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元元和圓圓
-
2 # 青年史學家
仰韶文化彩陶中日鳥結合紋飾比較多見。仰韶文化的日鳥組合紋飾分別見於河南陝縣廟底溝、陝西華縣泉護村、山西大禹渡等遺址。河南陝縣廟底溝遺址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的彩陶紋飾,最上方用弧線表示天穹,紋飾中間用圓圈表示太陽,最下方為一展翅飛翔的鳥,所傳達的正是“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闡述著先民太陽崇拜的自然觀念。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也有與此類似的“金烏負日”紋飾。此外,河南陝縣廟底溝遺址的彩陶盆上還有這樣的“日鳥組合”紋飾,上方為圓圈表示的太陽(同時也可視為鳥頭),紋飾下方是一隻呈正面飛翔姿勢的三足鳥,這便是文獻所載“三足烏”(或曰“三跋烏”)。 山西大禹渡遺址的日鳥紋飾與陝縣廟底溝遺址彩陶盆上的“日鳥組合”紋飾相似,陝西華縣泉護村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鳥紋彩陶中,有一個日與烏組合的的紋飾形象。 一隻烏背部上方有一個圓點,圓點上有一條弧線。 此圓點應該是象徵太陽,也就是烏揹著一輪紅日,它與“金烏負日”的神話形象相吻合,烏是鳥的一種。 這可以理解為鳥負日傳說在彩陶中的體現。 而圓點上方的弧線與納西族東巴文中“天”字的寫法有相同之處,應該是象徵天,天與鳥之間就是太陽,這至少反映了泉戶村人有關天象的一種理念,也是太陽神崇拜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是與當時的生活生產密切聯絡的陶器農耕經濟的產物。 陶器上的許多紋飾也是農耕經濟的寫照,原始先民所以對這些自然現象及天體特別關注並進行藝術表現,是因為在先民看來,它們與農作物的生長較為密切。太陽紋飾及圖案由於地域不同而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又不排除因各文化區之間的交流導致不同地域間有些太陽圖案基本一直的情況,並且這一時期的太陽崇拜沒有超出自然崇拜的範圍,圖案中始終沒有人的形象
-
3 # 美圖天天看
仰韶文化是分佈在黃河中游的一個彩陶文化,其時間大概是從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這個時代應該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中後期,因為新石器時代大概是從距今1.4萬年到5000年的樣子,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仰韶文化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處於原始的鋤耕農業階段,採用刀耕火種的方法和土地輪休的耕作方式,生產水平仍比較低下。農業生產仍以種植粟類作物為主,但也發現了稻穀等其他糧食,當時人們還掌握了蔬菜種植技術。家畜飼養業有一定進步,飼養的家畜有豬、狗和羊,馬的骨頭也有少量發現。雞骨發現較多,可能已經馴化為家禽了。採集和漁獵經濟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 當精緻。仰韶文化製陶業發達,較好地掌握了選用陶土、造型、裝飾等工序。多采用泥條盤築法成型,用慢輪修整口沿,在器表裝飾各種精美的紋飾。
仰韶文化研究對於重建古史、探尋中華文明的源頭意義重大。仰韶文化成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切入點。仰韶文化遺址發現前,世界學術界都持“中國文化西來說”,透過仰韶文化的發掘研究,改變了學術界這一錯誤認識,中國這一土著文化得到了舉世公認,改寫了世界歷史。
回覆列表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彙集的關中豫西晉南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範圍,遠古的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佈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型別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是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仰韶文化首先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發現。仰韶村遺址位於澠池縣仰韶鄉境內,距縣城10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呈緩坡狀,遺址東西兩側各有深溝,北依韶山,東、西、南三面環水。遺址坐落在縣城北7.5公里飲牛河西岸仰韶村南、寺溝村北的臺地上,南北960米、東西480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遺址向北可達晴山的山峰之一——韶山。仰韶村村名即取諸仰望、崇敬韶山之義。
仰韶文化的發現與初步研究,是從中國地質調查所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開始的。
1918年,安特生前往河南調查古脊椎動物化石。1920年,安特生派助手、地質調查所採集員劉長山到河南採集動物化石。劉長山長期跟隨安特生工作多年,對古生物化石和史前石器很有研究,他在洛陽西部收集石器,主要任務是收集第三紀脊椎動物遺存。劉長山在澠池縣仰韶村居住了3天,採集到不少動物化石的同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古文化遺址。此前,仰韶村的農民已經在這個遺址上零星發現並收藏許多石器。劉長山詢問了石器的出處,實地調查了村南的石器出土地點,親自採集了部分器物,並把在農民家裡看到的史前石器蒐集或購買起來,將採集到的600多件石器(其中石斧、石刀居多)及少量陶器,僱村民王兆用毛驢運到澠池縣政府第三科,裝箱後由火車發運到地質調查所。安特生在北京根據劉長山的發現和調查結果,初步推斷仰韶村可能是一處相當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1921年4月18日,安特生在取得了中國政府同意後,親自來到澠池縣仰韶村調查。安特生在其1934年出版的作品《黃土的女兒》(英文版)中對這次調查經過有詳細的記述:安特生和幾個助手到達澠池後,住在縣城西關福音堂(瑞典籍牧師史天澤傳教處),由縣政府知事胡毓藩指定第三科錄事王茂齋陪同,並派警察護送去仰韶村。安特生從縣城東一里河東北上,到達仰韶村,住於村民王兆棋家,共居住了8天。安特生每天忙於觀測、照相、蒐集器物,在村南的沖溝斷面上發現有灰層、灰坑和陶片的堆積,在堆積的下層還發現了精製的彩陶片和石器共存。又經過一天的觀察發現一件石錛和一些彩繪陶片。安特生將收集的大量石器、陶器和部分骨器、蚌器裝為4個木箱,仍用火車託運回地質調查所。安特生回到北京後,對收集器物又進行了詳細研究,感到仰韶村古文化遺址相當重要,有必要進行一次科學考古發掘。安特生向當時的農商部部長張國淦和地質調查所負責人丁文江、翁文顴遞了請示報告,得到中國政府的正式批准和河南省政府、澠池縣政府的同意和支援後,開始了對仰韶村遺址的發掘。
仰韶文化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最重要考古文化,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地區及其邊緣地區,大約處於32~41度、東經106~114度之間,仰韶文化絕對年代在4933BC~2923BC左右,其延續時間約2000年。加上零口二期一類遺存的年代,其上限當為5000BC。其地位十分顯赫,影響也十分久遠。從1921年澠池仰韶村遺址發現到2000年,全國有統計的仰韶文化遺址共5013處,其分佈範圍,東起豫東,西至甘肅、青海,北到河套內蒙古長城一線,南抵江漢,中心地區在豫西、晉南、陝東一帶。分佈省份有陝西、河南、山西、甘肅、河北、內蒙古、湖北、青海、寧夏9個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