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復一鑑

    幾千來,雖然有眾多的帝王陵被挖,但這都是盜墓賊的行為。由國家層面主動發掘帝王陵只有在當代只此一例,絕無先例。

    這一次的損失可謂是慘痛的,也正是這次慘痛的教訓,讓國家認識到了由於經驗和保護手段不足帶來的重大損失,國家叫停了主動挖掘帝王陵。

    1956年,時任北京市長吳晗和郭沫若一起遞交了開挖長陵的報告。理由是挖開帝陵,批判帝王的奢侈生活,讓人民不忘階級之苦。這樣,很快得到了回覆,同意開挖。

    其實,還有一個理由,就是永樂大典,這個對文人的吸引太大了。

    當考古隊來到長陵以後,發現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前前後後探索了一個多月,都沒有找到墓道口。最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決定先要找一個小的練練手,然後再來挖開長陵。就這樣。長陵躲過了一劫。

    後來,又把目標放在了長陵旁邊的獻陵。最後也是找不到墓道口放棄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仁宗在位時間太短了,裡邊可能有價值的文物不多。

    後來,認為萬曆皇帝在位時間最長,陵墓裡陪葬品肯定特別多,所以決定開啟定陵看一看。

    這個申請很快得到回覆。但是定陵是那麼好開啟的嗎?

    答案還是找不到墓道口。因為明朝的帝陵沒有被盜的,對於帝陵的建築規格也沒有文獻記載,所以找到墓道口是最難的。而且,明朝的墓道口比較隨心所欲,不像清朝,所有的都在金剛牆後邊。這樣做很大程度上給盜墓者帶來了難度和工作量。

    最後,在寶頂之上的一處塌陷處找到了墓道口。看來工程質量在什麼時候都是重中之重啊。萬曆皇帝打死也沒有想到,自己沒有被盜墓賊挖了,卻被自己人給挖了。

    因為定陵的開啟,保護技術實在有限。或者說根本沒有什麼保護設施,很多文物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化為灰燼。

    不得不提的是,萬曆的屍骨以沒有價值的理由被扔到了外面,最後不知道消失在哪些草木之下。而考古人員正在著急收拾金銀寶器。不得不說,這是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的一次失敗。

    正是因為這次教訓慘痛,國家才頒佈了命令,不得主動挖掘帝王陵。所以長陵到現在安然無恙。

  • 2 # 唐古看今

    在古代,帝王們為了死後能跟活著時同樣風光,往往會在自己的陵墓裡隨葬大量的金銀珠寶,雖然他們在死得時候風光大葬了,卻不知道他們的陵墓在幾十或幾百年後會惹來盜墓賊光顧,金銀珠寶被洗劫一空不算,很多帝王都會因此而屍骨無存。因此便流傳下來一句話叫“十墓九空”,當然,事事也有例名,明朝帝王們所埋葬的十三陵,在經過幾百後卻沒有明顯被盜的痕跡。

    於是在1956年,明史專家吳晗聯合郭沫若等人向國務院提出申請,請求挖掘明十三陵的長陵,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他們在申請書中提到長陵裡的文物非常有益於研究明朝歷史,並信誓旦旦的保證會保護好陵墓內的每一件文物,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申請很快就得到了批覆:“原則上同意挖掘,但一定要注意文物的保護工作。”

    得到批覆後,郭沫若立即組織了考古小組前往明長陵,信心十足地大幹了起來。但是一個月過後,考古隊員們開始“打退堂鼓”了,由於朱棣的陵墓規格太大,考古隊員在這一個月裡竟然連陵墓地宮的具體位置都找不到。在這種情況下,一名考古隊員提議,不如先找個規格小一點的陵墓來挖掘,用以搞清楚明代皇陵地宮的具體結構。

    這個提議得到了在場考古隊員的一致認同,在看遍十三陵後,考古隊員們發現萬曆皇帝的定陵上方有一處坍塌,大家便猜測這是陵墓地宮的隧道,於是乎定陵便被選中了。雖然在挖掘定陵時也費了一翻工夫,但最終定陵還是被打開了。然而陵墓開啟之後,由於缺乏文物保護措施,最終導致了很多文物氧化腐敗,得不償失!

    經過這次事件後,國家規定了沒有被盜過的陵墓不得進行擅自挖掘。也從這以後,十三陵的其它帝王陵才被完好的儲存下來!

  • 3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在北京的昌平,因為葬有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而得名。十三個帝陵裡,修建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把首都定在了南京。朱棣取代建文帝成為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遷都,把首都從原來的南京,一下子搬遷到當初自己的封地北京去。

    至於為何朱棣要堅持“天子守國門”定都北京,一直眾說紛紜。

    明成祖朱棣的年號為“永樂”,其開創的永樂盛世,是中國歷史上五大盛世之一。朱棣在位期間,除了修建北京故宮和長陵,最為著名的事件,還有鄭和下西洋和編篆了《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號稱是囊括先秦至明朝永樂年間,所有經典的最為完整的書。

    就是這樣一位既開創盛世,在位期間又取得眾多成就的皇帝。不難想像,他與皇后的合葬墓,作為十三陵中的首陵,明長陵裡,勢必會藏有不少珍貴的寶物。

    挖掘明長陵的目的

    1955年秋,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邀請了中科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部長沈雁、人民日報社長鄧拓和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張蘇等人,聯名上書到政務院,請求同意發掘永樂皇帝朱棣的長陵。

    發掘的目的,是將發掘出土的文物加以利用,在原址上成立博物館。促進歷史研究,併為北京開闢一個新型的文化場所,向廣大群眾傳播歷史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與愛國主義教育。

    這一請求,很快得到周總理批准,並組織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同時,還增聘了文化部副部長兼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等人。

    原定挖掘明長陵,後又改為挖掘定陵的原因。

    明定陵裡埋葬的,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按原計劃,應該挖掘長陵才對,可為什麼最後改為挖掘定陵?

    因為,明長陵在十三陵中是規模最大的,應該是考慮到當時的資金不足,還有之前從來沒有挖掘過帝陵的經驗。若首先貿然挖掘長陵,顯得把握不大。

    以現有的資料來看,當初的工作組是有備選方案的。首先,第一步是在十三座帝陵裡,先選出一個比長陵的規模小一點的陵墓進行試掘,其次,等試掘工作完成,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後,再挖掘長陵。

    工作組經調查後,挑出了兩個試掘的陵墓進行選擇。一是仁宗皇帝的獻陵,二是萬曆皇帝的定陵。 最後決定挖掘定陵,還緣於發現了在寶城內側的石條上,刻有“隧道門”三個字,並據此認定此處就是進入玄宮的起點。

    到了1956年5月,定陵的挖掘工作正式開始。至1958年7月,歷時兩年兩個月,挖掘工作結束。隨後,在定陵原址上修建定陵博物館,於1959年正式對外開放。

    

    (鑑於當時技術條件有限,在掘定陵後,致使很多珍貴文物出土後,遭受了不可挽回的損壞。周總理下令十年之內不得挖掘皇帝陵墓。這道命令一直沿用至今。)

  • 4 # 鹹魚閒聊

    事情的大體經過是這樣的:

    當年向國家申請挖掘皇陵並主持挖掘工作的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參與到國家的文化建設中,並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向國家提交了挖掘皇陵的有關申請,闡述了挖掘皇陵的必要性。而郭沫若本人也曾表達出自己的願望,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參與到對秦始皇陵,唐乾陵和明長陵的挖掘工作中。

    所以出於對這三座陵墓的“情有獨鍾”,郭沫若當年最先向國家提出挖掘的帝陵就是朱棣的長陵。雖然在郭沫若提出挖掘帝陵後,國內很多考古學者紛紛表示反對,但由於郭沫若在文學界的地位很高,再加上在他聲情並茂的說服下,國家最終還是同意了郭沫若的申請,於是在1956年郭沫若帶隊進入明十三陵,開始挖掘長陵,但他們挖了幾天,卻遲遲找不到地宮入口,於是郭沫若決定放棄對長陵的挖掘,轉而挖掘同屬明十三陵的定陵。

    根據他當年的想法,郭沫若此舉是為了積攢挖掘帝陵的經驗,為以後挖掘長陵做準備,畢竟就郭沫若而言,長陵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高於定陵的,至於郭沫若為何那麼想挖長陵,原因是長陵是明年十三陵裡規模最大的帝陵,陵墓裡陪葬的文物一定不少,甚至《永樂大典》的正本極有可能也在裡面,郭沫若一生對文化追求的標準是很高的,尤其對遺矢的中國古代典籍,他更是傾慕已久,做夢都想一睹它們的真容,所以只要有任何能發現它們的可能性,郭沫若都會想盡辦法去驗證這種可能性的真假。

    只是,郭沫若小看了古人的智慧,高看了當年參與帝陵挖掘的人員的經驗與能力,其結果就是連長陵的入口都沒有找到,而由於當年挖掘條件的不成熟包括文物保護技術的落後,導致定陵被挖後,大量文物遭到毀滅性破壞,連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也是如此,甚至萬曆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最終也被挫骨揚灰……

    當國家知道定陵遭到如此浩劫之後,便緊急叫停了對定陵的挖掘,周總理更是定下了“除非進行保護性挖掘,否則禁止挖掘帝陵”的規定。

    然而郭沫若對挖掘帝陵的決心太大了,沒過幾年,他曾再次提出挖掘長陵,但周總理斷然拒絕,此後雖然他依舊念念不忘挖掘帝陵,但最終還是再沒有得到過任何機會,畢竟挖掘定陵的慘痛經驗尚在眼前。

    其實關於挖掘帝陵,本人也是非常反對,尤其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初建,百廢待興的時候,人們連飯都吃不飽,國民的整體素質也沒有上升到一定高度,技術更是不成熟,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具備,挖掘帝陵註定會以失敗告終!我甚至懷疑郭沫若當年執意挖掘帝陵更多的是出於私心,當然了這也只是我個人主觀上的猜測而已。

  • 5 # 鄭國柱

    原定發掘長陵,最後變成發掘定陵,可謂陰差陽錯,趕上了吧。

    我們看看事情的來龍去脈,就清楚萬曆是多麼點背了。

    很多人常在網上罵郭沫若挖定陵,導致有些文物損毀。平心而論,有失公允。他只是參與者之一,並非所謂的主謀。

    最熱心發掘者實則是吳晗,他是明史專家,又是北京市副市長,挖掘長陵的最初想法是他提出來的。

    發掘明陵的由來,鎖定長陵

    1955年10月9日,吳晗和兩位副總理以及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等遊覽十三陵,吳晗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發掘明長陵!

    兩位副總理和郭沫若都表示贊成,郭沫若提議讓吳起報告給總理,並商量報告的大致內容和署名等問題。

    定陵出土的金託金爵

    同年10月13日,吳晗把寫好的《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報給郭沫若,並請郭沫若領銜簽名。郭對報告作了些文字修改,並領銜簽上名字。第二天,沈雁冰、張蘇、范文瀾、鄧拓在報告上簽名,15日上報了發掘長陵的請示報告,簽名的順序是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范文瀾、張蘇。

    當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得知要發掘長陵,報告發起人是吳晗時,便勸阻他收回報告,因為發掘條件還不成熟,3人爭論一下午,吳晗作為主管市文化教育的副市長,決心很堅定。

    12月初,在吳晗的主持下,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為:

    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范文瀾、張蘇、夏鼐、鄭振鐸、王崑崙

    下設一個9人考古工作隊,隊長趙其昌,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1人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1人南開大學歷史系肄業,5人初中畢業,1人小學畢業。

    定陵出土的金託玉執壺

    苦苦尋覓,突破口在哪裡

    1955年12月31日,趙其昌帶一名探工來到長陵,進行三天勘察,沒有發現發掘線索。

    回京後,趙其昌向吳晗和夏鼐了具體情況,提出給他兩個月時間查文獻,特別是弄清楚那些皇帝生前已建好陵的,入葬時如何挖開的問題。吳晗和夏鼐表示同意。趙其昌順勢向吳晗提出一個問題:長陵太大,能否找個小的試掘?

    對於試掘,吳晗和夏鼐意見一致。調查好了再定,然後上報批准。

    後來,經過探訪,目標定在了獻陵。進行了近半個月的勘察,從哪裡挖掘毫無線索。

    工作隊分頭探訪,訪問附近的村民,走進監獄,向曾經的盜墓犯詢問情況,也沒有理出頭緒。

    後來,工作隊把目光轉向了定陵。因為吳晗認為,萬曆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會多一些。

    定陵出土的金錠

    定陵是個倒黴蛋

    清軍入關後,放火焚燒了萬曆帝的定陵和天啟帝的德陵。

    李自成進京,搗毀了定陵、慶陵、德陵宮牆與宮門。

    清末民初,一閒漢王某想當陵戶未成,把油潑在定陵的祾恩大殿上,放火焚燒,大火沖天,祾恩殿變成廢墟。

    定陵三經大火,這次又來了發掘工作隊。

    1956年5月19日,定陵發掘正式動工,1957年5月19日找到金剛牆的封口,10月5日上午,發掘隊人員進入地宮,打開了第一道石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共價鍵的型別有哪些?