袁崇煥以“擅主和議,專櫓大帥”而被殺,當然最大的罪名是謀叛。由此可見,謀叛顯然是汙衊之詞。這兩項罪名其實說到底就是怪袁崇煥總是擅做主張,對皇帝的忠誠度值得懷疑。

  • 4 # 書劍漂零

    督師的做法讓誰都火,崇禎登基前,督師已經是抗清名將了,對清軍的實力應當是清楚的。崇禎登基後,督師向皇帝吹牛,五年平遼,過了一兩年,清兵打到家門口來了,又講清軍實力強大,又要議和了。

    之後,又很草率的殺掉毛文龍,感覺不像一個行事縝密的大帥。

    當然,殺掉有點狠了,凌遲更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國文化里科學精神與反建制的傳統有著怎樣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