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ucky大熊

    唐末五代時,由於皇權衰微,兵權旁落,因而兵變不斷,不僅禍亂朝政,而且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和發展。"大抵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這造成了先秦以來的儒家文化受到很大的衝擊,使得當時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發生改變。

      自從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來,宋朝以文治國的基本基調就算是定下了。儘管軍事上宋被周邊國家暴揍了個遍,但在經濟、文化、科技上都達到了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無法企及的高度,所謂"登峰造極於趙宋一世"就是如此。

      雖然宋的滅亡要一定程度上歸咎於他的"重文輕武"的國策上,武將的地位堪比看門狗,簡直慘不忍睹。但是以武立國的宋也不一定見的國祚長久,看秦、隋兩代,均是以武治國,結果二世而亡,大漢延綿數百年也是內亂不斷。因此可見延長國祚都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

      "崖山之後無中華"大宋的滅亡令無數人惋惜,有人認為丟了燕雲十六州的大宋是瘸了腳的大宋,也有人說大宋是生錯了時代,在大宋弱,而是當時的蒙古、金、遼太猛,宋的強在與他們相比之下反而是一種弱。

      在以往,中原王朝面對來自北方的威脅不過是一群尚未開化的遊牧民族,戰鬥力有限,基本就是靠著搶劫式的打法來中原王朝搶一波就走,而宋面對的是一群已經漢化了的,有著自己固定領土的農耕國家,他們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也有著完備的戰爭機器。他們對待戰爭的方式也已不再是搶了就跑,而是攻一城,佔一城,然後消化其資源,同化其人口。

      在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後,"兵強馬壯者為天子"已經成了大多數人的共識,趙匡胤看著皇帝像走馬燈一樣換的同行前輩們,不禁問自己,今天我造別人反,別人以後就不會造我的反嗎?那該怎麼辦?只要武將沒兵就可以了嘛,宋太祖於是"杯酒釋兵權",徹底解除當初的老下屬們的兵權。

      不僅作為皇帝認為五代十國這個亂世容易莫名掛掉,文人、武將、百姓也是這們認為,文人覺得大亂之世不僅自己的身家性命難以保障,而且齊家治國的理想根本難以實現。別以為刀口上舔血的武將們很樂意處於亂世之中,武將們打仗的目的世什麼?還不是榮華富貴嗎,而現在的皇帝願意給自己榮華富貴,那麼誰還想膽戰心驚的過日子不是?百姓們更是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所以重文輕武是社會各階層的共識。

      宋朝重文輕武是因為之前的五代十國是重武輕文,所以宋朝有些矯枉過正了,因此形成了重文輕武的局面。

      因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尤其是開國皇帝,在開國以後,就會總結之前朝代尤其是前朝的亡國原因,借鑑之前朝代制度上的優勢,以參考其失敗之處,來完善本朝的制度,所以越到後面,往後的朝代參考的越多,制度自然越完美,因此明清被稱之為君權高度集中朝代。

      而在這個借鑑過程中,一般來說前朝對於本朝影響最大。以明朝來說,明朝為什麼有剛明之稱呢,很大原因在於明朝開國以後,主要借鑑了唐宋的得失,雖然前面是元朝,但主要借鑑了宋朝的利弊之處,因為宋朝對外太過軟弱,所以明朝對外是絕不讓步,寧死不屈。

      自古以來新朝皆以前朝為殷鑑,所以秦始皇以春秋戰國的同袍混戰而推行郡縣制,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漢高祖劉邦又戒秦亡之孤立而大封劉姓王,讓漢雖亡國,但不失天下。所以在讀史實切記不可專注於一個朝代,而是可以多個朝代一起看,眼光放長遠一些,如在讀宋史之前,多去讀讀晚唐、五代史,這樣對於宋崇文抑武的做法就會理解許多。

      宋是根據科舉考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步入仕途的。於是出面了所謂宋真宗在《勸學詩》所描寫的"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局面,逐漸在社會上形成了"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的風氣。士人們對科舉考試的狂熱追求,讓這些士人知識分子傾畢生精力專注於追求科舉功名,根本無暇顧及其他,這樣底層平民階級就不會對統治階級造成威脅。

      根據《寶佑四年登科錄》所記載:寶佑四年錄取進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184人,平民階級就有417人。可見,在當時社會,平民百姓如果要進入仕途,唯一的途徑就是透過科舉考試。

      儘管終宋一世,不失武將,也不失儒將。很多行軍打仗的將領都有著非常高的文化素養,如辛棄疾、岳飛等。但是宋的重文輕武的國家意志,把送人的三觀都改變得很徹底,在五代當兵是一種光榮的事,而到了宋朝以當兵為恥,以靠功名為榮。這要是放五代,有這種想法的人,可能連墳都找不到。

      但是宋之不振,並不能全歸因於重文輕武,因為這種國策不過是對五代十國弊端的一種糾正。具有很強的進步意義,也適應了時代的發展。

      雖然宋朝因為重文輕武,在今天被很多人罵的狗血淋頭,但就當時的五代十國重武輕文的背景來說,宋朝如果不重文輕武,那麼恐怕又是一個短命王朝,結束不了五代十國大亂世,還不知道五代十國又要亂到何時。可以說重文輕武還是有著其積極的一面,那就是限制了武將的權力,使武將不能犯上作亂,宋朝不至於走上之前老路,因為武將謀反成為短命王朝。宋朝也因為自身的穩定,方才結束了五代十國大亂世,大致統一了中國。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發明,有三大發明"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是發明於宋朝或在宋朝得到實際應用的,世界上第一張紙幣"交子"也是在那時發明並使用的,寫《夢溪筆談》的那位科學家沈括,就生在宋朝,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宋朝百萬人口的城市達到了五個,城市化率達到了30%,出現了一大批世界首創的製造廠與加工廠,經濟總量達到了全球的75%。宋朝是最接近現代的封建王朝。如果你選擇穿越,是不是願意生活在這個世界經濟第一、文化第一、科學技術第一的超級大國呢?

      不過宋代對武將們的限制、束縛,讓帶兵打仗的將領們的水平往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例如岳飛北伐時,宋皇在後不僅沒什麼幫助,反而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飛回京。讓岳飛不由大泣:"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重文輕武政策,為宋朝的穩定和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沒有什麼政策是千古不變的真理,一味抱守殘缺,必然陷於失敗。對於宋來說:興也"重文輕武",亡也"重文輕武

  • 2 # 張永紅160975233

    從世界歷史來看,確實是非常棒的,缺點是軍事力量沒有維持強大,還有當時人類文明的侷限性。總之是宋朝自身的問題導致的

  • 3 # 思想先鋒派

    宋代算是歷史上富有的朝代,因為貪官多,看水滸知道貪官,看說岳全傳知道還忠奸不分,怕忠臣奪權,殺忠臣加貪官多怎麼不亡國。

  • 4 # 高等恐怖直立猿

    如同清朝被太平天國運動近乎毀掉一樣,北宋也被方臘起義毀掉大半

    經濟上,蔡京主掌國政,國家財政稅收增加;

    軍事上,童貫領兵攻略,宋對遼、西夏防轉攻。

    另一個方面:

    內憂:

    宋朝的商業稅(超過歷朝歷代)和田賦(高於唐朝和五代)也無法支援他們巨大的財政開出了。宋朝的財政危機嚴重到用紙幣玩通貨膨脹也無法緩解了。

    摩尼教進入北宋,方臘貌似就是摩尼教徒,方臘自號聖公,起義群眾之中一大批摩尼教徒。(歷史是多麼的相似,清末的洪秀全自號天王,手下一大批基督教徒)而方臘起義直接廢掉了北宋最富庶的東南地區。

    外患:

    宋,遼,西夏常年對峙,西夏與遼皆有馬,而北宋沒有馬。所以北宋只能玩多線作戰和防守,但方臘起義此後宋朝的財政已經無力支援多線作戰,再加之北宋軍隊本身的一大堆問題。

    結果就是靖康之恥,北宋滅亡。

    北宋滅亡之後,南宋一直走下坡路,再加上草原上的蒙古崛起。

    題外話:

    一個朝代總會有各種因素使它衰落

    秦朝的李斯改詔,漢朝的王莽篡位,晉朝的八王之亂,隋朝的世家門閥,唐朝的安史之變,宋朝的方臘起義,元朝的四等人制度,明朝的土木堡之變,清朝的太平天國運動。

  • 5 # 長春樹48509

    那是私家國,趙家腦殘粉,用的是唯利是圖的人。就象清朝一樣,國內反清。列強入侵,正在實施瓜分,亡我中華。跟宋朝無什麼區別。對外不強,對內壓榨,主要財富壟斷在小數人手中。宋朝就花崗石,尋奇花異草,就搞得民生不安。所以象清朝一樣滅亡。我們要總結經驗,制訂國強民富的目標框架。

  • 6 # LuisTH

    宋朝算 商業超級發達 人均gdp達到580美金 580美金什麼概念 一直到1980吧 才再次達到 但有相應的問題出來 沒有門閥 社會精英全在政府 民間精英很少 科舉制度最暢行的年代 可惜優點也是缺點

  • 7 # 古史新談

    如果要問中國曆朝歷代中,那個王朝最富裕,很多人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宋朝,如果要具體的話那就是北宋。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北宋的年財政收入達到了驚人1.6億貫,也就是1.6億兩白銀。即使是南宋的半壁江山,巔峰時也有1億兩之多。這個數字似乎遠超秦漢隋唐元明清,更不要提什麼兩晉南北朝了。

    網上更有很多的溢美之詞,什麼宋代財政收入是明朝的十倍,清朝的五倍,佔世界GDP的60%以上。這裡顯然有一個誤解,就是大家認為清代的國力巔峰是康乾盛世,當時華人口突破3億,佔到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財政收入也遠超其他國家,即使是英國也遠遠不及,對外貿易屬於純順差,大量的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中國。

    這顯然是一個誤區,就是橫向比較的最富,不代表是縱向比較的最富,唐朝也是當時世界最強盛的國家,但是單以經濟而論,和宋朝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那麼清朝財政收入最高的是哪個時期,其實是和最意想不到的光緒、宣統年間,在1891年清代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了8968萬兩白銀,財政開支約為7935兩白銀,實現了財政平衡。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的土地收入不再一支獨大,已經降到了2366萬兩白銀,關稅收入則達到了1820萬兩白銀。國內的商業稅厘金也有1631萬兩白銀,這時清代的財政已經帶上了現代的影子。

    而在辛亥革命的前一年,1910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了2.96億兩白銀。稅收的最大項仍然是田賦,但是田賦只佔財政總收入的16.2%(常規為4616萬兩,臨時為193萬兩),鹽茶課稅(常規為4631萬兩)仍然是大項,與田賦收入相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有這兩項是與農業相關的舊稅種,所佔比例只有百分之三十幾,而且還把不算農業收入的鹽業也列入其中了。其餘大項為:洋關稅(常規為3513萬兩)、正雜各稅(常規為2616萬兩)、釐捐(常規為4318萬兩)。除了這些比例,還有一項與洋務運動時期的官辦企業相關的收入——官業收入(常規為4660萬兩),佔了總預算的百分之二十五點七,比例已經接近農業稅。這個財政收入的組成要比宋朝合理健康的多。而且數字也遠超北宋和南宋的最高紀錄,是北宋的近2倍,南宋的3倍,明朝的20倍。

  • 8 # 正其居

    如果評價一個朝代的富與不富,在中國歷史上很難衡量,富當然是指財富,但不僅僅指民眾富裕,而可包含皇室財富、社會財富和民眾財富,還應該包含創造財富的途徑和守護財富的能力。要回答這些問題,可以從宋朝國家體制、稅賦結構、軍隊組成保障來論述。

    宋朝沿襲唐代舊制,但經過唐後動亂,太祖得國的偶然,對皇權的穩定性心有餘悸,從一開始,宋代的政治結構就很不穩定,表現在兩個方面:相權(即政府)的進一步衰弱,和基層組織的臨時化,從這點而言,宋是政治制度最沒有建樹的大朝代。唐代以來,相權由中書、尚書、門下構成,構成很完善,決定的作出和行政的執行統一組成相權,但宋代,只有中書在宮內,稱“獨相”,尚書門下不再預聞最高命令,本己殘缺,又設定全面負責軍事的樞密院與之牽制,進一步削弱政府權力,致使政府無法對軍事行動形成支援後勤體系。

    涉及到財稅,則完全依靠戶部司、鹽鐵司、度支司,提高三司地位,使之直接聽命於皇權,而與相權平行,雖有王安石欲統一於三司,但司馬光推翻,從而使三司依然獨立於政府之外,使政府權力旁置。而且另設考課院,連吏部職能也從政府分出另設,所以宋朝中央機關的權力只零散的,雖然表面重視文官體系,卻沒有給予整合資源的權力,同時,把諫垣獨立,使御使臺與諫官一致由皇帝任命,使宰相徹底失去皇帝的牽制,所以宋大臣稱皇帝為“官家”。雖然初趙普行宰相權可回駁人事,只是因為皇帝對他倚重,但體系對他支援甚少。

    在地方政府方面,太祖杯酒釋兵權後,將官雖有地方職務,但己不住地方了,中央臨時派知州知府下去,帥漕憲倉均為中央派到地方臨時指揮揮的,這就導致宋代基層有4個上司,基層難以形成一級政府,其應變能力很差,全賴中央支援,所以金兵內侵,首都一失,全國瓦解,難以形成抵抗陣線。

    宋代賦稅也從唐代來,但其實更重了,因為自唐朝實行兩稅制以來,租庸調都在田租裡了,但到宋朝,其他庸和調事實上依然存在,軍隊來了,費用仍由地方上攤,所以富裕之家深受其害,差役法使地方無一能興旺的家。後期王安石欲重開平攤免役錢,但司馬光一切反對,又難有革新。

    宋朝軍隊分為禁軍和廂軍,禁軍是挑出更好的成立,廂軍則留在地方,但宋建國後一直未能擺脫北方威脅,開封是一片平地,無險可守,但太祖也沒辦法,洛陽、西安當然更好,但此時軍隊糧食已然主要靠南方北運,又要養兵,透過通濟渠從揚州運糧,只能到開封,再去洛陽汴渠己壞,成本高企。

    一方面,不敢裁軍,又提倡文治,養兵不敢用兵,愈養愈多,募兵成為常態,致使到仁宗時己有禁軍120萬之多,募兵如果為了短期軍事目標是可以的,但宋是長期防禦,所以士兵年齡大,又不裁兵,所以林沖火燒草料長才有老兵駐守。冗兵又冗吏,國家負擔一年比一年重。

    所以宋朝所謂的富僅業於工商階層,因官僚體系鬆散,失去了外人丁的約束,但這種繁榮是先天殘疾的,國家財政難以為繼,普通家庭財富增長無果,更沒有國家保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君子登高必賦,小子願者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