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杜英傑

    禰衡擊鼓罵曹,倒表現了曹的大度,曹當時沒殺他就不錯了。禰衡錯在不自量力,多揍他幾回,他就知道怎麼活了。這種人不好成事,特點是膽子大,敢說話。

  • 2 # 劉坤忠120

    禰衡尖牙利齒,口才利害。罵過袁紹,袁紹意欲治罪,但在眾文武面前不好發做,免得人後議論自己是鼠肚雞腸,只得做罷。禰衡在漢末有文彩口才,也算名人,求見曹操,曹操以禮相待,禰衡出言不遜,說曹操是奸雄,屬下是一群烏合之眾。曹操面色一沉,有待發作,轉而溫和,不能失丞相度量,任禰衡發洩。差人禮送到江夏黃祖處,看這莽夫怎樣收拾你。。。黃祖乃荊州劉表大將,鎮守江夏,驕橫魯莽。禰衡玩世不恭,對黃祖不屑一顧,出言相譏,黃祖哪受得了儒酸文人的虐譏,直接叫部下拉出去砍了。袮衡跟現代許多人一樣,一不當官,二不富貴,對現實不滿,說話尖酸刻薄,性格固執,對誰都瞧不起。對領導不奉迎,對基層不關心,我行我素,將自己孤立,最終是自己害了自己。

  • 3 # 六福雅士

    想規避禰衡式的悲劇人生,就必須規避禰衡的性格缺陷:恃才放曠,鋒芒畢露。

    一、禰衡看得起的人,一個孔融,一個楊修。我們先來看一看他這兩個朋友的性格缺陷”。

    (一)孔融“恃才放曠,鋒芒畢露”,與曹操辯論“是否應該禁酒”。

    三國時期,戰亂頻仍,糧食奇缺,為了民生和備戰,魏、蜀、吳三國都分別頒發了“禁酒令”。

    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孔融恃才放曠、鋒芒畢露的性格又一次“爆發了”,他帶頭反對“禁酒令”,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與曹操展開了“禁酒與否”的大辯論。

    孔融長篇大論的寫信給曹操:昨晚看到了曹公的的信,信中陳述了兩漢因飲酒而亡國,是以必須禁酒。但這不盡然呀?徐偃王因施行仁義而亡國,那為什麼我們今天不“禁止仁義”呢?燕噲因謙讓而失去社稷,那為什麼我們今天不“禁止謙讓”呢?魯國因推行儒學而招致損失,那為什麼我們今天不“禁止儒學”呢?夏商兩朝因美婦而失去天下,那為什麼我們今天不“禁止婚姻”呢?曹公現在禁酒,恐怕不是避免滅亡的教訓,而是吝惜糧食吧?

    嘿嘿,看到了吧?

    引經據典,言之鑿鑿,但通篇充斥著狡辯和詭辭,而且,還帶著明顯的冷嘲熱諷的口吻,言下之意是:曹公,稍安勿躁呀,你所謂的“禁酒令”,騙騙別人還行,在我這裡,可行不通呢?

    其結果,孔融最後被藉故殺害,不能不說,有其性格缺陷的原因。

    孔融嘲諷曹操禁酒:幸福的人生呀,就是"座中客恆滿,樽中酒不空"......

    (二)楊修“恃才放曠,鋒芒畢露”,揭穿曹操的“夢中殺人”的伎倆。

    曹操為了不讓人敢於暗殺他,就假裝說自己好在夢中殺人。後來因一個侍者為了給睡覺中的曹操蓋被子,被他跳起來殺了。曹操假裝痛哭,並厚葬之。

    這本來就是一場虛張聲勢的“行為秀”而已,大家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而已。

    然而,在楊修這裡可不行,他恃才放曠、鋒芒畢露的性格又一次“爆發了”。

    楊修給身邊的人說:哼,丞相不在夢中,而是你們這些人還在夢中呀。

    言下之意是:丞相,你且稍息呀,你所謂的“夢中殺人”,騙騙別人還行,在我這裡,可行不通呢?

    其結果,楊修最後被藉故殺害,不能不說,有其性格缺陷的原因。

    曹操:我苦思冥想,搞了個夢中殺人的"行為秀",你楊修小兒為什麼要拆穿?

    二、觀察一個人,就看他身邊的朋友。朋友是什麼樣的人,他就是什麼樣的人。

    禰衡和朋友孔融、楊修“一樣貨色”,都是恃才放曠、鋒芒畢露,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曹操的底線,好在曹操政治胸襟開闊,氣度弘毅,不然,恐怕這“三個最佳損友”,早就“去損閻王爺”去了。

    禰衡“擊鼓罵曹”的“行為秀”,人家曹操都沒有“當面揭穿”!

    賈詡:謙虛謹慎,韜光養晦,這就是我的“養生之道”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出現老鼠怎麼樣除老鼠除的更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