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上的那年今曰
-
2 # 蕭欽鈞
那明治維新就失敗了。現實位面裡,明治維新其實是幕府德川家暗中策劃的。成功後德川家與皇家多重通婚,是有兩個公爵爵位的日本數一數二的華族豪門。而討幕軍總大將西鄉隆盛被德川家利用完後扔掉,最後想不通淪為罪犯。
-
3 # 東瀛遊俠
西南戰爭是日本近代以來唯一的也是最後一次內戰,其遠因一般都會追溯到由大久保利通為首的“內治派”和西鄉隆盛為首的“徵韓派”的矛盾,以及由此引發的明治六年政變。但實際上,當時的矛盾並不止於對外政策分歧明顯的兩派,政府的取消武士特權、削弱地方領主實權、以平民徵兵取代武士對軍事的獨攬、釋出廢刀令等等引發了士族廣泛不滿。所以,西南戰爭也可以說是日本的武士階層反抗被消滅命運的最後的掙扎。因此如果鹿兒島的“叛軍”在戰爭中取勝,除了將改變日本政府的格局,還將對社會結構以及軍事發展路線造成與現實完全不同的結果。
西鄉軍即使是“叛軍”,但也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的,所以即使叛軍獲勝,日本的天皇為中心的集權體制也不會產生根本的變化。但是明治天皇的威信和實權應該會被極大削弱,甚至在一定時期內會被架空。對外擴張中激進文化上又偏於保守西鄉隆盛應該會再次出山並坐上日本的軍政頭把交椅,成為國內最具實權的人物,重視內治發展的大久保、木戶孝允、巖倉具視等原政府骨幹將會被清除出權力中心。軍隊中的長洲派閥將會遭到徹底打壓,武士將恢復原有的特權尤其是帶刀特權,徵兵制很可能會被廢除,或者只限於從武士中招募。海軍原本就是薩摩藩的優勢,所以軍事發展方針肯定會向海軍傾斜,原先陸軍海軍3:1的軍費比例可能要倒轉。
不過,原先西鄉隆盛的徵韓計劃很可能因內耗而推遲。武士的復興並不能推動甚至還會阻礙軍事的近代化,而且工業生產和社會進步的腳步會放緩。當國內矛盾增多、發展不利的時候,日本可能會在對外擴張問題上比較激進,很可能在沒有充足準備的情況下對方發動戰爭。這樣的日軍未必能在對陣擁有亞洲第一海軍的大清中佔到便宜,甚至很可能會慘敗。於是日本政局再次動盪,自由民權運動趁勢而起,英法俄等外國勢力趁機滲透……亞洲格局將完全不同。
-
4 # 馮瑋
日文“歴史”源於中文“歴史”,英文history、法文histoire、德文Geschichte,則源於希臘文historia。所有這些詞含義是一致的:“ 對過去事實的記載 ”。“ 歷史 ” 就是已經發生、不可改變的事實。“ 歷史不容假設 ” 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是,歷史研究者和關心者卻喜歡對歷史提出假設。例如,英國著名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未曾發生的歷史》一書中即提出了種種假設:假設當年德國攻佔了斯大林格勒,二戰的結果將會怎樣?假設德國成功實施了海獅計劃佔領了英國,二戰的結果又將會怎樣?等等。實際上,歷史發展存在諸多偶然性,進行假設的目的,就是為了打破歷史“命定論”,批判一些人認為歷史發展似乎只存在必然性,不存在偶然性的觀點,似乎歷史發展面臨的任何轉折,只有一種選擇,即歷史存在“必然性”。因此,該問題是有意義的,我願意回答這種假設性問題。
不過,我們同時必須明確,歷史的發展始終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結合。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等在“徵韓”問題上的分歧,是策略分歧,何時“徵韓”存在偶然性。但是,日本要“徵韓”具有由其擴張主義本性決定的必然性。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一般認為,西南戰爭爆發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圍繞“徵韓”問題的分歧,導致西鄉隆盛等主張“徵韓論”的官員幾乎悉數下臺,史稱“明治六年(1873年)政變”。但是,征服並侵佔 “ 如匕首一樣指向日本列島” 的北韓半島,是日本統治者久有的夢想,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侵略北韓的“文祿之役”,就是證明。明治政府最早倡導“徵韓論”的是“維新三傑”之一的木戶孝允。但在“徵韓”論爭中,他卻是反對派。顯而易見,他不是反對“徵韓”,而是因為明治初期各項激進的改革,特別是砸了武士的飯碗的“徵兵制”,引起武士們的普遍不滿,使國內矛盾尖銳,因此他和反對徵韓的大久保利通等一樣,主張“內治優先”。但毋庸贅言,這決不意味他改變了原先的擴張主義思想。而且在這方面,主張“徵韓”的西鄉隆盛和他沒有本質不同。西鄉隆盛在1873年8月17日寫給坂垣退助的信中提出,徵韓可以 “ 將試圖挑起內亂之心外引,以圖國家振興之遠略”,充分說明他鼓吹 “ 徵韓 ” 是為了轉移國內尖銳的矛盾。這和主張“內治優先”的反徵韓論者,沒有本質差別。
值得注意的是,1873年發生的“明治六年政變”使主張“徵韓”的西鄉隆盛 “ 下野 ”,但西鄉隆盛積極鼓吹的“徵韓論”,卻被付諸實踐。1876年2月27日使日本邁開吞併北韓第一步的《日韓修好條規》的簽署,就是最好的證明。
今天,諸多史料顯示,西南戰爭是西鄉隆盛等被逼“造反“,”並不是蓄意挑起“反政府暴亂”。因此,1889年睦仁天皇詔書,撤銷西鄉隆盛製造“叛亂”的罪名,為其恢復名譽,並追贈西鄉隆盛正三位。當年,日本政府還在東京上野公園為西鄉隆盛建立了一座銅像,供後人瞻仰。因此,無論 “ 西南戰爭 ” 中獲勝的是哪一方,日本明治維新的路線不會改變,對外擴張戰略也不會改變。
圖:東京上野公園西鄉隆盛雕像
-
5 # 橋本看日本
日本問題還是交給日本問題專家橋本回答。
筆者認為歷史沒有解釋,也沒有假如,但歷史是可以推敲的。西鄉隆盛曾經被稱為明治維新的最大功臣,江戶的無血開城,京都郊外的鳥羽之戰鬥是西鄉的指揮。當時明治政府的軍隊就是薩摩與長州軍隊的聯合體,主要的指揮就是西鄉。從某種意義上說西鄉就是明治軍隊的奠基人,指揮者,更深的意思是潛在的將軍候選人。因為明治軍隊應該是聽從天皇,而不是其他人,但西鄉在軍隊中的威望太高,引起了長州集團的警惕,這就為以後的爭論埋下伏筆。西鄉曾經提出要“徵韓”,這遭到政府內其他的大員的集體反對,理由是明治政府還很弱,現在不是出兵的最好時機。這樣的結果使西鄉在政府內成為少數派,最後不得不辭職離開。在回到老家後,他本來開設私學教授學生,但明治政府的很多政策遭到一般下層武士的反對,就有西南各州的反對叛變,其中最大的就是西南戰爭,私學學生推舉西鄉為領導人,與朝廷公開為敵。
如果在西南戰爭中西鄉隆盛勝利了,日本會如何發展,日本還是會保留武士,因為西南戰爭的導火索就是政府取消了武士的特權,要求四民平等,軍隊是徵兵徵召,這就觸犯了武士的基本利益,如果西南戰爭勝利,西鄉的權勢更加強盛,就會成為取代天皇的將軍。其次,西南戰爭如果順利,西南武士很仇視資本家要求貧富差距的縮小,這樣會阻礙日本近代化發展,也就沒有了日清戰爭,或者北韓合併也不會發生。
西南戰爭是反對徵兵制度,反對明治政府推出的現代化官僚制度,為之後軍國政府的打下基礎的內務省制度也不會被採用,徵兵制度不採用,士兵還是世襲制度,對日本的軍事能力只有削弱,不會增強。在西南戰爭中的西南軍士氣要比官軍高,就是因為西鄉是主帥,這樣西南軍的勝利,也是西鄉的勝利,這種對個人崇拜,服從會更加加強。或許最後只知道西鄉隆盛,不知道明治天皇的事情也會發生。
最後,日本或許成為土耳其那樣的國家,廢除天皇制度,由西鄉成為領導,與英國等國搞好關係,但侵略性要低於明治政府。
回覆列表
感謝誠邀,談談淺見
首先我覺得明治維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廢藩置縣,它將整個日本從大大小小的藩國紛爭中解救出來。當然這樣使日本的武士階層不論從地位和作用將蕩然無存。當時明治政府在“徵韓論”與“內治論”之間爭論不休,以西鄉隆盛為代表的堅持徵韓,將武士們的憤怒轉移到國外。以大久保利通為代表的堅持內治。大久保勝利,西鄉憤然辭職回到薩摩老家。
然後就發生了西南戰爭了
西南戰爭發生於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2月至9月間,是明治維新期間平定鹿兒島士族反政府叛亂的一次著名戰役。因為鹿兒島地處日本西南,故稱之為“西南戰爭”。當時西鄉隆盛是不願意舉兵征戰的,因為那時候他覺得還不是時候起兵,而當時因為自己私自建設的軍校學生與明治征服發生衝突眼見著要被捕,只好硬著頭皮跟明治政府去剛。當時他們只有大約1W2千餘人。經過23天的圍城戰鬥,城山於被政府軍攻破,西鄉中彈後“徐徐跪坐,儼然正襟,向東遙拜”,請跟在後面的薩軍大將別府晉介擔任介錯,斬下了自己的頭顱。
如果說西鄉隆盛勝利了,我覺得他會繼續推行發揚光大日本武士階層,因為當時西鄉隆盛堅定的認為當時的首要任務是徵韓,將武士們的憤怒引向國外,所以我覺得南韓以至於中國都有可能被入侵的可能。但是以大久保利通為代表的堅持內治,大久保勝利,西鄉憤然辭職回到薩摩老家。
西南戰爭西鄉是不得已而為之,雖然開始一度威猛,但是終究兵力,裝備,訓練,補給都差距甚大,失敗無可避免。如果非要說的話,西鄉主張不能忘本,大久保主張全面西化。西鄉主導下日本可能會發展的慢點兒,但是未見得會比大久保好,因為西鄉會走上和大久保的交戰之路,和他下面那群人民粹化,法西斯化也還是有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