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歲1148858845
-
2 # 四川達州人
北宋真的是很富有。
歷史記載,神宗變法前國家財政收入達7000萬貫,變法後曾達1億以上。這兩個財政資料到民國時才因為機器大生產的原因被超越,而民國時期的人口已遠超北宋的約7000萬。
後世估計北宋經濟總量佔當時30%以上。對比就知道,1945年美國經濟最強,也只有世界總量的30%,2015年才20%出頭。
當然,北宋貧富差距很大。可宋代是中國歷史唯一不禁土地兼併,不蔑商的時期,百姓失地後進入城市,收入反而更高,這是汴梁有居民200萬的原因。一般百姓,只要願意出力,幾乎沒有餓死的。仔細看水滸傳,裡面有幾個是農民活不下去的?
北宋最終形成財政問題,有兩個原因。
一,官員太多。
北宋號與士大夫共治,官員待遇優厚,官職疊床架屋,互相牽制。一個官員,少則七八個多則十多個拿薪水的職務。比如宰相的年收入可達十萬貫以上。
同時,官員蔭封氾濫,加之科舉透過率高,造成大量家庭具備了官身,既不繳納稅金,國家還要出錢養活。
第二,軍費龐大
北宋有個比較好而且先進的制度,哪裡發生了災害,就將當地百姓編入廂軍。但是後期難以清退,造成軍隊數量極其龐大。
真宗時廂軍不過36萬,神宗時近八十萬,北宋滅亡時則是120萬。而每人每年50貫就要軍費6000萬貫。這還沒有算軍費更高的禁軍,十來萬少數民族軍(效用軍)。而這些廂軍,打仗完全廢物,只是軍官和地方官的私有勞動力。
最花錢的就是戰爭費用。北宋邊患不絕,遼、越南、吐蕃不說,光西夏戰爭就是個無底洞,自仁宗朝一直打到北宋滅亡,就沒停止過。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北宋最終當然被拖累死。
-
3 # 麟角1
這個被後人戲稱為“宋鼻涕”的宋朝,除打仗不行,其他方面還是相當可以的。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全華人口大約5000萬,而每年的GDP幾乎都佔全世界的50%,每年的財政收入平均為1.6億貫(一貫錢約值人民幣300元),就是偏安一隅的南宋,每年也有近1億貫的財政收入;而最輝煌的大唐王朝,年財政收入也只有3000萬貫。宋朝不僅經濟繁榮、很富有,並且在科技、文化、藝術上也是最發達、最昌盛,為歷代成就最高。宋朝從一開始,宋太祖就號召天下的百姓“多積金,市田宅以造子孫。”大張旗鼓地發展經濟,到宋仁宗時,汴京(開封)城裡車水馬龍,酒樓、茶館等,是一片絲竹管絃聲和歡笑聲不絕;再到宋徽宗時,他搜盡天下名花奇石建造宮苑——艮嶽,耗時5年建成,其耗費巨資是無法估算。“靖康之恥”,金人攻陷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滅亡。之後,大半國土淪喪的南宋照樣是歌舞昇平,宋人林升《題臨安邸》詩曰:“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就是宋朝人,大敵當前,臨危不懼,在強虜野獸般眼睛盯著下,仍然推杯換盞,尋歡作樂。宋朝人真牛!宋朝雖然很富有 ,但也經不起無限制的消耗;花錢買和平,宋朝的“太平盛世”,是靠歲幣維持的。官僚機構十分龐大,什麼人都想削尖腦袋進來,甚至連反賊宋江也要招安。為什麼?因為拿的銀子太豐厚了,宋朝的一品官員,月薪是300貫,合人民幣9萬元;……從八品官員,月薪是15貫,合人民幣4500元;另外還有很多很多的補、津貼。而普通老百姓,平均每個家庭的月收入是3貫,合人民幣900元;僅夠勉強維持生活。由此可見,那些當官當差的拿著那麼的錢,又整天無所事事,也就你請我,我請你的去花天酒地。宋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那個因作《玉樓春》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被世人稱為“紅杏尚書”的工部尚書宋祁,在邊境戰爭吃緊、國家財政開支出現危機的情況下,上書宋仁宗陳述國庫空虛的症疾是“三冗三費”所造成。他說的“三冗”是冗官、冗兵、冗僧,即官員人數無限,俸祿等開支太大;政府養兵過多,不能為國家效力,還消耗著大量的錢財;僧尼、道士在不斷地增加,建築規模宏大的寺廟,無端地在耗費。直言要精兵簡政,節約開支。中國現代歷史學家錢穆則提出宋代“積貧積弱”之說,富養官僚文士,冗官現象特別嚴重;賺得多,花的更多。“三冗”和“積貧積弱”,就是富有的宋朝為什麼會出現財政危機的根本原因。
宋朝是文人的時代,在中國的歷朝中,我個人一直特喜唐、宋;因為唐、宋有大量的琴棋書畫劍,詩歌茶酒花。
-
4 # 吳鉤的鉤沉
宋朝是不是很富有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衡量,一是國家財政收入水平。我們用數字來說話吧。北宋治平二年(1065),宋王朝的財政歲入是11600萬(貫石匹兩)——這個數目並不是北宋歲入的最高額,卻已是唐代最高歲入的一倍;其中貨幣性歲入為6000萬貫以上,比重超過了50%,顯示賦稅貨幣化已成大勢所趨。作為對比,明末在田賦中加派“三餉”,又派出稅監礦使,四處搜刮工商稅,搞得天怒人怨,歲入也不過增加了2000萬兩(其中稅監搜刮的工商稅每年只有四五十萬兩)。
二是看國民收入水平。我作過一點研究,發現在宋代,一名城市下層居民,不管是當傭工,還是在城市做點小生意,基本上在“100文”這個水平線上下浮動。這個收入水平相當於明朝一位知縣的月俸。另據黃冕堂《中國曆代物價問題考述》的統計,明代城市傭工的日工價以30文為常價,農村傭工則以20多文為常價。到清代時,日工價才回升到50~70文。換言之,一名宋代傭工的收入,相當於一名明代傭工加一名清代傭工的收入。
不管是從國家財政收入還是從國民經濟收入的角度來看,宋朝都稱得上比其他王朝更富庶。但是,宋王朝又確實出現了財政危機,這又是為什麼呢?主要的原因,是宋代的財政開支非常龐大。宋朝具有“大政府”傾向,政府職能比較健全,為此需要支付的財政成本也更大,比如宋政府針對“鰥寡孤獨貧乏不能自存”的貧困群體,建立了一套“從搖籃到墳墓”的國家救濟體系,這都需要錢。
再比如,宋朝實行募兵制,給士兵發薪。一名普通士兵,每月可領錢三百文至一千文不等,大米二石左右(相當於一個成年人半年的口糧),以及若干春冬衣物。毫無疑問,這樣的募兵制只能建立在龐大的軍費開銷之上,也惟有宋朝發達的商品經濟與擴張的財稅制度,才能支撐得起。但軍費開銷還是給宋政府帶來沉重的負擔,宋人說:“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一分給郊廟之奉、國家之費,國何得不窮?民何得不困?”
這便是宋王朝既富有、又發生財政危機的原因所在。
-
5 # 古今有論
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建隆元年(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後周政權,稱帝於開封,建宋朝,史稱北宋。
北宋時期是富有的,究其原因,歷史上其他王朝“抑商”, 而惟獨宋例外,宋朝採取的是“重文重商輕武”,趙匡胤也言“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後宋太宗也號為“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 ,神宗在位時"尤先理財" 令眾“政事之先,理財為急”這樣的重視經濟的思想一直貫穿於宋朝,這是保證經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歷代王朝的商業發展積累了財富,形成了宋朝商業空前的繁盛,科舉十倍百倍的錄取造就龐大的官僚士大夫群體,所以宋朝文化經濟商業在封建王朝達到了頂峰。
民間看似很富裕,實則不然。後人喜歡拿《東京夢華錄》來證明宋朝有多富,但是拿東京拿卞梁一城說北宋是人間天堂,其荒謬性相當於拿舊上海的十里洋場說民國是人間天堂。苛捐雜稅造成民間生活困苦,積重難返,自然災害更是讓民不聊生,宋朝王安石《河北民》:“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老小相依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傍過者無顏色。汝生不及貞觀中,鬥粟數錢無兵戎!”宋朝范成大的《催租行》:“輸租得鈔官更催,踉蹌里正敲門來。手持文書雜嗔喜:“我亦來營醉歸耳!床頭慳囊大如拳,撲破正有三百錢。不堪與君成一醉,聊復償君草鞋費。”宋朝張詠《愍農》:“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貧。”
稅賦、兵役、自然災害都造成了底層民眾困苦不堪,在歷代王朝中宋朝經濟是發達的,卻與民不聊生的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淺薄之見,敬請關注。
回覆列表
宋朝是典型的貧富差距極度懸殊,這種情況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開始了,這個宋太祖以放棄兵權為條件給予高階將領大量的財富和經濟資源尤其是土地,之後由於澶淵之盟的影響使宋朝沒有了傳統的北方威脅進而導致大量財富流向商業,而這些資源與財富又基本被貴族官僚把持,所以可以說是權力與金錢的結合,這樣必然導致貧富極度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