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志博雲天
-
2 # 縹緲孤鴻影45
二戰之前,美國對歐洲大事採取的是旁觀主義,一次大戰,美國大發戰爭財,門羅主義要求美國不干涉歐洲各國的內部事務,也不許歐洲干預美洲的事務,蘇聯在一九二三年成立後,立刻受到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的武裝干涉,三年內戰,擊敗了高爾察克,尤登尼奇,鄧尼金,弗蘭格爾四股勢力,他們都有西方的支援,後來又有波蘭的入侵,也有英法的支援,美國基本是遵守了門羅主義的,只做生意,對德國經濟給以大力扶持,否則德國不會在短短三十年就迅速發展起來,發動了二戰,對蘇聯好象沒幹什麼,雖然美國也是敵視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的,二戰前夕,德國退出國聯,大反英法,不承認凡爾賽體制,尤其是迫害猶太人,使美國逐漸放棄中立立場,公開反對德國,二戰爆發開初,美國並不準備加入,但給予英蘇等國以軍事援助,使蘇聯軍事工業得到很大發展,那時美國主要反對德國,便扶助蘇聯以壓制德國,他忘記了德國就是他扶植起來的,他扶植起蘇聯後又在二戰後成為他的大敵,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才正式加入盟國,並與蘇聯結盟,共同對附德日,所以在二戰前,蘇美主要是互助關係,蘇聯的社:會主義發展到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美國也是起了作用的。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個人以為是一種既合作又鬥爭的關係:二戰前的蘇聯和美國分別是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的新興大國,猶如朝陽初升蒸蒸日上,這就註定二者會構成一種競爭關係。但在當時這兩個新興大國在面對英、法、德等老牌大國時還不具有絕對的優勢地位,所以在削弱老牌帝國,構建世界新秩序方面兩國又具備合作的現實可能。
二戰前的蘇聯和美國的關係基本上是冷戰關係
1.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美國直到1933年才承認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元旦,美、蘇、中、英等26個國家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作戰,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這說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能夠結成聯盟.但是,戰爭結束後,美蘇聯盟破裂,轉變為冷戰和爭霸。
2.二戰結束以後,美國成為世界經濟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推行全球擴張政策.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既是美國在全世界擴張勢力的宣言書,也是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發動全面冷戰的宣言書,又是冷戰全面開始的標誌.美蘇冷戰,使美蘇由盟友變成了敵人.美蘇冷戰,在意識形態上尖銳對立;在經濟上互相封鎖;在軍事上,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1955年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使美蘇在冷戰中形成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蘇聯、中國和英國等國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結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二戰結束不久,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冷戰政策.赫魯曉夫上臺以後,提出同美國平起平坐、實現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戰略.隨著蘇聯經濟、軍事實力進一步增強,從50年代後期起,美蘇爭霸的格局逐漸形成.美蘇爭霸分為三個階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蘇爭霸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既有緩和又有爭奪在緩和方面:1955年,蘇聯主動與西方國家合作,簽訂了對奧和約,解決了二次大戰的一大遺留問題.同年,蘇聯同聯邦德國建立外交關係.1959年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美蘇首腦戴維營會議是蘇聯推行美蘇合作外交戰略的重大行動,美國實際上承認蘇聯是超級大國這一事實.。
在緊張方面:1961年蘇聯修築“柏林牆”,封鎖了東西柏林邊界,使美蘇關係更加緊張.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表明蘇聯開始走上同美國進行全球爭奪的道路,同時也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然在美國方面. 這一時期,蘇聯還對中國推行霸權主義,企圖控制中國,使得中蘇關係惡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蘇爭霸的第二階段.其特點是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轉攻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至70年代,蘇聯的經濟實力同美國的差距大為縮短,1975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上升,相當於美國的80%.蘇聯在軍備方面趕上了美國,蘇聯的戰略導彈至1975年已達2402枚,超過美國40%,1979年蘇聯在戰略核力量上的開支幾乎為美國的3倍.蘇聯大力增強常規軍事力量.1978年,美軍210萬人,蘇軍440萬人,美軍擁有坦克10500輛,蘇軍擁有坦克50000輛.這一時期蘇聯推行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美蘇爭霸的重點在歐洲,美蘇在歐洲都集結了重兵,處於兩軍對峙的僵持狀態.蘇聯一方面對歐洲以“緩和”戰略麻痺西方,另一方面加緊在歐洲以外的地區擴張.1979年入侵阿富汗,標誌著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點. 這一時期的美國,由於受經濟危機的衝擊,經濟增長趨於緩慢,侵越戰爭受到嚴重挫折,軍事力量被蘇聯趕上,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1969年後的尼克松主義,調整全球軍事部署,收縮亞洲兵力,1973年從越南撤軍,1979年同中國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蘇爭霸的第三階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國總統以後,開始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遏制蘇聯在全球的擴張勢力.在核戰略和核軍備方面,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透過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從而拖垮經濟力量相對落後的蘇聯.在爭奪第三世界方面,美國立足於在軍事上打小規模的區域性戰爭,打擊親蘇政權.蘇聯由於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在與美國的爭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執政後,開始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作法,轉為裁減軍備,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1991年12月底,蘇聯解體,美蘇冷戰爭霸的局面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