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朱小龍7

    赫是匈奴,五胡十六國時期人。李元昊拓拔氏,宋朝時期人。可以說沒什麼關係。但一為胡夏,一為西夏,使人誤以為有關係!因為夏也可以說有關係!夏乃華夏之夏。按胡阿祥之說,華花也,華夏像花一樣的夏!夏乃夏商周之夏!兩者之間的關係,你懂的!勿用多言!

  • 2 # 談古論金

    赫連勃勃與西夏李元昊沒有什麼關係,可以說是八竿子打不著,唯一的聯絡見下文,這涉及到中國西北在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個地方。

    赫連勃勃建國大夏,是十六國時期最後出現的一個政權。之所以叫夏,是因為中國古籍記載匈奴是夏后氏的後裔(《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而赫連勃勃正是南匈奴單于的苗裔。

    古代以“夏”為國號的政權眾多,為了區分,因此史家和後人稱赫連勃勃所建之夏為赫連夏,又稱為胡夏。赫連夏政權從赫連勃勃407年稱天王大單于算起,到431年北魏(拓跋鮮卑)的屬國吐谷渾俘其子也是赫連夏的末代國君赫連定為止,存在了25年,算是一個短命的政權,但在其都城統萬城所在地,卻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統萬城在今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鎮白城子村,北魏滅其國後,先改統萬城為統萬鎮,不久即改為夏州,治巖綠縣。隋改置朔方郡於此,唐復為夏州,此地之所以被稱為夏州與赫連夏的國名有關。

    唐朝中和元年(881),原為夏州偏將的党項人拓跋思恭據宥州(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自稱刺史,後又佔據夏州,幫助唐王朝討平黃巢起義後,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夏國公。

    所謂定難軍節度使,原先就稱為夏州節度使,領夏、綏、銀三州,兼領宥、鹽二州,管轄範圍大約涵蓋今陝西綏德以北、寧夏東部以及內蒙古鄂爾多斯南部等地區,也被稱為鹽夏長度使。

    從此,在此地世代割據相襲的党項貴族首領即以定難軍節度使和夏國公等稱號號令部屬,對外交往。

    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是為西夏(西夏是因其地理位置在宋朝的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後世史家遂沿用這一稱呼)。

    李元昊的大夏國名從李元昊的本意來看並不脫胎於赫連夏,事實上,李元昊因為本姓拓跋,向宋朝遞交的文書中自高身價的說法是說自己是北魏皇族後裔(所謂““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而北魏拓跋氏和赫連夏的鐵弗部赫連氏本是世仇,赫連夏的國運短促、名聲又不好,李元昊並不想和它有什麼關係。

    但是因為統萬城的地名夏州是因為赫連勃勃的大夏得名,党項貴族首領又以夏州起家而起國號為大夏,這兩個相距甚遠的大夏實際上還是有一些聯絡。

    也因此,赫連勃勃與西夏李元昊雖然八竿子打不著,但草蛇灰線還是有一些微弱的聯絡。

    宕開一句,寧夏的得名實際也與西夏有關,那追溯上去,也和赫連夏這個名稱有關。

    要之,所有這一切名相都出自於407年赫連勃勃根據《史記》等歷史典籍的腦洞大開。

  • 3 # 白璧青錢

    二者沒有什麼關係,只是版圖所在都佔有夏州等地區相似,取了同樣到國名。

    赫連勃勃本人是匈奴人的後裔,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靠著武力,佔領了現在寧夏河套附近到地區,建號稱國,做到了一國君主。

    《晉書·卷一百三十·載記第三十》:

    義熙三年,僭稱天王、大單于,赦其境內,建元曰龍升,署置百官。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國稱大夏。

    在這裡可以看到很清楚,赫連勃勃建立了大夏國,理由是匈奴也是夏后氏到後裔,夏后氏是指夏朝王族到後裔,所以建立國號大夏,為了與夏商周到夏區別,歷史上稱為“胡夏”,並且繼續擴張版圖。地圖如下:

    李元昊建國到時候,版圖擁有夏州、定州、懷州,銀州等地區,包括原來胡夏的部分地區。

    所以李元昊也沿用了夏的國名,建國大夏,因為位於北宋西北,歷史上成為西夏。

    李元昊跟赫連勃勃沒有什麼關係,赫連勃勃是匈奴人後裔,《晉書·卷一百三十·載記第三十》:

    匈奴右賢王去卑之後,劉元海之族也。

    李元昊是党項人到後裔,党項人起源於現在到四川附近,發源於西羌,《新唐書‧卷第二百二十一‧西域上》:

    “其地古析支也,東距松州,西葉護,南舂桑、迷桑等羌,北吐谷渾。處山谷崎嶇,大抵三千里。”

    這就跟赫連勃勃到匈奴沒有什麼關係了。

    李元昊只是因為版圖佔領到地區相似,取了一個跟赫連勃勃一樣到國號而已。

  • 4 # 桂臨塞上

    我在銀川生活多年,對於西夏有些瞭解,兩者可以說沒關係,也可以說有關係,首先地理位置有部分重合,西夏文字

    如今的銀川北塔(又叫赫寶塔)跟前者有關係,兩者又都崇尚白色,尊為國色,李元昊雖然取國名“白高大國”,但是由於地處當是宋王朝的西邊,又與之前的赫連勃勃的“大夏國”地理切合,為了方便區別,稱呼“西夏”。李元昊為了建國需要,曾把身份向之前的“大夏國”靠攏,所以讓人以為有關係。

  • 5 # 探尋大夏國遺蹟

    赫連勃勃的胡夏與李元昊的大夏國(史稱西夏)可以說有關係,也可以說是八竿子打不著,唯一的聯絡見下文,這涉及到中國西北在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個地方。

    赫連勃勃建國大夏,是十六國時期最後出現的一個政權。之所以叫夏,是因為中國古籍記載匈奴是夏后氏的後裔(《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而赫連勃勃正是南匈奴單于的苗裔。

    古代以“夏”為國號的政權眾多,為了區分,因此史家和後人稱赫連勃勃所建之夏為赫連夏,又稱為胡夏。赫連夏政權從赫連勃勃407年稱天王大單于算起,到431年北魏(拓跋鮮卑)的屬國吐谷渾俘其子也是赫連夏的末代國君赫連定為止,存在了25年,算是一個短命的政權,但在其都城統萬城所在地,卻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統萬城在今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鎮白城子村,北魏滅其國後,先改統萬城為統萬鎮,不久即改為夏州,治巖綠縣。隋改置朔方郡於此,唐復為夏州,此地之所以被稱為夏州與赫連夏的國名有關。

    唐朝中和元年(881),原為夏州偏將的党項人拓跋思恭據宥州(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自稱刺史,後又佔據夏州,幫助唐王朝討平黃巢起義後,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夏國公。

    所謂定難軍節度使,原先就稱為夏州節度使,領夏、綏、銀三州,兼領宥、鹽二州,管轄範圍大約涵蓋今陝西綏德以北、寧夏東部以及內蒙古鄂爾多斯南部等地區,也被稱為鹽夏長度使。

    從此,在此地世代割據相襲的党項貴族首領即以定難軍節度使和夏國公等稱號號令部屬,對外交往。

    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是為西夏(西夏是因其地理位置在宋朝的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後世史家遂沿用這一稱呼)。

    李元昊的大夏國名從李元昊的本意來看並不脫胎於赫連夏,事實上,李元昊因為本姓拓跋,向宋朝遞交的文書中自高身價的說法是說自己是北魏皇族後裔(所謂““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而北魏拓跋氏和赫連夏的鐵弗部赫連氏本是世仇,赫連夏的國運短促、名聲又不好,李元昊並不想和它有什麼關係。

    但是因為統萬城的地名夏州是因為赫連勃勃的大夏得名,党項貴族首領又以夏州起家而起國號為大夏,這兩個相距甚遠的大夏實際上還是有一些聯絡。

    也因此,赫連勃勃與西夏李元昊雖然八竿子打不著,但草蛇灰線還是有一些微弱的聯絡。

    宕開一句,寧夏的得名實際也與西夏有關,那追溯上去,也和赫連夏這個名稱有關。

    要之,所有這一切名相都出自於407年赫連勃勃根據《史記》等歷史典籍的腦洞大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什麼方法來確定地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