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粹滇風話古今

    護國戰爭結束後,滇軍失去了革命鬥爭的目標與方向,雖然長期駐川,但已危機四伏。川中派系林立,匪盜猖獗,鄉團橫行,加之滇軍中有川籍將領奉行山頭主義,蠢蠢欲動,欲自立為王。在蔡鍔重病離任後,羅佩金接任四川督軍,肩負起當時巴山蜀水的維穩大任。

    1917年,四川掀起了歷史鉅變。原雲南陸軍講武學校教官、滇軍川籍高階將領、外號“劉厚臉”的劉存厚,帶領原尹昌衡部屬數千人,與老上級羅佩金在成都發生了兩次大規模巷戰,入川滇軍首度受挫。

    北洋政府為瓦解滇軍,乘機免去羅佩金四川督軍一職,由滇軍附屬貴州部隊首領戴戡暫時代理四川督軍。

    為掩護滇軍主力陸續撤離成都,戴戡在成都近郊阻擊劉存厚的進攻 ,不慎陷入川軍包圍。唐繼堯命令羅佩金率滇軍救援並反擊。羅佩金想坐收漁翁之利,拖援出擊,結果戴戡戰死,因此被唐繼堯免去一切職務,返滇等待嚴懲。駐川滇軍交趙又新、顧品珍指揮。

    北洋政府見有機可乘,立即任命吳光新為四川查辦使,率兵入川。顧品珍與趙又新、黃毓成三部聯合,向重慶發起進攻。

    兵貴神速,滇軍最終還是將吳光新部趕出四川。事後,顧品珍駐軍資陽、簡陽、資中、內江等四縣。

    1920年3月,四川靖國軍總司令熊克武遭唐繼堯免職。5月,唐繼堯任命呂超、劉湘為四川靖國軍正、副司令,隨同駐川滇軍第一軍軍長顧品珍、第二軍軍長趙又新、滇軍附屬貴州部隊聯合進攻熊克武。眾將推舉顧品珍為"追擊軍總司令"。

    顧品珍率滇軍金漢鼎、田鍾谷、胡若愚三個旅,及附屬貴州步兵兩個旅,四川劉湘部一個師,因指揮得當,進攻有序,終將熊克武趕往川北。

    旋即,熊克武在北洋軍支援下,聯絡舊部,向成都、重慶及川南,再度反撲。

    與此同時,趙又新所部滇軍川籍將領楊森,暗中私通北洋軍閥,臨陣反水。10月8日,楊森引導北洋軍突襲瀘州,包圍並攻破趙又新軍部。

    後來,劉湘看到熊克武屢敗屢戰,欲借熊克武之勢做大自己,也率部倒向熊軍。形勢急速逆轉,滇軍完全退出成都,駐川滇軍各部統一由顧品珍指揮。

    顧品珍及駐川滇軍相繼丟失四川大片領地,顧品珍焦慮情緒日益嚴重。羅佩金駐川失職僅被免去一切職務,顧品珍則是丟失了大半個四川。因擔心被唐繼堯嚴懲甚至殺頭,顧品珍決定先入為主,趁兵權在握,放手一搏,驅唐代之。

    顧品珍以"士兵厭戰"為由,班師回滇,部隊在畢節、昭通一帶集結。

    唐繼堯自號東大陸主人,本人視野開闊,政治嗅覺敏銳,早年雄心勃勃,力圖統一中國。

    在盲目的對外軍事擴張後,客觀上由於缺乏具有感染號召力量的政治綱領,滇軍將士貌合神離,相行漸遠。唐繼堯本人也深陷困惑與苦楚,卻遲遲提不出明確的革命目標與奮鬥宗旨。

    各方矛盾日趨尖銳,最終爆發了滇軍歷史上的第一次內訌。1921年2月,鄧泰中、楊蓁、金漢鼎等人聯合推舉顧品珍為滇軍總司令,發動倒唐兵變,回師雲南,劍指昆明。

    大兵壓境,唐繼堯措不及防,匆忙通電下野,逃亡香港。4月,顧品珍接替周鍾嶽,出任雲南省長。

  • 2 # 張伯泣

    唐繼堯是個人物,而且在北洋政府時期還算得上是個大人物,因為自辛亥革命之後,國家就處於軍閥割據狀態,而當時西南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大人物便是雲南的蔡松坡,甚至袁世凱都對蔡鍔是刮目相看,但是蔡鍔一生為革命奮鬥,結果卻英年早逝,這個時候不得不說,蔡鍔的過早去世確實給唐繼堯帶來了機會。

    在蔡鍔去世後,西南軍閥群龍無首,而他一手扶持起來的小弟唐繼堯卻開始做大,早年跟著蔡鍔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護國護法戰爭,並且充當著領袖的角色,可謂是撈足了政治資本,這也給唐繼堯帶來了野心,而有一個人便看不慣唐繼堯,他便是顧品珍。因為唐繼堯當時想要當“西南王”,結果這個願望卻沒有實現,因為在川滇戰爭中滇軍不但失利,而且當時駐川滇一軍的軍長顧品珍便反對他這種窮兵黔武的做法。

    而這顧品珍呢,也是當年追隨蔡松坡將軍鬧革命的一位人物,他先是在川滇戰爭中給唐繼堯來了一招釜底抽薪,帶著人馬返回,後又聯合眾人,逼迫唐繼堯下野,而顧品珍掌握了滇軍大權。而他雖然驅逐唐繼堯成功了,但卻沒有保持下去,結果日後唐繼堯捲土重來,而顧品珍也因為這件事情,最終丟失了性命。

    而這唐繼堯呢,又野心勃勃的把目光投向廣西,並且在士兵數量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結果被“李白”二人率領的桂軍打的落花流水,最終慘敗,也終止了他稱霸西南的夢想。

    縱觀這唐繼堯一輩子,他也沒有實現他當“西南王”的夢想,日後在返回雲南老巢時,他的一些心腹手下又造他的反,其中便有此後的龍雲,而唐繼堯被逼無奈,最終下野,同年病死,結束了其飽受爭議的一生。

  • 3 # 史論縱橫

    答案很簡單,唐繼堯想要當西南王,顧品珍想來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還是要說滇軍在唐繼堯時期的內部分裂,今天縱橫就來講講這段歷史。

    唐繼堯想要稱霸西南,顧品珍利用反唐勢力對唐繼堯的不滿發動驅逐唐繼堯事變

    滇軍在民國初年很厲害,主要是清末時期雲南一直是南疆重鎮,清朝一向重視領土,因此對雲南很看重,當時清政府打算編練36鎮新軍,雲南就打算編兩個,可見重視程度。

    武昌起義後,雲南在蔡鍔的率領下,先後進行反清鬥爭以及反袁護國戰爭,使滇軍名聲很響,然而天妒英才,蔡鍔英年早逝,給了唐繼堯一個絕佳的機會,相比於其他人,唐繼堯的機會簡直是不要太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唐繼堯當然是想看的更遠。

    唐繼堯想要稱霸西南,最開始看上的地方就是四川,四川人口眾多,卻四分五裂,當時還沒有形成川軍,因此1917年唐繼堯在靖國戰役中出兵四川,和意圖染指四川,駐川滇軍第一軍的軍長就是顧品珍。

    四川的滇軍是歸唐繼堯領導的,這個是母庸質疑的,但是我們也知道,軍閥時期並沒有嚴格的組織制度,基本上都是靠親信和嫡系來掌管軍隊,唐繼堯以為顧品珍信得過,實際上顧品珍不認為唐繼堯做的對。

    1921年駐川滇軍被已經逐漸崛起的川軍打敗後,撤離四川,隨後顧品珍就發動了倒唐運動。

    顧品珍驅逐唐繼堯的原因

    首先,顧品珍以及他的駐川滇軍實際上都是雲南人,從1917年入川之後就一直駐紮在四川,當時人鄉土觀念比較重,因此一直強烈要求回雲南,當時唐繼堯不允許,唐繼堯想要圖謀四川,這些兵都撤回來了,他拿什麼佔領四川,他不止是要這些人現在駐四川,以後可能會長期駐紮,這是駐川滇軍和唐繼堯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主要是當時四川軍閥混戰,駐川滇軍的日子並不好過,實際上顧品珍對唐繼堯對外擴張的軍閥主義作風也很不滿意,甚至指責唐繼堯“不知蜀道之難”;

    其次,除了顧品珍以及駐川滇軍外,滇軍內部很多人多唐繼堯都不滿,當時唐繼堯派鄧泰中到四川監視顧品珍等川軍將領的行動,哪知這個鄧泰中本身就看不上唐繼堯窮兵黷武的政策,因此慫恿駐川滇軍反唐。實際上,很多滇軍將領都反對唐繼堯一味的對外擴張;

    當然,以顧品珍和一些反唐滇軍將領是很難打敗唐繼堯的,事實上,顧品珍是取得了四川一些軍閥的支援,屬於裡應外合,當時顧品珍敢發電脫離唐繼堯,背後最大的靠山就是與熊克武達成合作,得到了熊克武的支援。

    當然,顧品珍沒有徹底的驅逐唐繼堯,畢竟唐繼堯在滇軍內部還有一定的影響力,儘管唐繼堯出走,滇軍內部的一些將領也支援唐繼堯,1922年唐繼堯返回雲南,顧品珍在阻擊唐繼堯的過程中被包圍,舉槍自殺,顧品珍的部隊就瓦解了。

  • 4 # 一枚明粉

    當時軍閥的生態就是如此,顧品珍有厭戰情緒,更關鍵是藉著士兵的厭戰情緒反唐,一舉推翻唐繼堯,自己主政滇省。這樣的故事在民國很多。1、三次遠征川省

    顧品珍是留日的精英,同盟會(鬆散的聯盟)老成員。在昆明重九起義中,立下大功。援救四川,所部兵不血刃下了成都。

    (護國戰爭)

    在護國戰爭中,隨蔡鍔將軍在四川作戰,多次擊敗北洋軍。戰後駐防成都。

    在戴戡與劉存厚的戰爭中保持中立。

    (顧品珍)

    在護法戰爭期間,唐繼堯組建靖國軍,顧品珍擔任駐川滇軍第一軍軍長。期間擊敗北洋政府的長江上游巡閱使吳光新、擊敗熊克武。在1920年冬被熊克武反擊擊敗,所部向雲南退卻。

    2、反唐

    常年的駐川,士兵思念家鄉;常年的作戰,士兵厭戰。還有一點,四川的常年戰爭讓滇軍能戰的部隊都到了四川,雲南處在外重內輕的狀態。

    (唐繼堯)

    顧品珍一方面利用士兵厭戰的情緒,一方面抓住雲南的軍政現狀,實實在在好機會,兵不刃血,唐繼堯被驅逐,顧品珍執掌滇政。

    3、類似的故事

    馮玉祥反吳佩孚就是就是藉著直系內部對吳佩孚的不滿,外部有奉軍大兵的壓境,一舉反吳成功,實現自己的擴張。

    郭松齡反奉就是借奉軍內部部分將領反戰,外部有人支援的因素,只是結局失敗了。

    (第二次直奉戰爭)

    大爭之世,人人可以稱王,人人可以做霸。信義並不那麼重要。

  • 5 # 鳶飛九天2018

    1921年的春天,滇軍第一軍軍長顧品珍通電討唐,突然率兵進攻兵力空虛的雲南昆明。此時,唐繼堯最信任的部隊並不在身邊,而所信任的部下選擇了反叛。眾叛親離之下,迫於無奈的唐繼堯攜帶鉅款、乘坐滇越鐵路逃離昆明。這也是唐繼堯成為雲南統治者以來,第一次被迫下野。

    雲南王唐繼堯

    1921年2月9日,顧品珍以勝利者的姿態率領大軍進入昆明,並迅速得到認可,被雲南各界公推為滇軍總司令,顧品珍成為新一任雲南的統治者。顧品珍為什麼要驅逐唐繼堯呢?

    直接原因是:滇軍被川軍趕出四川后,顧品珍和唐繼堯之間互為不滿,兩人之間也矛盾重重。而根本原因則是軍閥的本質:雙方都野心勃勃,一旦有機會,都不會放過彼此。唐繼堯希望剪除對自己有威脅的勢力,而顧品珍則希望更進一步。

    顧品珍

    辛亥革命時期,先後擔任貴州都督和雲南都督的唐繼堯,一直有將勢力擴充套件至東南三省的野心。辛亥革命勝利後,滇軍也多次在四川駐有軍隊。1918年9月,唐繼堯到達重慶,召開了重慶聯軍會議,決心建立川滇黔三省同盟,計劃徹底將四川吞入腹中。

    但是,唐繼堯的這個計劃遭到了四川上下的共同反對,唐繼堯“文吞”四川圖謀徹底落空。文的不行,當然是軍閥在最善用的武力,隨即,唐繼堯決心對四川動武,計劃使用武力推翻四川督軍熊克武。

    位於西南的滇系軍閥

    剛開始,討熊軍進展順利,成功將胸可無敢出成都。但是由於分贓不均,唐繼堯聯軍內部的滇軍、黔軍和歸屬唐繼堯的川軍,彼此之間變得矛盾重重。這給了退守閬中的熊克武喘息之機,他趁機招兵買馬,重新豎起了反唐大旗,由於唐繼堯的倒行逆施,熊克武也受到了川軍各方勢力的共同支援。

    隨後,氣勢如虹的川軍接連擊敗駐川滇軍,不但將滇軍所佔的成都等地收復,甚至自護國戰爭以來,滇軍一直佔據的四川地盤也徹底丟失。就此,在四川滯留了五年之久的滇系勢力被趕出了四川。唐繼堯一統西南三省的美夢也徹底破滅。

    滇軍

    被川軍擊敗後,擔任第一軍軍長的顧品珍決定率領第一軍撤出四川返回雲南。但是,一心想做西南王的唐繼堯對顧品珍等人最終丟失四川的問題十分憤怒,並多次派人試探。他採用停發軍費、選擇邊防等諸多手段威逼利誘顧品珍停止回滇,反攻四川。

    然而,新敗且思鄉心切的滇軍將士,此時並不具備反攻四川的實力,顧品珍也不願意繼續損失手中兵力。但是,顧品珍也深知以唐繼堯為人,他根本容不下吃了敗仗的部下。

    更何況,這部下還給他的軍隊和地盤帶來巨大的損失,顧品珍回到雲南之後,絕沒有好果子吃。再加上此時的唐繼堯已經表現出對顧品珍的不信任和忌憚,顧品珍開始率部在畢節一帶駐紮下來,躑躅不前,觀看風向。此時的顧品珍已經有了反唐的打算。滇軍法式鋼盔

    而在此時,同屬滇軍的第8軍軍長葉荃,突然以鬧餉為名率軍進攻昆明,卻被早有準備的唐繼堯迎頭防堵,眼見進攻昆明失利,葉荃被迫率部撤往玉溪等地。唐繼堯則派遣最信任的三個團銜尾追擊,計劃徹底消滅這隻反叛勢力。

    但也因為三個團離境追擊,導致此時昆明徹底空虛。得此天賜良機,顧品珍隨即率部威逼昆明,昆明城中最後的部隊軍事主官楊蓁等人也紛紛發出討唐通電。而此時,唐繼堯最信任的部隊都駐紮在滇南、滇西一帶,遠水解不了近渴,眾叛親離之下,唐繼堯被迫通電下野。顧品珍兵不血刃進入昆明,控制了雲南。

    顧品珍之墓

    然而顧品珍雲南時間剛過一年,不甘心失敗的唐繼堯發動舊部,並聯絡雲南土匪,試圖捲土重來。而此時,顧品珍集團內部也開始矛盾重重,最終,在顧品珍和唐繼堯的大戰之中,內憂外患的顧品珍被依附於唐繼堯的土匪武裝偷襲,顧品珍在內的指揮部20餘人全部遇難。唐繼堯成功東山再起,再次成為雲南的統治者。

  • 6 # 歷史軍魂

    1917年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發生了“府院之爭”,徐州軍閥張勳借調停之機迫使黎元洪解散了國會。段祺瑞打敗了復辟帝制的張勳,以再造共和自居。事後段祺瑞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在廣東掀起了“護法運動”。

    (唐繼堯)

    孫中山掀起護法運動後,作為護國三傑之一的唐繼堯不甘心當雲南王,為了實現自己西南王的野心,唐繼堯以“護法”為名,將滇軍更名為“靖國軍”,自任靖國軍滇黔聯軍總司令,其作戰物件為北洋政府支援的四川軍閥熊克武和劉存厚。在長達近三年的軍閥混戰中,唐繼堯手下的官兵苦不堪言、怨聲載道。此時的唐繼堯不再是一個革命者,而是獨霸四川的野心家。由於靖國軍師出無名,在四川也得不到人民的支援。靖國軍在四川的慘敗也引起滇軍各級將領的不滿,滇軍將領聯名致電唐繼堯要求撤兵,但是唐繼堯不予理睬。時任靖國軍第一軍軍長的顧品珍乘昆明防務空虛之機進佔昆明。大勢已去的唐繼堯在部下的保護下離開雲南,逃往越南。倒唐成功後,滇軍推舉顧品珍為滇軍總司令。然而這種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遠在越南的唐繼堯利用滇軍響應孫中山北伐之機,召集舊部和土匪武裝向顧品珍發動襲擊,顧品珍兵敗被殺,唐繼堯重掌雲南軍政大權。

    (昆明圓通山唐繼堯之墓)

    1927年,胡若愚、龍雲、張汝驥、李選廷四鎮守使聯合起來,對唐繼堯實行兵諫,威逼去職。同年5月唐繼堯病逝,享年44歲。

    (顧品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製造業多品種小批次計劃崗位該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