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
2 # 千百年前
我們乍一看王亞樵,戴個眼鏡,斯斯文文,可能以為他是個讀書人。實際上,王亞樵還真是秀才出身。
話說1898年,農民家庭王蔭堂家傳出一陣哭聲。別看王蔭堂家世代務農,但王蔭堂本人喜歡讀些詩文。而既然自己沒成為讀書人,王蔭堂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替自己完成夢想。
於是乎,那個嬰兒也就是王亞樵,從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送去私塾讀書。
因為王亞樵從小天資不錯,父母也捨得花心思,13歲那年把他送到對河張村的名師家學習。
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王亞樵也參加了,並且不負眾望考取了秀才。不過遺憾的是,他未能走的更遠,在鄉試中他落榜了。
王亞樵當然是悶悶不樂,不過憑藉秀才的名聲在村裡開私塾教學員是沒問題的,而且這在當地還是個頗受尊崇的職業。
但是,王亞樵心氣高,也不願意以後就是個教書先生。按照現在的話來說,王亞樵就是不想過平淡的人生。
所以,年輕的王亞樵決定出去闖蕩。
說來也巧,王亞樵既聰明,身體也不錯,小時候也拜了一個武師學功夫。幾年下來,拳腳到也不錯。
而當時,正值列強瓜分中國,清政府也極其fb無能,王亞樵對這種現狀極為不滿。在這種情況下,王亞樵和一群有著新思想的人走到了一起,成立了“正氣學社”。
武昌qy後,王亞樵也在合肥成立了武裝組織,積極響應gm。然而,在袁世凱等打壓下,王亞樵不得不逃亡到上海。
而在當年正氣學社元老柏烈武介紹下,王亞橋見到了孫先生,並且也被他的主張打動,決意追隨孫先生一起加入gm。
袁世凱死後,各路軍閥輪番登場,其中北京已經處於皖系軍閥段祺瑞的控制之下。
段祺瑞肯定不願與孫先生等民主人士合作,處處使絆子。
王亞樵就勸說孫先生儘快解決段祺瑞這個絆腳石,可孫先生不同意用暴力手段——殺人。
後來,因為運動失敗,孫先生去往日本,而王亞樵則留在國內繼續工作。
當然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王亞樵開始了他的“野路子”。
-
3 # 軍武最前哨
殺敵無罪,抗日有功;小節欠檢點,大事不糊塗---毛主席評王亞樵
1889年,王亞樵出生在安徽一個貧寒的普通農人家庭,但其兼職行醫的父親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因此在家人的支援下,王亞樵自幼便習讀四書五經。對於階級的壓迫,王亞樵是深有體會的:身為佃農的父親時常會遭到地主的刁難,最後甚至被迫搬家。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掀翻了封建統治長達近三百年的清王朝;此時的王亞樵正值青春年少,他聯合一眾血氣方剛的同道青年隔空響應革命號召,在合肥舉兵獨立。與此同時,南京同盟會也委任孫品驂等人來安徽成立臨時軍政府;在此期間,孫王兩方發生分歧和矛盾,王亞樵的諸多夥伴被孫品驂槍殺,但王亞樵因外出倖免並逃往南京......
此後的一段時間裡,王亞樵一直都致力於反對各路軍閥統治的事業,北至段祺瑞、南有張文生;直到1921年,王亞樵被力薦為“安徽旅滬同鄉會”會長,在這一時期,王亞樵吸引來了很多安徽同鄉,該工會最多時曾擁有十萬餘成員。而“安徽旅滬同鄉會”的成名還要從“替老鄉討薪”說起。
一名安徽籍工人被老闆惡意拖欠工資還捱了打,得知原委後的王亞樵怒不可遏,隨即命人鍛造了一百把鐵斧、挑選了一百名壯漢前去討要被拖欠的薪水;欠薪老闆見狀跪地雙手奉上工資。至此,“斧頭幫”的威名不脛而走,即便是像杜月笙、黃金榮這些叱吒上海灘的人物也要對其禮讓三分。
到了1929年,王亞樵又根據當時的形勢成立了另一個組織:鐵血鋤奸團,該組織的性質我們從字面就可以明白。那麼很多人就會問:王亞樵既然被稱為“暗殺之王”,那他都有那些豐功偉績呢?下面我們就簡要的羅列一下:
1923年,王亞樵策劃實施了對時任淞滬警察廳廳長徐國樑的暗殺行動,準備洗溫泉的徐國樑死於亂槍之下;1928年,成功刺殺安徽軍閥陳調元得力干將張秋白;1930年,槍殺時任上海招商局總辦趙鐵橋;刺殺南京政府交通部次長唐有壬;協助暗殺淞滬戰爭日軍總司令白川義則.....
除此以外,王亞樵還實施過一些足以震驚世界但遺憾未遂的刺殺計劃,比如“廬山刺蔣”、上海北站刺殺宋子文、暗殺英國伯爵維克多-利頓等人。
另外,王亞樵對於張學良也採表達過強硬態度。9-18事變過後張學良前往上海療養,選擇住在杜月笙家中。得知張學良行蹤的王亞樵將一顆去除引信的炸彈置於杜府門前,並讓杜月笙傳話張學良“他有三個選擇:要麼立即背上重整軍馬,與日本人抗爭到底;要麼不戰,以死謝罪東北及全國;如果既不肯戰也不願死,須獻出盡數家財資助抗日義勇軍;如三者都不肯,王亞樵將代表人民對其實施制裁”
杜月笙知道王亞樵並非開玩笑,於是趕緊勸告張學良早日離滬,深怕遭遇不測的張學良聽取了杜月笙的話,隨即離開了上海。(上述事例僅為王亞樵傳奇生涯中的冰山一角)
回覆列表
“暗殺之王”王亞樵的一生,從數十把斧頭起家,以黑幫老大的身份和職業殺手的本色,縱橫江湖數十年。在幫派林立的上海灘上叱吒風雲;在抵禦外辱、抗擊日寇的鬥爭中為國出力;在險象環生的暗殺活動中為民除害,成為讓蔣中正和戴笠等人都談之色變、聞之膽裂的人。
偉人曾對這位威震海內外的“民國第一殺手”這樣評價:“殺敵無罪,有功。小節欠檢點,大事不糊塗。”
(暗殺大王王亞樵)
那麼,王亞樵為何被稱為“暗殺大王”?他有哪些鮮為人知的隱秘往事呢?
一、孤身闖上海,建立“斧頭幫”。
1889年,王亞樵出生在安徽合肥,祖上都是地道的農民,靠租種地主的田地為生。其父王蔭堂會一些醫術,農忙之餘走鄉串村,既可以為鄉民們解除病痛,也可以賺取一些銀兩貼補家用。
不過,這樣的日子很快就結束了,地主豪紳們變著法子欺榨王亞樵一家,不但收回了土地,還打傷了他的父親。勢單力薄的王蔭堂只好帶著家人離鄉背井,逃到外地開了一家染坊,勉強維持一家大小的生計。即便這樣,他們也沒能逃過當地豪強的欺壓,染坊也被迫關閉了。
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王亞樵,對恃強凌弱的地主豪紳恨之入骨,也對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沒有好感。加上列強入侵,國家和人民慘遭蹂躪,國仇家恨疊加在一起,激發了王亞樵不屈不撓的鬥志,也讓他萌發了強烈反抗意識。
後來,王亞樵還曾參加了清朝的科舉考試,但最終名落孫山。不甘沉淪的王亞樵和革命黨人走到了一起,秘密參與反清活動。辛亥革命爆發後,王亞樵盯上了李鴻章在合肥的偌大家產,結果被定為“亂黨”遭到通緝,不得已隻身逃往上海。
初來上海時,王亞樵衣食無著,只好混跡於碼頭和貨站,靠著一身的蠻力討生活。很講義氣的王亞樵經常幫著勞工打抱不平,很快就在工友中樹立了威信。久而久之,他的身邊就聚集了一幫皖籍人。
於是,王亞樵效仿黃金榮等人,成立了幫會,每人發給一把鋒利鋥亮的斧頭,自己則成為幫主。因王亞樵字“九光”,幫會眾兄弟都習慣地稱他為“九爺”或“九哥”。王亞樵也就此靠著數百把斧頭,在上海灘混得風生水起,就連黃金榮、杜月笙等青幫大佬也不得不對他忌憚三分。
(皖系軍閥盧永祥)
二、走上刺殺路,成為“暗殺王”。
自從有了自己的人馬和幫會後,王亞樵就放開手腳開始了暗殺活動。在他的暗殺物件中,既有封建餘孽,也有侵華日軍頭目,還有特務漢奸,以及反動政要等。
王亞樵暗殺的第一個物件,就是時任上海警察廳廳長的徐國樑。徐國樑是賄選總統曹錕的得力爪牙,在“五四運動”期間,大肆鎮壓上海工人的罷工罷市活動,率領著手下的數千警察,對愛國進步人士肆無忌憚地進行血腥捕殺,引發了公憤。
同時,皖系軍閥盧永祥為了爭奪上海灘這塊油水豐厚的寶地,在上海駐軍並設立了一個擴軍署,由此和徐國樑產生了嚴重的摩擦,軍警之間的衝突也日趨白熱化。
盧永祥為了剪除徐國樑,找到了王亞樵,給了他一筆兩萬元的活動經費,希望王亞樵殺掉徐國樑。並承諾事成之後奉上200條槍和“浙江縱隊司令”的官職。王亞樵本就對徐國樑的行為深惡痛絕,當即爽快地答應了盧永祥。
不過,要刺殺徐國祥並不容易,一來他深居簡出,很少拋頭露面;二來他手底下兵強馬壯,出入時經常前呼後擁,難覓下手的時機。
經過多日的蹲點守候,王亞樵終於還是等到了機會。1923年11月10日,徐國樑到上海溫泉浴場洗浴,王亞樵認為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迅Superb出骨幹成員鄭益庵帶隊執行刺殺行動。
當徐國樑心滿意足地走出洗浴場時,鄭益庵等人一擁而上,一陣亂槍過後,徐國樑就當場斃命了。雖然鄭益庵在撤退途中不慎落入法國巡捕之手,但透過王亞樵的竭力斡旋,還是成功地將他救出並送離了上海。
王亞樵不但將手中的斧頭對準了徐國樑等人,還把蔣中正列為了第一暗殺目標。尤其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王亞樵對蔣中正倒行逆施的行為愈發不滿。
(胡漢民)
1931年,蔣中正和胡漢民之間的矛盾已不可調和。2月底,胡漢民被蔣中正軟禁在南京,引發了兩廣地方勢力的強烈不滿,也為蔣中正招來了殺身之禍。不久後,廣東方面便派人找上了王亞樵,給了他20萬大洋,希望他儘快設法除掉蔣中正。
1931年6月,蔣中正前往廬山避暑,這一訊息很快就傳到了王亞樵的耳朵裡。他派出手下華克之,帶領著陳成等幾個兄弟執行這次刺殺活動。
幾人經過巧妙化妝,混在遊客隊伍裡邊,悄悄地潛入了廬山。由於沿路關卡盤查甚嚴,無法隨身攜帶槍支,華克之等人想了一個絕妙之計,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槍械帶到了山上。
他們買來10多個火腿,將裡面掏空,把槍支藏在其中,然後用針線縫好,再塗上一層鹽,讓火腿看起來天衣無縫,輕易地騙過了軍警特務的搜查,一路順利地來到了廬山。
來到廬山太乙村後,刺殺小組成員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們在取出槍械組裝後,順手將空火腿丟棄在了山路上。而蔣中正的衛隊在巡邏時恰好撿拾到了這些空火腿,經過仔細勘驗,他們確認有人攜帶武器進入了廬山,於是下令搜查並加強戒備。
6月14日下午,正當刺殺組成員在廬山遊蕩時,突然發現了蔣中正乘坐滑竿迎面而來。華克之等人正打算悄悄摸上去靠近目標,卻被早已高度戒備的衛隊成員發現,一場激烈的遭遇戰後,陳成被當場打死,其餘人等則乘亂逃脫,蔣中正也僥倖撿回一命。
不過,“暗殺之王”最終還是被自己兄弟的老婆出賣,命喪戴笠之手,“暗殺之王”終究被人暗殺了。
(參考資料:《一代“暗殺之王”王亞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