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我理論的主要內容
“鏡中我”理論由美國早期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中首次提出來。庫利認為,對自我的想法看起來具有三種元素:
1、關於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象;
2、關於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象;
3、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
“‘鏡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透過觀察別人和自己行為的反應而形成自我意識,完成自我評價的。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透過他人對自己的意見和態度,可以反觀自身,形成自我的觀念。
在想象別人對自己估計是好感還是惡感,認為自己是驕傲還是謙卑時,他必然會做出改進,以期達到與別人的評價協調一致。“鏡中之我”標誌著一個人能夠把自己視為一個物件,站到別人的角度看自己。自我判斷、評價與別人的評價越接近,說明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越強”。
按照庫利的“鏡中我”理論,一個人所具有的自我感覺取決於他人對自己的態度,而不是自己單純所認為的那樣。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深刻了解自己,必須融入社會,與他人互動,在互動中,他人會對你有一個或好或壞的態度,這個態度決定了你的自我感覺是否良好,透過他人的態度,你可以瞭解自己;同時,你的自我感覺也決定了你對他人的態度。這樣,相互之間的態度必然會影響到人們之間的交際與關係。
“鏡中我”是建立在“社會自我”這個概念基礎之上發展而來。
最先提出自我概念的社會科學家是哈佛的心理學家詹姆斯。他認識到,人類有將自己看作客體,進而發展自我感覺和關於自身態度的能力。他發展了一套“自我”的型別學,將自我分成物質自我、社會自我、精神自我。其中,社會自我指由於與他人的交往而形成的關於自我的感覺。
而美華人米德則根據“鏡中我”理論,發展了主我客我理論。他發現,自我意識對人的行為決策具有重要影響,而自我可以分解為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作為意志和行為主體的“主我”,它透過個人對事物的行為和反應具體表現出來;另一方面是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識的社會關係的體現。人的思維、內省活動就是一個“主我”和“客我”之間雙向互動的傳播過程,互動的介質是資訊,用米德的話來說即“有意義的象徵符”
鏡中我在現實生活中存在一定的指導意義,我們需要有一定的鏡中我意識,去約束自己的行為與想法,幫助我們展現想展示出來的方面。但該理論過於顧及周圍的想法,而忽略自我內心的聲音。一個過於重視鏡中我的人,總會小心翼翼、唯唯諾諾,很少表達自己的內心;而一個不重視別人的看法的人則容易我行我素,天馬行空,他的鏡中我的部分是缺失的。所以,我們要在社會期望、別人的評價以及自己的真實想法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利用鏡中我理論良好的處理人際關係,達到自我成長。
鏡中我理論的主要內容
“鏡中我”理論由美國早期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中首次提出來。庫利認為,對自我的想法看起來具有三種元素:
1、關於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象;
2、關於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象;
3、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
“‘鏡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透過觀察別人和自己行為的反應而形成自我意識,完成自我評價的。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透過他人對自己的意見和態度,可以反觀自身,形成自我的觀念。
在想象別人對自己估計是好感還是惡感,認為自己是驕傲還是謙卑時,他必然會做出改進,以期達到與別人的評價協調一致。“鏡中之我”標誌著一個人能夠把自己視為一個物件,站到別人的角度看自己。自我判斷、評價與別人的評價越接近,說明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越強”。
按照庫利的“鏡中我”理論,一個人所具有的自我感覺取決於他人對自己的態度,而不是自己單純所認為的那樣。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深刻了解自己,必須融入社會,與他人互動,在互動中,他人會對你有一個或好或壞的態度,這個態度決定了你的自我感覺是否良好,透過他人的態度,你可以瞭解自己;同時,你的自我感覺也決定了你對他人的態度。這樣,相互之間的態度必然會影響到人們之間的交際與關係。
鏡中我理論的起源和發展“鏡中我”是建立在“社會自我”這個概念基礎之上發展而來。
最先提出自我概念的社會科學家是哈佛的心理學家詹姆斯。他認識到,人類有將自己看作客體,進而發展自我感覺和關於自身態度的能力。他發展了一套“自我”的型別學,將自我分成物質自我、社會自我、精神自我。其中,社會自我指由於與他人的交往而形成的關於自我的感覺。
而美華人米德則根據“鏡中我”理論,發展了主我客我理論。他發現,自我意識對人的行為決策具有重要影響,而自我可以分解為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作為意志和行為主體的“主我”,它透過個人對事物的行為和反應具體表現出來;另一方面是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識的社會關係的體現。人的思維、內省活動就是一個“主我”和“客我”之間雙向互動的傳播過程,互動的介質是資訊,用米德的話來說即“有意義的象徵符”
鏡中我理論的現實意義鏡中我在現實生活中存在一定的指導意義,我們需要有一定的鏡中我意識,去約束自己的行為與想法,幫助我們展現想展示出來的方面。但該理論過於顧及周圍的想法,而忽略自我內心的聲音。一個過於重視鏡中我的人,總會小心翼翼、唯唯諾諾,很少表達自己的內心;而一個不重視別人的看法的人則容易我行我素,天馬行空,他的鏡中我的部分是缺失的。所以,我們要在社會期望、別人的評價以及自己的真實想法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利用鏡中我理論良好的處理人際關係,達到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