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一世界
-
2 # 你永遠追不上的巨人
1.程門立雪是出自歷史故事。
2.程門立雪出自《宋史·楊時傳》:“至是,遊酢、楊時見程頤於洛(今洛陽),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遊酢(音zuò)與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3.程門立雪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指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1.程門立雪是出自歷史故事。
2.程門立雪出自《宋史·楊時傳》:“至是,遊酢、楊時見程頤於洛(今洛陽),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遊酢(音zuò)與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3.程門立雪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指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第一部分(簡介)
“程門立雪”的故事見於《河南程氏外書》卷十二,其原文是:“遊、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即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這個故事又見於《宋史》卷四百二十八《楊時傳》,原文為:“(楊時、遊酢)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第二部分(張岱觀點)“程門立雪”的故事流傳很廣,成為歷代學界佳話。
但不少圖畫在表現這個故事時,一般把程頤畫成坐在室中,弟子楊時、遊酢則站在門外,楊、遊二人身上都落上了雪花。
實際上,這是與事實不符的誤解。
張岱年先生曾專門撰文《辨程門立雪》,指出《二程集》中記載明說“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顯然二子侍立是在室內,並非在門外。
認為二子立於門外,實出誤會。張先生還說“伊川瞑目而坐,是在作氣功”。
應該說,張岱年先生指出的是正確的。
人們將“程門立雪”傳為美談,本意是在宣揚師道尊嚴。
只是“立雪”二字並不恰當,好像是立在雪中,其實是立於下雪之時。
讓楊、遊二人久久侍立,以至門外雪深一尺,恐亦非程伊川的本意。
伊川說“賢輩尚在此乎”,是他並不知二子尚未離去。
中國古來有尊師的傳統,程門立雪,人們也以之為尊敬老師的典故,因此,後世以此作為尊師的典範來教育後代。如元虞集《道園學古錄》中就有“將車昔念於聚星,就業常容於立雪”的句子。
第三部分(靜的功夫)由此,我們會想起另外一個故事。
當年,佛教禪宗二祖慧可前去拜見達摩祖師。
當時,達摩祖師正在靜修,那夜,先是下起小雨,後來變成大雪,慧可頂著雨雪,冒著嚴寒,在山洞外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
達摩祖師見他心誠意堅,於是就把衣缽傳給他。
這是為什麼呢?眾所周知,禪宗講頓悟,要求參禪者心靜,心中萬念俱無。
慧可能入靜,並且達到一定的境界,所以達摩傳給他衣缽。
程朱一派理學家講求聖王之學,自認為是儒家道統的中興大師,注重靜坐、靜修、誠、敬的內心修養功夫。
尤其是程頤,他可能從慧可立雪中悟到一定的道理,認為如果用主敬的方法代替佛道主靜的方法,便很容易達到對倫理綱常的敬畏心,從而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感,並能真心實意地去履行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達到慎獨的精神境界,以虔誠的心理專一於天理。
程頤一生都是以此為目標的,如他65歲時,被遣涪州編管,在前往涪州途中橫渡漢江時,水很急,行至中流,船幾乎要翻了,船中人嚇得號哭起來,唯獨程頤“正襟安坐如常”。
同船父老問他時,他回答道“心存誠敬爾”。
“敬”是程朱理學的一種內心修養功夫,讓自己的注意力時時集中於道德理性,一心想著天理,使內心不為外物所累,情感的發生都能符合天理;
“誠”則是透過持敬所要達到的純然天理的狀態和境界,“誠”時,人們心中只有天理,就不會被外界事物所累了,心中的邪念也就不復存在了。
程頤時時處處使自己處於一種涵養內心的狀態,尤其喜歡靜坐,靜坐時使自己的內心關注於天理,並逐漸達到純然天理的境界,透過這種靜態式的功夫完成內心的道德修養。
面對“中流舟幾覆”的險情會顯出一副超然神態的程頤,忘卻了當時的處境,長期的內聖功夫使他的心中“只有天理的存在”了。
程頤還特別要學生們練“靜敬”的功夫。
楊時、遊酢二人侍立時,程頤是早知道的,自己之所以瞑目很久,也許是有意考驗二人是否領悟到了靜敬之道。
楊時、遊酢果然不負眾望,尤其是楊時,程頤非常賞識他,當楊時南歸後,楊時的政治地位和學術地位都相當高,史稱“東南學者唯楊時為程氏正宗”。
元朝的謝應芳在一首詩中談到楊時說:“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門雪,載道歸東南,統緒賴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